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笔者经过20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探索,从实践层面提出“养育语文”的教学主张。这一主张,揭示了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从“养育”二字着手。本文将阐述“养育语文”的缘由、学理依据、内涵、特征、课堂追求和自学追求。通过实施“养育语文”这一教学主张,达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效果。
关键词 养育语文;自学能力;教学追求
语文教学百花齐放,在众多的语文教学主张中,几乎都倾向于探究语文是什么,而没有侧重实践层面的研究和行动,语文学习要怎么做。语文教学要怎么去做?“养育语文”的教学主张对语文教学“该怎么做”做了明确的回答。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探索如何“建设语文”的想法在教学实践中具体的体现。语文不仅要靠“养”,还要靠“育”。“养”的是好习惯,“育”的是能力、素养、人格。
在语文前面加上限定词语“养育”,基于两个目的,一是使语文的内涵变得更集中,更突出;二是为了针砭语文教育的时弊而有所强调。因为语文是“农业”的,急不得,只能慢慢来,它没有速成。只能靠一点一滴地锄“土”,浇“水”,施“肥”,才能茁壮成长,才会有好的“收成”。我们提出这样一个教学主张,就是为了表达这样一个思想,并非是为了标个“新”,立个“异”,也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语文是一门完全可以自学的学科,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习惯和能力,进行情操的自我陶冶,人格的培育,是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而最终的落脚点,還是“兴趣”二字,养成持久的“兴趣”,也就是养成终身的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情怀,这才是语文学习的大道。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养育语文的内涵
养育语文,就是通过养成培育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养”是养成,实际上侧重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语文的习惯,更多的是侧重于学生的一种自我的培养、自我的教育;“育”是侧重于培育,更多地侧重于老师的引导、教化、讲解、训练,最终达到自我成长的目标,为其终身发展服务。“养”是让他成长,而“育”是让他“健康”成长。语文的养育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浸润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本领,从而实现个体生命的“人心、人性、人格”的养育,引领学生成为有道德、有思想、有修养的文化人。“养”和“育”相互依存,融为一体的。
二、养育语文学理依据
1.哲学依据
“养育语文”特别重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习惯的养成和探索实效的学习方式,最终达成核心素养的提升。既重视教师的“教法”,又重视学生的“学法”。这符合事物矛盾中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以及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学生的兴趣、习惯的养成,学习方式是内因,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起决定作用。而教师教学方式的探索等是外因,通过养成学生语文兴趣、习惯最终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发挥作用。我们应明白,教师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方式的创新最终都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内化才能养成好的兴趣和习惯的学习方式,从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但同时,我们不否认教师教学的巨大影响。
2.社会学依据
根据马克斯的社会交往理论和米德、布鲁纳等人的符号互动理论,“养育语文”鼓励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社会人,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完成心灵与自我交流,在合作中完成与他人的交流,在探究中深化对自我、社会的理解,从而完成对完美人格目标的追求。符号互动理论认为,语言是所有符号中最丰富、最灵活的一个符号系统。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人通过语言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而心灵是社会过程的内化,事实上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学生自主学习就是内化,是自我互动。合作学习就是进行人际互动。所以“养育语文”提倡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和把塑造人作为最高追求是符合这一理论的。
“养育语文”主张情境式教学,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受他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人对情境的定义,表现在他不停地解释所见所闻,赋各种意义于各种事件和物体中,这个解释过程,也是一种符号互动。
3.教育学心理学依据
斯滕伯格、维果斯基等发展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过程。”“学习者以自己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不同方面,不存在理解的唯一标准,但通过学习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图式成了人认识事物的基础。在学习领域的显著变化,是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构成学习环境中四大要素或属性。”
