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实录】
一、初读课文,梳理脉络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课题中有这样一个词:休——人靠在树上休息,眠——目字旁,和眼睛有关。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生:睡觉。
师:对呀,这里的“眠”就是睡觉。不过,休眠可不是普通的睡觉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动物的休眠。(板书课题)一起来读课题。
生:《动物的休眠》。
师:先来看看自学提示。(出示)开始吧。
自学提示(一)
1.给课文标上小节号。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边读边想:课文介绍了哪些动物的休眠?
(生自学,师巡视。)
师:课文介绍了哪些动物的休眠呀?
生:介绍了蝙蝠和海参的休眠。
师:真棒!文中介绍了这两种动物,第一种动物叫——
生:蝙蝠。
师:biān,第一声都读准了,再来读一读。
生:蝙蝠。
师:另一种动物叫——
生:海参。
师:参,翘舌音,前鼻音。跟我读,海参。
生:海参。
师:文中第一次出现这两个词语的时候,右上角各有一个数字。这告诉我们课后有这两种动物的介绍,找到注释快速浏览一下。
(生浏览)
师:同学们,休眠是这两种动物共有的习性,课文中说蝙蝠休眠在冬天,所以叫——
生:冬眠。
师:这是课文第1~3自然段的内容,剩下部分介绍的是——
生:夏眠。
师: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蝙蝠的冬眠。
二、學生质疑,引发思考
师:关于休眠,第1~3自然段当中有这样一句话,谁来读?
生:(读)这种“睡觉”就叫做休眠。
师:别加字啊。
生:(读)这种“睡觉”就叫休眠。
师:真好。就看这句话,有什么问题吗?
生:这种睡觉很特别。
师:你的问题是——
生:它特别在哪儿?
师:好的,还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睡觉”要加双引号?
师:关注标点提问,真好。同学们,你们真会动脑筋,刚才提出的问题很有水平。让我们来读读课文,说清蝙蝠的冬眠,相信刚才的问题就能够解决了。
三、学习第1~3自然段,说清“蝙蝠的冬眠”
(一)学生尝试说“蝙蝠的冬眠”
师:来,大声地读课文第1~3自然段,读完之后,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开始读。(出示: 。这就是蝙蝠的冬眠。生读第1~3自然段。)
师:谁来试试?
生:夏天的傍晚,蝙蝠在空中忽东忽西、忽高忽低地飞翔着。它们正在捉蚊子,捕夜蛾呢。等冬天来临,天气冷了,蚊子、夜蛾死的死,躲的躲,蝙蝠什么吃的也没有了。怎么办呢?
师:刚才邵老师说要用自己的话说,问题要听清楚。谁再来试试看?
生:讲了夏天的傍晚,蝙蝠在捕捉蚊子和夜蛾。等到冬天的时候,蚊子和夜蛾死的死,躲的躲,蝙蝠要怎么办呢?它是躲到屋檐和山洞下面可以安全冬眠的地方去冬眠。等到春天来的时候,蚊子和夜蛾都活跃了,蝙蝠才开始新的生活。这就叫冬眠。
师:这就是蝙蝠的冬眠。首先我要表扬你用自己的话说,我看出你很勇敢。只不过,到底选择哪些内容来说呢?你好像还不确定,是吗?
(二)指导默读,学生交流,归纳要点
师:同学们,要想说清动物的冬眠,到底哪些内容一定要说呢?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出示)
自学提示(二)
1.默读课文,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
2.边读边想:哪些内容与蝙蝠冬眠有密切关系,圈出有关词句。
师:刚才是大声读,这次请你默读课文,注意哦,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边读边想,哪些内容与蝙蝠的冬眠有关,圈出有关的词语,也可以是短句。开始。
(生圈画,师巡视。)
师:同学们,老师发现你们边读边圈,可认真啦。来,从你圈出的词语当中选择一个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我圈的是“集体睡眠”。
师:好的,把这个词语写在卡片上。注意哦,把这个字写得大大的。有不一样的吗?
生:“生命活动几乎停止”。
师:哦,这是个短句,也很重要。我给你一张长的卡片,把它写下来。还有不同的吗?
生:“寒气逼人”。
师:那是蝙蝠吗?那是海参哦。
生:我圈的是“成团成簇”。
师:好的,把这个词写下来。
生:“千里跋涉”。
师:那是写蝙蝠吗?读书可得再仔细一些哦。
师:同学们,像刚才这样,从你圈出的词语当中选择一个把它写在卡片上。注意把字写大。
(生写卡片)
师:好的,把写好的卡片贴到黑板上去。如果有一样的就不用贴了。
(生贴卡片)
师:好了,我们先把卡片放在桌面上,来看黑板上的这些信息。同学们,邵老师发现你们很会读书。这里大部分的词语都是和蝙蝠的冬眠有关的。但这个词是吗?(手指“忽高忽低”)
生:不是。
师:开始冬眠了吗?
