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化,奠定基础的一门学科。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学校也开始重视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学,巧妙的渗透传统文化,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改革,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期望也越来越高。文化传承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深入浅、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并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促使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集中阐述了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确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语文课程的特点和性质使其成为渗透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传统文化魅力,使他们自觉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因此教师应当提高对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视程度,进行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通过国学经典、教材内容、传统节日、背景资料等渗透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带来全新的体验。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时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立足课堂教学,从横向、纵向两个角度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以提升教育效果。一方面,教师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汉字、诗歌、阅读等教学实践中,然后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合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另一方面,教师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整个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并且和其他学科如音乐、美术、品德与社会等密切结合,从而使每个学段的学生都可以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2.渗透性原则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坚持渗透性原则,立足具体学情,创新渗透方法,进而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一方面,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努力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实现传统文化的持续渗透。另一方面,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具体学情,不断优化教学活动,从而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适度性原则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坚持适度性原则,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合理统筹文化内部的不同要素,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确保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此外,教师还应正确处理不同文化之间、渗透与考试之间的关系,防止过犹不及,以便更好地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2、在阅读教学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选择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国学经典内容,加入到阅读活动中,成立专门的兴趣小组,并针对阅读内容开展主题交流活动,学生主动参与到其中,通过阅读引发学生思考,能够在交流中产生新的想法,深入理解传统文化,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例如在阅读课堂中,教师可以选择《诗经》、《千字文》、《论语》等相关的国学经典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上半节课进行自由阅读,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国学经典中的句式结构、文章特点等,并标记出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点。下半节课的时间可以成立阅读兴趣小组,针对阅读内容进行沟通讨论,引导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弥补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缺失。通过长时间的阅读积累,学生拥有了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并且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由来、组成以及重要性,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积极配合教师开展传统文化的学习活动,在阅读中能够挖掘文章中的传统文化,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知识积累,逐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渗透和传统文化相关的背景资料
背景资料的渗透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高效吸收语文知识,做好文章的分析阅读工作,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内容选择和传统文化相关的背景资料,便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认识到传统文化的本质和特点。例如在学习《曹冲称象》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关于课文时期的历史背景,学生也可以分享自己对该段历史掌握的相关知识,教师结合一些视频内容更易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能够积极参与到文章的分析阅读中,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渗透相关的历史故事或神话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例如在学习《夏日绝句》时,古诗中提到:“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李清照所处的历史时期以及项羽自刎的故事,引导学生分析古诗,掌握古诗创作的背景古诗,当时南宋岌岌可危,李清照的丈夫却带着李清照逃亡,李清照愤愤然作出本首诗,既是讽刺丈夫的行为,又是讽刺当权者的懦弱行径。进行词句的记忆。但是有的学生为了糊弄教师,同样也为了糊弄自己的成绩,仅仅进行口头承诺,忽视了笔下的功夫,教师的定期检查对于学生而言是一项任务,也能够更好地激励他们进行好词好句的积累,引导他们加深对于文章的印象。
四、体验节日,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养
应该说,中华传统节日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具有鲜明的区域性、文化性和民族性,體现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文化内涵,具有无穷无尽的感召魅力,是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标识。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体验中华传统节目,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例如,端午节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是教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契机。因此,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围绕“端午节”这一主题开展课堂教学,使学生得以通过亲身体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养。课前,教师先要求学生和家长共同搜集端午节相关信息,如由来、习俗等,使学生得以初步感知并消化整合。课堂上,教师可以邀请学生上台讲解自己搜集的信息,进行交流互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端午节的认识。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包粽子、做香包、划龙舟、诵诗词等,使学生亲身体验传统节日习俗,感知传统节日背后独特的文化记忆。
总结
语文教师应不遗余力地在教学上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更积极更自信地成长。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依然要永不止步地坚持传承,持续思考探究,更好地传播。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E].2014(3).
[2] 王雪琴 .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J]. 新课程(小学),2017(12).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集中阐述了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确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语文课程的特点和性质使其成为渗透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传统文化魅力,使他们自觉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因此教师应当提高对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视程度,进行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通过国学经典、教材内容、传统节日、背景资料等渗透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带来全新的体验。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时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立足课堂教学,从横向、纵向两个角度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以提升教育效果。一方面,教师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汉字、诗歌、阅读等教学实践中,然后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合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另一方面,教师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整个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并且和其他学科如音乐、美术、品德与社会等密切结合,从而使每个学段的学生都可以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2.渗透性原则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坚持渗透性原则,立足具体学情,创新渗透方法,进而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一方面,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努力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实现传统文化的持续渗透。另一方面,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具体学情,不断优化教学活动,从而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适度性原则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坚持适度性原则,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合理统筹文化内部的不同要素,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确保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此外,教师还应正确处理不同文化之间、渗透与考试之间的关系,防止过犹不及,以便更好地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2、在阅读教学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选择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国学经典内容,加入到阅读活动中,成立专门的兴趣小组,并针对阅读内容开展主题交流活动,学生主动参与到其中,通过阅读引发学生思考,能够在交流中产生新的想法,深入理解传统文化,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例如在阅读课堂中,教师可以选择《诗经》、《千字文》、《论语》等相关的国学经典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上半节课进行自由阅读,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国学经典中的句式结构、文章特点等,并标记出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点。下半节课的时间可以成立阅读兴趣小组,针对阅读内容进行沟通讨论,引导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弥补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缺失。通过长时间的阅读积累,学生拥有了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并且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由来、组成以及重要性,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积极配合教师开展传统文化的学习活动,在阅读中能够挖掘文章中的传统文化,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知识积累,逐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渗透和传统文化相关的背景资料
背景资料的渗透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高效吸收语文知识,做好文章的分析阅读工作,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内容选择和传统文化相关的背景资料,便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认识到传统文化的本质和特点。例如在学习《曹冲称象》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关于课文时期的历史背景,学生也可以分享自己对该段历史掌握的相关知识,教师结合一些视频内容更易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能够积极参与到文章的分析阅读中,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渗透相关的历史故事或神话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例如在学习《夏日绝句》时,古诗中提到:“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李清照所处的历史时期以及项羽自刎的故事,引导学生分析古诗,掌握古诗创作的背景古诗,当时南宋岌岌可危,李清照的丈夫却带着李清照逃亡,李清照愤愤然作出本首诗,既是讽刺丈夫的行为,又是讽刺当权者的懦弱行径。进行词句的记忆。但是有的学生为了糊弄教师,同样也为了糊弄自己的成绩,仅仅进行口头承诺,忽视了笔下的功夫,教师的定期检查对于学生而言是一项任务,也能够更好地激励他们进行好词好句的积累,引导他们加深对于文章的印象。
四、体验节日,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养
应该说,中华传统节日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具有鲜明的区域性、文化性和民族性,體现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文化内涵,具有无穷无尽的感召魅力,是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标识。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体验中华传统节目,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例如,端午节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是教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契机。因此,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围绕“端午节”这一主题开展课堂教学,使学生得以通过亲身体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养。课前,教师先要求学生和家长共同搜集端午节相关信息,如由来、习俗等,使学生得以初步感知并消化整合。课堂上,教师可以邀请学生上台讲解自己搜集的信息,进行交流互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端午节的认识。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包粽子、做香包、划龙舟、诵诗词等,使学生亲身体验传统节日习俗,感知传统节日背后独特的文化记忆。
总结
语文教师应不遗余力地在教学上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更积极更自信地成长。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依然要永不止步地坚持传承,持续思考探究,更好地传播。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E].2014(3).
[2] 王雪琴 .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J]. 新课程(小学),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