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说教学如何创新设计,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难以回避的问题。当前,中学语文小说教学中普遍存在“陈旧”和“跳出”两种问题。从本质上来讲,最重要原因是没有从“小说体式”这一本体性认知的高度来解读小说。本文拟从“言语体式”“结构体式”“意蕴体式”三个维度来进行小说体式教学的创新设计,把小说当成小说来教,从而实现小说教学“不变味、不走调”,也保证了中学小说的学习“接地气、有活力”。
关键词:小说教学;言语体式;结构体式;意蕴体式
一、问题提出
小说教学的创新设计,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难以回避的问题。就当下来说,中学语文小说教学中普遍存在“守旧”和“跳出”两种问题。
1.“守旧”——罔顾时代变迁固守传统教学模式
所谓“守旧”,指的是小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守旧。回顾当前中学语文小说教学,绝大多数教师在进行小说教学时依然围绕“主题”“内容”“三要素”来进行设计,这些主导课堂几十年的小说解读模式实在是“教得太多”;而对于小说的体式特征的挖掘,尤其是现代小说的艺术鉴赏,却很少出现在“该教的”小说教学中。
2.“跳出”——语文课堂,不见语文
所谓“跳出”,指的是在中学语文小说教学设计中的“非语文”现象,教师在小说教学中只以小说为跳板,把教学重点放在与小说无关的“德育”或者“专业实训”上去,以至于丧失语文课的学科自尊,丢掉了小说的“语文味”和“小说味”。对此,语文教学专家王荣生教授痛心疾首地表示:“中学语文教学,常常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小说教学“跳出”现象普遍存在于中学语文教育中,中学语文教学尤甚。
二、核心概念界定
从根本上讲,造成中学小说教学“陈旧”和“跳出”问题日益严重的最重要原因是没有从“小说体式”这一本体性认知的高度来解读小说。小说体式是小说文本教学的文体依据,把小说当成小说来教是保证自己的教学设计“不变味、不走调”的根本前提,这也是使中学小说教学“接地气”“有活力”的最主要保证。
所谓“体式”亦即“体裁格式”,指艺术作品的种类和样式,是在历史上具有某种稳定形式的艺术结构。我们所阅读的文本,接触的第一层次就是不同文本的“体式”,阅读本质上也就是“某一特定文本进行译码和解释的具体而自愿的行为”。所以,阅读与文本体式是密不可分的。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之所以需要语文课,之所以要有阅读课来教学生阅读,是因为学生的理解需要提升,感受有待丰富。
就小说来说,能够表征小说体裁的稳定的艺术结构就是“小说体式”,即能够判定一篇文章在体裁上属于小说的相关特征。比如小说最大的体式特征是“虚构的真实”;与透漏作家自身秘密的“自述体”散文相比,小说是作为揭示社会的秘密而存在的“旁述体”。利用“虚构合法性”与“旁述体”等艺术特质,从根本上把小说从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样式中剥离出来。
三、小说“体式教学”创新教学实践
就中学小说教学来说,体式教学大体上可以从“言语体式”“结构体式”“意蕴体式”等角度进行切入。所谓“言语体式”,指的是充分重视小说独特的言语风格和言语技巧,认识到小说在本质上是“虚构的真实”,是“言语的历险”。所谓“结构体式”,指的是从小说的结构美学出发,培养学生关注小说结构的意识,其中最重要的是“情节意识”“视角意识”等。所谓“意蕴体式”,指的是小说主题的摇摆,关于小说“确定性”问题,要让学生知道,经典小说伟大之处,在于其主题摇摆所生成的内涵无限的可能性。
1.言语体式——从“空泛性语言感悟”到“个性化言语解码”
传统的小说教学,文本分析的重头戏也是语言分析,但是,我们今天提出的小说言语体式与传统的语言分析有着本质的区别。所谓语言,指的是人类普遍应用的沟通媒介,具有稳固性和相对静止性。而言语则不同,它是语言的个性呈现,是小说家笔下独特的具有“语音的”“节奏的”“象征的”等内涵的审美因素。
