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传统 师造化 求革新

来源 :甘肃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kua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黄宾虹;山水画;美学;初探
  〔中图分类号〕 G633.95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4(A)—0057—01
  
  在中学美术教材传统山水画部分,黄宾虹的山水画是很重要的内容。中国传统山水画经历了宋元时的辉煌,到明清时期笔墨的程式化、规范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清代的“四王”,他们以临古、仿古为能事,将古人的笔墨程式模仿到了极致。但正如其所处的清王朝一样,此时的山水画坛却已是苟延残喘、毫无生机了。在审美取向上崇尚清淡、柔弱,也是以一种病态的方向发展着。鸦片战争爆发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所倡导的“改制”思想同时也影响到了文化艺术界,许多画家开始反对一味复古,提倡适应时代精神的创新作品。作为梁启超友人的黄宾虹,一方面踏实地师传统,另一方面又积极探求创新,逐渐通过“变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其一生的艺术特点为:
  
  一、袭传统,转益多师
  
  黄宾虹早期作品深受新安画派的影响,从其大量遗作来看,四十岁之前以临写“新安四大家”以及郑呅、祝昌等人的作品为主,后期开始学“元四家”。他本人曾说:“有人说我学董北苑,其实不然。对于宋画,使我受益最大的还是巨然。我也学过李唐、马、夏。我用功于元画较多,高房山可以说是我老师,对子久、黄鹤山樵画,在七十五岁至八十岁间临得较多,明画枯硬,然而石田画用笔圆浑,自有可学处。至清代,我受石涛影响自然不少,龚柴丈用笔虽欠沉重,用墨却胜过明人,我曾师法。”从以上记载足见黄宾虹对临摹古人达到何等痴迷的程度。临古不同于复古,相反,青年时期临摹古人作品为他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黄宾虹的画我们也能看出,在这种“师长舍短”思想的指导下,黄老的画体现出了元人的笔墨,明画的结构,唐画的高古与宋画的多变,真可谓集各家之长。
  
  二、师造化,搜妙创真
  
  黄宾虹认为山水画创作有四个阶段:一是“登山临水”,二是“坐望苦不足”,三是“山水我所有”,四是“三思而后行”。前三个阶段强调的是对自然山水的真情融入,而后才能有所创新。五十岁至七十岁间,他遍游名山大川,在六十九岁时登临峨嵋山、青城山。蜀山不同于黄山的气势,大大地刺激了他的艺术感觉。在广游饱览中他积累了大量的写生稿,《峨眉道中》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他的创作高峰期也在这一时期来临。黄宾虹说:“泼墨山前远近峰,米家难点万千重。青城坐雨乾坤大,入蜀方知画意浓。”又说:“沿皴作点三千点,点到山头气韵来。七十客中知此事,嘉陵东下不虚回”。可见遍游名山大川对他的创作意义重大。也可以说,若没有对自然的真切观察,他的山水画便没有今日的成就。
  
