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集文学性、思想性、审美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要搞好这门教学,除学生自主外,教师还应具备驾驭课堂的素养和能力。同一堂课,不同老师教授,方法不同,效果也不同。究其原因,课堂组织、操作存在差异,师道、学情存在差异。如何高效教学语文呢?倡导推进自主学习,抓好课堂的导、评、诱、控、启环节,教学才能高效。
一、课堂导入情境性。语文课重在设境,只有设好了境,学生在知识的殿堂中才能插翅翱翔,随师导游,从容“赏山赞水”,发现新的“美景”,采撷喜爱的“花朵”。如于老师教授《陋室铭》时,先介绍作者遭贬受刁难的故事:永贞革新失败,刘禹锡得罪朝中权贵被贬,按规定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可当地知县趋炎附势,让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辨。”结果气坏了知县,他的房子也由城南调至城北,房间缩小一半,恰好位于胜河边,附近杨柳成排。刘禹锡又作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仍旧读书作文。知县和书丞密谋为他城中寻得只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刘禹锡觉得知县欺人太甚,愤然写下该文刻石立于门前,气得狗官哑口无言。这种情境,一下调动起学生,问题在合作中探寻,知识点很快内化。有的学生还联想作者处境与理想提出新问题,拓展了课堂空间。王老师教授这节课,也进行了听说读写训练,但学生浮于文字知识理解,不能深层去探究诗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缺乏营景造境,教学则黯然失色。
二、教学评价有效性。语文教学的身临其境、兴味盎然,主要在于师生互动的积极性,个体活动的情趣性,思想熏陶的感染性。正确建立课堂评价体系是有效方法。课堂中学生的所思所想都不可忽略,老师要察言观行迅速捕捉,灵活评价。学生在老师关注的言行中,才能确定自我,积极参与教学。如前不久的作文讲评示范课,一位老师从学生习作入手,分析哪儿描写、抒情,哪儿实写、虚写,听来头头是道,学生颔首配合,可效果并不佳。另一位老师让学生互读互评,小组合作交流,整堂课充满着学生的声音,效果明显,真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啊!
三、传授知识“诱饵”性。课堂教学在于整体推进,并非“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大面积丰收是教学努力的方向。一支粉笔一张嘴,显然跟不上形势,大面积撒网,能捞多少算多少自然落伍。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效率才是重要的。学生好比游鱼,是喂他们呢,还是让他们主动寻上钩来?喂,显然有不吃的可能;寻,自然有探究的乐趣。一堂课让学生“动”起来是最好的。张老师根据预设小组,很快确定中心发言人后下发学案,各小组在一片“蛙声”中开始组内交流,老师面带微笑巡回观摩,一会儿,组间又展开讨论。对提出的问题,老师并不着急作答,只是听着,看着,适当插入几句。下课测评,学生达标率很高,看起来老师并没做什么。同样听了郝老师的课,学生也进行了小组合作讨论。整堂课老师口若悬河,学生心花怒放,下课测评,两极分化严重。其结果是强化了优势,淡化了后进。究其原因,张老师注重学生自我感悟,郝老师注重知识外在传授。
四、课堂节奏调控性。语文教学犹如炖肉:“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针对不同班级,了解学情,调控课堂,才能引导好教学。殷老师在教学余秋雨的《三峡》时,先让学生据学案自学,在自学中找出疑难,小组内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成员写在黑板上全班解决,老师点拨指导。这课抓住重点,突出难点,在解决问题中发现问题,在展示问题中解决问题。学生会的,老师不讲,学生不会的,老师引导突破,省时高效,提纲挈领,充分向课堂要回了质量。
五、和谐育人启发性。语文课好比小说,怎样开端,怎样结尾,都需要老师艺术引导。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展开讨论,激发兴趣;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若有所思,离知识航向仅有一步之遥而又难以逾越时,老师一句话,一个眼神,一张灿烂的笑脸,马上会使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正如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巧妙化解心障,让学生自己顿悟方法。师生双方在互动中配合、探究、激趣;在审美中质疑、解难、生成,这样的课堂何乐而不为呢?
