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12日,科技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作会议,会议宣布启动“‘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来自全国各地市的科技厅、科技局、行业协会、中央大型企业集团和企业、中介结构、软件公司和系统集成商等4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指出,制造业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与现代管理技术相结合,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我国制造业,推进设计制造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促进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变革,实现制造模式的创新,是我国制造业适应全球竞争环境、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提升我国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重大项目方案起草组召集人杨海成博士介绍,按照该工程的部署,“十一五”期间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投入将以企业为主体,国家将拿出2.5亿元的科技计划资金来支持,同时全国各地省市、行业将配套7.5亿元的资金。同时,科技部还希望地方示范骨干企业能够自主投入4亿元资金,加上其他投入,在“十一五”期间将有50亿元左右的资金来支撑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发展。
杨海成分析,其实,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投入要求,50亿元的资金还相对保守。实际上,从“十五”期间制造业信息化推进的过程和全国各地各省市积极响应所确定的国家和地方投入看,已远远超出了这一数字。
制造业信息化效能显著提升
数据显示,“十五”期间科技部在27个省、47个重点城市、5000多家不同类型的企业开展了制造业信息化试点示范和应用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国家信息化评测中心副主任胡建生介绍,科技部委托国家信息化评测中心和天津市现代集成制造技术工程中心等单位,对我国2004年度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情况进行了大规模的取样调查分析,总共收集到了2954家企业的有效调查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骨干企业的信息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制造业信息化正由局部应用阶段向内部集成、管理变革阶段发展。
2.制造业骨干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每百人计算机的拥有量和增长率都超过了意大利等国家,企业内部计算机联网率、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率等指标都有显著提升。
3.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管理体系得到逐步完善,有38.69%的企业设立了CIO职位。
4.在企业信息化投资比例逐年降低的情况下,信息化效能在逐步得到提升。目前,企业更重视如何更好地将信息系统和企业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企业效益,而不是简单的投入问题。同时,制造业企业的库存资金占用流动资产的比率逐年降低,2004年已经降低到30%以内。
5.信息化有力地支撑了制造企业的产品研发和创新。2003年比2002年平均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了6.97%。
6.电子商务应用和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成为当前的重点和热点。2004年,通过电子商务实现销售的占企业总销售额的17.17%,增长率为119.01%;采购额则占16.67%,增长143%。
7. 软硬件的国产化比率还有待提高,需大力扶持我国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在2004年,企业应用国产软件的比例达47.22%(按套数计算),仍有很大上升空间。
8.集成和协同成为当前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发展关注的焦点。大中型制造企业集团对SCM、CRM等为代表的面向供应链和市场协同技术有迫切需求,并以之为目标。其中,处于市场定义阶段的企业比例增加到6.47%,处于管理变革阶段的企业增加到21.40%,处于内部集成阶段的企业比例达30.80%,而处于个别流程信息化阶段的企业逐年减少,2004年该比例已经降低为41.32%。
《关于推进“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
科技部高新司冯记春司长指出,上述调查所显示出的趋势和需求也将是“十一五”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努力方向。“十一五”全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将顺应国际制造业全球发展的趋势,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国制造业的实际发展要求,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抓应用、促发展、见效益、创环境”的方针,以“企业是主体,机制是保证,技术是依托,服务是手段,效益是根本”作为工作原则。具体工作目标和任务是:
1. 以高校、科研单位和创新型研发团队对主体加强前沿技术的探索和研究,力求在基础理论方法、公性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原创性成果和突破,形成一批创新的现代化制造技术及信息化成果,培养一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专业研究队伍,引领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2. 以系统集成和专业化应用需求为牵引,与企业应用示范相结合,开发一批集成系统和行业应用产品,促进规模化的应用和推广,着力培养系统集成商和软件开发商,促进产业化进程,建立产品开发和企业应用相互支撑 、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机制。
3.开展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制造业信息化企业示范。在10个以上的行业性集团和企业开展数字化综合集成应用示范,实现300家以“甩图纸”为标志的设计制造一体化、无纸化和以“甩帐表”为标志的企业信息化流、物流和资金流以及经营管理业务集成应用示范企业, 并推动1000家以上的企业推广应用;建立10个左右的ASP为代表的制造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10000家中小企业提供网上生产链协作和共性技术资源服务,显著提升中小企业、骨干企业和集团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4. 结合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进一步完善技术服务、人才培训、政策、标准等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专业化、网络化、市场化的新型制造业信息化服务网络体系,营造制造业信息化良好应用发展环境,形成完善的制造业信息化工作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5. 建立制造业信息化绩效评估工作体系。结合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作,开展制度化的制造业信息化环境指数、企业指数统计调查评测工作,对省市、行业和企业的制造业信息化绩效进行科学的评价和评估,建立科学严谨多层面的信息化评估体系。
