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宋代画院既是创作机构,同时也培养绘画人才。其招生与考核制度严格而完善,课程设置上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对学生创新性的考察与培养。宋代画院教育为当时培养宫廷绘画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中国美术教育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宋代;画院;美术教育
宋朝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鼎盛时期,这与宋朝政府提供的良好绘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宋朝政府开展官方美术教育,开办画院教育,并且有着完整的制度和人员编制,按政府官员的待遇对待画家。宋代的美术教育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
宋代的绘画环境与机制相对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达到相对完美的融洽,而宋代政府举办的画学与画院则是产生这一结果的方程式。宋代官方主办的美术教育主要在画学和画院,其绘画教育特点具有突出的代表性。
一、宋代画院教育的概述
1、早期画院的由来
宋代的画院起初名为“翰林图画院”,后又称“翰林图画局”。宋代的画院设置是沿袭前朝旧制而发展完善的,五代后蜀王孟昶于明德二年(935年)创立翰林画院,广招画家,设置官职,授“翰林待诏”。著名花鸟画家黄筌曾为画院“权院事”,这是较早的有明确制度的画院。
2、宋代画院的确立
五代时期,北方战乱,西蜀安宁,人口大量南迁,蜀地一时画家云集,前后蜀主雅好图画,广招天下画家以供朝廷,并授以官职,设翰林图画院,统辖掌管宫廷绘画事务,画院由此正式诞生。宋代画院就是在西蜀、南唐画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宫廷御用绘画机构。南宋偏安杭州之后,集中了北宋的大批画家,恢复翰林图画院。一时名家都集中于南宋宫廷,宗时出现了马远、夏硅、梁楷、李篙、李迪等巨匠,又一次掀起了宫廷绘画高潮。与此同时,北方的辽金也设立画院,培养绘画人才。徽宗于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设立画学,标志着中国最早的皇家美术教育机构的确立,为当时更好地培养宫廷绘画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中国美术教育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3、宋代画院教育机制的形成
神宗熙宁二年(1069)以前,画院内虽有等级,但没有“递迁”的制度,只以资次挨排。在袛候杜用德等人看来,如此论资排辈,而不论艺业高低,无以激劝,故提出划分等次并要求制定递迁制度的建议,后获准施行。画院学生自熙宁二年以后分为三等,第一、第二等各十人,第三等二十人,由待诏等院中高级画师按一定拣试规矩,对学生的艺业进行考核,编类等第。袛候有阙,则于学生等第内拣试艺业高低,进呈取旨,补其阙。艺学、待诏有阙,并依次例,由低一级职称人中,择拣拨填,以补其阙。由此,建立了画院内部以艺业高低编类等第并晋级的“激劝”制度,促进了画院内努力修习绘画技艺的积极性,从而形成画院的美术教育机制。
3、宋代画院的繁荣
宋代画院之所以繁荣有两大原因:一是统治阶级的重视、扶持,二是当权者本身精于书画,属“业内人士”,能对画院的各项事务提出有见地的、切合实际的构想,从而进行有效的、正确的指导。
二、宋代画院的考试制度与课程设置所体现的教育特点
1、宋代画院的考试制度
宋代画院的画家除一部分是荐举的,大部分是通过严格的考试录用进来的。宋代画院的考试制度从徽宗崇宁三年设立“画学”开始,即是“以太学法补试四方画工”。画院平常对院内画家的考绩也用考试方法。考试除诗文论策外,兼出题作画,其题目多是摘取古人诗句为之。如邓椿说:“所试之题,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自第二人以下,多系空舟岸侧,或拳鹭于舷间,或栖鸦于蓬背。独魁则不然,画一舟人卧于舟尾,横一孤笛,其意以为非无舟人,止无行人耳,且亦见舟子甚闲也。又如‘乱山藏古寺’,魁则画荒山满幅,上出蟠竿以见藏意,徐人乃露塔尖或鸥吻,往往有见殿堂者,则无复藏意矣。”“战德淳,本画院人,因试‘蝴蝶梦中家万里’题,画苏武牧羊假寐以见万里意,遂魁。
以诗入画的风气日盛一日,到徽宗时,便出现了上述以诗句命题的考试方式。此类试题都需要应试者体会诗中深邃的意境,把握住主题,再以精妙的画技把主题表现于画面,这绝非一般墨。守成规的画家所能做到的,所以当时应试的人接踵摩肩于沐道之上,但“多有不合而去者”而中魁者往往是使用形象艺术表达诗中神趣的有一定文学修养的画家。以诗入画的风气促进了中国绘画艺术文学化的进程,也开启了在画中有意识地表达一定思想、寓意的风气,形成了中国画独有的诗情画意传统。