冯德鸿,教师,现居甘肃酒泉。
一、课堂导入情境性。语文课重在设境,只有设好了境,学生在知识的殿堂中才能插翅翱翔,随师导游,从容“赏山赞水”,发现新的“美景”,采撷喜爱的“花朵”。如于老师教授《陋室铭》时,先介绍作者遭贬受刁难的故事:永贞革新失败,刘禹锡得罪朝中权贵被贬,按规定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可当地知县趋炎附势,让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辨。”结果气坏了知县,他的房子也由城南调至城北,房间缩小一半,恰好位于胜河边,附近杨柳成排。刘禹锡又作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仍旧读书作文。知县和书丞密谋为他城中寻得只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刘禹锡觉得知县欺人太甚,愤然写下该文刻石立于门前,气得狗官哑口无言。这种情境,一下调动起学生,问题在合作中探寻,知识点很快内化。有的学生还联想作者处境与理想提出新问题,拓展了课堂空间。王老师教授这节课,也进行了听说读写训练,但学生浮于文字知识理解,不能深层去探究诗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缺乏营景造境,教学则黯然失色。
二、教学评价有效性。语文教学的身临其境、兴味盎然,主要在于师生互动的积极性,个体活动的情趣性,思想熏陶的感染性。正确建立课堂评价体系是有效方法。课堂中学生的所思所想都不可忽略,老师要察言观行迅速捕捉,灵活评价。学生在老师关注的言行中,才能确定自我,积极参与教学。如前不久的作文讲评示范课,一位老师从学生习作入手,分析哪儿描写、抒情,哪儿实写、虚写,听来头头是道,学生颔首配合,可效果并不佳。另一位老师让学生互读互评,小组合作交流,整堂课充满着学生的声音,效果明显,真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啊!
三、传授知识“诱饵”性。课堂教学在于整体推进,并非“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大面积丰收是教学努力的方向。一支粉笔一张嘴,显然跟不上形势,大面积撒网,能捞多少算多少自然落伍。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效率才是重要的。学生好比游鱼,是喂他们呢,还是让他们主动寻上钩来?喂,显然有不吃的可能;寻,自然有探究的乐趣。一堂课让学生“动”起来是最好的。张老师根据预设小组,很快确定中心发言人后下发学案,各小组在一片“蛙声”中开始组内交流,老师面带微笑巡回观摩,一会儿,组间又展开讨论。对提出的问题,老师并不着急作答,只是听着,看着,适当插入几句。下课测评,学生达标率很高,看起来老师并没做什么。同样听了郝老师的课,学生也进行了小组合作讨论。整堂课老师口若悬河,学生心花怒放,下课测评,两极分化严重。其结果是强化了优势,淡化了后进。究其原因,张老师注重学生自我感悟,郝老师注重知识外在传授。
四、课堂节奏调控性。语文教学犹如炖肉:“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针对不同班级,了解学情,调控课堂,才能引导好教学。殷老师在教学余秋雨的《三峡》时,先让学生据学案自学,在自学中找出疑难,小组内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成员写在黑板上全班解决,老师点拨指导。这课抓住重点,突出难点,在解决问题中发现问题,在展示问题中解决问题。学生会的,老师不讲,学生不会的,老师引导突破,省时高效,提纲挈领,充分向课堂要回了质量。
五、和谐育人启发性。语文课好比小说,怎样开端,怎样结尾,都需要老师艺术引导。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展开讨论,激发兴趣;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若有所思,离知识航向仅有一步之遥而又难以逾越时,老师一句话,一个眼神,一张灿烂的笑脸,马上会使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正如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巧妙化解心障,让学生自己顿悟方法。师生双方在互动中配合、探究、激趣;在审美中质疑、解难、生成,这样的课堂何乐而不为呢?
冯德鸿,教师,现居甘肃酒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