生:没有。
师:这个先放下来。来看看这些字都写对了吗?注意哦,“停”的部首是单人旁。(师订正)
师:这些内容都会读吗?请你读读看。
(生读)
师:(手拿卡片:房檐)男生读。 生:房檐。
师:女生读一读。
生:房檐。
师:“檐”是个生字,是指屋顶伸出的边沿部分,一起来读。
生:房檐。
师:文章里还有一个词叫——
生:屋檐。
师:“檐”这个字的笔画特别多,写的时候可要注意,撇、点不能忘。来,用手在桌面上写一个“檐”字。
(生写)
师:(将“避风寒、僻静”两张卡片放在一起)有没有发现这两个词中有两个字长得特别像?有什么好方法区别它们?
生:“避”字是走之底,而“僻”字是单人旁。
师:你发现了它们的部首不一样。
生:走之底,避,逃避,想去逃避。后面一个是僻(bì)。
师:这个字读pì。
生:非常偏僻。就只有一個人。
师:所以是单人旁,真好。他识记形声字是有好方法的。同学们,在课文当中还有一个字长得和这两个字很像,就是——
生:壁。
师:组词是——
生:崖壁。
师:壁,是指陡峭山石,所以“壁”的部首是——
生:土。
师:土字底。同学们,我们在学习形声字的时候可以用形旁表义的方法进行区分。
师:你有没有发现,黑板上的这些内容有些在说同一个方面,比如说刚才这几个词介绍的是蝙蝠冬眠的——
生:地方。
师:对呀,那剩下的这些卡片,你能不能帮它排排队、归归类呀?谁来试试看?
(一生上台归类)
师:(指“三五成群、成团成簇”)你来说说这些词语告诉我们什么?
生:告诉我们它们是集体的。
师:它们是集体睡觉的,对吧?这就是蝙蝠是怎么休眠的。还剩一个词,(指“春暖花开”)这是蝙蝠冬眠——
生:冬眠结束。
师:冬眠的结束时间。很好。谢谢你,真聪明!
师:同学们,作者就是从这些方面向我们介绍蝙蝠冬眠的。那是不是说清蝙蝠的冬眠,这些内容都要用上呢?我们先来看冬眠的时间,这个时间你觉得合适吗?(手指卡片:春暖花开)
生:不合适。
师:他刚才说了,这是蝙蝠冬眠结束的时间。从什么时候开始呀?
生:入冬之前。
师:你瞧,从这两个表示时间的词,我们就知道蝙蝠冬眠了——
生:一个季节。
师:什么季节呀?
生:冬天。
师:蝙蝠冬眠了整个冬天。(板书:整个冬天)
师:再来看,蝙蝠休眠的地方有——
生:房檐。
师:有——
生:屋檐。
师:还有刚才咱们说到的——
生:崖壁。
师:还有——
生:山洞。
师:只有这四处地方吗?
有同学从文章里去找了,你有什么发现?
生:蝙蝠不仅是在山洞这些地方的,只要是一些比较偏僻的地方它们都会去。
师:你看到这里有一个标点,是——
生:省略号。
师:同学们,只要是这样的地方,蝙蝠都会去冬眠。我们还能用一个字来表示省略号的意思,就是——
生:等。
师:蝙蝠冬眠的地方有——
生:房檐、屋檐、崖壁、山洞等。
师:那这些地方都有什么特点呢?
生:那儿比较黑暗,比较潮湿。
师:人很少的地方就——
生:僻静安全。
师:还有什么特点?
生:避风寒。
师:是呀,谁来读读这组内容?请你读。
生:僻静安全,避风寒。
师:仔细看哦,跟着我读。僻静安全,避风寒。
生:僻静安全,避风寒。
师:你读。
生:僻静安全,避风寒。
师:一起来读。
生:僻静安全,避风寒。
师:咱们再来看看蝙蝠是怎么冬眠的。这里有两个词,谁会读?
生:三五成群,成团成簇。
师:真好,这个“簇”是平舌音,你读准了。这两个词都说明蝙蝠的数量——
生:多。
师:看看插图,数量多吗?
生:不多。
师:咱们让它成团成簇起来。(媒体演示:蝙蝠飞进去,倒挂在山洞里。)够了吗?
生:不够。
师:再飞。(媒体演示:蝙蝠飞进去,倒挂在山洞里。)
师:蝙蝠这样三五成群地飞到山洞里,成团成簇地睡觉,就能用这里的一个词来概括,叫作——
生:集体睡眠。
师:太厉害了。同学们,蝙蝠不仅是集体睡眠,看看插图,它还有一种特殊的睡觉方式叫作——
生:倒挂着。
师: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来读。
生:倒挂着。
师:蝙蝠倒挂着集体睡
眠,这是它们的特别之处。
师:(手指“生命活动几乎停止”)这个内容很重要哦,是谁写的?请你大声地读给大家听。
生:生命活动几乎停止。
师:生命活动有哪些呀?有——
生:吃饭。
生:喝水。
生:散步。
生:呼吸。
师:那蝙蝠冬眠的时候有哪些生命活动停止了?
