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把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作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诸多挑战与困境。本文回顾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创办以来取得的一系列成绩,通过分析合作办学过程中存在的外部挑战和内部困难,提出合作办学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旨在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以及其他形式的国际教育合作办学提供借鉴。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回顾
自2003年3月国务院发布《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以来,尤其是自2010年颁布和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来,中外合作办学保持了较高水平的发展势头,社会关注度、品牌度、信誉度均有所提升,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贡献度进一步显现。
截至目前,经审批或复核通过的中外合作独立大学、二级机构和项目共计2371个,其中包括上海纽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7所中外合作大学,本科以上的二级机构56个,项目1087个。中外合作办学覆盖各个教学层次和类型,涉及理工农医人文社科等十二大学科门类200多个专业。根据教育部国际教育司统计,目前各级各类中外合作办学在校生总数约55万人,其中高等教育阶段在校生约45万人,占全日制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的1.4%。高等教育阶段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超过150万人。由此可见,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许多高校有效地引进了境外优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推动了国内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师培养,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增强了办学活力。
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困局
部分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层次拓展受限 第一,一些高校受自身条件的限制(比如非“985”“211”高校或不具备招收研究生资格等),导致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层次受限,无法和国际高水平、高层次大学合作,从而限制了学校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发展的空间,限制了境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引入。第二,城市综合环境尚存在一定不足,制约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二、三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相比,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不具备优势。特别是交通条件、就医条件、外籍教师和外教子女就学条件等存在明显不足,难以大批量地吸引和集聚国际优质教育资源。
有些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合作专业较为狭隘 目前中外合作办学主要集中在国际商务、国际贸易、英语、管理等较容易开展的人文社科类专业,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新装备、海洋高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数量非常少,无法满足国家当前战略发展的人才需求。
少数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不足 教育部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明确规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办学过程中必须满足四个“三分之一”的规定,即引进的专业核心课程占项目核心课程的三分之一及以上;引进的外方课程占项目全部课程的三分之一及以上;外国教育机构教师担负的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时数占项目全部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及以上;外国教育机构教师担负的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占项目全部课程门数的三分之一及以上。但是,一些高校由于受资金、自身条件、城市配套设施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引进的核心课程门数、课时以及由外方教师担任的课程数量无法达到规定数量,与教育部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也偏向校级交流形式。
部分高校国际化专业队伍建设比较薄弱 一方面,部分高校学校领导和教师国际化意识比较薄弱,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认识不科学,片面地、简单地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作为学生出国留学项目对待,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准备,形式大于内容。部分高校外事专业队伍和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外事干部能力建设亟需加强,管理和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目前很多地方规定外籍教师需要来自外语母语国家、具有本科学历以上、持有相应外语教学证书以及具有相关语言教学经验。因此,中国高校引进的优秀外籍教师资源总体上仍然比较短缺,且外籍教师开设课程又普遍集中在语言类课程,而专业类课程则鲜有涉及。因此,高层次外籍专家比例偏低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推进国际化办学的软肋之一。
思考与建议
优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组织管理构架 首先,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思路必须从注重行政许可转向加强过程监督,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制定,优化管理手段。其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必须分工明确。外事部门负责了解和掌握上级有关部门对合作项目的政策和规定,协调与上级主管部门、外方合作学校以及学校内部各部门的联系和沟通;教学部门负责项目教学质量的监督,指导合作办学项目主体单位制定符合合作办学要求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项目所在学院作为合作办学主体单位,设立合作项目相关专业的负责人,根据合作专业和学科的发展要求,与外方合作学校相关教学单位开展课程对接,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配置优质师资和教材,对合作办学项目的实施进行具体管理,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考核,并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项目整改进展情况,接受学校的统一领导和监督。
健全人才引入和输出机制,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多途径、多渠道引进一批在海内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外籍专家和团队,优化师资结构,开展科研合作,促进学科建设、科研发展。制定境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建立配套的举措,设立引人专项经费,大力引进境外高层次人才,完善外籍教师聘用与管理办法,做好外籍教师的管理与服务工作。第二,在大力引进海外人才的基础上,高校还需重视人才的输出培养。鼓励、选派优秀青年教师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访学进修,鼓励教师争取各类海外进修外部资源,引导和支持教师开展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丰富教师的海外经历,扩大其国际视野,并提升其获取资源的能力。第三,鼓励优秀管理骨干到境外进修。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管理骨干赴境外大学访学进修,学习先进的教育管理经验,组建起一支有针对性的、长期稳定的合作项目教师队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拔具有境外高水平大学访学进修经历的管理骨干进入学校中高层管理干部队伍。 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应加快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从注重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建设。严格按照《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以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秩序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等相关规范文件要求,充分发挥中外合作办学在提升学校教学实力和国际化水平等方面的作用,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进行单独的组织管理,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秩序,优化项目组织管理,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定期开展质量评估工作,保障办学教育质量。