2、宋代画院的课程设置
宋代画院的绘画分科和课程设置,据《宋史》卷157《选举志三》记载,“画学之业,曰佛道,曰人物,曰山水,曰鸟兽,日花竹,日屋木,以《说文》、《尔雅》、《方言》、《释名》教授。《说文》则令书篆字,著音训,余书皆设问答,以所解义观其能通画意与否。仍分士流、杂流,别其斋以居之。士流兼习一大经或一小经,杂流则诵小经或读律”。其学科分为专业课和共同课两种,专业课有道释、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6门;共同课有“说文”、“尔雅”、“方言”、“释名”等,此外还开设有关画理、画论方面的问答,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从画院的考试制度和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宋代画院的教育特点,画院的教育没有明确的教学制度。由于其内廷供奉的机构性质,决定了画院的美术教育机制有别于学校教育的形式。教和学都没有责任要求,只是在共同参与图壁画屏、勾绢染素这些属内廷供奉的绘事活动中,同事兼具教与学的事实,形成绘画教育的过程。
三、宋代画院的教学宗旨与审美标准所体现的教育特点
“考画之等,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笔韵高简为工”是宋代画院的取士标准,同时也是其教学宗旨和艺术审美标准。“不仿前人”,就是不囿于前人的绘画,要求有所突破和创新;“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就是要求形神兼备;“笔韵高简”,则是要求“笔墨精妙、高古、简洁”。
宋代画院的特点除了前面所讲的对文学性、诗性的强调外,便是对“形似”、“格法”的注重。宋代画院在创作上虽然反对摹仿古人,但却要求重视古人“格法”和严遵自然现象的法则。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就是“形似”,即追求细节的忠实描写。这种特质,在宋人记载里已经很清楚地透露了出来。据邓椿《画继》记载:“画院界作最工,专以新意相尚。尝见一轴甚可爱,画一殿廊,金碧辉耀,朱门半开,一宫女露半身于户外,以箕贮果皮作弃掷状,如鸭脚(银杏)、荔枝、胡桃、框,栗、棒芡之属,一一可辨,各不相同。笔墨精致有如此者!更有甚者,邓椿说:“宣和殿前植荔枝,既结实,喜动天颜。偶孔雀在其下,而召画院众史令图之。各极其思,华彩烂然。但孔雀欲升藤墩先举右脚,上曰,未也。众史愕然莫测。后数日再呼之,不知所对。则降旨曰:孔雀升高必先举左,众史骇服。赵信这一见解与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记马正惠的庄宾批评历归真所画斗牛图“尾夹于骸间”之描绘,如出一辙。
四、宋代画院教育特点之弊端
宋代画院教育的体制已较为完备,培养方式及其教学手段都行之有效,在中国美术教育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值得借鉴和参考,但其时代局限性及弊端也是客观存在的。
其一,以统治阶级(皇帝)的好尚、旨趣为价值取向。由于宋代画院在本质上是一个宫廷御用绘画机构,其一切活动都是为统治阶级政治统治和奢华生活服务的。画家作画必须适应皇帝、在皇帝支配下进行,如:“畫院众工,必先呈稿,然后上真”,“其后宝宫成,绘事皆出画院,上(徽宗)时时临幸,少不如意,即加漫坐,别令命思”又如“始建五岳观,大集天下名手”作画均须“称旨”,甚至连画学的兴办最初也是为了更好地为宫廷皇室培养绘画人才。但画学的兴办在客观上促进了宋代画院的繁荣,也完备了宋代画院教育的体制。由于受帝王或贵族个人之好恶取舍的限制,宋代画院不能充分发挥画工们的天才与特技,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画家们创造力的扼杀。
其二,对“形似”、“格法”的过分强调。前面讲到院画曾一度被片面地斥为“院习”或“匠气”,其主要针对的也就是画院对“形似”、“格法”的过分注重。诚然,机械的苛求符合自然法贝,如“日中之月季”、“孔雀升墩必先举左”等,但片面地强调师古,而不重视画家创新,也必然会束缚画院作者,使他们的作品缺乏个性。如《画继》卷十记载:“图画院四方召试者源源而来,多有不合而去者,盖一时所尚,专以形似,苟有自得,不免放逸,则谓不合法度,或无师承,故所作止众工之事,不能高也。
参考文献
蔡敏.《宋代画院教育》.华中师范大学.2007
徐流.谭平.得英.《宋人院体画风》.重庆出版社.1994
中央美术学院编.中国美术简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刘炜.宋代画院的教育功能与院体画的发展.美术观察.2005.
