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逐渐成为我们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任务。当前,如何提高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科学化水平,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性命题。本文阐述了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五种新趋势。
【关键词】 社会管理;社区治理;新趋势
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面临着四个方面的新形势:利益主体和利益诉求日趋多元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复杂;群众的权利意识迅速崛起导致政府公信力和权威降低;风险社会的特征日益凸显导致社会安全感下降;信息化、网络化时代来临导致其双刃剑效应的显现。各地围绕破解在这些新形势下开展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创新的难题,进行了大量各具特色的实践,总体上呈现出五种新的趋势:
1.社会管理与社区治理体制的复合化,强调合作共治和复合治理
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全面的剖析:认为从基本内涵来说,所谓“社会复合主体”是指,在行动过程中,多个社会主体形成相互关联,其各自的主体性发生重叠或复合,使得这些原本不同的多个社会主体成为一个社会主体,也即社会复合主体。社会复合主体的外延是指,社会主体的复合性所呈现出的各种具体性,这些具体性表现了社会主体复合性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譬如,社会复合主体的成分复合、结构性复合、功能性复合、机制性复合、结构性与功能性复合、功能性与机制性复合等多样性,以及社会主体复合的程度、形式、目标、效果等差异性。培育社会复合主体是社会运行和社会组织结构的重大创新,是经济运行和社会创业机制的重大创新,是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治理的重大创新。
2.社会管理与社区治理方式的多元化,强调分类治理
2.1社会组织的分类管理
有学者用“分类控制”这一概念来概括国家对社会组织的管理策略,认为“政府为了自身利益,根据社会组织的挑战能力和提供的公共物品,对不同的社会组织采取不同的控制”。我们调查发现,在实际运作中,政府通常将社会组织划分为若干类型,对其进行分类管理。如深圳市将社会组织分为公益慈善类、社区服务类、文化体育类、促进就业类和维权类五种类型,对前四种类型的社会组织,尤其是社区民间养老服务机构是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其发展,对维权类组织则重点是规范限制其发展。
2.2社区的分类治理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社区的类型非常复杂,不同类型社区之间在人口结构、人际关系、资源结构、文化积淀等方面的差异很大,很难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式来对所有的社区进行治理,更不用说把西方社区的治理模式简单移植过来。因此,分类治理成为我国社区治理的必然选择。
3.社会管理与社区治理手段的艺术化,强调刚柔并济和情理法兼顾
社会管理作为一种服务、协调、组织、监控的过程和活动,本来就应该是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的。其中除了监控以刚性管理为主外,服务、协调、组织都是以柔性为主的。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空前尖锐,“燃点多”“燃点低”,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难以控制的局面,因此,要尤其强调刚柔并济。社会的柔性化管理还有赖于老百姓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和共识的形成。当前,制约我国社会管理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社会共识的缺失,用迪尔凯姆的概念来说就是社会失范。在一个失范的社会中,建立社会秩序是很困难的。因此,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都不是单一的和孤立的,还依赖于文化建设等其它方面的努力。目前,社会各界都开始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如近年来,中央开始大力倡导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文化建设;各地方、各部门也在努力打造自己的核心价值,如军队系统确立起了“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政法系统提炼出了“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北京市提炼出了“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北京市民政系统提炼出了“民本、务实、平等、奉献”的首都民政队伍核心价值观。武汉提出了“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当然,一个社会的共识凝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长期艰辛的努力。
4.社会管理与社区治理机制的科学化,强调信息化管理和网络化治理
4.1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对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提出的命题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在中国社会的迅速普及,如何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进行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这一问题越来越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如何利用信息化,特别是网络化对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所带来的机遇。信息化,网络化可以提高资源整合的效率,增加沟通的便捷性。如果应用得当,能够大大提高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水平,如近年来,全国各地普遍流行“政务微博”。据统计,截止到2013年12月,通过新浪微博认证的各领域政府机构及官员微博已超过45000家,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开微博是一个大趋势,这是践行阳光党务,政务,增加政府公信力的一个有效途径,而且还能促使政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使执政理念向执政为民方向转变,成为“网络时代新群众路线”的载体。
4.2虚拟社区与智慧城市建设