教师如何从文本中发掘合宜的“言语形式”,就必然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小说言语是创造性的语言,我们欣赏小说,分析的就是小说家独特的言语系统。莫言的言语系统与莫泊桑的言语系统不同;《红楼梦》的言语体式与《水浒传》的言语体式相差甚远;微型小说和鸿篇巨制的言语系统迥乎不同……不只是小说言语总体体式上别具风格,在微观处理上,小说家也往往巧妙地利用言语技巧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给小说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即建立新的言语赏析观,通过对个性化言语进行“解码”,从而打通学习小说的渠道。
小说教学的起点是文本,文本是一种特殊的言语系统。为结构主义奠定基础的瑞士语言学大师索绪尔指出:语言是一个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符号系统,通过“言语”与“语言”之关系来关注小说,以语言学理论作为切入点,以结构主义的思维方式作为设计思路,并结合中学语文教育实际,可以实现“有理”“有用”“有趣”三者的有机统一。
2.结构体式——从“内容概括教学”到“叙事智慧教学”
传统的小说教学,仅仅停留在分析小说讲了什么故事,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学的重点是作者“怎样讲述这个故事”。在小说结构体式教学中,“内容呈现”“故事复述”这种浅层次的显性教学目标应该渐渐退居到次要位置,作者谋篇布局的技法、独特情节对小说主题的意义、情节的曲折是如何实现的等内容应凸显在重要的位置上。
结构体式中,核心的问题是要让学生明白:小说中的故事之所以动人,是作者精心设置的情节使然。要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体会到故事与情节的不同。如在概括鲁迅小说《故乡》这一教学设计中,学生会呈现两种不同的概括模式。
甲概括:那个深冬,我冒着严寒,回到了已别二十余年的故乡,见到了多年未见的亲戚、本家以及像杨二嫂这样的街坊邻居;还见到了最想见的闰土,但是,和闰土很隔膜了。我离开了故乡,我想了很多:路该怎么走。
乙概括:因为为了谋食,因为老屋易主,我冒了严寒,在那个深冬,回到了已别二十余年的故乡,见到了多年未见的亲戚、本家、以及像杨二嫂这样的街坊邻居;还见到了最想见的闰土。因为社会原因,闰土变化很大;因为隔膜,我们竟然无语了。我离开了故乡,我想了很多:路该怎么走。包括宏儿和水生等后代。
可见,甲概括仅仅是事实的罗列和事件的总结;乙概括则利用一些关联词和独特的叙述视角,将《故乡》中的事件按照因果关系串联起来。很显然,乙概括地更加深刻完整。这种带有因果联系的事件就生成了情节。这些原生故事背后的作者独特艺术处理,才是小说学习的精华所在。
3.意蕴体式——从“主题先行确定”到“摇摆生成主题”
传统的小说教学,教师执着于讲授小说思想之深刻、小说人物之高大上、小说主体之鲜明突出。但是,从文学史的事实来看,最伟大的小说,从来不屑于告诉读者一个唯一性的答案,伟大的小说家反而会毁掉确定性,在小说中通过主题的摇摆,生成无限的可能性,从而让人们的思考更加深刻和完整。
这就告诉我们,在小说教学中,要适当把握小说的“意蕴体式”,即通过主题摇摆来探究小说所反映的内涵。而不再像以往那样,采取“先入为主”式的主题探究。种种“贴标签”式的小说主题解读,不但不利于提升学生解读小说的水平,反而极大地钳制了学生的思维。当然,这样的授课也极大地损害了经典小说的文学价值。
四、其他“体式教学”
小说体式教学,涉及小说文体的多重维度,除“言语体式”“结构体式”“意蕴体式”三种小说体式教学之外,教师在教学中可借鉴利用的小说体式有很多。比如人物与视角、结构与布局等。
徐江曾说,只要教了“该教的”,哪怕是教学过程中还有些缺陷,那就是有效教学。现在的问题是人们没有勇气也舍不得扔掉它们。也许扔掉了上述东西我们也许会感到空落失措,但我们必须尽快丢弃这些陈腐无用的教学内容,捡拾起在小说教学中高度切合小说文本特征的“小说体式”相关理论,为我所用,给学生建构出解读小说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陈晖.凸显文学教学性质的小说阅读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2002(11).
