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股只有两种股票,一种叫次新股,一种叫其它股。次新股的上涨逻辑至今仍是A股市场的一个谜团。
有一种说法,叫做次新板又叫妖股板;有一种担忧,那就是次新股总有一天会变老,悬在天上的估值怎么办?更有一种忧虑,从2019年8月开始,每月解禁市值都在千亿元以上。
次新板又叫妖股板
喜欢炒妖股的投资者,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都不用费力筛选个股,只要直接在次新股板块里开找就是了,因为这个板块在收集新上市个股之余,又是2017年以来最大的妖股集中营。
从WIND次新股指数来看,从年内低点2017年1月17日开始,次新股指数几乎是以标准的45度效率一路向上,直到前天才开始有所受挫,最高涨幅一度达到32.92%,足以秒杀任何板块的一般个股,而同期的上证指数只有4.57%的涨幅。
如果这一上涨速度可以在2017年全年持续,不难想见,次新股投资者的收益将远超2015年的快牛行情, 甚至还将超过2006-2007年的超级历史牛市行情。
个股方面, 2017年内涨幅最高纪录保持者是至纯科技,这只个股从今年1月13日上市以来累计涨幅达到916.47%,其次是1月10日上市的万里马,年内涨幅达到623.3%,同样涨幅较大的还包括立昂技术和康泰生物,年内涨幅分别达到600.46%和573.21%。
不过,知名度最大的次新股应该是张家港行,这只银行股上市后股价从5元多一路冲击到了30.51元,个股市盈率达到77.3倍,涨势凌厉得让人怀疑这是不是买了假银行股。更为“上天”的是,张家港行最大涨幅不是开板前,而是在开板后,投资者如果在张家港行开板后介入,仍将能够获得182%的投资收益。
张家港行的出现,让许多保守的次新股投资者有些犯晕,银行股也有今天?是的,因为新上市的银行股的不叫银行股,叫次新股;新上市的券商股不叫券商股,也叫次新股。考虑到次新股过往的妖孽程度,一些投资者一度反思,“要不,干脆次新股单独一个板块得了?”
10只股票里就有一只次新股
次新股的上涨逻辑至今仍是A股市场的一个谜团,似乎谁都能够说上几个理由,又似乎谁也难以说清楚这里面的真正道理。
是因为新上市的个股拥有特殊的稀缺性吗?
一组数据就可以表明。截至6月27日,今年共发行了244只新股,超过去年全年发行新股数量,去年发行的数量是227家。
去年前7个月只发行了74只,从8月份开始IPO发行提速,8月份之后平均每个月发行新股的数量达到了30.6家。2017年新股发行继续提速,截至6月27日,今年平均每月发行家数是40.6家,平均每周发行13只新股。IPO常态化进程仍在稳步推进。
据统计,A股市场现在已经拥有上市不足一年的个股占全体A股的11.35%——随机买9只A股,就有1只是次新股。如果后续IPO发行继续保持高速,次新股板块说不定有望成为A股最大板块。
这是因为次新股上市时价格偏低,有估值优势吗?77倍市盈率的张家港行表示不服。截至目前,WIND次新股指数的指数市盈率已经达到38.2倍,指数市净率也达到3.98倍,似乎也没看到任何估值优势的地方。
次新股疯狂的背后,是市场适应IPO新政后的制度套利,还只是又一次群体狂热下的预言自我实现?市场参与者又该如何解释这种狂热?