“养育语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课堂教学以学生语文活动为主的课型正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支撑,从而达到学与教的真正实效。钟启泉教授认为,建构主义的教学强调培育儿童的三种能力:设定课题、指向目标达成的探究能力;参与学习小组的活动并做出贡献的协同性沟通能力;自律性地增长自身才华的反思性自我学习能力。“核心素养”的核心不是单纯地指知识技能以及兴趣、动机、态度,而在于重视运用知识技能、解决现实问题所必须的思考力、判断力与表达力及其人格品性。“养育语文”是养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即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语文关键能力,以近几年发展的核心素养理论为依据。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及内涵。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正式发布,明确了语文教学的学科目标及学科核心素养内容。为“养育语文”的教学主张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养育语文的特征
养育语文“引领学生成为有道德、有思想、有修养的文化人”。这里的“文化人”的素养,体现在语文能力上,就是“听、说、读、写、思、结”的能力,而“会说会写”则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因为这是语文能力的集中体现。“语文”的“语”,左边“言”,右边“吾”,合起来意思就是我要说话、我要写文。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把我想说的话变成文字。养育语文有以下五大特征: 1.文化育人
“养育语文”以“立德树人”为育人目标,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语言文字的学习、熏陶与运用中养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人文情怀,引领学生成为“有道德、有思想、有修养的文化人”。在语文学习中,感受中华语言魅力,了解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同时以宽阔胸怀吸收外国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2.自能教育
“养育语文”不仅重视学生课堂学习,更注重学生课下自學能力、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课内外学习和语文实践活动,侧重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努力培养学生想学习、爱学习、能学习、会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完成“人心、人性、人格”的自我修炼。
3.学力综合
“养育语文”体现在语文能力上,就是“听、说、读、写、思、结”六个方面的能力,其核心是“说”和“写”两大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即“能说会写”。在语文能力的培育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和“学习态度”,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语文综合学力奠基。
4.教有实效
“养育语文”主张情境式教学,在情景设置的艺术中,追求发生、发现的语文学习课堂。课堂讲究“扎实、得法、清澈、梯度、生成、情怀”的有实效的魅力课堂。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5.学而得法
“养育语文”特别讲究学法指导,在语文预习、课堂、复习,课外阅读与写作等环节中,分别教给学生读书学习的方法,努力让学生做到会读书学习、能读书学习、爱读书学习,从而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感受母语的情趣,培育终身的母语情怀。
四、养育语文的课堂追求
“养育语文”追求教有实效,体现在课堂教学上,通过情境式教学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大量的语文活动课实现“根、骨、血、脉、气、魂”六大追求:
1.扎实
这是“养育语文”之根。“养育语文”讲究实实在在地学语文,学生通过课堂文本学习,真正学到了语文知识。如掌握最基本的识字写字解字的知识(即字词句的读法、写法、意思)、阅读知识、写作知识、口语交际知识。抓住语言这个根本,循循善诱,品出语言的精彩,赏出语言的味道。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关键在于运用好语言。注重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在记忆、理解、运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本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进而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在语言的赏析玩味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担当文化传承的责任感,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魅力。在学习中,通过教师的引领,掌握多种学习方法,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总结出有自己特点的不同的高效学习方法。养成热爱文字,积极主动为学好中华语言文字而努力的学习兴趣和终身学习母语的情怀。“养育语文”根的追求就是“扎实”,就是: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传承了文化,掌握了方法,主动地学习。
2.得法
