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韩寒的公路小说的特点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detiantian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国内首度实际尝试“公路小说”这一概念的第一本小说,韩寒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的出版可以说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个事件,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探析韩寒的公路小说的特点,结合其诞生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分析韩寒创作的公路小说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和耐人寻味的思想主题。
  关键词:韩寒;公路小说;《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01
  1.宣泄式的诞生
  第一部公路小说是由美国“垮掉的一代”作家杰克·凯鲁亚克创作于1957年的《在路上》。公路小说的诞生迎来的是公路电影的繁盛,而公路电影的逐步发展也意味着公路小说诞生的重大意义。
  在这个浮躁的,快速发展的社会,各种现实问题日益暴露,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去反抗,大多数人采取的是逆来顺受的态度,面对各种现实问题我们渴望能有一种方式来宣泄,更期盼有一种声音替我们表达内心的感受,韩寒认为这一切通过文学都可以实现,于是产生了要创造一种批判现有一切社会习俗的“新幻象”的念头——《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就此问世。
  2.线索结构下的人物
  运用结构主义批评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到《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独特的叙事模式。陆子野驾车行驶在公路上,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构成小说的一条线索,在行进的过程中他不断的回忆自己的少年往事,这些过往回忆随着1988的前行一同向前驶去,同时构成了与在公路上行驶相平行的第二条线索。两条线索一起进展,永不交织却并行不悖,相互参照、对比,从而强化了整个作品的思想涵盖力与讽喻性,由此也构成了小说整体的经度,而构成纬度的则是一位名叫娜娜的怀有身孕的妓女与“我”一路同行衍生的各类故事。
  整部小说的情节推动似乎并不是在为小说的叙事发展服务的,而是着重在表现人物的情绪,情节发展像意识流一般向前延伸,既有现实路程的前行,也有过往回忆的前行,只是为了表达主人公的思想情感,表述作者自己的生命体验,开端和结局都不是明确的描写,而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性空白,这无疑给读者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间,使得作品所隐喻的内涵更加深刻。
  作品设置了许多人物,而每一个人物其实都是我们生活中出现过的一类人物的象征,都是想与这个世界对话的叙述者的变体,呈现为多重的叙述声音,每一个声音主体都表达了“我”对这个世界的质询。第一个“声音”主体是妓女“娜娜”,娜娜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即便做妓女,也不是毫无生活的希望,她有自己的梦想。对“我”最有影响的声音主体是“丁丁”哥哥,他是社会上那些充满热血积极勇敢的青年的象征。和丁丁哥哥一样,10号身上有着“我身体里没有被激发的一部分”。“刘茵茵”是作为爱的启蒙的声音主体出现的,她代表着青春成长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象征着“爱”的成长。
  3.残酷现实里的希望曙光
  在《1988》中,小说开篇便指出“空气越来越差”是现实的空气越来越污浊,这无奈让“我”不得不离开,不得不选择远行来逃避。韩寒想要表达,而更多的人避讳的现实被他像打扑克般从容地顺手提溜出来。
  “我”暗恋着刘茵茵,如同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的年少纯洁的对爱的渴望,对美好的追求,只是它终究会被时间的尘土掩埋。“我”与孟孟的爱情更是戏剧丛生。终究“我”渴望的真诚的爱情没有抵过物质与名利现实的诱惑。而之前孟孟更是用“温水煮青蛙”的实践告诉过“我”现实的残酷。“作为一个有脚的动物,我终于可以决定我的去向。我回头看了流沙一眼,流沙说,你走吧,别告诉别的植物其实他们是动物。”我们明明是有自主权可以申辩的动物,但是我们却把自己当做一株没有脚,随风摇摆,扎根在流沙里的植物,只能无奈地接受着现实的残酷随波逐流般生存。最强的莫过于我们难以抵挡的现实生活,于是只好无奈接受,在前人开辟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不管远方如何艰难险阻。
  然而作品中的许多人物和事件都带有着对美好的追求,所谓的美好就是一个人的梦想,理想,以及对爱情、对自由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未来充满希望。爱情作为美好的象征是必不可少的,作者在作品中写了“我”的两次爱情。虽然最终都败给了现实,但也曾给予“我”希望的曙光。再如娜娜虽然身份卑微但活得真实,没有放弃活下去的希望,并不断追求自己渴望的生活。
  结论:
  韩寒的公路小说以其新颖的特点引发了大众的关注,其揭发的各种现实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虽然在创作上还不够成熟,但是公路小说已经处于一个“在路上”的发展状态,它正在以不断探索前行的方式在文学道路上寻求属于自己的位置。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城市和乡村的分离为公路小说提供了广阔的创作题材和发展空间,公路小说所承载的内涵会越来越受欢迎,公路小说正在以强大的潜力不断走向更加成熟完善的阶段,相信终有一天它会发展成一种完备的文学类型。
  参考文献:
  [1]诸媚媚. 公路小说——以《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和《在路上》为代表[D].硕士学位论文,2010.
  [2]赵砚杰.中国公路电影初探[D].上海戏剧学院硕士论文,2009.
  [3]边走边说——读韩寒《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田忠辉广东商学院80后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4]韩寒. 1988: 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M].北京: 国际教育出版公司.
  [5]胥婷婷.中国公路片民族性特色浅析[J].安徽文学,2011,(3).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异丙酚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ARIRI)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选用12~14周雄性SHR75只,随机分为三组(n=25),以无创动脉夹夹闭双侧肾蒂60分钟制备
摘 要:林徽因小说既体现了京派小说的风格,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作为出身名门,又留学西洋的她,不仅写自己身边的人与事,也关注窗子以外的生活。大家闺秀林徽因在她的小说中体现出人道主义、唯美主义、崇尚自由、悲剧意识的文化内涵,这些建构了她的“淑女风范”。她的真善美,她的浪漫与理性,以及她对人生的思考无不蕴涵着淑女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林徽因;小说;淑女风范;京派  作者简介:刘时琳(1982.6-
摘 要:柳宗元与艾青、朱自清由于各自生活时代的不同,文章也本该风马牛不相及,但也许是文人心灵深处的感应,通过比较赏读,不难发现他们的诗文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它们如同双峰对峙,各有特色也独领风骚。对于三位大家所作诗文的说法虽各有不同,也少有将他们作为比较的对象,但他们对文学史的贡献的认可是具有一致性的。通过细读该三人的诗文感受其中的文学修养,剖析作家的性格,找出三位作家的在写作方面的异同之处,并从现
目的:了解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探讨神经功能损害与梗死部位的关系,对卒中后痴呆做出早期预测,指导康复治疗。  方法:选取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
摘 要:以网络文化为背景的网络文学,相对于传统文学,在创作主体、创作模式、存在形式以及传播形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某种程度上讲网络文学是传统文学在网络上的延伸和突破。本文将对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进行对比研究。  关键词:网络文学;传统文学;语言;对比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01  网络文学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而
摘 要:文本细读法是文学理论中形式主义一派的一个重要的文本研究方法,它注重研究作品的语言、结构等特点,提倡从语言学、语义学的角度来关注文本,细读文本,相较于以作者、读者为中心的文学批评研究方法理论而言,则开辟了一个新的角度和研究领域。本文则以汪曾祺的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从对于语言特点进行细读分析的角度出发,对汪曾祺的文本特点作一浅析。  关键词:文本细读;语言;汪曾祺;小说  作者简介:晏朦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