在创新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尝试管理和服务的新技术、新手段,打造与实体社区相对应的虚拟社区以及以数字化、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各地近年来的一个突出亮点。如我们调查的杭州上城区在这方面就是典型。上城区在社区建设中,通过构建“二化四网六平台”为主要内容的社区信息化体系,形成了实体维度的社区与虚拟维度的社区的有机统一。“二化”是指社区管理信息化和社区服务信息化;“四网”是指“e家人”社区事务管理网、社区电脑服务网、社区电视服务网、社区电话服务网;“六平台”是指社区事务管理平台、居民互动网络平台、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社会志愿服务平台、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为民服务联盟平台。通过“二化四网六平台”,最终达到的目标就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点,通过任何方式得到任何的服务的社区服务目标。这整个架构的设计是非常严密、自成一体的,不仅开发了新的网络系统,也将上城区已有的信息化资源都整合起来了;不仅实现了社区管理的信息化,大大提高了社区管理的效率,也实现了社区服务的信息化,大大提高了服务的质量;不仅体现了尖端的科学思维,也处处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5.社会管理与社区治理的城乡一体化,强调城市治理与乡村治理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和乡村是一种二元分割的格局,二者在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体制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乡关系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总的趋势朝着是城乡一体化方向发展。在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方面,这种趋势也比较明显。目前,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在全国铺开,成为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举措包括:第一,治安领域的村庄社区化管理;第二,广泛建立农村居民自治组织农村社区居委会;第三,成立标准化、一站式服务的农村社区服务站,承接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当然,从总体上来看,这些还处于起步阶段,要理顺各主体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从而建立起能够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消解社会矛盾的农村基层管理体制,还任重而道远。
6.结语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与社区治理是一项方兴未艾的伟大实践,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大背景,以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把分散的经验材料提升为较为系统的理论观点、形态,为其提供必要的学理支撑,这是中国社会学义不容辞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曹劲松.网络问政与社会管理实践创新[J].南京社会科学,2011,4:101-103.
[2]钟涨宝,狄金华.社会转型与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1-14.
[3]刘豪兴主编.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74.
作者简介:孙阳,石家庄经济学院华信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省委党校2012级公共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
【关键词】 社会管理;社区治理;新趋势
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面临着四个方面的新形势:利益主体和利益诉求日趋多元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复杂;群众的权利意识迅速崛起导致政府公信力和权威降低;风险社会的特征日益凸显导致社会安全感下降;信息化、网络化时代来临导致其双刃剑效应的显现。各地围绕破解在这些新形势下开展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创新的难题,进行了大量各具特色的实践,总体上呈现出五种新的趋势:
1.社会管理与社区治理体制的复合化,强调合作共治和复合治理
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全面的剖析:认为从基本内涵来说,所谓“社会复合主体”是指,在行动过程中,多个社会主体形成相互关联,其各自的主体性发生重叠或复合,使得这些原本不同的多个社会主体成为一个社会主体,也即社会复合主体。社会复合主体的外延是指,社会主体的复合性所呈现出的各种具体性,这些具体性表现了社会主体复合性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譬如,社会复合主体的成分复合、结构性复合、功能性复合、机制性复合、结构性与功能性复合、功能性与机制性复合等多样性,以及社会主体复合的程度、形式、目标、效果等差异性。培育社会复合主体是社会运行和社会组织结构的重大创新,是经济运行和社会创业机制的重大创新,是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治理的重大创新。
2.社会管理与社区治理方式的多元化,强调分类治理
2.1社会组织的分类管理
有学者用“分类控制”这一概念来概括国家对社会组织的管理策略,认为“政府为了自身利益,根据社会组织的挑战能力和提供的公共物品,对不同的社会组织采取不同的控制”。我们调查发现,在实际运作中,政府通常将社会组织划分为若干类型,对其进行分类管理。如深圳市将社会组织分为公益慈善类、社区服务类、文化体育类、促进就业类和维权类五种类型,对前四种类型的社会组织,尤其是社区民间养老服务机构是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其发展,对维权类组织则重点是规范限制其发展。
2.2社区的分类治理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社区的类型非常复杂,不同类型社区之间在人口结构、人际关系、资源结构、文化积淀等方面的差异很大,很难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式来对所有的社区进行治理,更不用说把西方社区的治理模式简单移植过来。因此,分类治理成为我国社区治理的必然选择。
3.社会管理与社区治理手段的艺术化,强调刚柔并济和情理法兼顾
