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五与雷震的笔墨官司

来源 :粤海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y43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5年4月5日大清早,雷震接到王云五派人送来的亲笔函,函中指责雷震是“忘恩负义之徒”,宣布与他绝交!一向言语谨慎并且“极好面子”的国民党红人王云五,要与早已跌入人生谷底的雷震绝交,这事非同小可。巧合的是,与两人命运相关的蒋介石,在这一天去世了。
  一
  事情的起因是早前由美國的“台湾独立运动”分子彭明敏主编的《台湾青年》杂志全文刊登了雷震撰写的《救亡图存献议》(以下简称《献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之后,中美关系急剧升温。台湾国民党当局惶恐不安。雷震认为台湾政治改革迫在眉睫,撰写《献议》,秘送蒋介石等五位国民党要人。由于内中有“从速宣布中华台湾民主国”的内容,台独分子如获至宝。可是,既然是秘件,又怎会落入外人手中?
  此时的雷震,早已成为国民党的叛徒,大号的政敌。1960年,雷震以“明知为匪谍而不告密检举”和“进行有利于叛徒之宣传”两项罪名,被台湾军方以军法判处入狱十年。坐牢十年,国民党当局以种种威逼利诱,企图使雷震屈服。不过没啥效果,雷震以撰写回忆录自励。1970年,雷震刑期服满,国民党深恐其出来后依然故我,除要求雷震承诺“出狱之后,不得有不利于政府之言论和行动,并不得与不利于政府之人士往来”之外,还要王云五(无党派)、陈启天(时任青年党主席)、谷正纲(时任国民党中央常委)、于斌(时任天主教枢机主教)签字担保。实际签名的是王云五、陈启天和谷正纲三个人,于斌当天未到场,王云五讥讽他“洋和尚怕事,洋和尚靠不住!”
  雷震果然“死性”不改,起草《救亡图存献议》万言书,秘密送交蒋介石等五位国民党高层,《献议》一如既往对国民党当局进行严厉批评,并且提出一系列离经叛道的政治改革建议,如开放政治,组建在野党;宣布台湾独立建国,等等。《献议》一经公布,台湾当局极为震怒,舆论也沸沸扬扬。王云五怀疑是雷震故意泄露,以达到宣传其政治主张的目的;而他作为“担保人”之一,当然处于极度尴尬 的位置,因而一怒之下,宣布与雷震绝交。
  不料,王云五的冲冠一怒,反而更加激起了雷震的斗志!因为坐牢十年而郁积的愤恨(当局在他出狱前夕竟烧毁其三易其稿的四百多万字的回忆录),因为政治主张得不到重视而造成的不满,因为被人误解(他也不知道经他亲手寄出的秘件怎么会无缘无故泄露)所受的种种委屈,汇聚成一股强烈的情绪。这个时候,王云五自动送上门来,不幸成为他的讨伐对象。
  让雷震愤愤不平的是,十年刑满,理应释放,所谓“担保”,法理何在?而且担保过程充满蹊跷:王云五、陈启天、谷正纲三人未出“保证书”,而只在雷震具名的保证书上签署“见证”字样;事后王云五解释说,保人是不合法的,也根本无法保证,所以用“见证”二字。“担保”之时,给他看的是“不得有不利于国家之言论和行动,并不得与不利于国家之人士往来”,正式签署时却玩“掉包计”,“国家”二字替换成了“政府”,使一个奉行自由主义的独立知识分子竟不能公开批评政府!
