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骑桶者》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的一篇课文,本课属于“虚构”话题单元课文,教材打破传统小说“三要素”的解读方式,将“叙述”“虚构”等新鲜概念引入高中语文教学,高中师生需要加强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本文讨论《骑桶者》的第一人称叙述对虚构的意义,是对课文解读方式多元化的一种尝试。
关键词:《骑桶者》;第一人称叙述;虚构;控制
“叙述”作为一个小说要素,在本教材的第一单元话题中有讲解,其将叙述视角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类,《骑桶者》属于有限视角叙述。按照叙述人称分类,《骑桶者》属于第一人称叙述,其作用是“会使小说的叙述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也便于抒发情感。但它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
《骑桶者》完全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但正是利用其限制性,将其有限视角的优势发挥出来,实现了作者对小说虚构信息的有效控制,在小说的荒诞性增强其趣味性和吸引力的同时,使读者不知不觉中忽视其不合情理的因素,这样,作者用其精炼的笔墨、精巧的构思,通过虚构和真实、沉重和诙谐的合理融通,创设了一个小说虚构的新起点,卡夫卡的小说也成为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滥觞,引发二十世纪小说审美观念的巨大变革,深刻影响了现代小说的创作。如《百年孤独》作者马尔克斯曾经透露:“当我十七岁第一次读到《变形记》的时候,我发现自己会成为一个作家。……于是想到‘我以前不知道可以这样写。如果能这样的话,我还是喜欢写作的。’”
所谓的“这样写”,便是一种对虚构的新认识,《骑桶者》中“我”骑着煤桶飛着去向煤店老板借煤的情节的荒诞性震撼人心,但是荒诞不等于“随意”,虚构不等于“瞎编”,如何实现虚构与真实的合理通融,是作者需要克服的难题之一,而通过第一人称叙述实现虚构信息的有效控制则是办法之一。
一、对虚构故事背景信息的控制
《骑桶者》中的“我”是一个同故事叙述者,“我”既是故事的讲述着,也是故事的参与者,同时“我”也是故事的主要人物,可以称之为“主角”,“我”是作者的代言人,作者隐藏在“我”的背后,在本文中作者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甚至价值观念,读者对本文的解读完全要依靠“我”的所见所闻,所说所感,是“我”带着读者一起把故事进行完,因此,本文的故事完全依靠“我”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来呈现。
在本文中“我”使小说的叙述显得真实而亲切,“我”拉近了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一个常规读者一旦进入阅读就会对“我”产生最大的信任,甚至依赖,更会在情感上对我产生同情。读者会沉浸在“骑着煤桶飞”的情节中,却没有去追问故事发生的诸多背景信息,如: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年代?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里?现在是初冬还是晚冬,还是严冬?气温究竟有多低?“我”是什么人?“我”的职业是什么?“我”的高矮胖瘦、长相如何?“我”是孤身一人还是有父母妻儿?“我”的煤是什么时候完全没有的?“我”为什么如乞丐一样穷困无助?“我”究竟做了什么使自己如此穷困?“我”为什么没有带钱去买煤呢?煤究竟有多贵呢?
这些与故事的发展密切相关的背景问题,没有受到读者的关注,甚至当列出如此多的问题时候,很多人会觉得多余,但是,为什么大家对《红楼梦》的故事背景特别关注,衍生出红学诸多考据派论文专著,却对《骑桶者》的背景信息毫无介意呢?因为读者在阅读中,一直被值得信任、值得同情的“我”牵着鼻子走,那些本来需要知道的背景信息被人物的主观讲述剔除,作者通过“我”实现了对故事背景信息的控制。第一人称叙述者“我”对故事背景讲述的不完整,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使本文的多重解读成为一种可能。
二、对叙述时序的控制
作为故事叙述者,在这个故事里,“我”身处其中,“我”从头至尾按照顺叙的方式把这个故事讲完,而读者也默认故事是这样发生的,但是经过反思的读者会发现,讲故事的节奏是由“我”来控制的,故事时间和叙述方法早就在作者的掌控之中,而“我”则是那个站在控制器前操作的木偶。“我”已经成功骗过了一般读者,因为“我”实际不是在以顺叙的叙述方式在讲这个故事,“我”是在“回顾”,在故事开头,“我”就已经是一个借煤的失败者,为了“骗”得读者的同情,“我”不讲那些对“我”不利的背景信息,“我”只讲能够引起读者同情的信息。同时,你并不知道,“我”的故事跟“真实”故事的时间并不是同步的,“我”选择“我”认为有用的,舍弃“我”认为没用的,这样,作为读者的“你”便跟着我的步伐向前迈进,你认为“我”就是那个事情的经历着,“我”用“我”的眼光来观察体验这个故事,而你用“我”的心理去思考故事的发展。
如此,虚构变得“真实”起来,你不再深究追问这样、那样的不合理情节,你不再深究追问这样、那样的不合理背景,你不再深究追问这样、那样不合理的逻辑,因为作为读者的“你”在用“我”的眼睛去看故事,用“我”的想法感受去思考故事。“我”以第一人称叙述者的身份,并同故事叙述者的身份,带给读者真实感、亲切感,场景感、参与感,具有先天优势的对叙述时序进行有效的控制,给本文的虚构带来合理的解释或掩盖。
参考文献
[1]袁行霈.外国小说欣赏[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谭君强.论后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J].思想战线,2004(05).
[3]柳永生.以《骑桶者》为例浅谈语文“活动式”教学的有效性[J].语文天地,2011(01).