王艳霞.论宋代画院教育中的诗意追求.艺术探索2008.
关键词:宋代;画院;美术教育
宋朝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鼎盛时期,这与宋朝政府提供的良好绘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宋朝政府开展官方美术教育,开办画院教育,并且有着完整的制度和人员编制,按政府官员的待遇对待画家。宋代的美术教育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
宋代的绘画环境与机制相对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达到相对完美的融洽,而宋代政府举办的画学与画院则是产生这一结果的方程式。宋代官方主办的美术教育主要在画学和画院,其绘画教育特点具有突出的代表性。
一、宋代画院教育的概述
1、早期画院的由来
宋代的画院起初名为“翰林图画院”,后又称“翰林图画局”。宋代的画院设置是沿袭前朝旧制而发展完善的,五代后蜀王孟昶于明德二年(935年)创立翰林画院,广招画家,设置官职,授“翰林待诏”。著名花鸟画家黄筌曾为画院“权院事”,这是较早的有明确制度的画院。
2、宋代画院的确立
五代时期,北方战乱,西蜀安宁,人口大量南迁,蜀地一时画家云集,前后蜀主雅好图画,广招天下画家以供朝廷,并授以官职,设翰林图画院,统辖掌管宫廷绘画事务,画院由此正式诞生。宋代画院就是在西蜀、南唐画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宫廷御用绘画机构。南宋偏安杭州之后,集中了北宋的大批画家,恢复翰林图画院。一时名家都集中于南宋宫廷,宗时出现了马远、夏硅、梁楷、李篙、李迪等巨匠,又一次掀起了宫廷绘画高潮。与此同时,北方的辽金也设立画院,培养绘画人才。徽宗于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设立画学,标志着中国最早的皇家美术教育机构的确立,为当时更好地培养宫廷绘画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中国美术教育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3、宋代画院教育机制的形成
神宗熙宁二年(1069)以前,画院内虽有等级,但没有“递迁”的制度,只以资次挨排。在袛候杜用德等人看来,如此论资排辈,而不论艺业高低,无以激劝,故提出划分等次并要求制定递迁制度的建议,后获准施行。画院学生自熙宁二年以后分为三等,第一、第二等各十人,第三等二十人,由待诏等院中高级画师按一定拣试规矩,对学生的艺业进行考核,编类等第。袛候有阙,则于学生等第内拣试艺业高低,进呈取旨,补其阙。艺学、待诏有阙,并依次例,由低一级职称人中,择拣拨填,以补其阙。由此,建立了画院内部以艺业高低编类等第并晋级的“激劝”制度,促进了画院内努力修习绘画技艺的积极性,从而形成画院的美术教育机制。
3、宋代画院的繁荣
宋代画院之所以繁荣有两大原因:一是统治阶级的重视、扶持,二是当权者本身精于书画,属“业内人士”,能对画院的各项事务提出有见地的、切合实际的构想,从而进行有效的、正确的指导。
二、宋代画院的考试制度与课程设置所体现的教育特点
1、宋代画院的考试制度
宋代画院的画家除一部分是荐举的,大部分是通过严格的考试录用进来的。宋代画院的考试制度从徽宗崇宁三年设立“画学”开始,即是“以太学法补试四方画工”。画院平常对院内画家的考绩也用考试方法。考试除诗文论策外,兼出题作画,其题目多是摘取古人诗句为之。如邓椿说:“所试之题,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自第二人以下,多系空舟岸侧,或拳鹭于舷间,或栖鸦于蓬背。独魁则不然,画一舟人卧于舟尾,横一孤笛,其意以为非无舟人,止无行人耳,且亦见舟子甚闲也。又如‘乱山藏古寺’,魁则画荒山满幅,上出蟠竿以见藏意,徐人乃露塔尖或鸥吻,往往有见殿堂者,则无复藏意矣。”“战德淳,本画院人,因试‘蝴蝶梦中家万里’题,画苏武牧羊假寐以见万里意,遂魁。
以诗入画的风气日盛一日,到徽宗时,便出现了上述以诗句命题的考试方式。此类试题都需要应试者体会诗中深邃的意境,把握住主题,再以精妙的画技把主题表现于画面,这绝非一般墨。守成规的画家所能做到的,所以当时应试的人接踵摩肩于沐道之上,但“多有不合而去者”而中魁者往往是使用形象艺术表达诗中神趣的有一定文学修养的画家。以诗入画的风气促进了中国绘画艺术文学化的进程,也开启了在画中有意识地表达一定思想、寓意的风气,形成了中国画独有的诗情画意传统。
2、宋代画院的课程设置