[2]王荣生.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2009(10).
关键词:小说教学;言语体式;结构体式;意蕴体式
一、问题提出
小说教学的创新设计,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难以回避的问题。就当下来说,中学语文小说教学中普遍存在“守旧”和“跳出”两种问题。
1.“守旧”——罔顾时代变迁固守传统教学模式
所谓“守旧”,指的是小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守旧。回顾当前中学语文小说教学,绝大多数教师在进行小说教学时依然围绕“主题”“内容”“三要素”来进行设计,这些主导课堂几十年的小说解读模式实在是“教得太多”;而对于小说的体式特征的挖掘,尤其是现代小说的艺术鉴赏,却很少出现在“该教的”小说教学中。
2.“跳出”——语文课堂,不见语文
所谓“跳出”,指的是在中学语文小说教学设计中的“非语文”现象,教师在小说教学中只以小说为跳板,把教学重点放在与小说无关的“德育”或者“专业实训”上去,以至于丧失语文课的学科自尊,丢掉了小说的“语文味”和“小说味”。对此,语文教学专家王荣生教授痛心疾首地表示:“中学语文教学,常常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小说教学“跳出”现象普遍存在于中学语文教育中,中学语文教学尤甚。
二、核心概念界定
从根本上讲,造成中学小说教学“陈旧”和“跳出”问题日益严重的最重要原因是没有从“小说体式”这一本体性认知的高度来解读小说。小说体式是小说文本教学的文体依据,把小说当成小说来教是保证自己的教学设计“不变味、不走调”的根本前提,这也是使中学小说教学“接地气”“有活力”的最主要保证。
所谓“体式”亦即“体裁格式”,指艺术作品的种类和样式,是在历史上具有某种稳定形式的艺术结构。我们所阅读的文本,接触的第一层次就是不同文本的“体式”,阅读本质上也就是“某一特定文本进行译码和解释的具体而自愿的行为”。所以,阅读与文本体式是密不可分的。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之所以需要语文课,之所以要有阅读课来教学生阅读,是因为学生的理解需要提升,感受有待丰富。
就小说来说,能够表征小说体裁的稳定的艺术结构就是“小说体式”,即能够判定一篇文章在体裁上属于小说的相关特征。比如小说最大的体式特征是“虚构的真实”;与透漏作家自身秘密的“自述体”散文相比,小说是作为揭示社会的秘密而存在的“旁述体”。利用“虚构合法性”与“旁述体”等艺术特质,从根本上把小说从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样式中剥离出来。
三、小说“体式教学”创新教学实践
就中学小说教学来说,体式教学大体上可以从“言语体式”“结构体式”“意蕴体式”等角度进行切入。所谓“言语体式”,指的是充分重视小说独特的言语风格和言语技巧,认识到小说在本质上是“虚构的真实”,是“言语的历险”。所谓“结构体式”,指的是从小说的结构美学出发,培养学生关注小说结构的意识,其中最重要的是“情节意识”“视角意识”等。所谓“意蕴体式”,指的是小说主题的摇摆,关于小说“确定性”问题,要让学生知道,经典小说伟大之处,在于其主题摇摆所生成的内涵无限的可能性。
1.言语体式——从“空泛性语言感悟”到“个性化言语解码”
传统的小说教学,文本分析的重头戏也是语言分析,但是,我们今天提出的小说言语体式与传统的语言分析有着本质的区别。所谓语言,指的是人类普遍应用的沟通媒介,具有稳固性和相对静止性。而言语则不同,它是语言的个性呈现,是小说家笔下独特的具有“语音的”“节奏的”“象征的”等内涵的审美因素。
教师如何从文本中发掘合宜的“言语形式”,就必然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小说言语是创造性的语言,我们欣赏小说,分析的就是小说家独特的言语系统。莫言的言语系统与莫泊桑的言语系统不同;《红楼梦》的言语体式与《水浒传》的言语体式相差甚远;微型小说和鸿篇巨制的言语系统迥乎不同……不只是小说言语总体体式上别具风格,在微观处理上,小说家也往往巧妙地利用言语技巧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给小说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即建立新的言语赏析观,通过对个性化言语进行“解码”,从而打通学习小说的渠道。
