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10月的青岛茶博会上,茶具展会上出现了很多银壶的展位,造型加闪耀的银质光芒吸引了很多来者的眼球,而银壶的提梁和侧把很多都结合了木头、竹子、绳子的设计,不仅美观更兼实用。另外,活动现场的其它陶瓷展上也出现了较多采用不同材质混搭的茶具组,茶的色彩日渐丰富,“混搭风”正慢慢入境茶界……
“混搭”是让不同材质相得益彰
十月初,第十届天下赵州国际禅茶文化交流大会举办了百人茶席茶会,黄劲榕带着她刚参与创制的藤编茶具亮相茶会,温润的藤编与清透的瓷器结合得恰到好处,受到众多茶人的认可。
研习陶艺出道的她,身上带着科班出身的执着与专研精神,自1998年与茶结缘后,便在“茶道美学”上一路执着求索。她对器物的痴迷有时候胜过茶,见到黄劲榕的时候,她手上正把玩着一个边缘镶着银边的明代官窑小碟,她说这件小碟原来的边缘比较光滑,于是就加一条银色金属边,不仅更好看,也更实用了。明白我的来意后,她带我们去参观自己研发或收藏的茶具。
黄劲榕先给我们展示的就是刚带去参加百人茶席的藤编茶具,这类茶具一般以瓷器器皿为胎,用纤细的竹丝或藤丝,柔软的竹篾,紧扣瓷胎,胎弯竹弯,依胎成形,竹丝、藤丝和瓷胎浑然一体。
黄劲榕说目前制作茶具的材质分为金属、木头、瓷类、漆器等,混搭茶器在材质选择上首先肯定是有强烈对比的,比如瓷器和木头混搭,金银跟大漆或者木头混搭。这套藤编茶具是她专程去景德镇定制的瓷胚,加上藤编大师的手工工艺,瓷胎上的藤条很软,手感温润,透出一股丝竹扣瓷的细腻感,手工编制的藤条让整件器物有了温度,跟普通白瓷冰冷的感觉明显不同。她还有一套茶具叫“桥上的云”,杯型看似云朵,杯底则镶上了琉璃,点缀色彩的同时又显得更明快,时尚大方,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美观,自然是混搭材质茶具的首要因素。一般情况下,会以一种材质作为主材质,另外一种则以点缀为主,在主次之间寻求平衡,偶尔也有大面积结合的,黄劲榕给我们展示一把陶壶上了很大面积的漆,两种材质和两种颜色形成强烈视觉冲击。
也许是对混搭的喜好,在茶席设计上,黄劲榕也不太喜欢用一整套茶具,“这样茶席整体感觉会太平,要选择同一器型,气质协调的材质,才能做出1+1大于2的效果。”
除此之外,实用性也是选择不同材质混搭时的重要考量目标。“毕竟吸引人是第一眼的美,好用实用才是长久的美。不好用,不能用的茶具,材质再金贵,混搭后的效果再好,都只能是工艺品或者艺术品。”在黄劲榕给我们展示的茶具里,有的陶瓷罐用的是木头盖子,有的用的是锡盖,这样在揭壶盖时不会那么烫手;还有个银壶的把特意用牛角镶嵌在银中间,可以有效地阻热,不烫手可以保证注水的稳定;她自己设计的茶承外面是石头,中间则嵌入了不绣钢,体现出金属的质感,也让茶具在上面摆放得更加稳当。而那套藤编茶具在冬天使用,便不容易散热,会起到很好的保温效果。
“现代人的审美更自由,不会受条条框框的约束,现代人也更容易审美疲劳,需要很多元素来刺激,混搭是一种玩法,玩出新鲜,玩出美感,玩出实用。未来混搭材质的物品肯定越来越多,这是个趋势。”对黄劲榕来说,混搭的灵感来源于生活,所以经常到处游走是她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有时候看到其他物品选材、设计得很好的造型,她就会想着如何融入茶器。她相信未来的茶具市场是个性化的市场,是讲究定制的时代,这也为混搭材质的茶具研发和推广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丰富的材质展现别样的美
台湾茶叶专家吴德亮多年来通过自己的钻研和跟台湾茶器大师们的交流,写了很多关于茶器即专业又有趣的文章,在他眼里,不同材质的搭配是什么的感觉?如何理解背后的创作理念?如何欣赏这种混搭的艺术?针对这些问题,小编特意采访了吴德亮,请他结合自己多年的经历聊聊个人的看法。
混搭材质的茶具在台湾很早就出现了,相较于单一材质的茶具,无论是手感还是观感都会更加丰富。今天大陆茶器市场的红火,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台湾茶器的影响,台湾茶器的创意、设计与工艺目前都走在大陆的前面。近年来,它风靡两岸与亚洲各地,其中重要的因素是不仅在材质、功能、造型、釉色等的不断创新,更是结合了生漆、金属、木器,甚至古厝的残砖破瓦等多元丰富的材质,展现台湾文化的包容性,成为华人世界最受欢迎的茶器潮流。
