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网难,浪费了电,还亏了大笔的钱。
列车驶入乌兰察布,透过车窗,在草被稀疏的荒地上偶尔能看到小片的土杨树。它们的树冠和树干,始终保持着一个姿态:偏向东南方。
这是乌兰察布风的杰作。因为拥有优质的风资源,位于内蒙古中部的乌兰察布,最早开始了“风电三峡”的梦想。按照乌兰察布市的风电发展规划,到2020年,乌兰察布市风电装机规模要达到2400万千瓦,超过三峡的装机规模。
然而,在过去的7年,虽然南方电荒现象严重,内蒙古富余的电能却因为缺乏外送的通道只能“窝”在本地。于是,风电规模被限制,增长速度也随之滞缓。
新增项目难审批
上个世纪80年代,内蒙古的农牧民夜晚还在黑暗之中。为了解决牧区照明问题,内蒙古电力公司为农牧民安上了小型的风电机,一家一台。
风电机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农牧民将之称为生活的“第二次解放”。
如今,即使内蒙古最偏远的村庄也接入了电网,家用的风机被淘汰,大规模的风电场一个个建设起来。到2005年,辉腾锡勒的风电装机容量总共为6.85万千瓦,仅次于8万千瓦的新疆大阪城,成为亚洲第二大风场。
2006年,乌兰察布的风电规模达到16万千瓦,已经是全国风电装机规模最大的地区。之后,乌兰察布的风电每年以翻番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底,在乌兰察布的11个旗县市中,8个都设有风场。
在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风电办主任吕建军办公室墙上挂着这样一张布局图:按照可开发的风电资源,察右中旗还将在东南、正北、西北、西南等规划5个百万级风场,总装机达700万千瓦,是现有装机容量的6倍。
目前,乌兰察布市的装机规模为270万千瓦,其中已经并网运行的为225万千瓦。按照乌兰察布市风电办主任郭少军的想法,在“风电三峡”宏伟蓝图中,乌兰察布6828平方公里的风电可开发土地上都要插满风机。
从2006到2011年5年间,内蒙古风电以每年2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快速增长。如今,风电场有131处,总装机达1383.4万千瓦。按照自治区的规划,“十二五”期间,内蒙古风电总装机规模为3300万千瓦,按照目前已经投产的1000万千瓦,在建的700万千瓦和已经“给路条”的1700万千瓦,目前的规模已经达到。
也就是说,“十二五”期间,内蒙古的风电已经没有更多的项目可批复了。乌兰察布风电项目审批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困难。
2010年春节前,内蒙古电力公司下属送变电工程公司获得了目前为止察右中旗的最后一个被核准的风电项目。2011年半年过去了,察右中旗申报的另外4个项目还没有音讯。
“现在自治区和市里都控制严了,今年我们上报了5家,但一个批复也没有拿到。”卓资县风电办副主任刘胜英向记者坦言。按照自治区风电的“十二五”规划,乌兰察布的风电规模为610万千瓦,而乌兰察布市里分给察右中旗和后旗的指标总共才300万千瓦。如今,加上已经上报核准的项目,察右中旗的风电已经达到143万千瓦,未来还会核准多少是未知数。
“我们现在既跑市里,也跑国家发改委,双管齐下,如果一下子能在国家拿到一个百万千瓦的大项目,那就好了。”一个区县的风电办负责人告诉记者。
风电能为地方带来巨大“钱途”,这是各地蜂拥而上最直接的动力。
以年财政收入不到1.3亿元的察右中旗为例,它拥有乌兰察布市一半的风场,2010年,该旗实现总装机103.5万千瓦,发电20亿度、按照每度电0.51元计算,风电企业全年营收10.2亿元。若按17%的增值税率,仅增值税,地方财政就应增收1.7亿元。
但2008年,国家为鼓励风电的发展,实施增值税优惠政策,增值税可用以抵扣设备购置费。在风电投资中,设备投入是最大成本,每个10万千瓦的项目投资约为10亿元,其中8亿元就是设备投入。增值税优惠政策就意味着,政府在五六年后才能征收占所有税费中最大板块的增值税。
即使这样,2010年察右中旗还是收入2300多万元企业所得税,占全年财政收入的17%。“7年政策期过了后,风电会成为我们的主导产业。”吕建军告诉记者。那时候,地方财政的收入会相当可观。
大小网恩怨?
