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保定市抢抓机遇,着力解决保定教育发展水平与京津落差大、办学基础条件和管理水平薄弱等短板问题,积极对外开放,通过观念、管理、资源、开放和服务“五个对接”,引入、承接京津优质资源,扩大、完善优质教育体系,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教育整体水平。京津冀协同下,保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保定教育对接京津,取得成功的因素是什么?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理念引领,改变教育生态
“理念不变原地转,理念一变天地宽。”谈起京津冀教育协同,保定很多校长、老师不约而同提到对接京津名校长、名师给他们带来的理念冲击。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引领,让他们从顶层设计上做出改变,带来的是教育生态的优化。
安国市实验中学校长尹虎以前着重关注的是学校荣誉、学生管理、中考分数。他要求老师“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向毕业班学生发出“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倡议……
京津冀协同下,尹虎加入了“吴甡校长工作室”,到北京广渠门中学跟岗学习,走访了北京四中、101中学等名校,聆听了顾明远、叶澜等名师大家的教诲后,他不再倡导“苦教”“死学”,而是“为师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探索适合学生的教育”。
他回校后,学校一改原来“死读书、读死书”的教育模式,成立了体育、研学、艺术、科技、心理等工作室,开展全方位的育人工作。学校开发了涵盖体育、科技、艺术等的25门校本课程,各年级开展魔方比赛、诗词大赛、快闪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安国市实验中学的变化是保定学校在科学教育理念引领下发生变化的一个缩影。
保定市莲池区五尧中学校长刘海滨在北京学习期间深刻领会到“育人千万不能忘掉了人”,他反思自己在教育功利心的压迫下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升学率、尖子生、大规模上。保定市冀英初级中学校长黄晓地以前困惑于“后进生”的教育,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校长陆旻的讲述让他豁然开朗:老师不只是教学生知识,更要发掘学生潜力。保定市红星路小学校长李贺然受到清华大学附属小学“让儿童站立在学校正中央”的教育观念影响,带领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变化不是在单所学校发生,而是区、县整体发生变革。
唐县教育与体育局副局长狄占虎在北京市朝阳区教委挂职一年。朝阳区各学校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科学育人理念引领素质提升的各项做法让他深受启发,而这正是唐县尤其是贫困乡村地区的短板。教育局制定了长期的交流学习规划,通过跟岗、顶岗、支教等多种形式,改变老师们的理念,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
如刘海滨校长所说:“我们与北京的差距,差在硬件设施、师资队伍、教育资金上,也差在教育理念上。校长的办学理念决定学校的办学方向。没有自己的办学思想或秉持错误思想,便不能有效指导教育实践,不能引领教师成长、提高学生的素质,更无法促进学校的发展。作为校长,我们要努力学习前瞻理念,做教育改革的先行者。”现在,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已深入保定教育人的心中。他们把握教育发展的脉搏,紧跟时代步伐,努力做教育改革的领头雁。
精神引领,誓叫日月换新天
保定教育事业的成功,离不开一群人的奉献牺牲。无论是北京前来挂职的干部、下乡的老校长、支教的老师,还是保定市从市里到深山支援乡村教育的老师,他们抛家舍业,抱着带动保定教育发展、让山区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信念,奉献智慧与汗水。
保定师范附属学校白河分校执行校长高冬玲和支教老师们刚到阜平时,学校还在施工。他们马不停蹄地投入学校的各项建设之中。寒假,其他学校的老师已经放假休息,他们仍在集体备课,组织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刚去阜平时,高冬玲的女儿读七年级,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没有妈妈的照顾和陪伴,成绩直线下滑。保师附校龙泉关分校的执行校长杨俊芳,产后孩子刚满两个月就回到了岗位上。为了山区的留守儿童能够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他们把自己的孩子变成了留守儿童。即使这样,高冬玲仍说“只要白河需要我,我必召之即来”,杨俊芳说“让深度贫困山区孩子们得到实惠,这是我的教育初心”。
保定市青年路幼儿园派驻到涞水县白涧分园的执行校长李芳,每次从市里返回学校,汽车后备厢塞得满满当当,都是给幼儿园带的玩具或是材料。白涧分园的老师说自己不努力都对不起李芳。
