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棍康德的幸福生活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si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德自幼厌世,理由充分。因为他身高仅有1.57米,双肩高低不一,大脑袋与瘦小的身材不成比例。他精神脆弱,十分敏感,连刚印好的报纸也能让他狂打喷嚏。他还高度近视,但目光炯炯如烈焰,至老不衰,令人不敢逼视。
  


  康德13岁丧母,16岁即升入哥尼斯堡大学。家贫,刚一入学他便因裤子破了拿去缝而出不了宿舍门。6年后,父亲猝然去世,把三妹一弟留给康德。长兄如父,康德毅然辍学,先后在哥尼斯堡郊区的三个贵族家庭当家庭教师11年,养活弟弟妹妹和自己。1755年6月,弟弟妹妹成人,康德以31岁的高龄杀回哥大,并很快成为哥大无讲席讲师,开始了长达41年的教学生涯。
  康德一辈子没干过别的,除了读书、写书,就是教书。康德上课从不迟到、缺席,从不照本宣科。从未出过国的康德讲课时趣闻逸事不断,间杂异国风土人情,经常让学生哄堂大笑或潸然泪下。康德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讲课以资质中等的学生能听懂为标准。他常说:“我不是教给你们哲学,而是教你们如何进行哲学思考。”开素质教育之先河。
  康德受学生欢迎,有听课费为证。当时教授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学生的听课费,康老师光靠讲课就买得起楼,雇得起仆人。康老师与学生的友谊也足以成为榜样。他经常慷慨解囊资助贫困生,导致很多学生把他当爹看。
  康德活到差两个月零十天满80岁,最远只去过俄罗斯元帅洛索夫的庄园,该庄园距哥尼斯堡137.7公里。按照欧洲大学的传统,虽然并无“每年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两篇论文”之类的规定,但教授的江湖地位,取决于论文的质量和数量。康教授厚积11年,居然没有一篇科研成果!非议沸腾,康德由是名声大振,一举跃居平庸教授榜首,成为德国教育界的头号笑柄。有人奚落他:“康先生很久没有发表哲学著作了,他保证不久便会出版一本小册子。”
  他说的小册子就是《纯粹理性批判》。当时,康德自己也认为《纯粹理性批判》只能写成小册子。孰料一动笔,数月之间,856页的《纯粹理性批判》便一蹴而就。但是,这本被叔本华称为“欧洲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书”,出版之后竟无人喝彩,因为它太晦涩难解了。一个读者写信向康德抱怨:“你写的句子太长了,我用一个指头按住一个从句,十个指头都用完了,一句话还没读完!”
  德国人的传统生活理想是:买一栋楼,种几棵树,养一只狗,结一次婚,生一堆孩子。康德只办到了一点:63岁的时候,他买了一栋楼。小楼位于市中心僻静的后街,并不豪华。康德入住后才发现他家的书房正对着哥尼斯堡监狱,犯人每天高唱三遍圣歌,声震四野,让康教授大烦,盛夏亦不得开窗。
  对生命有追求者,对邻居的要求必高。康德与邻居有许多故事。哲学需静思,康德因此视音乐为噪声,偏偏邻居有只勤勉晨鸣的公鸡。康德不堪其扰,高价买下准备一了百了。岂知该流氓邻居拿到钱后坚决反对康德杀鸡。最后,康德不得不把鸡养下去,只是这回公鸡是在他自己的院子里叫了。
  据研究,哲学家能否成就伟业,与其生活是否规律成正比。康德是最好的榜样。有传记作家表扬他曰:“康德的一生就像一个最规则的动词。”现将康德的起居时间表罗列如下:
  4:45,仆人浪泊叫醒康德。康德命令:無论他怎么赖床,浪泊都必须把他从床上提溜起来。这是康德一生中最激烈的斗争,但每次都以浪泊胜利告终。
  5:00,喝两杯茶,抽一斗烟,备课。康德严格规定自己每天只抽一斗烟,终生不变。但是,随着年纪增加,烟斗越来越大。
