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语文教材十分重视成语这一文化瑰宝,在每一册单元练习中安排了“读读背背”训练项目。恰当地整合课程资源进行成语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教学中,笔者具体是这么操作的: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寻找学习成语的源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肯定地指出:“如果学生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都将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丰富多彩的成语故事就是学习成语的源动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
来自神话传说的成语故事,带领学生走进远古时代。“盘古开天辟地”“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些成语带着学生走进神话世界,感悟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了解他们征服自然的美好理想,学习他们不畏艰难险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意志。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在简短精辟的故事中寄予深刻的道理。“拔苗助长”告诫人们不切实际地办事则欲速不达;“亡羊补牢”提醒人们出了问题以后要积极想办法补救,“犹未晚也”;“买椟还珠”“坐井观天”“刻舟求剑”……这些寓言故事激发学生的思维,点燃了他们智慧的火花。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则带领学生走进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认识一个个名垂千古的历史人物,记忆一个个真切的历史故事。“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是蔺相如的智勇双全、宽容大度,亦是廉颇的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三顾茅庐”是刘备的求贤若渴,亦是诸葛亮的才华出众,等等。
低年级时,笔者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们播放成语故事磁带。孩子们是最爱听故事的,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中,他们得到了知识的启蒙,激发了阅读成语的兴趣。此时,笔者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成语故事,学生多渠道地(班级图书角、校园图书馆、市图书馆、电脑网络)吸收成语的精华,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实现“听成语—读成语—讲成语”的学习流程。“讲成语”可以是讲成语故事,可以是说成语含义,可以是“说谜语猜成语”(如彩电——有声有色),可以是“说情境猜成语”(如体育课上,体育老师组织游戏,同学们纷纷举手表示要参加——争先恐后),可以是“我说成语你来演”(如一人说“捧腹大笑”,一人把成语表演出来)等。
二、儿童急走追黄蝶——探究成语特点,积累课外成语
在学生情绪饱满地渴望学习更多的成语之时,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成语,探究成语特点,积累丰富的成语。自学成语主要以课内知识为范例,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和词汇量。
例如学习了“冷嘲热讽”“惊天动地”等成语后,孩子们发现了这些成语的特点:其中含有一组反义词。我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去搜集含有一组反义词的成语。同学们的热情十分高涨,短短三天时间,他们搜集到了“逢凶化吉”“举重若轻”“积非成是”等数百个成语,真是“积少成多”啊!
一学期下来,学生在大量的积累探究之后,给成语归了许多类,如含有一组近(反)义词的成语、来自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的成语、形容春天(夏、秋、冬)的成语、“惊天动地”式的成语、ABCC式成语、AABB式成语、ABAB式成语……归类整理以后,我们还组织了各类比赛,如“成语接龙”比赛,“巧用成语编故事”比赛,巧编成语谜语比赛,成语手抄报比赛……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增强了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而且学会了合作、分享、交流,形成了积极健康的团队意识。
三、百花齐放春满园——形式多样的成语交流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提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成语教学也是一种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掌握大量的教科书以外的成语后,我们组织学生重新走进课堂,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展示、推广自己所掌握的成语,交流彼此的学习情感与体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共同发展。
交流成语主要以活动课的形式展开,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活动,扩大了学生交往的范围,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引导学生超越自我。教师有责任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因此必须动员学生全员参加活动。首先提出活动内容与目标,至于怎么做、如何表现,让学生自己做主张,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原则,其操作基本顺序为:自由选词、自主合作、自制道具、自愿展演。
1.自由选词。笔者要求学生从自己掌握的大量成语中,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出适合自己展示的成语来讲、来写、来演、来画、来猜。“小小故事大王”可以选择故事成语,如“亡羊补牢”“叶公好龙”;小画家可以选择“鸟语花香”“怒发冲冠”之类适合作画的成语;小导演与小演员们适合选择故事情节性比较强的成语,如“狐假虎威”“买椟还珠”等……由于选材比较自由,范围较广,不拘泥于文本课程,能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使学生能主动探求知识,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体现了一种创新性学习。
