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主阵地。素质和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产生的,但不是知识掌握的必然结果,而是通过学生能动地参与活动形成的。因此,重视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心理研究,针对学生心理特点,提出方法和措施,使学生的参与心理状态处于积极状态,能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有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为此,我们在初三年级三个班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内容包括:(1)你是否喜欢上语文课?(2)你是怎样上语文课的?(3)你认为语文课应当怎样上更好?调查的结果是这样的:在被调查的153人中,喜欢上语文课的34人,不喜欢上的有111人,还有8名同学回答则是无所谓喜欢、不喜欢。
从上述的调查结果,我们不难发现,在当前的新形势下,语文课教学面临着种种问题,我认为语文课的“冷落”不是偶然,从学生主体心理角度分析,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语文课教学的兴趣差异导致学生主体参与行为的差异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在学习的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是兴趣——求知欲。学生的学习兴趣犹如催化剂,它能够激发学生自觉地学习和钻研,学生产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强烈欲望,是一种学习的内在动机。而目前,学生的主体参与心理受到影响,相当部分学生重视物质价值,轻视精神价值,甚至认为“语文是空洞的”,加之市场经济的负面冲击,使一部分学生对语文课教学的学习失去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得散慢、缺乏热情。
二、学生主体个性差异造成课堂参与率不高
有的学生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无论是集体活动,还是个别活动,都不愿展示自己的分析能力,参与学习活动中表现不热情,但对其他同学的成功表示赞许和佩服;有的学生较懦弱、胆小,不乐于在众人面前演讲、评论,怕在活动中失败,对自己没有信心,个别同学较孤僻,喜欢独来独往,在集体活动中,有时会被遗忘,甚至于自己也未感到存在于集体中。
三、学生主体动机的差异造成学生学习目标的差异
在中学语文课教学教学中,考核作为极其重要的一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考核内容片面,考核模式单一、呆板,考核实效令人担忧。表现为:1、重知识点考核,轻能力运用;2、重试卷考核,轻联系实际;3、重成绩考核,轻实际效果。因此,把语文学习仅仅只作得高分的一种手段,错误地认为:语文课教学比数、理、化好学,只要死记硬背,就能考出好成绩,在学习中有积极的表现,但碰到具体问题一旦解决不了,就情绪不稳定,希望老师多些“标准答案”,这些同学学起来感到没劲头,上课只当成是一种应付“差事”。
四、学生主体智商的差异形成人为的层次感
有的学生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很强,记忆力很好,想象力丰富,这部分学生参与意识强,学习中表现得主动、热情,有的学生各方面能力一般,学习中表现比较被动,有的学生各方面表现迟缓,在学习中表现反应迟钝,畏缩不前。
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心理实际,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激发和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内驱力,化消极心理因素为积极心理因素。
1、引导学生自我追求,做学习的强者。
首先,提高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的认识,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积淀,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学好语文是我们从事任何工作学习的基础,是提高生命(生活)质量的基础。其次,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师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文学作品都有鲜明的艺术形象,这形象,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投影,是作者美学理想的造形。“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文学作品,容易启发学生开动形象思维的机器,在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的基础上进行创造。让作者的思想感情现身,达到以情感人的目的。“情者,文之经。”在语文教学中倘能找出文章的经络——情感,并顺藤摸瓜,语文教学一定能够开创生动活泼的局面。
2、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做学习的能人。
实践证明,只有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就要善于设疑,要把教学内容问题化,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解决,反对目中无人,直接灌输。
3、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做学习的主人。
(1)培养学生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做作业讲究方法就能取得好的效果,我一般分四步进行:一是计划,按先易后难;二是回忆,回忆老师上课时强调的重点难点及作业内容和要求;三是作业,认真仔细高质量地完成作业;四是强化,把作业本检查一遍,改正不必要的错误。每天的家庭作业我按照这四步进行,坚持使用,养成习惯,效果果然不错。
