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是小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前提;师生互动合作讨论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心;有效组织课堂练习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让学生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在快乐中学习、在活动中获知,是每个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同仁不断探索的永久性课题。
【关键词】目标明确;创设情景;合作讨论;抓住重点; 分散难点;课堂演练;多管并用;愉快学习;快乐成长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主渠道。因此,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应在改革课堂教学上,而好的教学效果源于课堂教学精心的设计。本文从教学目标、问题情境、合作讨论、课堂练习等几方面谈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前提
九义教育小学数学课程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事实(包括数学活动经验)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然而各册、各单元、各课时又有其子目标,基本目标要通过各个不同的子目标来体现和实施。因此,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之前,教师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适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弄清教材的编排意图,制订各课时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以便实施。同时,问题情境的应用、合作讨论的开展,课堂练习的组织都应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
2创造性运用教材中的“问题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是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教材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以比较现实或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新知识,并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再解决原先的问题。而教材中的“问题情境”只不过提供了一个范例,如何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地运用这个“问题情境”,则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把问题情境活动化,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去体验数学的情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学“6、7的加、减法”时,课前让每个学生捡7个石子,课堂上让同桌每人将7个石子往圈里掷一次,分别记下圈内、外还有几个,然后根据每次圈内、外石子数目列出加、减法算式,并记录下来。学生看似“玩”,其实在自由活动中学习了有关7的加、减法知识。
“问题情境”来源于生活,教学时结合学生实际还原于生活,让学生亲自体验情境中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也培养了学生初步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放手让学生利用玩具纸币四人一组进行“买卖”物品的模拟活动,不仅增加了学习“元、角、分”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
3合作讨论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心,是解决教学重、难点的重要途径
素质教育要求小学数学课堂设计,力求实现“发展为本、主动参与、重在思维、合作成功、探索创新”等五个方面的目标,而合作讨论则是合作成功的重要途径之一。有专家指出合作讨论的内容有:①辨析概念性问题;②发现规律性知识;③操作实验探索问题;④选择解题策略等。例如,在教学“得数是6、7的加法算式”时,通过学生讨论发现有“递增或递减”的规律(0+6=6,1+5=6……6+0=6共7个算式。加号前面的数一个比一个多1,加号后面的数一个比一个少1),只要记住前面四个算式,就能记住后面三个算式的得数了。又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当学生对“时针在7、8之间,分针指在6时”是7点半还是8点半意见产生分歧时,发给每一个学生个钟表模型,让他们去操作、去讨论、探索,结果学生很快统一了答案是7点半,难点不是让他们合作讨论解决了吗?
4有效地组织课堂练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质量。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课堂练习一要及时,二要适中,三要方式多样,四要反馈得力。
所谓“及时”,是指巩固练习做到一练一得,单元练习要系统提高,发现问题要设计针对练习和诊断练习。
所谓“适中”,是指练习份量适中,包括练习容量的确定和次数的安排,要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学理论。
练习方式除模仿练习外,还应有对比练习、诊断练习、竞赛练习,其目的是减轻学生学习的疲劳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练习反馈是要让学生通过练习感受到激励、鼓舞,或受到反思启迪,从而促进他们不断提高练习质量。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是多方面的,诸如课堂语言、课后小结、板书设计等都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这些都是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同行们不断探索的永久课题。
【关键词】目标明确;创设情景;合作讨论;抓住重点; 分散难点;课堂演练;多管并用;愉快学习;快乐成长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主渠道。因此,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应在改革课堂教学上,而好的教学效果源于课堂教学精心的设计。本文从教学目标、问题情境、合作讨论、课堂练习等几方面谈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前提
九义教育小学数学课程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事实(包括数学活动经验)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然而各册、各单元、各课时又有其子目标,基本目标要通过各个不同的子目标来体现和实施。因此,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之前,教师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适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弄清教材的编排意图,制订各课时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以便实施。同时,问题情境的应用、合作讨论的开展,课堂练习的组织都应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
2创造性运用教材中的“问题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是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教材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以比较现实或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新知识,并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再解决原先的问题。而教材中的“问题情境”只不过提供了一个范例,如何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地运用这个“问题情境”,则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把问题情境活动化,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去体验数学的情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学“6、7的加、减法”时,课前让每个学生捡7个石子,课堂上让同桌每人将7个石子往圈里掷一次,分别记下圈内、外还有几个,然后根据每次圈内、外石子数目列出加、减法算式,并记录下来。学生看似“玩”,其实在自由活动中学习了有关7的加、减法知识。
“问题情境”来源于生活,教学时结合学生实际还原于生活,让学生亲自体验情境中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也培养了学生初步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放手让学生利用玩具纸币四人一组进行“买卖”物品的模拟活动,不仅增加了学习“元、角、分”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
3合作讨论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心,是解决教学重、难点的重要途径
素质教育要求小学数学课堂设计,力求实现“发展为本、主动参与、重在思维、合作成功、探索创新”等五个方面的目标,而合作讨论则是合作成功的重要途径之一。有专家指出合作讨论的内容有:①辨析概念性问题;②发现规律性知识;③操作实验探索问题;④选择解题策略等。例如,在教学“得数是6、7的加法算式”时,通过学生讨论发现有“递增或递减”的规律(0+6=6,1+5=6……6+0=6共7个算式。加号前面的数一个比一个多1,加号后面的数一个比一个少1),只要记住前面四个算式,就能记住后面三个算式的得数了。又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当学生对“时针在7、8之间,分针指在6时”是7点半还是8点半意见产生分歧时,发给每一个学生个钟表模型,让他们去操作、去讨论、探索,结果学生很快统一了答案是7点半,难点不是让他们合作讨论解决了吗?
4有效地组织课堂练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质量。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课堂练习一要及时,二要适中,三要方式多样,四要反馈得力。
所谓“及时”,是指巩固练习做到一练一得,单元练习要系统提高,发现问题要设计针对练习和诊断练习。
所谓“适中”,是指练习份量适中,包括练习容量的确定和次数的安排,要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学理论。
练习方式除模仿练习外,还应有对比练习、诊断练习、竞赛练习,其目的是减轻学生学习的疲劳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练习反馈是要让学生通过练习感受到激励、鼓舞,或受到反思启迪,从而促进他们不断提高练习质量。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是多方面的,诸如课堂语言、课后小结、板书设计等都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这些都是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同行们不断探索的永久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