2.自主合作。在成语交流活动课上,学生可以“个体户”的身份独自参与,更多的则是自由组合成学生小组参与:说成语故事的同学可以与画成语故事的小伙伴合为一组,也可以与小书法家配合;“我来表演你来猜”必须选择配合最默契的小伙伴一起合作;表演成语故事的这更需小组合作了,谁当导演、谁是主角、谁是配角,都由学生自己斟酌决定。有了自己选择合作伙伴的机会,学生显得特别兴奋、激动,为使自己组的成语推广成功,人人献计献策,学生既是策划者,又是导演,还是演员,还担任道具师的工作,表现非常积极、投入。
3.自制道具。笔者要求展演成语所需的一切道具均由学生自己设计制作。这样,学生不仅要动脑,更要动手操作,调动了一切能调动的因素来使展演更精彩、更成功。有的小组排演“狐假虎威”,学生做了栩栩如生的动物头饰;有的小组排演“凿壁偷光”,要制作房子围墙,学生反复试验,用木板做,用泡沫试,用硬纸板做,甚至把黄砖都搬来了,一次又一次,最后才决定用硬纸板剪裁、画画、上色,在粘在泡沫砖头模型上,这样做成的墙特别逼真……自制道具的整个过程恰恰也是孩子们磨练意志、锻炼能力、创新思维的过程,使他们和教师一起成为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
4.自愿展演。学生都希望能展示自己的才华,特别是在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大家争先恐后地上台表演,展示自己所选的新成语。台上是一张张涨得通红的小脸,台下是不时响起的热烈的掌声,他们那绘声绘色的语言、充满童趣的表演以及对成语的情感投入,激发了学生对成语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使原本枯燥的成语教学一下子鲜活生动起来。
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形式多样的成语交流方式触发了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中,乐此不疲。
四、绝知此事要躬行——加强习作,运用成语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践性特点。“听成语—读成语—讲成语—演成语”,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成语的能力。学生有了一定成语的积累与储备,就会水到渠成,只要给他们创设机会,加强练习,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将成语恰到好处地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对作文的描写、语言的描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只要我们教师有技巧、有方法地实现具有丰富意义的成语教学,让学生真正有效地理解成语,积累成语,运用成语,必将改变学生习作空洞无物、语言单调乏味的现况。成语教学也精彩,让我们一起实践,让成语这朵语言奇葩盛开得更灿烂!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寻找学习成语的源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肯定地指出:“如果学生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都将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丰富多彩的成语故事就是学习成语的源动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
来自神话传说的成语故事,带领学生走进远古时代。“盘古开天辟地”“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些成语带着学生走进神话世界,感悟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了解他们征服自然的美好理想,学习他们不畏艰难险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意志。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在简短精辟的故事中寄予深刻的道理。“拔苗助长”告诫人们不切实际地办事则欲速不达;“亡羊补牢”提醒人们出了问题以后要积极想办法补救,“犹未晚也”;“买椟还珠”“坐井观天”“刻舟求剑”……这些寓言故事激发学生的思维,点燃了他们智慧的火花。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则带领学生走进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认识一个个名垂千古的历史人物,记忆一个个真切的历史故事。“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是蔺相如的智勇双全、宽容大度,亦是廉颇的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三顾茅庐”是刘备的求贤若渴,亦是诸葛亮的才华出众,等等。
低年级时,笔者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们播放成语故事磁带。孩子们是最爱听故事的,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中,他们得到了知识的启蒙,激发了阅读成语的兴趣。此时,笔者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成语故事,学生多渠道地(班级图书角、校园图书馆、市图书馆、电脑网络)吸收成语的精华,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实现“听成语—读成语—讲成语”的学习流程。“讲成语”可以是讲成语故事,可以是说成语含义,可以是“说谜语猜成语”(如彩电——有声有色),可以是“说情境猜成语”(如体育课上,体育老师组织游戏,同学们纷纷举手表示要参加——争先恐后),可以是“我说成语你来演”(如一人说“捧腹大笑”,一人把成语表演出来)等。
二、儿童急走追黄蝶——探究成语特点,积累课外成语
在学生情绪饱满地渴望学习更多的成语之时,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成语,探究成语特点,积累丰富的成语。自学成语主要以课内知识为范例,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和词汇量。
例如学习了“冷嘲热讽”“惊天动地”等成语后,孩子们发现了这些成语的特点:其中含有一组反义词。我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去搜集含有一组反义词的成语。同学们的热情十分高涨,短短三天时间,他们搜集到了“逢凶化吉”“举重若轻”“积非成是”等数百个成语,真是“积少成多”啊!