这是“养育语文”之骨。“养育语文”讲究方法,教有教法,学有学法,尤其注重学法。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是基于学情,基于语文学科特点,基于教育心理学原理。学生通过一课或一个单元的学习,必须知道学习方法,掌握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找方法,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以任务清单作为学习支架,清单就是好的学习方法的载体。“关注学情,掌握了方法,注重学法,教而有法”,这就是“养育语文”骨的追求:“得法”。“养育语文”最忌“骨骼错位”,不得法。“得法”在语文学习中起着宛如人体骨骼的“支撑”作用。
3.清澈
这是“养育语文”之血。清澈的血液是身体健康的保障。健康的“养育语文”课堂是清澈的,讲究“目标明确,过程简单,内容丰厚,提炼聚焦”的“简单明了而丰厚”。“养育语文”课堂不贪多,不图快,化繁为简,讲究“放养”和“培育”,坚信好的习惯慢能慢养成。一节课只解决一二个问题,指向清晰,围绕目标,依据学情,有的放矢,重点突破,在解决问题中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如同人体中的血液对人体的作用一样,“清澈”对语文核心素养同样发挥着营养和滋润作用。
4.梯度
这是“养育语文”之脉。“养育语文”特别讲究课堂的艺术脉络,讲究接地气。血脉贯通,连成一气。如人体之“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由大到小,有层次。追求“由浅入深,步步推进”,讲究“层次感”,锤炼“教学艺术”。形成有层次有梯度的语文课堂,这才是有艺术的课堂,有魅力的课堂。
5.生成
这是“养育语文”之气。医学认为,人体之气是人的生命运动的根本和动力。生命活动是靠气维持的。“养育语文”认为,有生成的课堂才是生命的课堂。有生成就有课堂活力,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思维,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黄帝内经》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人体的正气。“养育语文”要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激活思维,积极恰当的表达,自然生成”,追求有“真气”的语文课堂。
6.情怀
这是“养育语文”之魂。这里的情怀是审美情怀,家国情怀。优美的篇章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提升我们的审美素养。有着美好品质的人物形象打动我们,感染我们。不仅是作品中的人物,更是作品的创作者。不仅是虚构的人物,更多的是历史中真实的人物。他们身上体现的家国情怀影响着我们。语文对人的塑造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入骨髓的,对塑造完美人格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养育语文”的“养育”,是“放养和培育”,不仅仅是让学生“长大”,让学生“成长”,更重要是的让学生身体和心灵都能“健康成长”,能感受活着的美好,生活的美好,生命的美好。“养育语文”追求:通过课堂学习,学生培养了情感,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性情,塑造了人格,创造了审美。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就要把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怀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这样有审美情怀、家国情怀的课堂才是教学效果好,教学效率高,教学情趣高,真正有实效的优质课堂。 五、养育语文自学追求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语文教师无法回避且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虽然这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对它的探索却是无止境的。“养育语文”特别注重学生的语文学法研究,它借助清单,引导、推动学生自学,将方法融入清单项目之中,让学生“学而有据,学而有法,学而有得”,这十二个字是“养育语文”的自学追求。“有据”是有依据,有可供自学的物化操作工具清单即任务清单;“有法”是有好的自学方法,如学什么?怎么学才好?有哪些学习项目?清单怎么用?用好清单,本身就是好的学习方法;“有得”是心得,一点也好,几点也罢,但它一定是自学后的收获,是批判,是反思,是评价,是发现,是心灵碰撞,更是学习结果的“内化”。我们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经过反复实验、讨论、修订、最终制定了从预习、复习、课外阅读、作文提纲和评改升格的十二张“养育语文”任务清单。这十二张清单是:《现代文预习清单》《文言文预习清单》《缘点质疑清单》《复习清单》《平行读写勾连清单》《整本书阅读粗读卡》《整本书阅读精读卡》《整本书阅读分享卡》《“听说”能力等级评价清单》《写作提纲清单》《作文互评自评记录清单》《作文评改升格清单》。十二张清单,依据语文学科特点,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自学能力,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自学流程,引领和推动学生进行自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其优越性是可操作性强,简单、明了、灵活,注重自学过程,是学生自学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掌握學情的重要资料依据。长期坚持必有实效。我们以现代文预习为例,说说“养育语文”清单的填写。现代文单篇课文预习前,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文本至少三遍,采用“5211法”预习。什么是“5211法”呢?指的是:5看,2抄,1问,1结。具体说来就是:
五看:1.看标题:标题好不好?为什么是这个题目?换一个行不行?2看作者:看课本、网上、手边资料中,与课下注释有没有不同的地方?3看导读(阅读提示)和课文:导读告诉我们什么?准确吗?课文中难懂或不懂的地方有哪些?4看注释:有无不理解或偏颇之处?5看读读写写、课后练习(思考探究,积累拓展)、方框知识补白:“读读写写”中的字背后有没有故事?这个字使我想到什么?不解之处是什么?课后练习有无不明白的地方?为什么这么设置题目?有没错误之处?方框和语法中有不理解或表述不准确的地方吗?