  7:00—9:00,在一楼教室上课。
  9:00—12:45,写作。
  12:45,下楼待客,对迟到的客人一律赏以冷脸。
  13:00—16:00,与自己点名邀请的友人共进午餐。
  16:00—17:00,散步,之后看书到22点。
  康德的书房温度要求恒定在15摄氏度,22点一到他立刻上床,且终生沾枕头即睡着。康德睡觉,铺床和盖被子都有严格的程序。为保障睡眠的连续性,他在夜壶上绑了根绳子,晚上起夜不用点灯下床,直接拽过夜壶即办。每天如是,一生不变。
  康德的规律生活不仅体现在日程表上,还有他那最为著名的散步。康德每天16:00必出门散步,教堂钟声随着他迈步出门响起。因此,很多哥尼斯堡居民以康德的出现来对表。他永远沿着小菩提树路散步,每天八个来回,一步不多,一步不少。
  因为伏案工作的时间太长,康德想出好办法增加运动量:他把最常用的书放在离自己最远的椅子上,这样,他要查书就必须起身去取,等于运动。
  一般人都认为康德跟他的哲学一样无趣。其实,跟食不厌精的孔夫子一样,康德也是个美食家。康德请客比动词还规则:首先,康先生从不请女客;其次,客人不能少于3位,也不能超过9位,来客的平均年龄经常在50岁左右。康家的午餐菜品精美,连芥末也完全是自制的。康德没老婆,但有个私家厨娘,康德自己亦烧得一手好菜,兴之所至,常常亲自下厨烹制私家菜飨客,菜品上桌,满堂轰然,不亦乐乎。
  康德反对酗酒,曾说:“醉酒者非人,只配以兽待之。”
  康德的婚姻观也很有意思,他根本就不想结婚。他曾说:“有三件东西有助于缓解生命的辛劳,希望、睡眠和笑。”注意,不包括爱情。康德经常与美女促膝谈心,研讨美食,沙龙斗牌,观看戏剧,并且确实有两次认真地考虑过结婚。不过,显然他考虑得太久了,以至于对方在他考虑好之前已经嫁为人妇。
  但这对他的道德没有影响,对他的哲学也没影响。自由,是康德最重视的价值。什么是善?善就是可以追求自己的幸福。怎样才能追求自己的幸福?首先要有自由。他说:“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自由是可以不做违心之事。”
  1804年2月12日,长期卧床的康德奄奄一息,闻讯赶来的学生们手足无措地环绕在病床前。某学生出主意把“三大批判”搬到床头,希望老师在皇皇巨著簇拥之下充满自豪地踏上黄泉之路。看着自己毕生的心血结晶,康德忽然泪流满面。他轻叹:“如果把这三本书换成个小孩子,该有多好!”
  将近11点,康德呓语道:“好啦!”声落气绝,寿终正寝。
  200多年來,康德的遗骨几经迁葬,最后藏于大教堂“教授拱顶”之下,前竖铭牌“康德拱廊”,铭牌旁是一尊康德的胸像。墓碑上的铭文写于1880年11月21日的迁葬典礼:“有两件事,我越思考越觉得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令。”
  (王传生摘自《青年文摘·彩版》2016年第23期)
其他文献
知名媒体人侯昌总结了“公司衰落的10个征兆”,如下:  一、不再受关注,包括被黑。二、公司不再是人才的首选。三、公司不仅慢,而且傲慢。四、产品和服务渐渐被习惯。五、提出很多未来设想,但短期没有产品。六、不能以开放的心态看待本领域的竞争。七、开始进入自己產品的上下游。八、开始高调进军其他成熟市场。九、对广告抱以不切实际的期望。十、越来越注重公关。  (红 玉摘自《齐鲁周刊》2017年第23期)
期刊
那天傍晚7点多,我驾车离开奥斯维辛,途经小镇郊外的一座教堂。走进院落,便能看到后院大草坪上的墓园。即使尘世再残酷,世间仍有这样沉静的一角,可以打通生死之间的界限,彼此可以对话。    普里莫·莱维的书桌,也如这般沉静的一角,能够在奥斯维辛的残酷与生死中腾挪出对话的空间。这位化学专业出身的意大利作家为死者代言,以最为冷静的笔调向生者讲述集中营里发生的一切——没有宣泄,没有控诉,只有冷静的叙述与剖析。
期刊