一学期下来,学生在大量的积累探究之后,给成语归了许多类,如含有一组近(反)义词的成语、来自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的成语、形容春天(夏、秋、冬)的成语、“惊天动地”式的成语、ABCC式成语、AABB式成语、ABAB式成语……归类整理以后,我们还组织了各类比赛,如“成语接龙”比赛,“巧用成语编故事”比赛,巧编成语谜语比赛,成语手抄报比赛……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增强了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而且学会了合作、分享、交流,形成了积极健康的团队意识。
三、百花齐放春满园——形式多样的成语交流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提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成语教学也是一种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掌握大量的教科书以外的成语后,我们组织学生重新走进课堂,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展示、推广自己所掌握的成语,交流彼此的学习情感与体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共同发展。
交流成语主要以活动课的形式展开,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活动,扩大了学生交往的范围,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引导学生超越自我。教师有责任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因此必须动员学生全员参加活动。首先提出活动内容与目标,至于怎么做、如何表现,让学生自己做主张,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原则,其操作基本顺序为:自由选词、自主合作、自制道具、自愿展演。
1.自由选词。笔者要求学生从自己掌握的大量成语中,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出适合自己展示的成语来讲、来写、来演、来画、来猜。“小小故事大王”可以选择故事成语,如“亡羊补牢”“叶公好龙”;小画家可以选择“鸟语花香”“怒发冲冠”之类适合作画的成语;小导演与小演员们适合选择故事情节性比较强的成语,如“狐假虎威”“买椟还珠”等……由于选材比较自由,范围较广,不拘泥于文本课程,能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使学生能主动探求知识,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体现了一种创新性学习。
2.自主合作。在成语交流活动课上,学生可以“个体户”的身份独自参与,更多的则是自由组合成学生小组参与:说成语故事的同学可以与画成语故事的小伙伴合为一组,也可以与小书法家配合;“我来表演你来猜”必须选择配合最默契的小伙伴一起合作;表演成语故事的这更需小组合作了,谁当导演、谁是主角、谁是配角,都由学生自己斟酌决定。有了自己选择合作伙伴的机会,学生显得特别兴奋、激动,为使自己组的成语推广成功,人人献计献策,学生既是策划者,又是导演,还是演员,还担任道具师的工作,表现非常积极、投入。
3.自制道具。笔者要求展演成语所需的一切道具均由学生自己设计制作。这样,学生不仅要动脑,更要动手操作,调动了一切能调动的因素来使展演更精彩、更成功。有的小组排演“狐假虎威”,学生做了栩栩如生的动物头饰;有的小组排演“凿壁偷光”,要制作房子围墙,学生反复试验,用木板做,用泡沫试,用硬纸板做,甚至把黄砖都搬来了,一次又一次,最后才决定用硬纸板剪裁、画画、上色,在粘在泡沫砖头模型上,这样做成的墙特别逼真……自制道具的整个过程恰恰也是孩子们磨练意志、锻炼能力、创新思维的过程,使他们和教师一起成为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
4.自愿展演。学生都希望能展示自己的才华,特别是在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大家争先恐后地上台表演,展示自己所选的新成语。台上是一张张涨得通红的小脸,台下是不时响起的热烈的掌声,他们那绘声绘色的语言、充满童趣的表演以及对成语的情感投入,激发了学生对成语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使原本枯燥的成语教学一下子鲜活生动起来。
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形式多样的成语交流方式触发了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中,乐此不疲。
四、绝知此事要躬行——加强习作,运用成语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践性特点。“听成语—读成语—讲成语—演成语”,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成语的能力。学生有了一定成语的积累与储备,就会水到渠成,只要给他们创设机会,加强练习,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将成语恰到好处地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对作文的描写、语言的描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只要我们教师有技巧、有方法地实现具有丰富意义的成语教学,让学生真正有效地理解成语,积累成语,运用成语,必将改变学生习作空洞无物、语言单调乏味的现况。成语教学也精彩,让我们一起实践,让成语这朵语言奇葩盛开得更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