漆与器结合,具有很强烈的对比度。早在1997年,资深壶艺家李幸龙就成立了“漆陶”工作室,由于他偏爱古典图案与炫丽色彩,因此多年来精研传统的漆艺,将其一一融入壶艺创作,让朴实厚重的陶与冷凝华丽的漆在陶艺上款款对话。不仅在现代感强烈的造型下,散发着浓郁优雅的中国古风,也为茶壶注入了全新的创作活水。
利用金属、木材等原材加入陶壶的创作,无论是手拉胚或翻胚量产的作品,不仅能增加作品的趣味性,也丰富了更多的几何与机械性元素。例如陶的壶身搭配软木或龙柏或胡桃木的壶钮与握把,杯身或木把手内缘的以金属处理,均可营造不同层次的美感。木材和银器的结合也是时下的一大亮点。银壶日益流行,而隔热的效果是很多创作者必须考虑的元素,所以木材常常用做银壶的提梁、侧把材质。木质绝对隔热,但木质提梁要求优雅,且结构牢固则十分不容易,因此需精心计算结构张力,配以如意、祥云等优美造型,才能为整把银壶划上完美句点。茶则作为茶席不可或缺的器具,银和木的结合也能联袂舞出令人难以置信的茶吞禅境,将竹制茶则表以窗花银雕镶嵌等修饰,不仅可以制造唯美意象,更能增添时尚的感觉。
时下将各种材质融合一体的器具也有很多出彩之作。台湾唐盛陶艺的代表作是号称“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的五行壶,主人戴竹溪解释说,以“土”为体(陶壶)、以象征“金”的铜材做提梁,以“木”做盖钮,壶中盛“水”、置于“火”上烧。各种元素结合,不仅是材质的配合,也是文化的包容; “古采陶艺工作室”主人林昭庆,多年来结合了陶烧、铜雕与原木的材质,拉胚、翻胚与手捏等手法,发挥无限想象创作的烧水壶,多变的造型与精湛的工艺为茶人烧水或煮茶带来全新的惊喜或感受。
丰富的材质就像不同的语言符号,当它们自然而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时,就能诉说出别样的美感。在茶艺蓬勃发展的今天,所有的创新、变革都必然出现在日趋成熟的产业发展道路上,只有不断尝试不同的方式,才能追求更大的进步。
“混搭”是让不同材质相得益彰
十月初,第十届天下赵州国际禅茶文化交流大会举办了百人茶席茶会,黄劲榕带着她刚参与创制的藤编茶具亮相茶会,温润的藤编与清透的瓷器结合得恰到好处,受到众多茶人的认可。
研习陶艺出道的她,身上带着科班出身的执着与专研精神,自1998年与茶结缘后,便在“茶道美学”上一路执着求索。她对器物的痴迷有时候胜过茶,见到黄劲榕的时候,她手上正把玩着一个边缘镶着银边的明代官窑小碟,她说这件小碟原来的边缘比较光滑,于是就加一条银色金属边,不仅更好看,也更实用了。明白我的来意后,她带我们去参观自己研发或收藏的茶具。
黄劲榕先给我们展示的就是刚带去参加百人茶席的藤编茶具,这类茶具一般以瓷器器皿为胎,用纤细的竹丝或藤丝,柔软的竹篾,紧扣瓷胎,胎弯竹弯,依胎成形,竹丝、藤丝和瓷胎浑然一体。
黄劲榕说目前制作茶具的材质分为金属、木头、瓷类、漆器等,混搭茶器在材质选择上首先肯定是有强烈对比的,比如瓷器和木头混搭,金银跟大漆或者木头混搭。这套藤编茶具是她专程去景德镇定制的瓷胚,加上藤编大师的手工工艺,瓷胎上的藤条很软,手感温润,透出一股丝竹扣瓷的细腻感,手工编制的藤条让整件器物有了温度,跟普通白瓷冰冷的感觉明显不同。她还有一套茶具叫“桥上的云”,杯型看似云朵,杯底则镶上了琉璃,点缀色彩的同时又显得更明快,时尚大方,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美观,自然是混搭材质茶具的首要因素。一般情况下,会以一种材质作为主材质,另外一种则以点缀为主,在主次之间寻求平衡,偶尔也有大面积结合的,黄劲榕给我们展示一把陶壶上了很大面积的漆,两种材质和两种颜色形成强烈视觉冲击。
也许是对混搭的喜好,在茶席设计上,黄劲榕也不太喜欢用一整套茶具,“这样茶席整体感觉会太平,要选择同一器型,气质协调的材质,才能做出1+1大于2的效果。”