当前市场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观点是,对次新股应该进行单独板块估值,即放弃传统的行业估值对标或现金流折现模型,而是采取所谓的“次新股单独一个板块”——这是如此特殊的一个市场现象,以至于原有行业划分不足以解释。这样,既可解释张家港行的例子,也可以对其他新股的未来涨幅进行预测。
上述“新股享受高估值,老股只能低估值”邏辑,从市场估值出发,又回归到了市场表现,似乎很有道理,也能够适应当前的市场预期,但即便我们承认上述逻辑的正确性,也会不难发现这一逻辑隐含着一个可怕后果,即新股终将变老股,任何一只次新股都将经历从高估值到低估值的痛苦。
毕竟,新股终成变老股,当那一天来临,悬在天上的估值怎么办?正如华泰联合刘晓丹所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希望市场走到这样一个拐点,就是新股不败的神话被打破,出现新股破发或者发行失败的现象,这将意味着证券化管制的红利彻底消失。
刘晓丹认为,新股破发甚至发行失败,才是新股IPO改革的成功标志。站在一级市场的角度,大量的次新股破发,以及新股发行市盈率在23倍可能也发不出去的时候,这个市场才是调整到位了。
2.89万亿元限售股待解禁
不管次新股的上涨逻辑是什么,次新股在给大家带来“全面抽奖”游戏的同时,也确确实实带来了万亿元市值的限售股,而其中有2.89万亿元市值将在未来三年陆续解禁。
新股发行真的是一个全民“免费抽奖”游戏吗?
在单个投资者眼中或许是,毕竟参与成本为零、收益却上不封顶;但就A股市场全体参与者来看,剔除公司经营成果,A股市场不可能存在零代价的造富模型,而未来要支付的代价之一,除了快速消耗的估值热情,还有陆续杀到的万亿限售市值。
据统计,2016年以来,A股市场共计上市359只新股,这些个股将在未来三年陆续解禁1042.10亿股,以目前股价估算,待解禁市值合计达到2.89万亿元。未来较大的新股解禁潮将发生在8月份,将解禁650.05亿元,而从2019年8月开始,每月的解禁市值都在千亿元以上。
新股解禁后会大规模减持吗?或许会,或许不会,但现在已经出现了新股解禁后的减持记录。据统计,今年以来,已经有20只2016年后上市的个股出现重要股东减持记录,即包括董监高及其直属亲属在内的有披露义务的股东,曾在今年对新股进行了减持,累计减持股数905.75万股,减持市值达到4.15亿元。
有一种说法,叫做次新板又叫妖股板;有一种担忧,那就是次新股总有一天会变老,悬在天上的估值怎么办?更有一种忧虑,从2019年8月开始,每月解禁市值都在千亿元以上。
次新板又叫妖股板
喜欢炒妖股的投资者,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都不用费力筛选个股,只要直接在次新股板块里开找就是了,因为这个板块在收集新上市个股之余,又是2017年以来最大的妖股集中营。
从WIND次新股指数来看,从年内低点2017年1月17日开始,次新股指数几乎是以标准的45度效率一路向上,直到前天才开始有所受挫,最高涨幅一度达到32.92%,足以秒杀任何板块的一般个股,而同期的上证指数只有4.57%的涨幅。
如果这一上涨速度可以在2017年全年持续,不难想见,次新股投资者的收益将远超2015年的快牛行情, 甚至还将超过2006-2007年的超级历史牛市行情。
个股方面, 2017年内涨幅最高纪录保持者是至纯科技,这只个股从今年1月13日上市以来累计涨幅达到916.47%,其次是1月10日上市的万里马,年内涨幅达到623.3%,同样涨幅较大的还包括立昂技术和康泰生物,年内涨幅分别达到600.46%和573.21%。
不过,知名度最大的次新股应该是张家港行,这只银行股上市后股价从5元多一路冲击到了30.51元,个股市盈率达到77.3倍,涨势凌厉得让人怀疑这是不是买了假银行股。更为“上天”的是,张家港行最大涨幅不是开板前,而是在开板后,投资者如果在张家港行开板后介入,仍将能够获得182%的投资收益。
张家港行的出现,让许多保守的次新股投资者有些犯晕,银行股也有今天?是的,因为新上市的银行股的不叫银行股,叫次新股;新上市的券商股不叫券商股,也叫次新股。考虑到次新股过往的妖孽程度,一些投资者一度反思,“要不,干脆次新股单独一个板块得了?”
