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语文教学是中学教学的一门主课,在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做到:教学中的德育必须与知识传授密切结合,偏废其中的哪一方面,都不能称之为语文课。而语文课的特点特别适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面对新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十分贴近,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而作为语文教师就应抓住教材的这一特点,做到学习知识与道德教育相辅相成,互相渗透,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在此谈点体会。
语文课中的阅读教学占较大的篇幅,也是语文课渗透德育的基本途径。文章中的“文”与“道”,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在备课、讲课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因“文”解“道”,通过多种形式,使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切忌那种牵强附会、穿靴戴帽、贴标签式的架空分析和空洞说教,要努力做到自然妥帖,点滴渗透,“春风化雨”。
一般地说,讲读课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行为教育。
首先,关于作者的生平材料和写作的背景材料,若是与作品思想精髓密切相关或足以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要进行生动精要的介绍。如在教学光未然的《黄河颂》时,我对这篇诗词的背景进行了具体介绍。让学生了解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表现出来的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的精神。通过回顾那段全民族英勇奋战的历史,在教学中就会让学生更好地领略黄河磅礴的豪迈气势,激起爱国主义思想,培养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其次,教师的精彩范读或听录音带,对学生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一篇感情丰富的文章,通过反复诵读,或有感情的朗读,可以把学生的思想感情融入字里行间,如一些诗歌散文让学生深入阅读,使其体味到文章的情趣和哲理,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和强烈的熏陶感染。
再次,对于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句、语段,要引导学生反复咀嚼、品味,感受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人肺腑的高尚情操,使学生从“文”中感“道”。如教学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文时,组织学生讨论、品味、欣赏“一切都是瞬间,一切都将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成为亲切的怀恋”一句,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让学生体会作者乐观的人生态度。
最后,从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环境描写等入手。这方面从阅读小说中体现的较明显。如讲授《故乡》一课,我们就可以抓住课文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启迪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引导学生追踪剖析作者的写作思路,为挖课文主旨,还可以从闰土前后形象分析看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从而引导学生对当时社会制度的抨击,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加强了德育效果。
总之,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感染力,包括自己的感染倾向和情绪的表达方式,使学生不仅能更好的接受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技能和所表达的高尚的道德情感,而且在无意中接受教师的个性影响。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生动的讲,精彩的读,做到以声传情,以情感人。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受到强烈的撞击,思维集中了,思想活跃了,感情的闸门打开了,想像的翅膀展开了……总之,学习进入了最佳境界。于是,教师讲读的内容在语言美、音韵美的感受中渗入学生的心田,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留下永久性的记忆,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英雄之心,以及崇尚一切美好事物的情操。这是寓德育于教学之中的生动体现。
(作者单位:131400吉林省乾安县第一中学)
语文教学是中学教学的一门主课,在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做到:教学中的德育必须与知识传授密切结合,偏废其中的哪一方面,都不能称之为语文课。而语文课的特点特别适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面对新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十分贴近,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而作为语文教师就应抓住教材的这一特点,做到学习知识与道德教育相辅相成,互相渗透,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在此谈点体会。
语文课中的阅读教学占较大的篇幅,也是语文课渗透德育的基本途径。文章中的“文”与“道”,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在备课、讲课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因“文”解“道”,通过多种形式,使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切忌那种牵强附会、穿靴戴帽、贴标签式的架空分析和空洞说教,要努力做到自然妥帖,点滴渗透,“春风化雨”。
一般地说,讲读课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行为教育。
首先,关于作者的生平材料和写作的背景材料,若是与作品思想精髓密切相关或足以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要进行生动精要的介绍。如在教学光未然的《黄河颂》时,我对这篇诗词的背景进行了具体介绍。让学生了解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表现出来的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的精神。通过回顾那段全民族英勇奋战的历史,在教学中就会让学生更好地领略黄河磅礴的豪迈气势,激起爱国主义思想,培养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其次,教师的精彩范读或听录音带,对学生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一篇感情丰富的文章,通过反复诵读,或有感情的朗读,可以把学生的思想感情融入字里行间,如一些诗歌散文让学生深入阅读,使其体味到文章的情趣和哲理,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和强烈的熏陶感染。
再次,对于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句、语段,要引导学生反复咀嚼、品味,感受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人肺腑的高尚情操,使学生从“文”中感“道”。如教学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文时,组织学生讨论、品味、欣赏“一切都是瞬间,一切都将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成为亲切的怀恋”一句,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让学生体会作者乐观的人生态度。
最后,从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环境描写等入手。这方面从阅读小说中体现的较明显。如讲授《故乡》一课,我们就可以抓住课文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启迪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引导学生追踪剖析作者的写作思路,为挖课文主旨,还可以从闰土前后形象分析看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从而引导学生对当时社会制度的抨击,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加强了德育效果。
总之,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感染力,包括自己的感染倾向和情绪的表达方式,使学生不仅能更好的接受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技能和所表达的高尚的道德情感,而且在无意中接受教师的个性影响。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生动的讲,精彩的读,做到以声传情,以情感人。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受到强烈的撞击,思维集中了,思想活跃了,感情的闸门打开了,想像的翅膀展开了……总之,学习进入了最佳境界。于是,教师讲读的内容在语言美、音韵美的感受中渗入学生的心田,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留下永久性的记忆,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英雄之心,以及崇尚一切美好事物的情操。这是寓德育于教学之中的生动体现。
(作者单位:131400吉林省乾安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