  王云五的“绝交”逻辑是:当初如果不将你保出来,你还要在监狱里呆下去;出狱之后,我还要为你的言行负责,整天担惊受怕;你不好好表现,害我受累,因此你是“忘恩负义之徒”。雷震则说,这与友情无关。“此次出狱及出狱以后,我公之种种帮忙,我内心除了感激之外,实无法以言语来形容的,今生亦无以报答于万一。”关键在于:当年王云五以行政院副院长之位,对“雷案”这样明显的冤案不过问,不作为,这是明显的落井下石。
  雷震自感“生平尚未接过这样严厉谴责之信函也”。而且是在他入狱十年,出狱后还备受摧残,冤案未平,误解不断之际!他尤其反感王云五以司法独立的理由为自己辩解的行为。“当‘雷案’发生时,我公正为行政院副院长,查军法机构属于行政院国防部管辖之下,按理依法来说,我公对‘雷案’的判决结果有无责任,历史家当不会忽略吧!”“依照《行政院组织法》第七条之规定,行政院对于‘雷案’之不依法审判自应负有监察之责任,则毋待深论矣。”明明是政治陷害,却以“司法独立”相标榜,妄图置身事外,你这不是明显在推卸责任吗?
  显然,王云五的“绝交”唤醒了雷震深藏十几年的怨恨。王云五自认的“好心”,在雷震看来纯属狗咬耗子多管闲事,其实是他一如既往地被国民党利用为国民党效忠,并非是真心在帮他。王云五的所谓“帮忙”,不是因为友情,而是为国民党遮羞!王云五以“司法独立”做武器为自己在“雷案”中的不作为辩护,显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二
  事实上,1950年之后,雷震与王云五在政治上就不可避免地分道扬镳了。如果说,在此之前,因为胡适这面自由主义的旗帜,两人在主义与信仰上虽有不同而仍有交集的话,在此之后,随着王云五在国民党当局的得宠和雷震被国民党开除党籍,“绝交”的伏笔早已埋下。
  胡适在赴美留学之前的少年时代,曾在中国公学师从王云五,且在少年困顿迷惑之时,得到过他的帮助。1921年5月,已经在新文化运动中名满天下的北京大学教授胡适,创办努力会,意在团结同道,宣传其政治主张。王云五是最早加入的会员之一。不久,胡适推荐王云五到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所长,使得在文化界名不见经传的王云五一下子登堂入室,“鲤鱼跳龙门”。到了商务印书馆之后,王云五开始秉持“政治中立”的办馆宗旨,与政治保持一定距离。胡适要办《努力周报》倡言时政,王云五还力劝胡适不要办报,“免为梁任公之续”。1922年5月,《努力周报》正式创刊,第2号《我们的政治主张》共有16人签名,多为“努力会”成员,王云五已不在列。
  1938年,王云五以“社会贤达”当选国民参政会参政员,随后连选连任,由一般参政员而驻会参政员,再到主席团成员。国民参政会是为抗战服务的民意机构,由各方民意代表组成,其职责是“团结全国力量,集中全国之思虑及识见,以利国策之决定与实行。”包括国共两党在内的各界代表平等协商、共议国事。可是无党无派的“社会贤达”王云五却以反共而知名,被誉为国民党的“前哨”。早年曾加入国民党的王云五誓言:“虽因未重新登记而丧失党籍,仍将永为党的友人。”他在参政会以及后来的政治协商会议、国民大会上,“以无党之身为党相助”。因此有人借用李健吾的剧作“一个未登记的同志”来讥讽王云五,可谓精妙之极!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大搞政治民主秀,王云五欣然入瓮,加入国民政府,接连担任国府委员、经济部长、行政院副院长、财政部长等要职,成为蒋介石在党外招募的头号“政治花瓶”。王云五在国民参政会、政治协商会议和国民大会上有如此“优异”的表现;在国民党政坛拥有如此显赫的履历,其成为中共宣布的第一批国民党战犯(位列第15位),可一点儿也没冤枉他。
  雷震(1896—1979)比王云五年轻八岁,政治资历却比王云五要深。他在20世纪20年代就加入国民政府,先后出任法制局编审、编译局编纂、教育部总务司司长等职。全面抗战爆发后,雷震与王云五在国民参政会、政治协商会议、国民大会以及行宪后的政院组阁,工作上多有交集。1938年参政会一届一次会议时,雷震任议事组主任;1940年,参政会成立宪政期成会,雷震任秘书长;1946年任政治协商会议秘书长;1947年,参加国民大会,并加入张群内阁任政务委员。可以说,在推动国民党从“训政”向“宪政”的“民主”进程中,两人目标一致,并且都对西方宪政民主制度有一定程度的认同。