二抄:1抄写生字词,2抄写课后《读读写写》和成语。
一问:提出1个问题(缘点质疑。围绕文中的矛盾点、强调点、照应点、反常点、细写点、变换点、无关点、留白点等来质疑)。
一结:自我总结。
在“5211法”预习的基础上,对课文圈点批注,之后,填写《现代文预习清单》。如下表所示:
这样的清单,让学生在自学时明确该看什么,该学什么,改思考什么,该记录什么,自学文本有了可操作的依靠。这样的清单,记录了学生基本的预习全过程和最初的习得成果。经常使用,便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不知不觉地提高了预习能力,也就提高了自学能力。
〔本文系安徽省“‘养育’中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后续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K17049〕
[作者通联:金星闪,广东深圳市宝安区海旺学校;
金春山, 合肥市庐江县乐桥中学]
关键词 养育语文;自学能力;教学追求
语文教学百花齐放,在众多的语文教学主张中,几乎都倾向于探究语文是什么,而没有侧重实践层面的研究和行动,语文学习要怎么做。语文教学要怎么去做?“养育语文”的教学主张对语文教学“该怎么做”做了明确的回答。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探索如何“建设语文”的想法在教学实践中具体的体现。语文不仅要靠“养”,还要靠“育”。“养”的是好习惯,“育”的是能力、素养、人格。
在语文前面加上限定词语“养育”,基于两个目的,一是使语文的内涵变得更集中,更突出;二是为了针砭语文教育的时弊而有所强调。因为语文是“农业”的,急不得,只能慢慢来,它没有速成。只能靠一点一滴地锄“土”,浇“水”,施“肥”,才能茁壮成长,才会有好的“收成”。我们提出这样一个教学主张,就是为了表达这样一个思想,并非是为了标个“新”,立个“异”,也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语文是一门完全可以自学的学科,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习惯和能力,进行情操的自我陶冶,人格的培育,是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而最终的落脚点,還是“兴趣”二字,养成持久的“兴趣”,也就是养成终身的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情怀,这才是语文学习的大道。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养育语文的内涵
养育语文,就是通过养成培育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养”是养成,实际上侧重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语文的习惯,更多的是侧重于学生的一种自我的培养、自我的教育;“育”是侧重于培育,更多地侧重于老师的引导、教化、讲解、训练,最终达到自我成长的目标,为其终身发展服务。“养”是让他成长,而“育”是让他“健康”成长。语文的养育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浸润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本领,从而实现个体生命的“人心、人性、人格”的养育,引领学生成为有道德、有思想、有修养的文化人。“养”和“育”相互依存,融为一体的。
二、养育语文学理依据
1.哲学依据
“养育语文”特别重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习惯的养成和探索实效的学习方式,最终达成核心素养的提升。既重视教师的“教法”,又重视学生的“学法”。这符合事物矛盾中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以及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学生的兴趣、习惯的养成,学习方式是内因,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起决定作用。而教师教学方式的探索等是外因,通过养成学生语文兴趣、习惯最终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发挥作用。我们应明白,教师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方式的创新最终都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内化才能养成好的兴趣和习惯的学习方式,从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但同时,我们不否认教师教学的巨大影响。
2.社会学依据
根据马克斯的社会交往理论和米德、布鲁纳等人的符号互动理论,“养育语文”鼓励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社会人,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完成心灵与自我交流,在合作中完成与他人的交流,在探究中深化对自我、社会的理解,从而完成对完美人格目标的追求。符号互动理论认为,语言是所有符号中最丰富、最灵活的一个符号系统。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人通过语言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而心灵是社会过程的内化,事实上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学生自主学习就是内化,是自我互动。合作学习就是进行人际互动。所以“养育语文”提倡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和把塑造人作为最高追求是符合这一理论的。
“养育语文”主张情境式教学,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受他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人对情境的定义,表现在他不停地解释所见所闻,赋各种意义于各种事件和物体中,这个解释过程,也是一种符号互动。
3.教育学心理学依据
斯滕伯格、维果斯基等发展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过程。”“学习者以自己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不同方面,不存在理解的唯一标准,但通过学习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图式成了人认识事物的基础。在学习领域的显著变化,是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构成学习环境中四大要素或属性。”