宋代画院的绘画分科和课程设置,据《宋史》卷157《选举志三》记载,“画学之业,曰佛道,曰人物,曰山水,曰鸟兽,日花竹,日屋木,以《说文》、《尔雅》、《方言》、《释名》教授。《说文》则令书篆字,著音训,余书皆设问答,以所解义观其能通画意与否。仍分士流、杂流,别其斋以居之。士流兼习一大经或一小经,杂流则诵小经或读律”。其学科分为专业课和共同课两种,专业课有道释、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6门;共同课有“说文”、“尔雅”、“方言”、“释名”等,此外还开设有关画理、画论方面的问答,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从画院的考试制度和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宋代画院的教育特点,画院的教育没有明确的教学制度。由于其内廷供奉的机构性质,决定了画院的美术教育机制有别于学校教育的形式。教和学都没有责任要求,只是在共同参与图壁画屏、勾绢染素这些属内廷供奉的绘事活动中,同事兼具教与学的事实,形成绘画教育的过程。
三、宋代画院的教学宗旨与审美标准所体现的教育特点
“考画之等,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笔韵高简为工”是宋代画院的取士标准,同时也是其教学宗旨和艺术审美标准。“不仿前人”,就是不囿于前人的绘画,要求有所突破和创新;“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就是要求形神兼备;“笔韵高简”,则是要求“笔墨精妙、高古、简洁”。
宋代画院的特点除了前面所讲的对文学性、诗性的强调外,便是对“形似”、“格法”的注重。宋代画院在创作上虽然反对摹仿古人,但却要求重视古人“格法”和严遵自然现象的法则。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就是“形似”,即追求细节的忠实描写。这种特质,在宋人记载里已经很清楚地透露了出来。据邓椿《画继》记载:“画院界作最工,专以新意相尚。尝见一轴甚可爱,画一殿廊,金碧辉耀,朱门半开,一宫女露半身于户外,以箕贮果皮作弃掷状,如鸭脚(银杏)、荔枝、胡桃、框,栗、棒芡之属,一一可辨,各不相同。笔墨精致有如此者!更有甚者,邓椿说:“宣和殿前植荔枝,既结实,喜动天颜。偶孔雀在其下,而召画院众史令图之。各极其思,华彩烂然。但孔雀欲升藤墩先举右脚,上曰,未也。众史愕然莫测。后数日再呼之,不知所对。则降旨曰:孔雀升高必先举左,众史骇服。赵信这一见解与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记马正惠的庄宾批评历归真所画斗牛图“尾夹于骸间”之描绘,如出一辙。
四、宋代画院教育特点之弊端
宋代画院教育的体制已较为完备,培养方式及其教学手段都行之有效,在中国美术教育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值得借鉴和参考,但其时代局限性及弊端也是客观存在的。
其一,以统治阶级(皇帝)的好尚、旨趣为价值取向。由于宋代画院在本质上是一个宫廷御用绘画机构,其一切活动都是为统治阶级政治统治和奢华生活服务的。画家作画必须适应皇帝、在皇帝支配下进行,如:“畫院众工,必先呈稿,然后上真”,“其后宝宫成,绘事皆出画院,上(徽宗)时时临幸,少不如意,即加漫坐,别令命思”又如“始建五岳观,大集天下名手”作画均须“称旨”,甚至连画学的兴办最初也是为了更好地为宫廷皇室培养绘画人才。但画学的兴办在客观上促进了宋代画院的繁荣,也完备了宋代画院教育的体制。由于受帝王或贵族个人之好恶取舍的限制,宋代画院不能充分发挥画工们的天才与特技,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画家们创造力的扼杀。
其二,对“形似”、“格法”的过分强调。前面讲到院画曾一度被片面地斥为“院习”或“匠气”,其主要针对的也就是画院对“形似”、“格法”的过分注重。诚然,机械的苛求符合自然法贝,如“日中之月季”、“孔雀升墩必先举左”等,但片面地强调师古,而不重视画家创新,也必然会束缚画院作者,使他们的作品缺乏个性。如《画继》卷十记载:“图画院四方召试者源源而来,多有不合而去者,盖一时所尚,专以形似,苟有自得,不免放逸,则谓不合法度,或无师承,故所作止众工之事,不能高也。
参考文献
蔡敏.《宋代画院教育》.华中师范大学.2007
徐流.谭平.得英.《宋人院体画风》.重庆出版社.1994
中央美术学院编.中国美术简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刘炜.宋代画院的教育功能与院体画的发展.美术观察.2005.
王艳霞.论宋代画院教育中的诗意追求.艺术探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