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其目标是实现“三全育人”。思政课教师应准确界定自身在课程思政中的身份,引领课程思政建设。思政课教师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丰富的思政工作经验等显著优势。思政课教师应踊跃参与专业课的集体备课活动、积极推动跨学科的教学科研合作、主动搭建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平台、参与建立课程思政发展的长效机制。
【基金项目】
:
2019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生成逻辑研究”(项目批准号19YJC10041),2018年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第五批)“湖北省领导干部文化自信的调查和研究:现状、意义、措施”(项目批准号18ZD1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其目标是实现“三全育人”。思政课教师应准确界定自身在课程思政中的身份,引领课程思政建设。思政课教师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丰富的思政工作经验等显著优势。思政课教师应踊跃参与专业课的集体备课活动、积极推动跨学科的教学科研合作、主动搭建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平台、参与建立课程思政发展的长效机制。
其他文献
高校思政课是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课程。在移动信息技术快速普及的背景下,促进思政课与移动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既符合时代发展趋势,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深化转型的必然选择。文章从教育开放运动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新型教育模式的兴起等方面论证了高校思政课与移动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可能性,对高校思政课与移动信息技术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思政课信息化过程中可能存在师生交流弱化、盲目追求技术化以及课程设计机械化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强调高校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引领、坚持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提升教
挫折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挫折教育的有效开展应注重问题导向、把握时代脉搏,构建顶层思想引领体系;注重自然渗透、寓教于乐,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培养体系;注重学思践悟、知行合一,构建实践育人发展支撑体系;注重全员参与、全程覆盖、全方位渗透,构建合作共育的四轮驱动体系。只有通过科学的教育引导和实践磨砺,增强大学生的抗挫耐压能力,培养大学生理性平和的心态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的。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高校辅导员获得感是指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需求感、价值感、满足感、成就感。高校辅导员获得感是增强学生获得感的现实需要,是观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选择,是影响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服务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高校要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升辅导员的获得感,推动辅导员更好担负起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的责任。
探索基层党建品牌建设是高校党建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品牌存在品牌意识缺乏、理论层次不高、实践环节脱节、品牌监督不严等问题。因此,构建高校基层党建品牌,要坚持党建品牌与院系发展“双融合”、党建品牌质量提升标准化、党建品牌内容运营项目化的实践原则。高校基层党建品牌建设应聚焦党建引领,围绕“学习教育—实践项目—制度保障”三位一体的实践路径,通过打通“三个环节”、构建“三大体系”,实现“两个目标”,构建以品牌化促进高校基层党建质量提升的实践路径。
项目化教学以任务为目标、以行动为导向,具有系统性、结构性等特点,其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能够促进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在参与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应自觉承担起实践教学设计者、引导者的角色,并对项目化实践教学进行多元评价,进而持续提升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思政课教师应通过主动参与实践教学改革,高校应通过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综合培训和多元考评,切实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协同思维具体表现为整体性思维、层次性思维、开放性思维和合目的性思维四个维度。运用协同思维开展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必须坚持秉承“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协同资助育人理念、不断完善“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相契合”的协同资助育人体系、积极搭建共建共享的协同资助育人平台。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协同资助育人理念引领,重点做好主体协同;拓宽协同资助育人形式,发挥载体协同效应;强化协同资助育人环境保障,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关键。由于我国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分类过于细化,高校教师也较少接受专门的教师教育训练等,造成不少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不足。文章分析了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核心要素和结构模型,探索了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策略: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统筹管理,确保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同向同行;深化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增强其开展课程思政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加强职前教育和继续教育,推动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持续发展;改革考核评价机制,保障专业课
当前,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下,高校法学专业教育应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以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的路径,厘清法学教育课程思政改革的“本”“道”“术”问题,有利于将厚德这一首要标准落到实处,实现“法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协同共进。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有效运转,是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支撑。新时代推进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治理,必须在教育主管部门、高校、院系及基层教学组织等多级治理主体共同参与的基础上,以提高基层教学组织的治理能力为目标,以构建科学规范的基层教学组织治理体系为保障,以明晰各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为突破口。只有厘清各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才能充分发挥各主体的能动性,尤其是充分激发基层教学组织的活力,从而有效提升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治理成效,为建成一流本科教育筑牢根基。
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面临转型升级,需要工匠精神回归。高职院校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场所,在职业教育中加强工匠精神培育,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工匠精神培育在社会观念、教学理念、校企合作程度上都存在一定困境。因此,必须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全过程渗透工匠精神;转变校企合作思路,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转变育人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校园文化,营造争做工匠之师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