“养育语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课堂教学以学生语文活动为主的课型正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支撑,从而达到学与教的真正实效。钟启泉教授认为,建构主义的教学强调培育儿童的三种能力:设定课题、指向目标达成的探究能力;参与学习小组的活动并做出贡献的协同性沟通能力;自律性地增长自身才华的反思性自我学习能力。“核心素养”的核心不是单纯地指知识技能以及兴趣、动机、态度,而在于重视运用知识技能、解决现实问题所必须的思考力、判断力与表达力及其人格品性。“养育语文”是养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即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语文关键能力,以近几年发展的核心素养理论为依据。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及内涵。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正式发布,明确了语文教学的学科目标及学科核心素养内容。为“养育语文”的教学主张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养育语文的特征
养育语文“引领学生成为有道德、有思想、有修养的文化人”。这里的“文化人”的素养,体现在语文能力上,就是“听、说、读、写、思、结”的能力,而“会说会写”则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因为这是语文能力的集中体现。“语文”的“语”,左边“言”,右边“吾”,合起来意思就是我要说话、我要写文。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把我想说的话变成文字。养育语文有以下五大特征: 1.文化育人
“养育语文”以“立德树人”为育人目标,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语言文字的学习、熏陶与运用中养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人文情怀,引领学生成为“有道德、有思想、有修养的文化人”。在语文学习中,感受中华语言魅力,了解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同时以宽阔胸怀吸收外国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2.自能教育
“养育语文”不仅重视学生课堂学习,更注重学生课下自學能力、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课内外学习和语文实践活动,侧重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努力培养学生想学习、爱学习、能学习、会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完成“人心、人性、人格”的自我修炼。
3.学力综合
“养育语文”体现在语文能力上,就是“听、说、读、写、思、结”六个方面的能力,其核心是“说”和“写”两大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即“能说会写”。在语文能力的培育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和“学习态度”,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语文综合学力奠基。
4.教有实效
“养育语文”主张情境式教学,在情景设置的艺术中,追求发生、发现的语文学习课堂。课堂讲究“扎实、得法、清澈、梯度、生成、情怀”的有实效的魅力课堂。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5.学而得法
“养育语文”特别讲究学法指导,在语文预习、课堂、复习,课外阅读与写作等环节中,分别教给学生读书学习的方法,努力让学生做到会读书学习、能读书学习、爱读书学习,从而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感受母语的情趣,培育终身的母语情怀。
四、养育语文的课堂追求
“养育语文”追求教有实效,体现在课堂教学上,通过情境式教学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大量的语文活动课实现“根、骨、血、脉、气、魂”六大追求:
1.扎实
这是“养育语文”之根。“养育语文”讲究实实在在地学语文,学生通过课堂文本学习,真正学到了语文知识。如掌握最基本的识字写字解字的知识(即字词句的读法、写法、意思)、阅读知识、写作知识、口语交际知识。抓住语言这个根本,循循善诱,品出语言的精彩,赏出语言的味道。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关键在于运用好语言。注重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在记忆、理解、运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本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进而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在语言的赏析玩味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担当文化传承的责任感,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魅力。在学习中,通过教师的引领,掌握多种学习方法,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总结出有自己特点的不同的高效学习方法。养成热爱文字,积极主动为学好中华语言文字而努力的学习兴趣和终身学习母语的情怀。“养育语文”根的追求就是“扎实”,就是: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传承了文化,掌握了方法,主动地学习。
2.得法
这是“养育语文”之骨。“养育语文”讲究方法,教有教法,学有学法,尤其注重学法。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是基于学情,基于语文学科特点,基于教育心理学原理。学生通过一课或一个单元的学习,必须知道学习方法,掌握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找方法,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以任务清单作为学习支架,清单就是好的学习方法的载体。“关注学情,掌握了方法,注重学法,教而有法”,这就是“养育语文”骨的追求:“得法”。“养育语文”最忌“骨骼错位”,不得法。“得法”在语文学习中起着宛如人体骨骼的“支撑”作用。
3.清澈