除此之外,实用性也是选择不同材质混搭时的重要考量目标。“毕竟吸引人是第一眼的美,好用实用才是长久的美。不好用,不能用的茶具,材质再金贵,混搭后的效果再好,都只能是工艺品或者艺术品。”在黄劲榕给我们展示的茶具里,有的陶瓷罐用的是木头盖子,有的用的是锡盖,这样在揭壶盖时不会那么烫手;还有个银壶的把特意用牛角镶嵌在银中间,可以有效地阻热,不烫手可以保证注水的稳定;她自己设计的茶承外面是石头,中间则嵌入了不绣钢,体现出金属的质感,也让茶具在上面摆放得更加稳当。而那套藤编茶具在冬天使用,便不容易散热,会起到很好的保温效果。
“现代人的审美更自由,不会受条条框框的约束,现代人也更容易审美疲劳,需要很多元素来刺激,混搭是一种玩法,玩出新鲜,玩出美感,玩出实用。未来混搭材质的物品肯定越来越多,这是个趋势。”对黄劲榕来说,混搭的灵感来源于生活,所以经常到处游走是她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有时候看到其他物品选材、设计得很好的造型,她就会想着如何融入茶器。她相信未来的茶具市场是个性化的市场,是讲究定制的时代,这也为混搭材质的茶具研发和推广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丰富的材质展现别样的美
台湾茶叶专家吴德亮多年来通过自己的钻研和跟台湾茶器大师们的交流,写了很多关于茶器即专业又有趣的文章,在他眼里,不同材质的搭配是什么的感觉?如何理解背后的创作理念?如何欣赏这种混搭的艺术?针对这些问题,小编特意采访了吴德亮,请他结合自己多年的经历聊聊个人的看法。
混搭材质的茶具在台湾很早就出现了,相较于单一材质的茶具,无论是手感还是观感都会更加丰富。今天大陆茶器市场的红火,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台湾茶器的影响,台湾茶器的创意、设计与工艺目前都走在大陆的前面。近年来,它风靡两岸与亚洲各地,其中重要的因素是不仅在材质、功能、造型、釉色等的不断创新,更是结合了生漆、金属、木器,甚至古厝的残砖破瓦等多元丰富的材质,展现台湾文化的包容性,成为华人世界最受欢迎的茶器潮流。
漆与器结合,具有很强烈的对比度。早在1997年,资深壶艺家李幸龙就成立了“漆陶”工作室,由于他偏爱古典图案与炫丽色彩,因此多年来精研传统的漆艺,将其一一融入壶艺创作,让朴实厚重的陶与冷凝华丽的漆在陶艺上款款对话。不仅在现代感强烈的造型下,散发着浓郁优雅的中国古风,也为茶壶注入了全新的创作活水。
利用金属、木材等原材加入陶壶的创作,无论是手拉胚或翻胚量产的作品,不仅能增加作品的趣味性,也丰富了更多的几何与机械性元素。例如陶的壶身搭配软木或龙柏或胡桃木的壶钮与握把,杯身或木把手内缘的以金属处理,均可营造不同层次的美感。木材和银器的结合也是时下的一大亮点。银壶日益流行,而隔热的效果是很多创作者必须考虑的元素,所以木材常常用做银壶的提梁、侧把材质。木质绝对隔热,但木质提梁要求优雅,且结构牢固则十分不容易,因此需精心计算结构张力,配以如意、祥云等优美造型,才能为整把银壶划上完美句点。茶则作为茶席不可或缺的器具,银和木的结合也能联袂舞出令人难以置信的茶吞禅境,将竹制茶则表以窗花银雕镶嵌等修饰,不仅可以制造唯美意象,更能增添时尚的感觉。
时下将各种材质融合一体的器具也有很多出彩之作。台湾唐盛陶艺的代表作是号称“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的五行壶,主人戴竹溪解释说,以“土”为体(陶壶)、以象征“金”的铜材做提梁,以“木”做盖钮,壶中盛“水”、置于“火”上烧。各种元素结合,不仅是材质的配合,也是文化的包容; “古采陶艺工作室”主人林昭庆,多年来结合了陶烧、铜雕与原木的材质,拉胚、翻胚与手捏等手法,发挥无限想象创作的烧水壶,多变的造型与精湛的工艺为茶人烧水或煮茶带来全新的惊喜或感受。
丰富的材质就像不同的语言符号,当它们自然而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时,就能诉说出别样的美感。在茶艺蓬勃发展的今天,所有的创新、变革都必然出现在日趋成熟的产业发展道路上,只有不断尝试不同的方式,才能追求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