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孔乙己》;文本;创作意图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3(A)—0024—01
鲁迅的作品之所以深刻,是因为其作品不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腐朽,把批判的锋芒对准了封建社会制度,还探寻了国民的劣根性,把解剖的“手术刀”指向了国民的灵魂。这种深刻的见解也贯穿了《孔乙己》这篇文章。
一、 从作品文本来看,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既有客观的社会原因,又有个人因素
封建科举制度是罪恶的,它把孔乙己引入了死胡同,使他醉心功名不能自拔,备受精神的折磨。从文中不难看出,没有获取功名是孔乙己的心灵伤疤,如他“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一层灰色”。封建教育制度是罪恶的,它使孔乙己把精力投入到以“茴”字的四种写法为代表的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而科场屡次失利,最终使孔乙己“连半个秀才都没捞到”;封建教育制度又使他执迷不悟,至死也不肯脱下标志身份的又破又脏的长衫,使他既无力与长衫共“坐”,又不愿与短衣为伍,处于一种尴尬的处境;封建教育制度只培养读书应试的书呆子,只灌输知识而不注重生存能力,使孔乙己一无所长。而丁举人的狠毒残暴、酒店掌柜的无情、长衫主顾的冷漠和短衣帮的“凉薄”等,无疑是罪恶的封建制度所造成的。所有这些社会的“病态”,无疑是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根本原因。
不过,孔乙己自身也有缺陷,这也是造成他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封建教育制度在把孔乙己引入科举考试的死胡同之后,还是给他抛来了一条活命求生的“草绳”——“他写得一手好字”。孔乙己依靠这条“草绳”飞黄腾达固然是不行的,但维持一日三餐的简单生活还是没有问题的。在封建社会以卖字卖画为生的“落魄文人”为数并不少。而事实上,叫孔乙己抄书的人也不少,只是他并没有珍惜这些机会,而是好“喝”懒做。自力更生、诚实劳动之路被他否定了。孔乙己好“喝”懒做,还有偷窃的恶习,他脸上常常出现的疤痕说明他是屡教不改的惯犯,而最终丧命于丁举人棍棒之下最直接的原因也是偷窃。长期以来,评论界一直在批判丁举人,但对孔乙己则网开一面。这不免不够客观。对常常偷窃且屡教不改的孔乙己来说,即使丁举人的棍棒放过了他,也会有更严厉的惩罚等待着他。既不诚实劳动,又不合法经营,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自然在所难免。从根源来看,懒惰、贪杯、偷窃既非“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封建文化所倡导的,又非封建教育制度所传扬的,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其实也是自己造成的。
二、从作者的创作意图来看,鲁迅先生对“病态的社会”中“不幸的人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与“怒其不争”
鲁迅发展了梁启超“文学救国”的文学观,把“改造民族灵魂”作为文学创作的指导思想。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鲁迅以敏锐而深邃的目光,认真地剖析了作品中主人公身上存在的弱点。虽然鲁迅对下层民众怀着深深的同情,“哀其不幸”,但学医出身的他,“手术刀”绝不因此而有丝毫的犹豫,在《孔乙己》这篇小说中,鲁迅毫不留情地揭示和批判孔乙己的畸形人格。就像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让范进跌倒在池塘里弄得浑身湿淋淋还被胡屠户打了一巴掌一样,鲁迅给孔乙己也安排了这样一个让人揪心的情节:因偷了举人家的书而被丁举人打断了腿。然而让人可气的是这时的孔乙己还未觉醒,依然是麻木不仁,这与那些看自己同胞被杀却“酒醉似的喝彩”的看客们何其相似,这正是作者“无法可想”之处,也正是作者要实现“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治疗”的愿望。鲁迅对深受封建主义迫害的民众一方面“哀其不幸”,另一方面则是“恨其不争,怒其不能”。其作品犹如一把双刃剑直指当时的社会制度和这种制度下的“看客”。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3(A)—0024—01