今年4月底,内蒙古传出“整风”消息,将通过“托管、重组、兼并”等方式,将辖区内风电开发商从60多家缩减到25家。当地政府意识到风电规模的膨胀必然加剧地方产能“过剩”的现状,不仅更加严守风电项目的“入口”,并对现有的风险项目开始进行整合,整顿小散乱的企业。
背后的原因是:当地最适宜发电的冬季,有近20%的风机却处于“休息”状态。不仅仅是乌兰察布,整个内蒙古都存在“窝电”现象。由于北方冬季转寒,火电除了发电之外还提供工业和生活供热,所以优选发展火电,很多风机被关停。
“如果不关停,蒙西地区就消化不了这么多的电,而多余的电又送不出去。”察右中旗前风电办主任王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一般10万千瓦的风场投资为8亿元人民币,每根风柱就需约1300万元人民币的成本。风场的使用寿命在20年左右,如果风机建成后不正常使用,每年产生的折旧费是惊人的。
王勇告诉记者,仅在察右中旗,每年至少有1/4的风资源被浪费。他算了一笔账,一个10万千瓦的风电场每年发电2.6亿度,按照每度0.51元的电价计算,每年就有1.3亿的营收,光电费每年就有5000多万元的损失。
2010年底,察右中旗的风电并网规模为125万千瓦,损失达6亿多元。据电监会数据,2010年上半年,全国风电未收上网的约有27.76亿度,其中内蒙古就有20.10亿度,占75.68%。
无论如何,内蒙古风电亟须找到一个外运的通道。但从目前来看,国家电网作为全国电力输送网络的公司还无法接纳蒙西电网富余的电。
内蒙古电力公司是中国唯一一个独立的省级电网,与蒙东电网一样,原来和国家电网都属于一家,后因体制原因由内蒙古自治区独立运营。2009年,蒙东电网所辖赤峰、通辽、呼伦贝尔、兴安4盟市正式并入国家电网,而分管除原蒙东电网区域之外的8个蒙市的蒙西电网则成为了最后一个独立的电网。
2010年底,在内蒙古1000万千瓦的并网装机容量中,蒙西地区就占630万千瓦,风电装机和发电量分别占到全国总量的20.3%和20.8%。
如同一个小小的王国,作为独立电网,蒙西电网对所辖区域的电网建设、决策运营、电价制定、电力购销都有决策权。为了降低工业、生活用电成本,增加招商引资的砝码,蒙西的电价往往低于全国其他地区。
这些年来,国家电网一直试图接管这个“独立”出去的孩子。“但这是一个资产数千亿的盘子,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不愿意放手。”原内蒙古电管局农电处和风电办主任工程师陈通漠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陈是内蒙古风电的老专家,如今已有75岁高龄,对于这些年蒙西电网通过国家电网输送富余电的努力,他深有感触。
“一方面,国家电网往南输送的能力有限,它会优先将蒙东、山西等富余电量输送到华北,也就轮不上蒙西电网;另一方面,蒙西电网作为独立电网,要想走国家电网的通道,必须突破体制上的障碍,与国家电网达成一致。”乌兰察布市发改委副主任、风电办主任郭少军向《中国经济周刊》坦言“并网”难的缘由。
国家电网也有难处,不能接纳电网是受电网接纳能力等客观条件限制,而且并网过程中难以操作。在一次与自治区政府进行沟通的座谈会上,国家电网表示,蒙西电网外送华北电网的通道夜间无法达白天的水平,如果后半夜(23时至次日7时)接受400万千瓦电力(白天390万千瓦),将会造成京津唐电网夜间部分机组停机,停运机组第二天无法及时启动,高峰时段不能满足用电需求。
“国家电网是想收复蒙西电网,”一位内蒙古业内专家说,“但蒙西电网希望独立,以保持对当地电价的控制,从而为打造本地的工业提供优势条件。”陈通漠告诉记者。蒙西电网的并入不仅意味着国家和地方利益的再分配,也将意味着内蒙古失去一项支撑当地工业发展的电力优势条件。
“特高压”迟缓
为了将富余的电输送出去,5年前内蒙古就提出建设特高压输送线路。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也曾表示,未来5年中国将投资超过5000亿元,建成“三纵三横”特高压交流骨干网架和11项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特高压”是指交流1000千伏及以上和直流正负800千伏及以上的电压等级,输送距离可以超过2000公里。