一是组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质量保障小组,加强课程质量监控。重视对项目任课教师教学质量的监控,在督导小组督导教学的基础上,建立由学院领导、研究所所长、各专业主管教学副所长、教授组织的听课小组,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质量的监控。
二是定期组织师生教学座谈会,了解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意见和建议。通过教学听课、教学座谈会、期末学生评教活动以及基于学生视角的课程学习效果问卷调查等途径,及时了解授课教师、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授课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听取学生的意见及建议,增进师生互动、互信与理解。
三是开展网上评价打分,加强满意度调查研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网上教学评价打分,加强对合作办学项目毕业生的联系工作,通过辅导员、班导师、任课教师做好在校生的服务工作,提升学生对项目认可度。同时,外方合作院校也要加强对项目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监控,定期进行教学评价,确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传达到任课教师和双方合作院校。
凝练合作办学特色,增强内外社会效益 一是加强从模仿学习转向创新引领,从批量引进转向聚焦优质。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平台的搭建,真正引进强校名校,实现高校强强联合,引进、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管理经验,提供高水平国际化的教育资源与服务,促进高校的教学实践、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建设和发展,为高校注入新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提升高校整体教育和办学水平,增强高校国际化氛围和国际化的视野,深入推动学校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是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优化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加强在理工农医等自然科学领域及先进制造现代农业和新兴产业等领域开展合作办学,同时严格控制外国高校连锁办学,防止低成本重复性学科建设。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中外合作机构,推动高校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带动高校国际留学生招生、海外实习项目和国际交换生项目的发展。
三是立足于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搭建国际型人才培养的平台,服务区域经济。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已经进入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阶段,这就要求中外合作办学必须要有领先一步的意识、基础与能力,必须克服各种办学短期行为,聚焦学科建设,着眼创建扎根中国土地的现代一流教育,为创新驱动做出现实的贡献。通过发挥中外合作办学的创新引领作用,发挥“鲶鱼效应”,形成倒逼机制,促进国内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发明.试论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7(3):45-46.
[2]贺中辉.论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J].职业,2015(14):27-28.
[3]林金辉.论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J].教育研究,2011(6):64-67.
(作者系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研究实习员)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回顾
自2003年3月国务院发布《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以来,尤其是自2010年颁布和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来,中外合作办学保持了较高水平的发展势头,社会关注度、品牌度、信誉度均有所提升,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贡献度进一步显现。
截至目前,经审批或复核通过的中外合作独立大学、二级机构和项目共计2371个,其中包括上海纽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7所中外合作大学,本科以上的二级机构56个,项目1087个。中外合作办学覆盖各个教学层次和类型,涉及理工农医人文社科等十二大学科门类200多个专业。根据教育部国际教育司统计,目前各级各类中外合作办学在校生总数约55万人,其中高等教育阶段在校生约45万人,占全日制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的1.4%。高等教育阶段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超过150万人。由此可见,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许多高校有效地引进了境外优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推动了国内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师培养,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增强了办学活力。
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困局
部分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层次拓展受限 第一,一些高校受自身条件的限制(比如非“985”“211”高校或不具备招收研究生资格等),导致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层次受限,无法和国际高水平、高层次大学合作,从而限制了学校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发展的空间,限制了境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引入。第二,城市综合环境尚存在一定不足,制约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二、三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相比,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不具备优势。特别是交通条件、就医条件、外籍教师和外教子女就学条件等存在明显不足,难以大批量地吸引和集聚国际优质教育资源。
有些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合作专业较为狭隘 目前中外合作办学主要集中在国际商务、国际贸易、英语、管理等较容易开展的人文社科类专业,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新装备、海洋高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数量非常少,无法满足国家当前战略发展的人才需求。
少数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不足 教育部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明确规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办学过程中必须满足四个“三分之一”的规定,即引进的专业核心课程占项目核心课程的三分之一及以上;引进的外方课程占项目全部课程的三分之一及以上;外国教育机构教师担负的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时数占项目全部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及以上;外国教育机构教师担负的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占项目全部课程门数的三分之一及以上。但是,一些高校由于受资金、自身条件、城市配套设施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引进的核心课程门数、课时以及由外方教师担任的课程数量无法达到规定数量,与教育部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也偏向校级交流形式。