6. 积极推动制造业信息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我国在制造业领域的市场优势和在信息技术领域与国外建立良好的合作基础,大力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人才培训,推进在产品开发方面的国际合作,加强企业在集成应用方面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技术和产业层面上推动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国际化进程。
六项保障措施积极推进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确保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顺利进展,科技部建议各地采取如下保障措施:
1. 完善组织保障体系。由于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是一个集技术、经济、管理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产、学、研各方密切协作,加强和完善国家和地方“制造业信息化协调指导小组”等组织协调机构的建设,开展发展规划研究,在制定规划时明确目标和重点,出台相应保障政策,发挥专家咨询机制作用。
2. 加强政府引导,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创新机制。国家和地方要围绕国家制造业发展战略需求和区域产业发展优势,以大型企业集团、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信息化提升的需求为重点,以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相关重大科技计划为引导,加强制造业信息化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的支持力度,并跨部门、行业、地方联合组织实施。各地对列入国家计划重点支持的项目和企业,安排配套资金,落实推进企业成为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创新的主体。
3. 以行业和区域为重点,实现协同推进。按照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和环渤海区域发展的战略部署,根据我国区域广、企业信息化基础条件差异大的现状,按照分类示范、分区管理、突出重点、发挥优势的原则,选择部分省级科技管理部门、行业性企事业单位,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企业应用示范工作,实现项目实施的联动和国家、区域、地方的资源整合,协同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实施。组织单位联合设立项目管理办公室、专家组等管理、咨询机构,形成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项目的组织管理体系。
4. 加强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和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示范等各个环节,贯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人才培养三大战略。以能否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作为计划立项的重要依据,把推广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软件作为企业示范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以专家、咨询和培训机构、IT企业为支撑,培养一大批制造业信息化专业应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特别要加强企业信息化高级管理人才的培训,形成一支专业化实施队伍。
5. 加强落实,积极探索建立引导、激励机制。各地应加强政府引导,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形成工作部署与检查落实、绩效挂钩的工作监督机制,制定制造业信息化工作量化考核标准、办法和激励机制。
6. 加强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利用多种渠道,宣传“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意义和作用,展示成果。
机制创新是重点
“实际上,整个‘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工作要分在三个大的层面开展。”杨海成认为,首先,是以863计划为主来开展前沿技术的跟踪和探索,这就包括智能设计、数字样机、虚拟制造、协同管理以及异构系统集成;其次是要通过863重点项目的开发,进行自身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软件产品及系统开发,这里就包括了电子CVP、制造集成协同信息管理以及产品全方位输出管理等技术,集成我们自主创新的软件产品系列;第三,是我们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主体,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是围绕着集团型企业、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来开展集成、应用。当然,这里所指的集成、应用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制造业。
他进一步强调,多技术的支撑,多体系的连动,多方面的协同,多单位参与是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显著特点,与技术经济和政府各个部门密切结合。从工程特点来讲,在组织方式上也要采取“工业组织,分区示范”的方式来组织好这样一套庞大的系统工程。
由于我国省市分布广泛,地区之间的发展也很不平衡,所以要确立“分区示范、协调组织”的模式——东部区域主要是针对我们国家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来开展集成应用示范;北部区域主要是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以及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来开展北部区域示范;西部区域主要是以西部大开发来提高西部企业的综合信息化能力;中部的工作则围绕中部崛起展开。同时,为了充分调动地方省市和行业部门的积极性,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工作的组织方式上采取国家和地方部门共同协作。以省市区域的项目组织为例,东部区域以上海市科委牵头联合区域内的省市科技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北部区域是以天津市科委组织牵头,西部区域则是以重庆市科委牵头联合组织实施,中南区域是以湖北省科委牵头。