生:喝水。
生:吃饭。
生:呼吸。
师:呼吸能停止吗?呼吸停止了,那就不叫冬眠了,叫—— 生:死亡。
师:那就是长眠了。同学们,“几乎”这个词用得准确,跟着老师读一读:几乎。
生:几乎。
师:连起来读。
生:生命活动几乎停止。
师:所以蝙蝠在冬天一定要寻找——
生:僻静安全,能避风寒的地方。
师:这是这些地方的特点,这组内容更加重要。(调整板书)
师:同学们,作者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的。现在,你能不能连起来说一说呢?
生:整个冬天,蝙蝠在僻静安全、能避风寒的地方倒挂着集体睡眠,它的生命活动几乎停止。
师:这就是——
生:蝙蝠的冬眠。
师:真好,你看,所有内容都说进去了,还能说得更流利吗?谁还能说说看?
生:整个冬天,蝙蝠在僻静安全、能避风寒的地方倒挂着集体睡眠,它的生命活动几乎停止。这就是蝙蝠的冬眠。
(三)学习第1自然段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已经忍不住把掌声送给你了。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刚才寻找的内容都集中在课文的第2、第3自然段,那第1自然段在写什么呢?来,请男同学读“夏天的傍晚”这部分内容。剩下的内容女同学来读。边读边想:哪一句话最重要,和蝙蝠的冬眠有关?夏天的傍晚,读——
(生读)
师:哪句话很重要呀?
生:“等冬天来临,天气冷了,蚊子、夜蛾死的死,躲的躲,蝙蝠什么吃的也没有了。”
师:天气冷了,没有吃的,这是蝙蝠冬眠的——
生:主要原因。
师:对。同学们,这个原因和蝙蝠的冬眠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要说。
(四)说说“蝙蝠的冬眠”
师:作者就是从这些方面为我们介绍蝙蝠的冬眠的。先介绍了蝙蝠冬眠的——
生:原因。
师:接着告诉我们,蝙蝠在——
生: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怎样冬眠。
师:现在你能不能完整而简要地说清蝙蝠的冬眠了呢?准备一下。开始!
生:因为天气冷了,没有吃的,整个冬天它们……
师:它们是蝙蝠。
生:蝙蝠在僻静安全、能避风寒的地方倒挂着集体睡眠,它的生命活动几乎停止。这就是蝙蝠的冬眠。
师:掌声也送给你了。同学们,能像她这样来说了吗?
生:可以。
师:说之前,要注意黑板上的这些内容都圈到了吗?没有圈到的补上去。
(生自由练习)
师:刚才有同学问,“睡觉”两字为什么加引号?这种睡觉特别在哪儿?你知道答案了吗?
生:要睡整个冬天。
师:很特别。还有吗?
生:它是倒挂着睡的,不像我们是躺着的。
师:不仅倒挂着,它们的生命活动还——
生:幾乎停止。
师:对呀,真是和我们平时看到的睡觉不一样呢。
(五)体会两种说法的特点
师:课文的第1~3自然段就向我们介绍了蝙蝠的冬眠。我们说得简洁,而文章写得很具体,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好吗?我拖长音的地方,请你们接上读。
师:(引读)夏天的傍晚,可热闹了——
生:夏天的傍晚,蝙蝠在空中忽东忽西、忽高忽低地飞翔着。它们正在捉蚊子,逮夜蛾呢。
师:这里有个生字——逮。课文里面有个字,意思和它一样,就是——
生:捉。
师:小蝙蝠飞起来好吗?
瞧,东边有一大群蚊子呢,快去捉住它们。够不着,站起来飞。快,抓住它们。西边有只小夜蛾,谁去抓住它?这儿还有一只,快快捉住这只。小蝙蝠们肚子吃饱了吗?
生:吃饱了。
生:没吃饱。
师:还没吃饱?秋天快到了,蚊子、夜蛾越来越少了,抓紧时间再吃两只吧。
师:秋天过去了,等冬天来临,天气冷了——
生:等冬天来临,天气冷了,蚊子、夜蛾死的死,躲的躲,蝙蝠什么吃的也没有了。怎么办呢?
师:(面对一位学生)为什么读的时候,你眉头都皱起来了?你在想什么呢?
生:怎么办呢?
师:没吃的,怎么办呢?你在想什么呢?
生:没有吃的会不会饿死呀?
师:请你来读下去。
生:怎么办呢?是躺着等死,还是像大雁、燕子那样千里跋涉,飞到温暖的南方去?