在保定的教师队伍中,还有很多个把推动教育均衡、提升保定教育质量当作己任的高冬玲、杨俊芳、李芳。
阜平职教中心常务副校长韩文达说起来挂职的北京一五九中学校长赵彤的故事:“赵校长每两个月才回北京一次,一心扑在工作上。中职生不好管理,他每天晚上11点还在巡查宿舍。他挂职结束时,学校一半的老师都哭了。”
从北京来支教的老校长们,一个个花甲之年,不顾舟车劳顿,坐高铁转大巴转公交再徒步到达支教的学校。有些老校长还带来了北京的专家,带来了自己的学生;除了支教,还给学校捐书捐教具,给贫困学生捐资……
人力、物力、财力,理念、方法、文化……北京教育人竭尽所能支援保定。保定的校长、老師们,怀着提升保定教育的急切之心,在每一次学习中努力吸收,在每一场帮扶中积极对接,他们的求变、敢变,他们的好学、善用,让一场场教育变革落地。
保定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是京津冀教育人共同撑起的,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付出,让保定教育换了天地。
从外部帮扶到内部互助,唤醒保定自身力量
京津冀协同下,保定没有“等靠要”,一方面主动对接,寻求资源;另一方面,保定的优质校积极发挥优势,带动薄弱学校发展。
保定市充分发挥省级示范园园长的带动引领作用,成立了5个园长工作室,辐射市10-15所县(市、区)省级一类(示范)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
保定市稳步推进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加大对薄弱学校和乡村学校的扶持力度,缩小城区校际的差距。保定师范附属学校教育集团对口帮扶涞水县、涞源县部分学校,与雄安新区黄庄小学结成手拉手学校。保定市青年路幼儿园教育集团成立了涞水白涧分园、西角分园和阜平白河分园,开设了3个工作室,帮扶面涉及8个县的贫困学校。 保定市莲池区全面实施集团化办学,10个教育集团覆盖全区,提升了区域教育整体水平。 保定市第十七中学作为北京“ 吴甡校长工作室” 的组织和执行单位,积极对接北京优质资源,而后帮扶保定薄弱校。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带头人的“李梅校长工作室”,保定市8个贫困县14名校长成为工作室成员校。2019年9月,保定市第十七中学作为中国教育学会组织的名校专家团队的成员校,帮扶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省外。阜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发起建立燕太片区职教扶贫协作区,将自身优质资源分享给晋、冀、蒙的6市34个贫困县的38所职业学校,促进连片贫困地区的脱贫。现在的保定,已不仅仅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受惠者,也成了施惠人。
从输血到造血,让留下的人更优秀
学校的发展,要依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外界人力支援必然不是长久之计。为了让学校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无论北京对保定的帮扶,还是保定城市对山村的帮扶,都竭力提高当地的师资水平,为保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派驻龙门爱心希望小学的教师赵毅杰,已经在学校支教十年了。赵毅杰是涞水县人,当初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招聘支教老师时就限定涞水人,为的就是让老师能长期扎根于此。
京津冀教育协同,也依循了“为当地培养老师,培养当地的老师”这一理念。
北京市西城区对口支援保定阜平县,针对阜平县特岗教师多、教学经验少、授课水平低的现状,西城区设立专项培训资金,大力开展教师素质提升培训。2018年筹集资金119万元,培训中小学及幼儿园管理人员211人,培训学科骨干教师272人。2019年,北京市支持教师培训资金240万元,用于阜平“十名省级骨干校长、一百名省级骨干教师、千名市县级骨干教师”的提升培训。
保定市开展了名校长、名园长、名师带薄弱学校老师的项目。如贫困地区校(园)长能力水平提升项目,由北京和保定优秀校(园)长带队,依托北京教育学院,以“集中培训+分期研讨+送教上门”的形式,对8个受援县的中学和幼儿园校(园)长进行培训。涞水县创办“程淑华园长工作站”和“李芳名师工作站”,辐射全县优秀园长和东部五个学区的骨干教师。2019年3月,由首都师范大学主持,保定学院协办的教师培训基地在涞源县揭牌,由京保两地教育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
保定市优质校帮扶薄弱校,同样采取“造血”的做法。徐水二中托管的徐水大因中学,新教師占了一半。年轻教师教育教学的经验和水平亟待提高。基于此,学校建立听名师课的听评课制度,让年轻教师听总校名师课、区名师课,走出去听专家讲座,并进行磨课,使得年轻教师快速成长起来。
保定的校长、老师积极“走出去”,谋求自我提升。莲池区选派了26名校长赴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跟岗培训、深度学习;引进了北京、天津名师工作室,和区内已有的保定名师工作室一起,共同促进教学教研水平的提升,形成了名师带骨干教师、骨干教师辐射引领学科教师的良好局面。