  1949年11月,《自由中国》半月刊创刊,以时在美国的胡适为发行人,参与者有王世杰、雷震、毛子水、傅斯年等。王云五名列《自由中国》社论委员会委员和常务编纂。《自由中国》的办刊宗旨,一是反共,二是反独裁。1950年,王云五联合著名报人成舍我,在香港创办《自由人三日刊》。“自由人本系超党派立场。只知民主、自由、反共,不知其他。”其骨干成员除王云五之外,还有程沧波,黄雪村、王新衡、楼桐孙、吴俊升、陈石孚、陶百川、雷震、阮毅成等人。《自由人三日刊》的办刊宗旨与《自由中国》大同小异。两刊成员互有交集,互为对方供稿。《自由人三日刊》经常刊登胡适、雷震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文章,王云五也经常为《自由中国》写稿。这是王云五与雷震在自由主义政治信仰上的最后交集。
  在1950年前后和移居台湾初期,政治失意、前途未卜的王云五以出版为主业,操笔墨为生,大量发表反共和有关国际关系的文章,偶尔也会批评国民党,但大多不痛不痒。很明显,王云五是在给自己日后重返台湾政坛留后路。
  有两个因素直接促成了王云五逐渐远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朋友圈:一是1950年底的暗杀事件,事件中王云五并未受伤,但他怀疑是中共派人对他下手,实际上毫无根据,倒是有借机将自己塑造成为中共“眼中钉”形象的嫌疑。二是在甩“沦落”香港期间和定居台北之后,蒋介石对其生活多有关照,又是资助他创办华国出版社,又是聘他为“总统府”资政(以虚衔领取国民党津贴),使得本已心灰意冷的王云五颇有枯木逢春之感。
  这一推一拉的两种力量,加快了王云五进入台湾政坛和退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朋友圈的速度。
  与此同时,随着国民党假民主、真独裁的面目逐渐暴露,雷震主持下的《自由中国》杂志对国民党的揭露和批评越来越不留情面。而王云五则早早地见风使舵,完全撇清了与《自由中国》的关系。1951年6月1日,《自由中国》发表社论《政府不可诱民入罪》,得罪国民党军方,自此国民党下令禁止军中订阅,并派特务暗中监视。在雷震宣称要组建反对党(中国民主党)以制衡国民党之后,1960年10月,台湾当局将雷震判刑入狱10年。
  雷震与王云五都是胡适的朋友,两人的不同之处在于:雷震是胡适的信徒,信奉自由主义。王云五自谓与胡适“同学同工亦同志”,同学同工有其实,同志则未必,两人亦师亦友,其交往主要限于工作与生活,思想上并无太多共通之处。王云五信奉的是实用主义。当胡适远赴美国,雷震就接过了胡适在大陆时期高举的自由主义旗帜,将批判矛头对准了台湾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与此同时,王云五则成了蒋介石的座上宾,国民党的“国之大宝”。1954年,王云五正式重返国民党政坛,任台湾当局考试院副院长,1958年再度荣升,获任行政院副院长,由于院长由“副总统”陈诚兼任,王云五实际主持日常工作。王云五一方面享受着国民党的高官厚禄,一方面充分利用“国民大会”的平台,竭力为国民党的威权统治和蒋介石连选连任(按中华民国宪法,蒋的“总统”职位最多只能连任一次)吹拉弹唱、摇旗呐喊。两人的命运由此注定:雷震因反体制而与国民党格格不入,最终入狱;王云五因做体制的吹鼓手而“壮游”,在政学商各界名利双收。
  三
  源自民国时期中国大陆的自由主义一脉,在1949年之后的台湾政治中得以沿续。自由主义的精神领袖胡适虽然仍是国民党拉拢的对象,但深感绝望的他远赴美国,雷震遂接过胡适的自由主义大旗,并且一改胡适的书生意气,更加猛烈地抨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甚至更进一步,宣布组建中国民主党,公开与国民党分庭抗礼。王云五则充当了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吹鼓手,为蒋介石连任总统寻找所谓法理依据,营造舆论氛围。在“永不落幕”的台湾“国民大会”一届N次会议上,王云五被国民党封赠为“最佳代表”“最佳主席”“国之大宝”,蒋氏父子担任“總统”竟然都是由他颁授当选证书!难怪其自翊为蒋介石的“第一知己”了。