部分高校国际化专业队伍建设比较薄弱 一方面,部分高校学校领导和教师国际化意识比较薄弱,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认识不科学,片面地、简单地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作为学生出国留学项目对待,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准备,形式大于内容。部分高校外事专业队伍和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外事干部能力建设亟需加强,管理和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目前很多地方规定外籍教师需要来自外语母语国家、具有本科学历以上、持有相应外语教学证书以及具有相关语言教学经验。因此,中国高校引进的优秀外籍教师资源总体上仍然比较短缺,且外籍教师开设课程又普遍集中在语言类课程,而专业类课程则鲜有涉及。因此,高层次外籍专家比例偏低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推进国际化办学的软肋之一。
思考与建议
优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组织管理构架 首先,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思路必须从注重行政许可转向加强过程监督,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制定,优化管理手段。其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必须分工明确。外事部门负责了解和掌握上级有关部门对合作项目的政策和规定,协调与上级主管部门、外方合作学校以及学校内部各部门的联系和沟通;教学部门负责项目教学质量的监督,指导合作办学项目主体单位制定符合合作办学要求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项目所在学院作为合作办学主体单位,设立合作项目相关专业的负责人,根据合作专业和学科的发展要求,与外方合作学校相关教学单位开展课程对接,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配置优质师资和教材,对合作办学项目的实施进行具体管理,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考核,并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项目整改进展情况,接受学校的统一领导和监督。
健全人才引入和输出机制,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多途径、多渠道引进一批在海内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外籍专家和团队,优化师资结构,开展科研合作,促进学科建设、科研发展。制定境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建立配套的举措,设立引人专项经费,大力引进境外高层次人才,完善外籍教师聘用与管理办法,做好外籍教师的管理与服务工作。第二,在大力引进海外人才的基础上,高校还需重视人才的输出培养。鼓励、选派优秀青年教师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访学进修,鼓励教师争取各类海外进修外部资源,引导和支持教师开展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丰富教师的海外经历,扩大其国际视野,并提升其获取资源的能力。第三,鼓励优秀管理骨干到境外进修。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管理骨干赴境外大学访学进修,学习先进的教育管理经验,组建起一支有针对性的、长期稳定的合作项目教师队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拔具有境外高水平大学访学进修经历的管理骨干进入学校中高层管理干部队伍。 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应加快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从注重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建设。严格按照《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以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秩序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等相关规范文件要求,充分发挥中外合作办学在提升学校教学实力和国际化水平等方面的作用,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进行单独的组织管理,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秩序,优化项目组织管理,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定期开展质量评估工作,保障办学教育质量。
一是组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质量保障小组,加强课程质量监控。重视对项目任课教师教学质量的监控,在督导小组督导教学的基础上,建立由学院领导、研究所所长、各专业主管教学副所长、教授组织的听课小组,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质量的监控。
二是定期组织师生教学座谈会,了解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意见和建议。通过教学听课、教学座谈会、期末学生评教活动以及基于学生视角的课程学习效果问卷调查等途径,及时了解授课教师、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授课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听取学生的意见及建议,增进师生互动、互信与理解。
三是开展网上评价打分,加强满意度调查研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网上教学评价打分,加强对合作办学项目毕业生的联系工作,通过辅导员、班导师、任课教师做好在校生的服务工作,提升学生对项目认可度。同时,外方合作院校也要加强对项目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监控,定期进行教学评价,确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传达到任课教师和双方合作院校。
凝练合作办学特色,增强内外社会效益 一是加强从模仿学习转向创新引领,从批量引进转向聚焦优质。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平台的搭建,真正引进强校名校,实现高校强强联合,引进、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管理经验,提供高水平国际化的教育资源与服务,促进高校的教学实践、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建设和发展,为高校注入新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提升高校整体教育和办学水平,增强高校国际化氛围和国际化的视野,深入推动学校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是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优化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加强在理工农医等自然科学领域及先进制造现代农业和新兴产业等领域开展合作办学,同时严格控制外国高校连锁办学,防止低成本重复性学科建设。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中外合作机构,推动高校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带动高校国际留学生招生、海外实习项目和国际交换生项目的发展。
三是立足于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搭建国际型人才培养的平台,服务区域经济。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已经进入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阶段,这就要求中外合作办学必须要有领先一步的意识、基础与能力,必须克服各种办学短期行为,聚焦学科建设,着眼创建扎根中国土地的现代一流教育,为创新驱动做出现实的贡献。通过发挥中外合作办学的创新引领作用,发挥“鲶鱼效应”,形成倒逼机制,促进国内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发明.试论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7(3):45-46.
[2]贺中辉.论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J].职业,2015(14):27-28.
[3]林金辉.论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J].教育研究,2011(6):64-67.
(作者系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研究实习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