师:怎么办呢?(两手一摊)有办法吗?小蝙蝠们!
生:有!
师:对呀,文章也告诉我们:不,都不是!既不是——
生:躺着等死。
师:也不是——
生:像大雁、燕子那样千里跋涉,飞到温暖的南方去。
师:而是——
生:冬眠。
师:入冬之前——
生:入冬之前,蝙蝠三五成群地躲到山洞里、屋檐下……在僻静安全、能避风寒的地方集体睡眠。它们双脚抓住崖壁、房檐等,成团成簇地倒挂着睡觉,生命活动几乎停止。这种“睡觉”就叫“休眠”。
师:等到来年春暖花开,蚊子、夜蛾活跃了——
生:蝙蝠才伸伸懒腰,打打哈欠,开始新一年的生活。
师:小蝙蝠,你打算去干什么呀?
生:我打算回山洞里睡觉。
师:春暖花开,蚊子、夜蛾出来了,有吃的喽,快点醒过来,不要再睡啦。
师:你要去干什么?
生:捉蚊子、逮夜蛾。
师:你一定能吃得饱饱
的,长得壮壮的。同学们,学到这儿,我们知道了——
生:蝙蝠休眠在冬天,所 以叫“冬眠”。
师:你看,我们说得简洁,而文中写得具体。这两种写法各有特色。今天邵老师接到两个任务。任务一,为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介绍介绍蝙蝠的冬眠;任务二,为自然博物馆做一张蝙蝠冬眠的小贴士。你们给我出出主意,像课文这样具体而有趣的写法用在哪个任务当中更加合适呢?手势准备,一还是二。准备,举——
(生打手势)
师:各有各的想法,来,你为什么选择一呀?
生:因为这样写可以让幼儿园的小朋友们进一步了解动物冬眠的知识。
师:这么说小朋友喜欢
听,对吗?好的,就采用你的方法。选二的同学知道了吗?
师:为自然博物馆做一张蝙蝠冬眠的小贴士,我们就能从这四个方面进行简要的介绍。去参观的人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全面地了解蝙蝠的冬眠了。
四、小结,简要介绍下节课内容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选取与蝙蝠冬眠有紧密关系的内容,用完整而简要的语言说清楚了蝙蝠的冬眠。那么海参的夏眠是不是也能从这四个方面介绍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师:来看一下今天的作业。(出示)
作业
1.读一读,抄一抄。
屋檐 僻静 崖壁
避风寒 逮夜蛾 伸懒腰
成团成簇 三五成群
2.说一说,写一写。
。这就是蝙蝠的冬眠。
师:这些内容都在大家的那张小贴签上面了,回家以后请你完成。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评析】
一、紧扣目标,着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师扣住中年段阅读目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和本单元的重点训练目标“认真默读,边读边思,不断提高默读能力,养成默读习惯”展开教学,在不少环节上精心设计训练点,落实目标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如:(1)看自学提示,明确初读要求,旨在提高默读能力,养成默读习惯;(2)读读课后注释,了解蝙蝠和海参的特点;(3)从自由读课文第1~3自然段到默读这3段,帮助学生对蝙蝠冬眠逐步建立概念,学生从开始说得啰嗦到圈出与蝙蝠冬眠的相关词语,从初步感知到逐步感悟,在学习过程中慢慢进步。教师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即是培养了学生专注的学习品质。
二、层层推进,着眼教给学生正确学习阅读的方法
1.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教学的第一环节,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写了两部分内容——介绍了两种动物的休眠方式,同时感受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了解蝙蝠和海参的特点,让学生知道阅读文章时应关注相应的注释。
2.因势利导,激发兴趣
基于整体感知,教学的第二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这种‘睡觉’就叫‘休眠’”这句话进行质疑,因势利导落实以下两个教学目标:其一,落实课标中“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这一学习要求,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其二,理解了“这种睡觉”是怎样的睡觉,也就弄清了蝙蝠冬眠的特点。针对这句话提出问题,可以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3.自主学习,突破难点
这节课的一大亮点,便是以往常常看见的“讲堂”回归到了“学堂”,教师给足了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感悟、自主发现问题的空间,学生从圈出与蝙蝠冬眠相关的词语,到写词语在卡片上的交流,再到给卡片上的词语分类,最后到将卡片上的词语连起来说一段话,准确、完整地表述“蝙蝠的冬眠”,设计巧妙,训练得法,循序漸进。
三、活动设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科普说明文的表达特点
该课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语言表达准确而生动。教师除了紧扣科普短文的文体特点,通过师生合作朗读、演绎,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文章语言的严谨、生动之外,还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设计了二选一的活动内容,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该文不仅语言生动,而且表述严谨,这种详细而有趣的表达很吸引小读者。
(作者单位:上海市大宁国际小学/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
责任编辑 杨 伟
一、初读课文,梳理脉络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课题中有这样一个词:休——人靠在树上休息,眠——目字旁,和眼睛有关。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生:睡觉。
师:对呀,这里的“眠”就是睡觉。不过,休眠可不是普通的睡觉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动物的休眠。(板书课题)一起来读课题。
生:《动物的休眠》。
师:先来看看自学提示。(出示)开始吧。
自学提示(一)
1.给课文标上小节号。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边读边想:课文介绍了哪些动物的休眠?