[4]外国小说欣赏.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5]卡夫卡.铁桶骑士.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第一卷《短篇小说》[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关键词:《骑桶者》;第一人称叙述;虚构;控制
“叙述”作为一个小说要素,在本教材的第一单元话题中有讲解,其将叙述视角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类,《骑桶者》属于有限视角叙述。按照叙述人称分类,《骑桶者》属于第一人称叙述,其作用是“会使小说的叙述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也便于抒发情感。但它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
《骑桶者》完全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但正是利用其限制性,将其有限视角的优势发挥出来,实现了作者对小说虚构信息的有效控制,在小说的荒诞性增强其趣味性和吸引力的同时,使读者不知不觉中忽视其不合情理的因素,这样,作者用其精炼的笔墨、精巧的构思,通过虚构和真实、沉重和诙谐的合理融通,创设了一个小说虚构的新起点,卡夫卡的小说也成为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滥觞,引发二十世纪小说审美观念的巨大变革,深刻影响了现代小说的创作。如《百年孤独》作者马尔克斯曾经透露:“当我十七岁第一次读到《变形记》的时候,我发现自己会成为一个作家。……于是想到‘我以前不知道可以这样写。如果能这样的话,我还是喜欢写作的。’”
所谓的“这样写”,便是一种对虚构的新认识,《骑桶者》中“我”骑着煤桶飛着去向煤店老板借煤的情节的荒诞性震撼人心,但是荒诞不等于“随意”,虚构不等于“瞎编”,如何实现虚构与真实的合理通融,是作者需要克服的难题之一,而通过第一人称叙述实现虚构信息的有效控制则是办法之一。
一、对虚构故事背景信息的控制
《骑桶者》中的“我”是一个同故事叙述者,“我”既是故事的讲述着,也是故事的参与者,同时“我”也是故事的主要人物,可以称之为“主角”,“我”是作者的代言人,作者隐藏在“我”的背后,在本文中作者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甚至价值观念,读者对本文的解读完全要依靠“我”的所见所闻,所说所感,是“我”带着读者一起把故事进行完,因此,本文的故事完全依靠“我”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来呈现。
在本文中“我”使小说的叙述显得真实而亲切,“我”拉近了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一个常规读者一旦进入阅读就会对“我”产生最大的信任,甚至依赖,更会在情感上对我产生同情。读者会沉浸在“骑着煤桶飞”的情节中,却没有去追问故事发生的诸多背景信息,如: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年代?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里?现在是初冬还是晚冬,还是严冬?气温究竟有多低?“我”是什么人?“我”的职业是什么?“我”的高矮胖瘦、长相如何?“我”是孤身一人还是有父母妻儿?“我”的煤是什么时候完全没有的?“我”为什么如乞丐一样穷困无助?“我”究竟做了什么使自己如此穷困?“我”为什么没有带钱去买煤呢?煤究竟有多贵呢?
这些与故事的发展密切相关的背景问题,没有受到读者的关注,甚至当列出如此多的问题时候,很多人会觉得多余,但是,为什么大家对《红楼梦》的故事背景特别关注,衍生出红学诸多考据派论文专著,却对《骑桶者》的背景信息毫无介意呢?因为读者在阅读中,一直被值得信任、值得同情的“我”牵着鼻子走,那些本来需要知道的背景信息被人物的主观讲述剔除,作者通过“我”实现了对故事背景信息的控制。第一人称叙述者“我”对故事背景讲述的不完整,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使本文的多重解读成为一种可能。
二、对叙述时序的控制
作为故事叙述者,在这个故事里,“我”身处其中,“我”从头至尾按照顺叙的方式把这个故事讲完,而读者也默认故事是这样发生的,但是经过反思的读者会发现,讲故事的节奏是由“我”来控制的,故事时间和叙述方法早就在作者的掌控之中,而“我”则是那个站在控制器前操作的木偶。“我”已经成功骗过了一般读者,因为“我”实际不是在以顺叙的叙述方式在讲这个故事,“我”是在“回顾”,在故事开头,“我”就已经是一个借煤的失败者,为了“骗”得读者的同情,“我”不讲那些对“我”不利的背景信息,“我”只讲能够引起读者同情的信息。同时,你并不知道,“我”的故事跟“真实”故事的时间并不是同步的,“我”选择“我”认为有用的,舍弃“我”认为没用的,这样,作为读者的“你”便跟着我的步伐向前迈进,你认为“我”就是那个事情的经历着,“我”用“我”的眼光来观察体验这个故事,而你用“我”的心理去思考故事的发展。
如此,虚构变得“真实”起来,你不再深究追问这样、那样的不合理情节,你不再深究追问这样、那样的不合理背景,你不再深究追问这样、那样不合理的逻辑,因为作为读者的“你”在用“我”的眼睛去看故事,用“我”的想法感受去思考故事。“我”以第一人称叙述者的身份,并同故事叙述者的身份,带给读者真实感、亲切感,场景感、参与感,具有先天优势的对叙述时序进行有效的控制,给本文的虚构带来合理的解释或掩盖。
参考文献
[1]袁行霈.外国小说欣赏[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谭君强.论后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J].思想战线,2004(05).
[3]柳永生.以《骑桶者》为例浅谈语文“活动式”教学的有效性[J].语文天地,2011(01).
[4]外国小说欣赏.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5]卡夫卡.铁桶骑士.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第一卷《短篇小说》[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