  三、求革新,创造自我
  
  黄宾虹的画章法严谨,墨色凝重,尤其是七十岁以后的画作,无论在用笔、用墨还是在用色上都有他自己的独创,而这样的创新也使许多想师法于他的后世画家无从着手。他曾大声疾呼:“变者生,不变者淘汰。” “变”是其一直苦苦追求的艺术目标,他“变”出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变”出了自己的笔墨情趣。其“变”主要体现在用笔、用墨、用色上。
  用笔:黄宾虹在青年时期通过临摹名画学会并掌握了古人用笔之奥妙,后来他又研究并大量临写篆籀和古鉥印文字,并把它应用于山水画创作中,使其用笔达到了苍健老辣、古朴圆浑、刚柔多变的境界。他总结出了“五笔”画诀:平、圆、留、重、变。“平”要达到“用力平均”、“如锥画沙”;“圆”要达到“如折钗股”、“圆而有力”;“留”要“如屋漏痕”、“上下映带”;“重”要达到“高山坠石”、“虽细亦重”,“变”则“自自然然,毫不造作”,同时反对“描、涂、抹”等用笔手法。
  用墨:黄宾虹用墨极为精妙。他有“七墨法”之说:即浓墨法、淡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泼墨法、焦墨法、宿墨法。他认为:“七种墨法齐用于画,谓之法备;次之须用五种,至少要三种;不满三种,不成其画”。这是黄宾虹衡量一幅山水画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用色:黄宾虹山水画设色淡雅,他主张“墨气未足,偶以淡色补之”。设色得当,为他的画面增加了情趣,冷热对比、色墨交融,都是他刻意追求的艺术效果。
   黄宾虹的山水画之所以感人至深,是因为他通过自己对笔、墨、色的体会和把握,紧紧抓住自然物象内涵的精神,达到了山水画“畅神”的终极目标。可以说,他极大地丰富了前人开创的山水画表现技法,对现代山水画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其他文献
李维国,退休老教师,1947年出生于甘肃省会宁县,1967年参加工作至2007年退休,工作了整整40年。曾任教于会宁县草滩乡、新庄塬乡等一些偏远山区学校。    记者:李老师您好,您20岁开始当老师,一直到2007年退休,在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40年。40年可是个漫长的过程,您还记得您刚参加工作时,学校的情况吗?  李老师:我任教的第一所学校是一所很偏远的山区学校,后来调了好几所学校,条件都差不多。
期刊
写下这样一个标题,确实觉得有点别扭,却没有更好的选择,因为现在已经从“70后”、“80后”、“90后”到“00后”了,不用个“×”字已经没法涵盖了。当时发明“×0后”这个概念的人,可能没想到后来居然能够推而广之,成为一种或另类或时尚的标签,并引发一系列的争论。其实,说“×0后”如何,主要指这个年代出生的群体带有的普遍性或倾向性的特征或特点,而这些特征或特点,与他们成长的社会环境、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期刊
村子里住着一个怪老头,每天他都穿着一件打满补丁的外套四处游荡。令人费解的是,他衣服上的每一处补丁都有着不同的颜色,看上去艳丽夺目。  一名旅行者经过村子,对这个特立独行的老头非常好奇,于是停下来问他:“为什么你要穿这么一件怪衣服出来?它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怪老头答道:“衣服上的每一种颜色都代表乡亲们的一个错误。我不希望他们忘记自己曾犯下的过失。”  旅行者接着问道:“那你腋窝下的白色补丁又代
期刊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结尾艺术;   回味式;延伸式;发散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3(A)—0038—01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要开始引人入胜,中间环环相扣,而且在教学的结尾处也要精心设计,达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长期以来,教师对课堂的开头艺术研究甚多,而对课堂教学的结尾艺术涉及较少。 
期刊
〔关键词〕 《孔乙己》;文本;创作意图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3(A)—0024—01    鲁迅的作品之所以深刻,是因为其作品不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腐朽,把批判的锋芒对准了封建社会制度,还探寻了国民的劣根性,把解剖的“手术刀”指向了国民的灵魂。这种深刻的见解也贯穿了《孔乙己》这篇文章。    一、 从作品文本来看,造成孔乙
期刊
〔关键词〕 甲烷;乙烯;酸性KMnO4;溴水  〔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3(A)—0035—01    KMnO4和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都是有机化学中常用的试剂,均可用来检验不饱和物质的存在。如检验烷烃中混有的烯烃或炔烃时两者都可以使用。但是如果用其来除去烷烃中混有的不饱和烃效果就不同了。  《高中化学实验报告册》(北京师范
期刊
〔关键词〕 识字;阅读;交际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3(A)—0054—01    识字教学    〔案例〕魏老师执教的识字课《自选商场》,新课一开始,先让学生观察一下课前准备的商品包装上的汉字,再向大家介绍识字方法。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王老师执教的识字课《在家里
期刊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集团化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4(A)—0008—02     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密切程度高,特别是培养人才数量较大的中等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这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更能使中等职业教
期刊
〔关键词〕 课堂教学;教法;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32.4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4(A)—0012—01    不断提高课堂效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新课标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教师的素养,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教师要自觉更新观念,转变以往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要明确一堂课内应讲什么,不讲什么,如何
期刊
〔关键词〕 语文教学;体现;魅力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4(A)—0039—01    语文学科是最富有情感性和审美性的学科。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选入的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本身的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浓郁的“味”。那么,教师应如何体现语文教学的魅力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