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目标设计
按照《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所授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设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基因的概念,基因、DNA和染色体三者之间的关系,基因的表达,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
2.能力目标
本课中通过问题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在基因概念的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对基因控制性状探究和对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辩证观点分析和认识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在体验获取生物知识的成功感受中,养成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的习惯,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点。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
2.教学难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
三、学生分析
虽然本课内容深奥难懂,但是在学生已学的蛋白质分子结构和DNA复制的基础上,经教师设问、引导。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去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式
生物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因此,本课就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解决,从中获取生物知识。
五、教学过程
1.导语——揭示课题
师述:在美国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恐龙,这些恐龙是科学家利用提取出的恐龙的DNA分子培育繁殖而来的。请问同学们,利用已灭绝的生物的DNA分子,真的能够使灭绝的生物复活吗?
生答:能够或不能够。
师述:不能,因为从DNA到具有各种性状的生物体,需要通过极其复杂的基因表达及其调控过程才能实现,因此,生物复活难以做到,那么基因的表达是怎样的?(引出课题)
2.问题提出,导入新知
那我们先来了解基因,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
引导学生利用前面所学的染色体组成,DNA的结构,结合基因概念,分析归纳出基因、DNA和染色体三者之间的关系。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出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图谱)
师引述: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DNA的两条链都是由很多个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的,每个DNA分子上有很多个基因,每个基因中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就会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基因不仅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使遗传信息以一定的方式反映到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上来,从而使后代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性状,遗传学上把这一过程叫做基因的表达。
那么基因的表达是如何实现的呢?
师述: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提问:在生物细胞中,基因位于哪里?蛋白质又是在哪里合成的呢?
生答:基因(DNA)在细胞核中,蛋白质合成是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进行的。
生问:细胞核内的基因如何去控制细胞质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呢?
师述:在DNA和蛋白质之间,是通过一种物质——信使RNA(mRNA)作媒介,来完成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的。
引导学生复习DNA的组成,并指出与RNA的区别。
师述: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第一阶段: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mRNA的过程。
师指出:mRNA没有碱基T(胸腺嘧啶),而有碱基U(尿嘧啶)。
因此,合成mRNA时,需要以U代替T与A配对,这样DNA分子就把遗传信息传递到RNA上。
引导学生总结:
(1)转录的场所:细胞核。
(2)模板:DNA解旋后以其中的一条链为模板。
(3)条件:解旋酶和聚合酶。
(4)原料:细胞质中很多游离的四种核糖核苷酸。
(5)信息传递方向:DNA→mRNA。(DAN上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mRNA上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六、归纳总结
1.基因的本质
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基因的功能
(1)通过复制传递遗传信息。
(2)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遗传信息(性状)。
3.转录的概念
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mRNA的过程。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的特点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着眼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并在探索生命的奥秘中获得情感体验。
(作者单位 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第二中学)
按照《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所授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设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基因的概念,基因、DNA和染色体三者之间的关系,基因的表达,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
2.能力目标
本课中通过问题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在基因概念的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对基因控制性状探究和对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辩证观点分析和认识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在体验获取生物知识的成功感受中,养成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的习惯,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点。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
2.教学难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
三、学生分析
虽然本课内容深奥难懂,但是在学生已学的蛋白质分子结构和DNA复制的基础上,经教师设问、引导。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去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式
生物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因此,本课就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解决,从中获取生物知识。
五、教学过程
1.导语——揭示课题
师述:在美国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恐龙,这些恐龙是科学家利用提取出的恐龙的DNA分子培育繁殖而来的。请问同学们,利用已灭绝的生物的DNA分子,真的能够使灭绝的生物复活吗?
生答:能够或不能够。
师述:不能,因为从DNA到具有各种性状的生物体,需要通过极其复杂的基因表达及其调控过程才能实现,因此,生物复活难以做到,那么基因的表达是怎样的?(引出课题)
2.问题提出,导入新知
那我们先来了解基因,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
引导学生利用前面所学的染色体组成,DNA的结构,结合基因概念,分析归纳出基因、DNA和染色体三者之间的关系。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出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图谱)
师引述: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DNA的两条链都是由很多个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的,每个DNA分子上有很多个基因,每个基因中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就会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基因不仅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使遗传信息以一定的方式反映到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上来,从而使后代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性状,遗传学上把这一过程叫做基因的表达。
那么基因的表达是如何实现的呢?
师述: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提问:在生物细胞中,基因位于哪里?蛋白质又是在哪里合成的呢?
生答:基因(DNA)在细胞核中,蛋白质合成是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进行的。
生问:细胞核内的基因如何去控制细胞质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呢?
师述:在DNA和蛋白质之间,是通过一种物质——信使RNA(mRNA)作媒介,来完成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的。
引导学生复习DNA的组成,并指出与RNA的区别。
师述: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第一阶段: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mRNA的过程。
师指出:mRNA没有碱基T(胸腺嘧啶),而有碱基U(尿嘧啶)。
因此,合成mRNA时,需要以U代替T与A配对,这样DNA分子就把遗传信息传递到RNA上。
引导学生总结:
(1)转录的场所:细胞核。
(2)模板:DNA解旋后以其中的一条链为模板。
(3)条件:解旋酶和聚合酶。
(4)原料:细胞质中很多游离的四种核糖核苷酸。
(5)信息传递方向:DNA→mRNA。(DAN上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mRNA上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六、归纳总结
1.基因的本质
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基因的功能
(1)通过复制传递遗传信息。
(2)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遗传信息(性状)。
3.转录的概念
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mRNA的过程。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的特点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着眼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并在探索生命的奥秘中获得情感体验。
(作者单位 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