(2)培养学生自我检查、自我调控的习惯,要求学生做完功课后,逐步养成自我检查的习惯,还要学会自己考自己,从课外读物中找出相应的题目,或自己编题自己做,互相出题交换做,把一个单元练习中的错误摘录下来,重新做。总复习时,学生还将学过去的知识加以整理归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后,学习积极性和成绩均直线上升。
李小彬,教师,现居江苏如东。
从上述的调查结果,我们不难发现,在当前的新形势下,语文课教学面临着种种问题,我认为语文课的“冷落”不是偶然,从学生主体心理角度分析,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语文课教学的兴趣差异导致学生主体参与行为的差异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在学习的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是兴趣——求知欲。学生的学习兴趣犹如催化剂,它能够激发学生自觉地学习和钻研,学生产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强烈欲望,是一种学习的内在动机。而目前,学生的主体参与心理受到影响,相当部分学生重视物质价值,轻视精神价值,甚至认为“语文是空洞的”,加之市场经济的负面冲击,使一部分学生对语文课教学的学习失去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得散慢、缺乏热情。
二、学生主体个性差异造成课堂参与率不高
有的学生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无论是集体活动,还是个别活动,都不愿展示自己的分析能力,参与学习活动中表现不热情,但对其他同学的成功表示赞许和佩服;有的学生较懦弱、胆小,不乐于在众人面前演讲、评论,怕在活动中失败,对自己没有信心,个别同学较孤僻,喜欢独来独往,在集体活动中,有时会被遗忘,甚至于自己也未感到存在于集体中。
三、学生主体动机的差异造成学生学习目标的差异
在中学语文课教学教学中,考核作为极其重要的一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考核内容片面,考核模式单一、呆板,考核实效令人担忧。表现为:1、重知识点考核,轻能力运用;2、重试卷考核,轻联系实际;3、重成绩考核,轻实际效果。因此,把语文学习仅仅只作得高分的一种手段,错误地认为:语文课教学比数、理、化好学,只要死记硬背,就能考出好成绩,在学习中有积极的表现,但碰到具体问题一旦解决不了,就情绪不稳定,希望老师多些“标准答案”,这些同学学起来感到没劲头,上课只当成是一种应付“差事”。
四、学生主体智商的差异形成人为的层次感
有的学生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很强,记忆力很好,想象力丰富,这部分学生参与意识强,学习中表现得主动、热情,有的学生各方面能力一般,学习中表现比较被动,有的学生各方面表现迟缓,在学习中表现反应迟钝,畏缩不前。
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心理实际,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激发和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内驱力,化消极心理因素为积极心理因素。
1、引导学生自我追求,做学习的强者。
首先,提高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的认识,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积淀,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学好语文是我们从事任何工作学习的基础,是提高生命(生活)质量的基础。其次,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师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文学作品都有鲜明的艺术形象,这形象,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投影,是作者美学理想的造形。“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文学作品,容易启发学生开动形象思维的机器,在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的基础上进行创造。让作者的思想感情现身,达到以情感人的目的。“情者,文之经。”在语文教学中倘能找出文章的经络——情感,并顺藤摸瓜,语文教学一定能够开创生动活泼的局面。
2、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做学习的能人。
实践证明,只有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就要善于设疑,要把教学内容问题化,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解决,反对目中无人,直接灌输。
3、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做学习的主人。
(1)培养学生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做作业讲究方法就能取得好的效果,我一般分四步进行:一是计划,按先易后难;二是回忆,回忆老师上课时强调的重点难点及作业内容和要求;三是作业,认真仔细高质量地完成作业;四是强化,把作业本检查一遍,改正不必要的错误。每天的家庭作业我按照这四步进行,坚持使用,养成习惯,效果果然不错。
(2)培养学生自我检查、自我调控的习惯,要求学生做完功课后,逐步养成自我检查的习惯,还要学会自己考自己,从课外读物中找出相应的题目,或自己编题自己做,互相出题交换做,把一个单元练习中的错误摘录下来,重新做。总复习时,学生还将学过去的知识加以整理归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后,学习积极性和成绩均直线上升。
李小彬,教师,现居江苏如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