一大批优秀师资,为保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提升了整体教育教学水平。
从经验到科学,教育走向现代化
“教育要从黑板世界走向实践世界,从同步学习到协同学习,从互相说教到互相学习,从教师主导到学生主导”“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进行研究,新时代教师要由‘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转变”“要用现代化工具与思维做教育”……这是保定的校长、老师与京津学校对接后的领悟。
对保定来说,京津冀协同是一条让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从现在走向未来的路径。
徐水区教育和体育局(以下简称“徐水区教体局”)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合作,开展了“小学生学习能力与心理健康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项目的监测和研究工作。每学期,北师大监测工作人员带队到37个样本校开展监测,系统收集小学生学习能力、心理健康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相关数据。监测结束后,协同创新中心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将监测结果反馈给徐水区教体局和相关样本学校,并对监测报告进行详细解读。教体局对监测反馈的数据进行分析,及时调整教育政策。
徐水区教体局局长杨自群说,科学研究为徐水区制定科学有效的义务教育质量提升政策与方案提供支撑,让徐水区的教育从依靠经验走向依靠科学。徐水区打算继续沿用这一模式,双方已提前将合作延续至初中阶段。
保定师范附属学校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通过与北京四中共享网络资源云平台,实现从“传统教育”向“未来教育”的转轨。他们将传统的单学科、单形式的学习转化为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将单一学习方式转化为混合式学习方式。
保定师范附属学校教育集团的白河分校、龙泉关分校,成立“创客中心”,建立“航空航模”实验室,设立STEAM课程、机器人课程,让孩子们大开眼界;“Pad电子书包”“智慧教室·未来课堂”“互联网+课堂”让学生学习的空间更广。这对之前甚至连电子白板都未见过的农村孩子来说,无疑是搭上了教育发展的快车。
教育从统一、封闭走向多元,从经验走向科学,从传统走向现代。保定的教育工作者办学方向更加清晰,方法更加科学,正顺应时代步伐,将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要求落到实处。
保定教育对接京津,取得成功的因素是什么?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理念引领,改变教育生态
“理念不变原地转,理念一变天地宽。”谈起京津冀教育协同,保定很多校长、老师不约而同提到对接京津名校长、名师给他们带来的理念冲击。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引领,让他们从顶层设计上做出改变,带来的是教育生态的优化。
安国市实验中学校长尹虎以前着重关注的是学校荣誉、学生管理、中考分数。他要求老师“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向毕业班学生发出“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倡议……
京津冀协同下,尹虎加入了“吴甡校长工作室”,到北京广渠门中学跟岗学习,走访了北京四中、101中学等名校,聆听了顾明远、叶澜等名师大家的教诲后,他不再倡导“苦教”“死学”,而是“为师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探索适合学生的教育”。
他回校后,学校一改原来“死读书、读死书”的教育模式,成立了体育、研学、艺术、科技、心理等工作室,开展全方位的育人工作。学校开发了涵盖体育、科技、艺术等的25门校本课程,各年级开展魔方比赛、诗词大赛、快闪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安国市实验中学的变化是保定学校在科学教育理念引领下发生变化的一个缩影。
保定市莲池区五尧中学校长刘海滨在北京学习期间深刻领会到“育人千万不能忘掉了人”,他反思自己在教育功利心的压迫下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升学率、尖子生、大规模上。保定市冀英初级中学校长黄晓地以前困惑于“后进生”的教育,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校长陆旻的讲述让他豁然开朗:老师不只是教学生知识,更要发掘学生潜力。保定市红星路小学校长李贺然受到清华大学附属小学“让儿童站立在学校正中央”的教育观念影响,带领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变化不是在单所学校发生,而是区、县整体发生变革。