(生自学,师巡视。)
师:课文介绍了哪些动物的休眠呀?
生:介绍了蝙蝠和海参的休眠。
师:真棒!文中介绍了这两种动物,第一种动物叫——
生:蝙蝠。
师:biān,第一声都读准了,再来读一读。
生:蝙蝠。
师:另一种动物叫——
生:海参。
师:参,翘舌音,前鼻音。跟我读,海参。
生:海参。
师:文中第一次出现这两个词语的时候,右上角各有一个数字。这告诉我们课后有这两种动物的介绍,找到注释快速浏览一下。
(生浏览)
师:同学们,休眠是这两种动物共有的习性,课文中说蝙蝠休眠在冬天,所以叫——
生:冬眠。
师:这是课文第1~3自然段的内容,剩下部分介绍的是——
生:夏眠。
师: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蝙蝠的冬眠。
二、學生质疑,引发思考
师:关于休眠,第1~3自然段当中有这样一句话,谁来读?
生:(读)这种“睡觉”就叫做休眠。
师:别加字啊。
生:(读)这种“睡觉”就叫休眠。
师:真好。就看这句话,有什么问题吗?
生:这种睡觉很特别。
师:你的问题是——
生:它特别在哪儿?
师:好的,还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睡觉”要加双引号?
师:关注标点提问,真好。同学们,你们真会动脑筋,刚才提出的问题很有水平。让我们来读读课文,说清蝙蝠的冬眠,相信刚才的问题就能够解决了。
三、学习第1~3自然段,说清“蝙蝠的冬眠”
(一)学生尝试说“蝙蝠的冬眠”
师:来,大声地读课文第1~3自然段,读完之后,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开始读。(出示: 。这就是蝙蝠的冬眠。生读第1~3自然段。)
师:谁来试试?
生:夏天的傍晚,蝙蝠在空中忽东忽西、忽高忽低地飞翔着。它们正在捉蚊子,捕夜蛾呢。等冬天来临,天气冷了,蚊子、夜蛾死的死,躲的躲,蝙蝠什么吃的也没有了。怎么办呢?
师:刚才邵老师说要用自己的话说,问题要听清楚。谁再来试试看?
生:讲了夏天的傍晚,蝙蝠在捕捉蚊子和夜蛾。等到冬天的时候,蚊子和夜蛾死的死,躲的躲,蝙蝠要怎么办呢?它是躲到屋檐和山洞下面可以安全冬眠的地方去冬眠。等到春天来的时候,蚊子和夜蛾都活跃了,蝙蝠才开始新的生活。这就叫冬眠。
师:这就是蝙蝠的冬眠。首先我要表扬你用自己的话说,我看出你很勇敢。只不过,到底选择哪些内容来说呢?你好像还不确定,是吗?
(二)指导默读,学生交流,归纳要点
师:同学们,要想说清动物的冬眠,到底哪些内容一定要说呢?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出示)
自学提示(二)
1.默读课文,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
2.边读边想:哪些内容与蝙蝠冬眠有密切关系,圈出有关词句。
师:刚才是大声读,这次请你默读课文,注意哦,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边读边想,哪些内容与蝙蝠的冬眠有关,圈出有关的词语,也可以是短句。开始。
(生圈画,师巡视。)
师:同学们,老师发现你们边读边圈,可认真啦。来,从你圈出的词语当中选择一个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我圈的是“集体睡眠”。
师:好的,把这个词语写在卡片上。注意哦,把这个字写得大大的。有不一样的吗?
生:“生命活动几乎停止”。
师:哦,这是个短句,也很重要。我给你一张长的卡片,把它写下来。还有不同的吗?
生:“寒气逼人”。
师:那是蝙蝠吗?那是海参哦。
生:我圈的是“成团成簇”。
师:好的,把这个词写下来。
生:“千里跋涉”。
师:那是写蝙蝠吗?读书可得再仔细一些哦。
师:同学们,像刚才这样,从你圈出的词语当中选择一个把它写在卡片上。注意把字写大。
(生写卡片)
师:好的,把写好的卡片贴到黑板上去。如果有一样的就不用贴了。
(生贴卡片)
师:好了,我们先把卡片放在桌面上,来看黑板上的这些信息。同学们,邵老师发现你们很会读书。这里大部分的词语都是和蝙蝠的冬眠有关的。但这个词是吗?(手指“忽高忽低”)
生:不是。
师:开始冬眠了吗?