10只股票里就有一只次新股
次新股的上涨逻辑至今仍是A股市场的一个谜团,似乎谁都能够说上几个理由,又似乎谁也难以说清楚这里面的真正道理。
是因为新上市的个股拥有特殊的稀缺性吗?
一组数据就可以表明。截至6月27日,今年共发行了244只新股,超过去年全年发行新股数量,去年发行的数量是227家。
去年前7个月只发行了74只,从8月份开始IPO发行提速,8月份之后平均每个月发行新股的数量达到了30.6家。2017年新股发行继续提速,截至6月27日,今年平均每月发行家数是40.6家,平均每周发行13只新股。IPO常态化进程仍在稳步推进。
据统计,A股市场现在已经拥有上市不足一年的个股占全体A股的11.35%——随机买9只A股,就有1只是次新股。如果后续IPO发行继续保持高速,次新股板块说不定有望成为A股最大板块。
这是因为次新股上市时价格偏低,有估值优势吗?77倍市盈率的张家港行表示不服。截至目前,WIND次新股指数的指数市盈率已经达到38.2倍,指数市净率也达到3.98倍,似乎也没看到任何估值优势的地方。
次新股疯狂的背后,是市场适应IPO新政后的制度套利,还只是又一次群体狂热下的预言自我实现?市场参与者又该如何解释这种狂热?
当前市场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观点是,对次新股应该进行单独板块估值,即放弃传统的行业估值对标或现金流折现模型,而是采取所谓的“次新股单独一个板块”——这是如此特殊的一个市场现象,以至于原有行业划分不足以解释。这样,既可解释张家港行的例子,也可以对其他新股的未来涨幅进行预测。
上述“新股享受高估值,老股只能低估值”邏辑,从市场估值出发,又回归到了市场表现,似乎很有道理,也能够适应当前的市场预期,但即便我们承认上述逻辑的正确性,也会不难发现这一逻辑隐含着一个可怕后果,即新股终将变老股,任何一只次新股都将经历从高估值到低估值的痛苦。
毕竟,新股终成变老股,当那一天来临,悬在天上的估值怎么办?正如华泰联合刘晓丹所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希望市场走到这样一个拐点,就是新股不败的神话被打破,出现新股破发或者发行失败的现象,这将意味着证券化管制的红利彻底消失。
刘晓丹认为,新股破发甚至发行失败,才是新股IPO改革的成功标志。站在一级市场的角度,大量的次新股破发,以及新股发行市盈率在23倍可能也发不出去的时候,这个市场才是调整到位了。
2.89万亿元限售股待解禁
不管次新股的上涨逻辑是什么,次新股在给大家带来“全面抽奖”游戏的同时,也确确实实带来了万亿元市值的限售股,而其中有2.89万亿元市值将在未来三年陆续解禁。
新股发行真的是一个全民“免费抽奖”游戏吗?
在单个投资者眼中或许是,毕竟参与成本为零、收益却上不封顶;但就A股市场全体参与者来看,剔除公司经营成果,A股市场不可能存在零代价的造富模型,而未来要支付的代价之一,除了快速消耗的估值热情,还有陆续杀到的万亿限售市值。
据统计,2016年以来,A股市场共计上市359只新股,这些个股将在未来三年陆续解禁1042.10亿股,以目前股价估算,待解禁市值合计达到2.89万亿元。未来较大的新股解禁潮将发生在8月份,将解禁650.05亿元,而从2019年8月开始,每月的解禁市值都在千亿元以上。
新股解禁后会大规模减持吗?或许会,或许不会,但现在已经出现了新股解禁后的减持记录。据统计,今年以来,已经有20只2016年后上市的个股出现重要股东减持记录,即包括董监高及其直属亲属在内的有披露义务的股东,曾在今年对新股进行了减持,累计减持股数905.75万股,减持市值达到4.1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