此外,平台服务类是以四川省科技厅来组织牵头实施;面向重点行业的综合集成是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牵头,联合航空、船舶、电力、汽车等行业部门来联合组织实施;综合类是通过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办公室牵头联合地方的科技主管部门还有科研院所、高校来组织实施。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指出,制造业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与现代管理技术相结合,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我国制造业,推进设计制造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促进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变革,实现制造模式的创新,是我国制造业适应全球竞争环境、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提升我国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重大项目方案起草组召集人杨海成博士介绍,按照该工程的部署,“十一五”期间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投入将以企业为主体,国家将拿出2.5亿元的科技计划资金来支持,同时全国各地省市、行业将配套7.5亿元的资金。同时,科技部还希望地方示范骨干企业能够自主投入4亿元资金,加上其他投入,在“十一五”期间将有50亿元左右的资金来支撑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发展。
杨海成分析,其实,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投入要求,50亿元的资金还相对保守。实际上,从“十五”期间制造业信息化推进的过程和全国各地各省市积极响应所确定的国家和地方投入看,已远远超出了这一数字。
制造业信息化效能显著提升
数据显示,“十五”期间科技部在27个省、47个重点城市、5000多家不同类型的企业开展了制造业信息化试点示范和应用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国家信息化评测中心副主任胡建生介绍,科技部委托国家信息化评测中心和天津市现代集成制造技术工程中心等单位,对我国2004年度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情况进行了大规模的取样调查分析,总共收集到了2954家企业的有效调查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骨干企业的信息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制造业信息化正由局部应用阶段向内部集成、管理变革阶段发展。
2.制造业骨干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每百人计算机的拥有量和增长率都超过了意大利等国家,企业内部计算机联网率、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率等指标都有显著提升。
3.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管理体系得到逐步完善,有38.69%的企业设立了CIO职位。
4.在企业信息化投资比例逐年降低的情况下,信息化效能在逐步得到提升。目前,企业更重视如何更好地将信息系统和企业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企业效益,而不是简单的投入问题。同时,制造业企业的库存资金占用流动资产的比率逐年降低,2004年已经降低到30%以内。
5.信息化有力地支撑了制造企业的产品研发和创新。2003年比2002年平均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了6.97%。
6.电子商务应用和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成为当前的重点和热点。2004年,通过电子商务实现销售的占企业总销售额的17.17%,增长率为119.01%;采购额则占16.67%,增长143%。
7. 软硬件的国产化比率还有待提高,需大力扶持我国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在2004年,企业应用国产软件的比例达47.22%(按套数计算),仍有很大上升空间。
8.集成和协同成为当前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发展关注的焦点。大中型制造企业集团对SCM、CRM等为代表的面向供应链和市场协同技术有迫切需求,并以之为目标。其中,处于市场定义阶段的企业比例增加到6.47%,处于管理变革阶段的企业增加到21.40%,处于内部集成阶段的企业比例达30.80%,而处于个别流程信息化阶段的企业逐年减少,2004年该比例已经降低为41.32%。
《关于推进“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
科技部高新司冯记春司长指出,上述调查所显示出的趋势和需求也将是“十一五”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努力方向。“十一五”全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将顺应国际制造业全球发展的趋势,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国制造业的实际发展要求,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抓应用、促发展、见效益、创环境”的方针,以“企业是主体,机制是保证,技术是依托,服务是手段,效益是根本”作为工作原则。具体工作目标和任务是:
1. 以高校、科研单位和创新型研发团队对主体加强前沿技术的探索和研究,力求在基础理论方法、公性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原创性成果和突破,形成一批创新的现代化制造技术及信息化成果,培养一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专业研究队伍,引领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2. 以系统集成和专业化应用需求为牵引,与企业应用示范相结合,开发一批集成系统和行业应用产品,促进规模化的应用和推广,着力培养系统集成商和软件开发商,促进产业化进程,建立产品开发和企业应用相互支撑 、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机制。
3.开展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制造业信息化企业示范。在10个以上的行业性集团和企业开展数字化综合集成应用示范,实现300家以“甩图纸”为标志的设计制造一体化、无纸化和以“甩帐表”为标志的企业信息化流、物流和资金流以及经营管理业务集成应用示范企业, 并推动1000家以上的企业推广应用;建立10个左右的ASP为代表的制造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10000家中小企业提供网上生产链协作和共性技术资源服务,显著提升中小企业、骨干企业和集团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4. 结合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进一步完善技术服务、人才培训、政策、标准等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专业化、网络化、市场化的新型制造业信息化服务网络体系,营造制造业信息化良好应用发展环境,形成完善的制造业信息化工作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5. 建立制造业信息化绩效评估工作体系。结合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作,开展制度化的制造业信息化环境指数、企业指数统计调查评测工作,对省市、行业和企业的制造业信息化绩效进行科学的评价和评估,建立科学严谨多层面的信息化评估体系。