1  当卢西娅·佩莱斯还是个小女孩时,她偷偷读了一本小说。她把它藏在枕头下边,每天晚上读一点儿。这是她从叔叔的松木书架上偷偷拿的,那里放着叔叔的心爱之书。  许多年过去了,卢西娅走过了许多路。  她在安蒂奥基亚河的岩石上寻找幽灵,她在暴力的城市街道中寻找人类。  在路途中,一直陪伴她的是回声,是她童年用眼睛听到的遥远声音的回声的回声。  卢西娅没有再去看那本书,她可能再也认不出它来了。它已在她心里
期刊
◎梁永安 编译  有一片田野,  它位于  是非对错的界域之外。  我在那里等你。  当灵魂躺卧在那片青草地上时,  世界的丰盛,遠超出能言的范围。  观念、言语,甚至像“你我”这样的语句,  都变得毫无意义可言。   (丁 强摘自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在春天走进果园》一书)
期刊
读者读书会推荐的第8本书,是美国作家哈珀·李的《杀死一只知更鸟》。这是一部发表于1960年的长篇小说,1961年荣获普利策奖,它先后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售出超过3000万册,是美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美国图书馆借阅率最高的书。《杀死一只知更鸟》的部分情节取材于作者的个人经历,虽然涉及种族歧视、滥判无辜等严肃话题,但文风依旧温暖风趣,易于阅读。在英语系国家,《杀死一只知更鸟》常被纳
期刊
“车子!车子!”车来如飞。  客看车夫,忽然心中酸悲。  客问车夫:“今年几岁?拉车拉了多少时?”  車夫答客:“今年十六,拉过三年车了,你老别多疑。”  客告车夫:“你年纪太小,我不能坐你车。我坐你车,我心中惨凄。”  车夫告客:“我半日没有生意,又寒又饥,你老的好心肠,饱不了我的饿肚皮。我年纪小拉车,警察都不管,你老又是谁?”  客人点头上车,说:“拉到内务部西。”   (文 东摘自人民文学出
期刊
◎韩少功 译  我对世界七大洲的任何地方既没有兴趣,也没有真正去看过。我游历我自己的第八大洲。  有些人航游了每一个大洋,但很少航游他自己的单调。  我的航程比所有人的都要遥远。  我見过的高山多于地球上所有存在的高山。  我走过的城市多于已经建立起来的城市。  我渡过的大河在一个不可能的世界里奔流不息,在我沉思的凝视下确凿无疑地奔流。  我访问的国家里,我是统治那里的国王,是生活在那里的人民以及
期刊
【编者按】诗,可诵可唱可读,抄诗也是许多人的爱好。从2017年第1期开始,我们推出这档新设的栏目“诗帖”,每期精选一至二首佳作由作家、文化名人、讀者或编者手抄刊載,这栏目不是书法展览,但字须能看得过去。你知道的,最重要的是参与和互动。如果你有兴趣并乐意参与,我们将非常欢迎。将抄诗样照发到电子邮箱duzhetianyuan@163.com即可,详情参见《读者》微信。本期由甘肃兰州读者景耀奇先生抄写。
期刊
王尔德说,对坏东西的唯一态度就是不用搭理。现在的问题是,当坏东西出现时,人们没有耐心辨别真伪。真相成为奢侈品,流言如病毒。    正如特朗普的胜利,有人解读为这既是民主的胜利,也是自由的挫败。民主与自由曾经亲如孪生兄弟的关系由此产生了深深的裂痕,社交媒体让真相成为令人畏惧的事物,而谎言则更像艺术,具有迷惑性和欺骗性。  马克思年轻时就说过,人们无法表达,只能被表达。但在社交媒体时代,“吃瓜群众”不
期刊
3小时对他来说是一场演说的平均时间,他能让3小时转瞬即逝。以前,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在十分疲倦时才小憩片刻。而今,他尽量让自己保证至少6个小时的睡眠,尽管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就寝。这个时间可能是晚上10点,也可能是第二天早晨7点……他有一张整洁有序的写字台,一张未套皮革的舒适沙发,还有一个反映出主人广泛兴趣的书柜——从无土水培技术论文集到爱情小说。他从每天抽半盒雪茄变为一个彻底的禁烟者,如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