  自由主义在台湾政治的漩涡中浮沉,注定了卷入其中的各色人物的命运。胡适依然不改书生本色。1959年6月4日,胡适致陈诚、王云五(当时分别担任行政院院长和副院长),为因翻印斯诺《长征二万五千里》被国民党当局拘押入狱的沈志明夫妇打抱不平:“我也是追随两公制定宪法第八条的一个人。所以我把这件事在百忙之中写成简单报告,提供两公注意。”雷震入狱后,胡适也曾向蒋介石求情。当然,秀才还是秀才,兵还是兵。胡适长期患有心脏病,最后急火攻心,无奈气死,也是历史逻辑演进的必然结果。
  20世纪70年代,面对日益严峻的局面,蒋介石提出以“庄敬自强,处变不惊”应对。而王云五的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加上台湾局势严重“恶化”,使得王云五的最后时日颇为悲苦,曾有“处此世局,有心无力,与其偷生,曷若早逝”之慨。这是王云五与雷震笔墨官司的时代背景。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病逝。正是在这一天,王云五向雷震送去“绝交信”。这“绝交信”于雷震而言无异于是王云五给他下的“战书”。在随后拉锯的笔墨官司中,王云五的“有心无力”和雷震的越战越勇形成鲜明对比。一向精明过人的王云五,看来连“强自庄敬,处惊不变”都无法做到了。
  两位八十多岁耄耋老人的笔墨官司,王云五谈的是友情,雷震谈的是主义;一个要自证“好人”,一个要宣示信仰。谁对谁错,孰高孰低,历史自有公论。
  1979年,雷震(3月7日)与王云五(8月14日)先后离世,前者凄清冷落,后者备极哀荣。而历史的吊诡在于,当时光渐渐远去,我们却发现,王云五竟然在自己的回忆录之中,没有片言只字关于这件事情的记录,对于记忆力惊人而且事无巨细喜欢罗列的王云五,这真是让人惊异!反观雷震,其在生前就已编订《与王云五的笔墨官司》(后收入《雷震全集》第28卷《雷震特稿:与王云五的笔墨官司》,约二十余万字),将两人笔墨官司的来龙去脉、相关文献全部收录。王云五的晚年,实践了他“再留不值半文钱”的承诺。2002年9月,台湾当局公开宣布为“雷案”平反。
其他文献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庆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展示广东省四十年来戏剧创新发展的丰硕成果,在省委宣传部关心支持下,由广东省文联、广东省剧协主办的“大道如斯——回眸广东戏剧四十年”专题演出,2018年6月27日晚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隆重上演。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广东戏剧蓬勃发展。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南国红豆”“南国奇葩”和“南国牡丹”的粤剧、潮剧和广东汉剧“三大剧种”与其他地方剧种百花齐放,传统经
期刊
主持人朱崇科(中山大学):鲁迅研究青年工作坊的重要目的就是要通过非常充分的讨论呈现出非常尖锐有思想碰撞的对话。这种风格我们会一直延续下去。很多“主炮手”讲话非常直接、非常犀利,很有意思。这种风格能够让我们在思想激荡中间发现新东西,我想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学术的魅力和真谛。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讨论问题。我们今天的主要议题是关于“鲁迅研究新动向”。其实,鲁迅研究已经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方式。我个人发
期刊