唐县教育与体育局副局长狄占虎在北京市朝阳区教委挂职一年。朝阳区各学校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科学育人理念引领素质提升的各项做法让他深受启发,而这正是唐县尤其是贫困乡村地区的短板。教育局制定了长期的交流学习规划,通过跟岗、顶岗、支教等多种形式,改变老师们的理念,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
如刘海滨校长所说:“我们与北京的差距,差在硬件设施、师资队伍、教育资金上,也差在教育理念上。校长的办学理念决定学校的办学方向。没有自己的办学思想或秉持错误思想,便不能有效指导教育实践,不能引领教师成长、提高学生的素质,更无法促进学校的发展。作为校长,我们要努力学习前瞻理念,做教育改革的先行者。”现在,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已深入保定教育人的心中。他们把握教育发展的脉搏,紧跟时代步伐,努力做教育改革的领头雁。
精神引领,誓叫日月换新天
保定教育事业的成功,离不开一群人的奉献牺牲。无论是北京前来挂职的干部、下乡的老校长、支教的老师,还是保定市从市里到深山支援乡村教育的老师,他们抛家舍业,抱着带动保定教育发展、让山区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信念,奉献智慧与汗水。
保定师范附属学校白河分校执行校长高冬玲和支教老师们刚到阜平时,学校还在施工。他们马不停蹄地投入学校的各项建设之中。寒假,其他学校的老师已经放假休息,他们仍在集体备课,组织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刚去阜平时,高冬玲的女儿读七年级,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没有妈妈的照顾和陪伴,成绩直线下滑。保师附校龙泉关分校的执行校长杨俊芳,产后孩子刚满两个月就回到了岗位上。为了山区的留守儿童能够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他们把自己的孩子变成了留守儿童。即使这样,高冬玲仍说“只要白河需要我,我必召之即来”,杨俊芳说“让深度贫困山区孩子们得到实惠,这是我的教育初心”。
保定市青年路幼儿园派驻到涞水县白涧分园的执行校长李芳,每次从市里返回学校,汽车后备厢塞得满满当当,都是给幼儿园带的玩具或是材料。白涧分园的老师说自己不努力都对不起李芳。
在保定的教师队伍中,还有很多个把推动教育均衡、提升保定教育质量当作己任的高冬玲、杨俊芳、李芳。
阜平职教中心常务副校长韩文达说起来挂职的北京一五九中学校长赵彤的故事:“赵校长每两个月才回北京一次,一心扑在工作上。中职生不好管理,他每天晚上11点还在巡查宿舍。他挂职结束时,学校一半的老师都哭了。”
从北京来支教的老校长们,一个个花甲之年,不顾舟车劳顿,坐高铁转大巴转公交再徒步到达支教的学校。有些老校长还带来了北京的专家,带来了自己的学生;除了支教,还给学校捐书捐教具,给贫困学生捐资……
人力、物力、财力,理念、方法、文化……北京教育人竭尽所能支援保定。保定的校长、老師们,怀着提升保定教育的急切之心,在每一次学习中努力吸收,在每一场帮扶中积极对接,他们的求变、敢变,他们的好学、善用,让一场场教育变革落地。
保定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是京津冀教育人共同撑起的,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付出,让保定教育换了天地。
从外部帮扶到内部互助,唤醒保定自身力量
京津冀协同下,保定没有“等靠要”,一方面主动对接,寻求资源;另一方面,保定的优质校积极发挥优势,带动薄弱学校发展。
保定市充分发挥省级示范园园长的带动引领作用,成立了5个园长工作室,辐射市10-15所县(市、区)省级一类(示范)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
保定市稳步推进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加大对薄弱学校和乡村学校的扶持力度,缩小城区校际的差距。保定师范附属学校教育集团对口帮扶涞水县、涞源县部分学校,与雄安新区黄庄小学结成手拉手学校。保定市青年路幼儿园教育集团成立了涞水白涧分园、西角分园和阜平白河分园,开设了3个工作室,帮扶面涉及8个县的贫困学校。 保定市莲池区全面实施集团化办学,10个教育集团覆盖全区,提升了区域教育整体水平。 保定市第十七中学作为北京“ 吴甡校长工作室” 的组织和执行单位,积极对接北京优质资源,而后帮扶保定薄弱校。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带头人的“李梅校长工作室”,保定市8个贫困县14名校长成为工作室成员校。2019年9月,保定市第十七中学作为中国教育学会组织的名校专家团队的成员校,帮扶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省外。阜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发起建立燕太片区职教扶贫协作区,将自身优质资源分享给晋、冀、蒙的6市34个贫困县的38所职业学校,促进连片贫困地区的脱贫。现在的保定,已不仅仅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受惠者,也成了施惠人。
从输血到造血,让留下的人更优秀