生:没有。
师:这个先放下来。来看看这些字都写对了吗?注意哦,“停”的部首是单人旁。(师订正)
师:这些内容都会读吗?请你读读看。
(生读)
师:(手拿卡片:房檐)男生读。 生:房檐。
师:女生读一读。
生:房檐。
师:“檐”是个生字,是指屋顶伸出的边沿部分,一起来读。
生:房檐。
师:文章里还有一个词叫——
生:屋檐。
师:“檐”这个字的笔画特别多,写的时候可要注意,撇、点不能忘。来,用手在桌面上写一个“檐”字。
(生写)
师:(将“避风寒、僻静”两张卡片放在一起)有没有发现这两个词中有两个字长得特别像?有什么好方法区别它们?
生:“避”字是走之底,而“僻”字是单人旁。
师:你发现了它们的部首不一样。
生:走之底,避,逃避,想去逃避。后面一个是僻(bì)。
师:这个字读pì。
生:非常偏僻。就只有一個人。
师:所以是单人旁,真好。他识记形声字是有好方法的。同学们,在课文当中还有一个字长得和这两个字很像,就是——
生:壁。
师:组词是——
生:崖壁。
师:壁,是指陡峭山石,所以“壁”的部首是——
生:土。
师:土字底。同学们,我们在学习形声字的时候可以用形旁表义的方法进行区分。
师:你有没有发现,黑板上的这些内容有些在说同一个方面,比如说刚才这几个词介绍的是蝙蝠冬眠的——
生:地方。
师:对呀,那剩下的这些卡片,你能不能帮它排排队、归归类呀?谁来试试看?
(一生上台归类)
师:(指“三五成群、成团成簇”)你来说说这些词语告诉我们什么?
生:告诉我们它们是集体的。
师:它们是集体睡觉的,对吧?这就是蝙蝠是怎么休眠的。还剩一个词,(指“春暖花开”)这是蝙蝠冬眠——
生:冬眠结束。
师:冬眠的结束时间。很好。谢谢你,真聪明!
师:同学们,作者就是从这些方面向我们介绍蝙蝠冬眠的。那是不是说清蝙蝠的冬眠,这些内容都要用上呢?我们先来看冬眠的时间,这个时间你觉得合适吗?(手指卡片:春暖花开)
生:不合适。
师:他刚才说了,这是蝙蝠冬眠结束的时间。从什么时候开始呀?
生:入冬之前。
师:你瞧,从这两个表示时间的词,我们就知道蝙蝠冬眠了——
生:一个季节。
师:什么季节呀?
生:冬天。
师:蝙蝠冬眠了整个冬天。(板书:整个冬天)
师:再来看,蝙蝠休眠的地方有——
生:房檐。
师:有——
生:屋檐。
师:还有刚才咱们说到的——
生:崖壁。
师:还有——
生:山洞。
师:只有这四处地方吗?
有同学从文章里去找了,你有什么发现?
生:蝙蝠不仅是在山洞这些地方的,只要是一些比较偏僻的地方它们都会去。
师:你看到这里有一个标点,是——
生:省略号。
师:同学们,只要是这样的地方,蝙蝠都会去冬眠。我们还能用一个字来表示省略号的意思,就是——
生:等。
师:蝙蝠冬眠的地方有——
生:房檐、屋檐、崖壁、山洞等。
师:那这些地方都有什么特点呢?
生:那儿比较黑暗,比较潮湿。
师:人很少的地方就——
生:僻静安全。
师:还有什么特点?
生:避风寒。
师:是呀,谁来读读这组内容?请你读。
生:僻静安全,避风寒。
师:仔细看哦,跟着我读。僻静安全,避风寒。
生:僻静安全,避风寒。
师:你读。
生:僻静安全,避风寒。
师:一起来读。
生:僻静安全,避风寒。
师:咱们再来看看蝙蝠是怎么冬眠的。这里有两个词,谁会读?
生:三五成群,成团成簇。
师:真好,这个“簇”是平舌音,你读准了。这两个词都说明蝙蝠的数量——
生:多。
师:看看插图,数量多吗?
生:不多。
师:咱们让它成团成簇起来。(媒体演示:蝙蝠飞进去,倒挂在山洞里。)够了吗?
生:不够。
师:再飞。(媒体演示:蝙蝠飞进去,倒挂在山洞里。)
师:蝙蝠这样三五成群地飞到山洞里,成团成簇地睡觉,就能用这里的一个词来概括,叫作——
生:集体睡眠。
师:太厉害了。同学们,蝙蝠不仅是集体睡眠,看看插图,它还有一种特殊的睡觉方式叫作——
生:倒挂着。
师: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来读。
生:倒挂着。
师:蝙蝠倒挂着集体睡
眠,这是它们的特别之处。
师:(手指“生命活动几乎停止”)这个内容很重要哦,是谁写的?请你大声地读给大家听。
生:生命活动几乎停止。
师:生命活动有哪些呀?有——
生:吃饭。
生:喝水。
生:散步。
生:呼吸。
师:那蝙蝠冬眠的时候有哪些生命活动停止了?