引语:作家张欣爱广州,爱日常,爱故事性强的叙事方式,丝毫不讳言所秉持的轻松文学观和对市场、对读者的重视。她的都市文学写作摒除了乡土式的思维,背后是现代城市观念和都市感的确立。她几十年笔耕不辍,以极为高产的城市书写讲述着独属于她的南方故事,为文坛奉献了独具价值的文本。  一、以自己的方式写南方、写广州  朱郁文:从地域身份上来说,一般会把作家分为“土著的”和外来的,像张梅、梁凤莲、何卓琼、黄爱东西她
期刊
中国刻印和传抄书籍的历史在世界上最为悠久,数量也最为庞大,不过,长期未形成版權概念,要么是朝廷(官方)出资出人编印,要么民间私自刻写传抄,直到最近100年,书籍才明码实价进入市场买卖,此前的3000多年时间里,“书文无价”,替人写一副字,或许可以收到些银两或者礼物,多数也挨着脸面白白奉送,写一篇文章作一部书也同样,除非求文求书者大方馈赠,若全凭自己心血来潮而写,就只能在朋友之间传阅,即使被朝廷看中
期刊
一、作为跨界交流的窗、眼、画  《赤壁赋》中有这么一句: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苏轼《赤壁赋》)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耳朵听到就成为了声音,眼睛看到就成为了景色。占用它们,无人禁止;取用它们,也无穷无尽。可知周遭的声音、沿途的景色,推及对世界的认知都是建立在耳朵听到、眼睛看到的基础之上。人的感受器官眼、耳、鼻、舌、身产生色、声、香、味、触,而后者
期刊
摘要:“综艺N 代”一词是由季播综艺的诞生而出现的词汇,早期在欧美国家流行,国内则是在2007年由湖南卫视首次尝试引入了这个概念。它主要是指对一些市场热度高、观众口碑好的节目进行二次、三次,乃至N次的持续制作的一种形式。由于前代节目积累下来的热度,使得其后续N代际的节目往往都会受到原观众群体的热捧,关注度颇高。但是与前期的高热度相比,目前国内的“综艺N代”普遍面临口碑下滑,创新乏力,观众流失等诸多
期刊
熙宁九年丙辰(1076)中秋日,苏轼与友人聚饮于密州(治今山东诸城)超然台,醉中有感而发,遂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既表达了出世、入世的思想矛盾,又寄托了对胞弟子由的思念之情。《水调歌头》自问世以来,屡屡为人所称道,宋、元、明时期,文人多方面评论此词。清人亦多关注此词,评论数量、质量均较前人有所突破。当代学者如王水照《清人对苏轼词的接受及其词史地位的评定》、陈斌《东坡词历代传播与接受研究四题
期刊
刘斯奋的文艺创作生涯有很鲜明的阶段性,少年主要是他的“诗词时期”,盛年主要是他的“小说时期”;渐近老年,主要以书画创作为主,是为“书画时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这几句话,正验于刘斯奋一身。当其青葱岁月,性情天真,才气横溢,少年作赋,不
期刊
通往原文之途  ——在复旦大学“诗歌翻译与批评”研讨会上的发言  翻译的核心问题是原文问题。是否忠实于原文,或者说,译文与原文之间当建立起一种怎样的关系,决定了译文的属性和品质,也决定了译文的价值。作为次生性的文本,译文总是在以不同的方式跟原文打交道,接近它或是偏离它,乃至背叛它。然而,无论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译文总是如此这般地与原文相关联。  在这里讲“通往原文之途”,好像是我要说有一条途径能
期刊
借助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带来的“生猛”、鲜活的戏剧素材,广东改革题材戏剧一度领先于全国。但随着改革大潮席卷全国,广东改革开放的生活不再“独特”。之后,广东的戏剧创作一直呈现不温不火、佳作“偶得”的局面。四十年以来的戏剧创作历程,需要回望、总结的地方很多,本文限于篇幅,无法面面俱到,只能“浮光掠影”般简论一番。  传统剧目:“推陈出新”换“新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战略开始启动。广东作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