这是“养育语文”之血。清澈的血液是身体健康的保障。健康的“养育语文”课堂是清澈的,讲究“目标明确,过程简单,内容丰厚,提炼聚焦”的“简单明了而丰厚”。“养育语文”课堂不贪多,不图快,化繁为简,讲究“放养”和“培育”,坚信好的习惯慢能慢养成。一节课只解决一二个问题,指向清晰,围绕目标,依据学情,有的放矢,重点突破,在解决问题中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如同人体中的血液对人体的作用一样,“清澈”对语文核心素养同样发挥着营养和滋润作用。
4.梯度
这是“养育语文”之脉。“养育语文”特别讲究课堂的艺术脉络,讲究接地气。血脉贯通,连成一气。如人体之“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由大到小,有层次。追求“由浅入深,步步推进”,讲究“层次感”,锤炼“教学艺术”。形成有层次有梯度的语文课堂,这才是有艺术的课堂,有魅力的课堂。
5.生成
这是“养育语文”之气。医学认为,人体之气是人的生命运动的根本和动力。生命活动是靠气维持的。“养育语文”认为,有生成的课堂才是生命的课堂。有生成就有课堂活力,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思维,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黄帝内经》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人体的正气。“养育语文”要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激活思维,积极恰当的表达,自然生成”,追求有“真气”的语文课堂。
6.情怀
这是“养育语文”之魂。这里的情怀是审美情怀,家国情怀。优美的篇章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提升我们的审美素养。有着美好品质的人物形象打动我们,感染我们。不仅是作品中的人物,更是作品的创作者。不仅是虚构的人物,更多的是历史中真实的人物。他们身上体现的家国情怀影响着我们。语文对人的塑造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入骨髓的,对塑造完美人格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养育语文”的“养育”,是“放养和培育”,不仅仅是让学生“长大”,让学生“成长”,更重要是的让学生身体和心灵都能“健康成长”,能感受活着的美好,生活的美好,生命的美好。“养育语文”追求:通过课堂学习,学生培养了情感,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性情,塑造了人格,创造了审美。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就要把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怀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这样有审美情怀、家国情怀的课堂才是教学效果好,教学效率高,教学情趣高,真正有实效的优质课堂。 五、养育语文自学追求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语文教师无法回避且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虽然这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对它的探索却是无止境的。“养育语文”特别注重学生的语文学法研究,它借助清单,引导、推动学生自学,将方法融入清单项目之中,让学生“学而有据,学而有法,学而有得”,这十二个字是“养育语文”的自学追求。“有据”是有依据,有可供自学的物化操作工具清单即任务清单;“有法”是有好的自学方法,如学什么?怎么学才好?有哪些学习项目?清单怎么用?用好清单,本身就是好的学习方法;“有得”是心得,一点也好,几点也罢,但它一定是自学后的收获,是批判,是反思,是评价,是发现,是心灵碰撞,更是学习结果的“内化”。我们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经过反复实验、讨论、修订、最终制定了从预习、复习、课外阅读、作文提纲和评改升格的十二张“养育语文”任务清单。这十二张清单是:《现代文预习清单》《文言文预习清单》《缘点质疑清单》《复习清单》《平行读写勾连清单》《整本书阅读粗读卡》《整本书阅读精读卡》《整本书阅读分享卡》《“听说”能力等级评价清单》《写作提纲清单》《作文互评自评记录清单》《作文评改升格清单》。十二张清单,依据语文学科特点,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自学能力,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自学流程,引领和推动学生进行自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其优越性是可操作性强,简单、明了、灵活,注重自学过程,是学生自学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掌握學情的重要资料依据。长期坚持必有实效。我们以现代文预习为例,说说“养育语文”清单的填写。现代文单篇课文预习前,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文本至少三遍,采用“5211法”预习。什么是“5211法”呢?指的是:5看,2抄,1问,1结。具体说来就是:
五看:1.看标题:标题好不好?为什么是这个题目?换一个行不行?2看作者:看课本、网上、手边资料中,与课下注释有没有不同的地方?3看导读(阅读提示)和课文:导读告诉我们什么?准确吗?课文中难懂或不懂的地方有哪些?4看注释:有无不理解或偏颇之处?5看读读写写、课后练习(思考探究,积累拓展)、方框知识补白:“读读写写”中的字背后有没有故事?这个字使我想到什么?不解之处是什么?课后练习有无不明白的地方?为什么这么设置题目?有没错误之处?方框和语法中有不理解或表述不准确的地方吗?
二抄:1抄写生字词,2抄写课后《读读写写》和成语。
一问:提出1个问题(缘点质疑。围绕文中的矛盾点、强调点、照应点、反常点、细写点、变换点、无关点、留白点等来质疑)。
一结:自我总结。
在“5211法”预习的基础上,对课文圈点批注,之后,填写《现代文预习清单》。如下表所示:
这样的清单,让学生在自学时明确该看什么,该学什么,改思考什么,该记录什么,自学文本有了可操作的依靠。这样的清单,记录了学生基本的预习全过程和最初的习得成果。经常使用,便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不知不觉地提高了预习能力,也就提高了自学能力。
〔本文系安徽省“‘养育’中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后续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K17049〕
[作者通联:金星闪,广东深圳市宝安区海旺学校;
金春山, 合肥市庐江县乐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