生:喝水。
生:吃饭。
生:呼吸。
师:呼吸能停止吗?呼吸停止了,那就不叫冬眠了,叫—— 生:死亡。
师:那就是长眠了。同学们,“几乎”这个词用得准确,跟着老师读一读:几乎。
生:几乎。
师:连起来读。
生:生命活动几乎停止。
师:所以蝙蝠在冬天一定要寻找——
生:僻静安全,能避风寒的地方。
师:这是这些地方的特点,这组内容更加重要。(调整板书)
师:同学们,作者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的。现在,你能不能连起来说一说呢?
生:整个冬天,蝙蝠在僻静安全、能避风寒的地方倒挂着集体睡眠,它的生命活动几乎停止。
师:这就是——
生:蝙蝠的冬眠。
师:真好,你看,所有内容都说进去了,还能说得更流利吗?谁还能说说看?
生:整个冬天,蝙蝠在僻静安全、能避风寒的地方倒挂着集体睡眠,它的生命活动几乎停止。这就是蝙蝠的冬眠。
(三)学习第1自然段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已经忍不住把掌声送给你了。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刚才寻找的内容都集中在课文的第2、第3自然段,那第1自然段在写什么呢?来,请男同学读“夏天的傍晚”这部分内容。剩下的内容女同学来读。边读边想:哪一句话最重要,和蝙蝠的冬眠有关?夏天的傍晚,读——
(生读)
师:哪句话很重要呀?
生:“等冬天来临,天气冷了,蚊子、夜蛾死的死,躲的躲,蝙蝠什么吃的也没有了。”
师:天气冷了,没有吃的,这是蝙蝠冬眠的——
生:主要原因。
师:对。同学们,这个原因和蝙蝠的冬眠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要说。
(四)说说“蝙蝠的冬眠”
师:作者就是从这些方面为我们介绍蝙蝠的冬眠的。先介绍了蝙蝠冬眠的——
生:原因。
师:接着告诉我们,蝙蝠在——
生: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怎样冬眠。
师:现在你能不能完整而简要地说清蝙蝠的冬眠了呢?准备一下。开始!
生:因为天气冷了,没有吃的,整个冬天它们……
师:它们是蝙蝠。
生:蝙蝠在僻静安全、能避风寒的地方倒挂着集体睡眠,它的生命活动几乎停止。这就是蝙蝠的冬眠。
师:掌声也送给你了。同学们,能像她这样来说了吗?
生:可以。
师:说之前,要注意黑板上的这些内容都圈到了吗?没有圈到的补上去。
(生自由练习)
师:刚才有同学问,“睡觉”两字为什么加引号?这种睡觉特别在哪儿?你知道答案了吗?
生:要睡整个冬天。
师:很特别。还有吗?
生:它是倒挂着睡的,不像我们是躺着的。
师:不仅倒挂着,它们的生命活动还——
生:幾乎停止。
师:对呀,真是和我们平时看到的睡觉不一样呢。
(五)体会两种说法的特点
师:课文的第1~3自然段就向我们介绍了蝙蝠的冬眠。我们说得简洁,而文章写得很具体,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好吗?我拖长音的地方,请你们接上读。
师:(引读)夏天的傍晚,可热闹了——
生:夏天的傍晚,蝙蝠在空中忽东忽西、忽高忽低地飞翔着。它们正在捉蚊子,逮夜蛾呢。
师:这里有个生字——逮。课文里面有个字,意思和它一样,就是——
生:捉。
师:小蝙蝠飞起来好吗?
瞧,东边有一大群蚊子呢,快去捉住它们。够不着,站起来飞。快,抓住它们。西边有只小夜蛾,谁去抓住它?这儿还有一只,快快捉住这只。小蝙蝠们肚子吃饱了吗?
生:吃饱了。
生:没吃饱。
师:还没吃饱?秋天快到了,蚊子、夜蛾越来越少了,抓紧时间再吃两只吧。
师:秋天过去了,等冬天来临,天气冷了——
生:等冬天来临,天气冷了,蚊子、夜蛾死的死,躲的躲,蝙蝠什么吃的也没有了。怎么办呢?
师:(面对一位学生)为什么读的时候,你眉头都皱起来了?你在想什么呢?
生:怎么办呢?
师:没吃的,怎么办呢?你在想什么呢?
生:没有吃的会不会饿死呀?
师:请你来读下去。
生:怎么办呢?是躺着等死,还是像大雁、燕子那样千里跋涉,飞到温暖的南方去?