6. 积极推动制造业信息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我国在制造业领域的市场优势和在信息技术领域与国外建立良好的合作基础,大力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人才培训,推进在产品开发方面的国际合作,加强企业在集成应用方面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技术和产业层面上推动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国际化进程。
六项保障措施积极推进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确保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顺利进展,科技部建议各地采取如下保障措施:
1. 完善组织保障体系。由于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是一个集技术、经济、管理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产、学、研各方密切协作,加强和完善国家和地方“制造业信息化协调指导小组”等组织协调机构的建设,开展发展规划研究,在制定规划时明确目标和重点,出台相应保障政策,发挥专家咨询机制作用。
2. 加强政府引导,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创新机制。国家和地方要围绕国家制造业发展战略需求和区域产业发展优势,以大型企业集团、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信息化提升的需求为重点,以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相关重大科技计划为引导,加强制造业信息化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的支持力度,并跨部门、行业、地方联合组织实施。各地对列入国家计划重点支持的项目和企业,安排配套资金,落实推进企业成为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创新的主体。
3. 以行业和区域为重点,实现协同推进。按照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和环渤海区域发展的战略部署,根据我国区域广、企业信息化基础条件差异大的现状,按照分类示范、分区管理、突出重点、发挥优势的原则,选择部分省级科技管理部门、行业性企事业单位,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企业应用示范工作,实现项目实施的联动和国家、区域、地方的资源整合,协同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实施。组织单位联合设立项目管理办公室、专家组等管理、咨询机构,形成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项目的组织管理体系。
4. 加强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和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示范等各个环节,贯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人才培养三大战略。以能否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作为计划立项的重要依据,把推广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软件作为企业示范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以专家、咨询和培训机构、IT企业为支撑,培养一大批制造业信息化专业应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特别要加强企业信息化高级管理人才的培训,形成一支专业化实施队伍。
5. 加强落实,积极探索建立引导、激励机制。各地应加强政府引导,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形成工作部署与检查落实、绩效挂钩的工作监督机制,制定制造业信息化工作量化考核标准、办法和激励机制。
6. 加强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利用多种渠道,宣传“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意义和作用,展示成果。
机制创新是重点
“实际上,整个‘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工作要分在三个大的层面开展。”杨海成认为,首先,是以863计划为主来开展前沿技术的跟踪和探索,这就包括智能设计、数字样机、虚拟制造、协同管理以及异构系统集成;其次是要通过863重点项目的开发,进行自身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软件产品及系统开发,这里就包括了电子CVP、制造集成协同信息管理以及产品全方位输出管理等技术,集成我们自主创新的软件产品系列;第三,是我们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主体,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是围绕着集团型企业、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来开展集成、应用。当然,这里所指的集成、应用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制造业。
他进一步强调,多技术的支撑,多体系的连动,多方面的协同,多单位参与是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显著特点,与技术经济和政府各个部门密切结合。从工程特点来讲,在组织方式上也要采取“工业组织,分区示范”的方式来组织好这样一套庞大的系统工程。
由于我国省市分布广泛,地区之间的发展也很不平衡,所以要确立“分区示范、协调组织”的模式——东部区域主要是针对我们国家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来开展集成应用示范;北部区域主要是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以及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来开展北部区域示范;西部区域主要是以西部大开发来提高西部企业的综合信息化能力;中部的工作则围绕中部崛起展开。同时,为了充分调动地方省市和行业部门的积极性,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工作的组织方式上采取国家和地方部门共同协作。以省市区域的项目组织为例,东部区域以上海市科委牵头联合区域内的省市科技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北部区域是以天津市科委组织牵头,西部区域则是以重庆市科委牵头联合组织实施,中南区域是以湖北省科委牵头。
此外,平台服务类是以四川省科技厅来组织牵头实施;面向重点行业的综合集成是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牵头,联合航空、船舶、电力、汽车等行业部门来联合组织实施;综合类是通过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办公室牵头联合地方的科技主管部门还有科研院所、高校来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