社会管理作为一种服务、协调、组织、监控的过程和活动,本来就应该是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的。其中除了监控以刚性管理为主外,服务、协调、组织都是以柔性为主的。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空前尖锐,“燃点多”“燃点低”,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难以控制的局面,因此,要尤其强调刚柔并济。社会的柔性化管理还有赖于老百姓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和共识的形成。当前,制约我国社会管理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社会共识的缺失,用迪尔凯姆的概念来说就是社会失范。在一个失范的社会中,建立社会秩序是很困难的。因此,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都不是单一的和孤立的,还依赖于文化建设等其它方面的努力。目前,社会各界都开始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如近年来,中央开始大力倡导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文化建设;各地方、各部门也在努力打造自己的核心价值,如军队系统确立起了“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政法系统提炼出了“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北京市提炼出了“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北京市民政系统提炼出了“民本、务实、平等、奉献”的首都民政队伍核心价值观。武汉提出了“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当然,一个社会的共识凝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长期艰辛的努力。
4.社会管理与社区治理机制的科学化,强调信息化管理和网络化治理
4.1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对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提出的命题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在中国社会的迅速普及,如何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进行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这一问题越来越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如何利用信息化,特别是网络化对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所带来的机遇。信息化,网络化可以提高资源整合的效率,增加沟通的便捷性。如果应用得当,能够大大提高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水平,如近年来,全国各地普遍流行“政务微博”。据统计,截止到2013年12月,通过新浪微博认证的各领域政府机构及官员微博已超过45000家,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开微博是一个大趋势,这是践行阳光党务,政务,增加政府公信力的一个有效途径,而且还能促使政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使执政理念向执政为民方向转变,成为“网络时代新群众路线”的载体。
4.2虚拟社区与智慧城市建设
在创新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尝试管理和服务的新技术、新手段,打造与实体社区相对应的虚拟社区以及以数字化、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各地近年来的一个突出亮点。如我们调查的杭州上城区在这方面就是典型。上城区在社区建设中,通过构建“二化四网六平台”为主要内容的社区信息化体系,形成了实体维度的社区与虚拟维度的社区的有机统一。“二化”是指社区管理信息化和社区服务信息化;“四网”是指“e家人”社区事务管理网、社区电脑服务网、社区电视服务网、社区电话服务网;“六平台”是指社区事务管理平台、居民互动网络平台、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社会志愿服务平台、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为民服务联盟平台。通过“二化四网六平台”,最终达到的目标就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点,通过任何方式得到任何的服务的社区服务目标。这整个架构的设计是非常严密、自成一体的,不仅开发了新的网络系统,也将上城区已有的信息化资源都整合起来了;不仅实现了社区管理的信息化,大大提高了社区管理的效率,也实现了社区服务的信息化,大大提高了服务的质量;不仅体现了尖端的科学思维,也处处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5.社会管理与社区治理的城乡一体化,强调城市治理与乡村治理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和乡村是一种二元分割的格局,二者在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体制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乡关系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总的趋势朝着是城乡一体化方向发展。在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方面,这种趋势也比较明显。目前,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在全国铺开,成为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举措包括:第一,治安领域的村庄社区化管理;第二,广泛建立农村居民自治组织农村社区居委会;第三,成立标准化、一站式服务的农村社区服务站,承接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当然,从总体上来看,这些还处于起步阶段,要理顺各主体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从而建立起能够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消解社会矛盾的农村基层管理体制,还任重而道远。
6.结语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与社区治理是一项方兴未艾的伟大实践,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大背景,以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把分散的经验材料提升为较为系统的理论观点、形态,为其提供必要的学理支撑,这是中国社会学义不容辞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曹劲松.网络问政与社会管理实践创新[J].南京社会科学,2011,4:101-103.
[2]钟涨宝,狄金华.社会转型与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1-14.
[3]刘豪兴主编.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74.
作者简介:孙阳,石家庄经济学院华信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省委党校2012级公共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