学校的发展,要依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外界人力支援必然不是长久之计。为了让学校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无论北京对保定的帮扶,还是保定城市对山村的帮扶,都竭力提高当地的师资水平,为保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派驻龙门爱心希望小学的教师赵毅杰,已经在学校支教十年了。赵毅杰是涞水县人,当初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招聘支教老师时就限定涞水人,为的就是让老师能长期扎根于此。
京津冀教育协同,也依循了“为当地培养老师,培养当地的老师”这一理念。
北京市西城区对口支援保定阜平县,针对阜平县特岗教师多、教学经验少、授课水平低的现状,西城区设立专项培训资金,大力开展教师素质提升培训。2018年筹集资金119万元,培训中小学及幼儿园管理人员211人,培训学科骨干教师272人。2019年,北京市支持教师培训资金240万元,用于阜平“十名省级骨干校长、一百名省级骨干教师、千名市县级骨干教师”的提升培训。
保定市开展了名校长、名园长、名师带薄弱学校老师的项目。如贫困地区校(园)长能力水平提升项目,由北京和保定优秀校(园)长带队,依托北京教育学院,以“集中培训+分期研讨+送教上门”的形式,对8个受援县的中学和幼儿园校(园)长进行培训。涞水县创办“程淑华园长工作站”和“李芳名师工作站”,辐射全县优秀园长和东部五个学区的骨干教师。2019年3月,由首都师范大学主持,保定学院协办的教师培训基地在涞源县揭牌,由京保两地教育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
保定市优质校帮扶薄弱校,同样采取“造血”的做法。徐水二中托管的徐水大因中学,新教師占了一半。年轻教师教育教学的经验和水平亟待提高。基于此,学校建立听名师课的听评课制度,让年轻教师听总校名师课、区名师课,走出去听专家讲座,并进行磨课,使得年轻教师快速成长起来。
保定的校长、老师积极“走出去”,谋求自我提升。莲池区选派了26名校长赴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跟岗培训、深度学习;引进了北京、天津名师工作室,和区内已有的保定名师工作室一起,共同促进教学教研水平的提升,形成了名师带骨干教师、骨干教师辐射引领学科教师的良好局面。
一大批优秀师资,为保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提升了整体教育教学水平。
从经验到科学,教育走向现代化
“教育要从黑板世界走向实践世界,从同步学习到协同学习,从互相说教到互相学习,从教师主导到学生主导”“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进行研究,新时代教师要由‘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转变”“要用现代化工具与思维做教育”……这是保定的校长、老师与京津学校对接后的领悟。
对保定来说,京津冀协同是一条让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从现在走向未来的路径。
徐水区教育和体育局(以下简称“徐水区教体局”)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合作,开展了“小学生学习能力与心理健康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项目的监测和研究工作。每学期,北师大监测工作人员带队到37个样本校开展监测,系统收集小学生学习能力、心理健康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相关数据。监测结束后,协同创新中心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将监测结果反馈给徐水区教体局和相关样本学校,并对监测报告进行详细解读。教体局对监测反馈的数据进行分析,及时调整教育政策。
徐水区教体局局长杨自群说,科学研究为徐水区制定科学有效的义务教育质量提升政策与方案提供支撑,让徐水区的教育从依靠经验走向依靠科学。徐水区打算继续沿用这一模式,双方已提前将合作延续至初中阶段。
保定师范附属学校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通过与北京四中共享网络资源云平台,实现从“传统教育”向“未来教育”的转轨。他们将传统的单学科、单形式的学习转化为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将单一学习方式转化为混合式学习方式。
保定师范附属学校教育集团的白河分校、龙泉关分校,成立“创客中心”,建立“航空航模”实验室,设立STEAM课程、机器人课程,让孩子们大开眼界;“Pad电子书包”“智慧教室·未来课堂”“互联网+课堂”让学生学习的空间更广。这对之前甚至连电子白板都未见过的农村孩子来说,无疑是搭上了教育发展的快车。
教育从统一、封闭走向多元,从经验走向科学,从传统走向现代。保定的教育工作者办学方向更加清晰,方法更加科学,正顺应时代步伐,将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要求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