小说教学的起点是文本,文本是一种特殊的言语系统。为结构主义奠定基础的瑞士语言学大师索绪尔指出:语言是一个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符号系统,通过“言语”与“语言”之关系来关注小说,以语言学理论作为切入点,以结构主义的思维方式作为设计思路,并结合中学语文教育实际,可以实现“有理”“有用”“有趣”三者的有机统一。
2.结构体式——从“内容概括教学”到“叙事智慧教学”
传统的小说教学,仅仅停留在分析小说讲了什么故事,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学的重点是作者“怎样讲述这个故事”。在小说结构体式教学中,“内容呈现”“故事复述”这种浅层次的显性教学目标应该渐渐退居到次要位置,作者谋篇布局的技法、独特情节对小说主题的意义、情节的曲折是如何实现的等内容应凸显在重要的位置上。
结构体式中,核心的问题是要让学生明白:小说中的故事之所以动人,是作者精心设置的情节使然。要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体会到故事与情节的不同。如在概括鲁迅小说《故乡》这一教学设计中,学生会呈现两种不同的概括模式。
甲概括:那个深冬,我冒着严寒,回到了已别二十余年的故乡,见到了多年未见的亲戚、本家以及像杨二嫂这样的街坊邻居;还见到了最想见的闰土,但是,和闰土很隔膜了。我离开了故乡,我想了很多:路该怎么走。
乙概括:因为为了谋食,因为老屋易主,我冒了严寒,在那个深冬,回到了已别二十余年的故乡,见到了多年未见的亲戚、本家、以及像杨二嫂这样的街坊邻居;还见到了最想见的闰土。因为社会原因,闰土变化很大;因为隔膜,我们竟然无语了。我离开了故乡,我想了很多:路该怎么走。包括宏儿和水生等后代。
可见,甲概括仅仅是事实的罗列和事件的总结;乙概括则利用一些关联词和独特的叙述视角,将《故乡》中的事件按照因果关系串联起来。很显然,乙概括地更加深刻完整。这种带有因果联系的事件就生成了情节。这些原生故事背后的作者独特艺术处理,才是小说学习的精华所在。
3.意蕴体式——从“主题先行确定”到“摇摆生成主题”
传统的小说教学,教师执着于讲授小说思想之深刻、小说人物之高大上、小说主体之鲜明突出。但是,从文学史的事实来看,最伟大的小说,从来不屑于告诉读者一个唯一性的答案,伟大的小说家反而会毁掉确定性,在小说中通过主题的摇摆,生成无限的可能性,从而让人们的思考更加深刻和完整。
这就告诉我们,在小说教学中,要适当把握小说的“意蕴体式”,即通过主题摇摆来探究小说所反映的内涵。而不再像以往那样,采取“先入为主”式的主题探究。种种“贴标签”式的小说主题解读,不但不利于提升学生解读小说的水平,反而极大地钳制了学生的思维。当然,这样的授课也极大地损害了经典小说的文学价值。
四、其他“体式教学”
小说体式教学,涉及小说文体的多重维度,除“言语体式”“结构体式”“意蕴体式”三种小说体式教学之外,教师在教学中可借鉴利用的小说体式有很多。比如人物与视角、结构与布局等。
徐江曾说,只要教了“该教的”,哪怕是教学过程中还有些缺陷,那就是有效教学。现在的问题是人们没有勇气也舍不得扔掉它们。也许扔掉了上述东西我们也许会感到空落失措,但我们必须尽快丢弃这些陈腐无用的教学内容,捡拾起在小说教学中高度切合小说文本特征的“小说体式”相关理论,为我所用,给学生建构出解读小说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陈晖.凸显文学教学性质的小说阅读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2002(11).
[2]王荣生.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