师:怎么办呢?(两手一摊)有办法吗?小蝙蝠们!
生:有!
师:对呀,文章也告诉我们:不,都不是!既不是——
生:躺着等死。
师:也不是——
生:像大雁、燕子那样千里跋涉,飞到温暖的南方去。
师:而是——
生:冬眠。
师:入冬之前——
生:入冬之前,蝙蝠三五成群地躲到山洞里、屋檐下……在僻静安全、能避风寒的地方集体睡眠。它们双脚抓住崖壁、房檐等,成团成簇地倒挂着睡觉,生命活动几乎停止。这种“睡觉”就叫“休眠”。
师:等到来年春暖花开,蚊子、夜蛾活跃了——
生:蝙蝠才伸伸懒腰,打打哈欠,开始新一年的生活。
师:小蝙蝠,你打算去干什么呀?
生:我打算回山洞里睡觉。
师:春暖花开,蚊子、夜蛾出来了,有吃的喽,快点醒过来,不要再睡啦。
师:你要去干什么?
生:捉蚊子、逮夜蛾。
师:你一定能吃得饱饱
的,长得壮壮的。同学们,学到这儿,我们知道了——
生:蝙蝠休眠在冬天,所 以叫“冬眠”。
师:你看,我们说得简洁,而文中写得具体。这两种写法各有特色。今天邵老师接到两个任务。任务一,为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介绍介绍蝙蝠的冬眠;任务二,为自然博物馆做一张蝙蝠冬眠的小贴士。你们给我出出主意,像课文这样具体而有趣的写法用在哪个任务当中更加合适呢?手势准备,一还是二。准备,举——
(生打手势)
师:各有各的想法,来,你为什么选择一呀?
生:因为这样写可以让幼儿园的小朋友们进一步了解动物冬眠的知识。
师:这么说小朋友喜欢
听,对吗?好的,就采用你的方法。选二的同学知道了吗?
师:为自然博物馆做一张蝙蝠冬眠的小贴士,我们就能从这四个方面进行简要的介绍。去参观的人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全面地了解蝙蝠的冬眠了。
四、小结,简要介绍下节课内容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选取与蝙蝠冬眠有紧密关系的内容,用完整而简要的语言说清楚了蝙蝠的冬眠。那么海参的夏眠是不是也能从这四个方面介绍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师:来看一下今天的作业。(出示)
作业
1.读一读,抄一抄。
屋檐 僻静 崖壁
避风寒 逮夜蛾 伸懒腰
成团成簇 三五成群
2.说一说,写一写。
。这就是蝙蝠的冬眠。
师:这些内容都在大家的那张小贴签上面了,回家以后请你完成。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评析】
一、紧扣目标,着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师扣住中年段阅读目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和本单元的重点训练目标“认真默读,边读边思,不断提高默读能力,养成默读习惯”展开教学,在不少环节上精心设计训练点,落实目标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如:(1)看自学提示,明确初读要求,旨在提高默读能力,养成默读习惯;(2)读读课后注释,了解蝙蝠和海参的特点;(3)从自由读课文第1~3自然段到默读这3段,帮助学生对蝙蝠冬眠逐步建立概念,学生从开始说得啰嗦到圈出与蝙蝠冬眠的相关词语,从初步感知到逐步感悟,在学习过程中慢慢进步。教师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即是培养了学生专注的学习品质。
二、层层推进,着眼教给学生正确学习阅读的方法
1.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教学的第一环节,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写了两部分内容——介绍了两种动物的休眠方式,同时感受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了解蝙蝠和海参的特点,让学生知道阅读文章时应关注相应的注释。
2.因势利导,激发兴趣
基于整体感知,教学的第二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这种‘睡觉’就叫‘休眠’”这句话进行质疑,因势利导落实以下两个教学目标:其一,落实课标中“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这一学习要求,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其二,理解了“这种睡觉”是怎样的睡觉,也就弄清了蝙蝠冬眠的特点。针对这句话提出问题,可以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3.自主学习,突破难点
这节课的一大亮点,便是以往常常看见的“讲堂”回归到了“学堂”,教师给足了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感悟、自主发现问题的空间,学生从圈出与蝙蝠冬眠相关的词语,到写词语在卡片上的交流,再到给卡片上的词语分类,最后到将卡片上的词语连起来说一段话,准确、完整地表述“蝙蝠的冬眠”,设计巧妙,训练得法,循序漸进。
三、活动设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科普说明文的表达特点
该课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语言表达准确而生动。教师除了紧扣科普短文的文体特点,通过师生合作朗读、演绎,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文章语言的严谨、生动之外,还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设计了二选一的活动内容,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该文不仅语言生动,而且表述严谨,这种详细而有趣的表达很吸引小读者。
(作者单位:上海市大宁国际小学/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
责任编辑 杨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