鲁迅的作品之所以深刻,是因为其作品不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腐朽,把批判的锋芒对准了封建社会制度,还探寻了国民的劣根性,把解剖的“手术刀”指向了国民的灵魂。这种深刻的见解也贯穿了《孔乙己》这篇文章。
一、 从作品文本来看,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既有客观的社会原因,又有个人因素
封建科举制度是罪恶的,它把孔乙己引入了死胡同,使他醉心功名不能自拔,备受精神的折磨。从文中不难看出,没有获取功名是孔乙己的心灵伤疤,如他“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一层灰色”。封建教育制度是罪恶的,它使孔乙己把精力投入到以“茴”字的四种写法为代表的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而科场屡次失利,最终使孔乙己“连半个秀才都没捞到”;封建教育制度又使他执迷不悟,至死也不肯脱下标志身份的又破又脏的长衫,使他既无力与长衫共“坐”,又不愿与短衣为伍,处于一种尴尬的处境;封建教育制度只培养读书应试的书呆子,只灌输知识而不注重生存能力,使孔乙己一无所长。而丁举人的狠毒残暴、酒店掌柜的无情、长衫主顾的冷漠和短衣帮的“凉薄”等,无疑是罪恶的封建制度所造成的。所有这些社会的“病态”,无疑是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根本原因。
不过,孔乙己自身也有缺陷,这也是造成他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封建教育制度在把孔乙己引入科举考试的死胡同之后,还是给他抛来了一条活命求生的“草绳”——“他写得一手好字”。孔乙己依靠这条“草绳”飞黄腾达固然是不行的,但维持一日三餐的简单生活还是没有问题的。在封建社会以卖字卖画为生的“落魄文人”为数并不少。而事实上,叫孔乙己抄书的人也不少,只是他并没有珍惜这些机会,而是好“喝”懒做。自力更生、诚实劳动之路被他否定了。孔乙己好“喝”懒做,还有偷窃的恶习,他脸上常常出现的疤痕说明他是屡教不改的惯犯,而最终丧命于丁举人棍棒之下最直接的原因也是偷窃。长期以来,评论界一直在批判丁举人,但对孔乙己则网开一面。这不免不够客观。对常常偷窃且屡教不改的孔乙己来说,即使丁举人的棍棒放过了他,也会有更严厉的惩罚等待着他。既不诚实劳动,又不合法经营,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自然在所难免。从根源来看,懒惰、贪杯、偷窃既非“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封建文化所倡导的,又非封建教育制度所传扬的,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其实也是自己造成的。
二、从作者的创作意图来看,鲁迅先生对“病态的社会”中“不幸的人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与“怒其不争”
鲁迅发展了梁启超“文学救国”的文学观,把“改造民族灵魂”作为文学创作的指导思想。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鲁迅以敏锐而深邃的目光,认真地剖析了作品中主人公身上存在的弱点。虽然鲁迅对下层民众怀着深深的同情,“哀其不幸”,但学医出身的他,“手术刀”绝不因此而有丝毫的犹豫,在《孔乙己》这篇小说中,鲁迅毫不留情地揭示和批判孔乙己的畸形人格。就像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让范进跌倒在池塘里弄得浑身湿淋淋还被胡屠户打了一巴掌一样,鲁迅给孔乙己也安排了这样一个让人揪心的情节:因偷了举人家的书而被丁举人打断了腿。然而让人可气的是这时的孔乙己还未觉醒,依然是麻木不仁,这与那些看自己同胞被杀却“酒醉似的喝彩”的看客们何其相似,这正是作者“无法可想”之处,也正是作者要实现“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治疗”的愿望。鲁迅对深受封建主义迫害的民众一方面“哀其不幸”,另一方面则是“恨其不争,怒其不能”。其作品犹如一把双刃剑直指当时的社会制度和这种制度下的“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