目前,内蒙古只有一条特高压线路正在建设之中,那就是“锡盟—上海西”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变电工程,这条线路将解决内蒙古“煤从空中走”的通道问题。但是,作为局域网,为“风电三峡”打造的输出通道似乎还没到来,这是蒙西地区所盼望的。
陈通漠说:“如果5年只建一条特高压线,这个速度就太慢了。”2005年,我国的风电装机容量世界第五,到2010年年底已排在了第一位,但是并网发电量却排在了第二位,风资源和设备没有得到高效的利用。
在蒙西地区,地方对外送电通道建设显得越来越迫切。陈通漠告诉记者,也曾有民营企业要求建设一条“内蒙古到广东”的特高压路线,5年内投资200亿元,但是在城市末端,国家电网支配着各个城市电网支干线,高压线落地入户也需要国家电网点头。很明显,民营资本投资特高压输送线路还存在很多现实难题。
今年6月29日,国务院颁布了2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未来5年内,国家将支持内蒙古建设通至中部省份的北煤南运新通道,同时,将内蒙古电力外送通道正式纳入国家电网建设总体规划,优先安排建设。
郭少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十二五’期间乌兰察布的输电通路肯定要建,但是放在2012年还是2015年来建就不一样。在2012年建,乌兰察布1000万千瓦的风电规模就没问题,但要是放在2015年来建,建设周期还要3年,这就意味着乌兰察布这几年的风电就不能再有发展了。”
这成了乌兰察布的巨大困惑。
列车驶入乌兰察布,透过车窗,在草被稀疏的荒地上偶尔能看到小片的土杨树。它们的树冠和树干,始终保持着一个姿态:偏向东南方。
这是乌兰察布风的杰作。因为拥有优质的风资源,位于内蒙古中部的乌兰察布,最早开始了“风电三峡”的梦想。按照乌兰察布市的风电发展规划,到2020年,乌兰察布市风电装机规模要达到2400万千瓦,超过三峡的装机规模。
然而,在过去的7年,虽然南方电荒现象严重,内蒙古富余的电能却因为缺乏外送的通道只能“窝”在本地。于是,风电规模被限制,增长速度也随之滞缓。
新增项目难审批
上个世纪80年代,内蒙古的农牧民夜晚还在黑暗之中。为了解决牧区照明问题,内蒙古电力公司为农牧民安上了小型的风电机,一家一台。
风电机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农牧民将之称为生活的“第二次解放”。
如今,即使内蒙古最偏远的村庄也接入了电网,家用的风机被淘汰,大规模的风电场一个个建设起来。到2005年,辉腾锡勒的风电装机容量总共为6.85万千瓦,仅次于8万千瓦的新疆大阪城,成为亚洲第二大风场。
2006年,乌兰察布的风电规模达到16万千瓦,已经是全国风电装机规模最大的地区。之后,乌兰察布的风电每年以翻番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底,在乌兰察布的11个旗县市中,8个都设有风场。
在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风电办主任吕建军办公室墙上挂着这样一张布局图:按照可开发的风电资源,察右中旗还将在东南、正北、西北、西南等规划5个百万级风场,总装机达700万千瓦,是现有装机容量的6倍。
目前,乌兰察布市的装机规模为270万千瓦,其中已经并网运行的为225万千瓦。按照乌兰察布市风电办主任郭少军的想法,在“风电三峡”宏伟蓝图中,乌兰察布6828平方公里的风电可开发土地上都要插满风机。
从2006到2011年5年间,内蒙古风电以每年2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快速增长。如今,风电场有131处,总装机达1383.4万千瓦。按照自治区的规划,“十二五”期间,内蒙古风电总装机规模为3300万千瓦,按照目前已经投产的1000万千瓦,在建的700万千瓦和已经“给路条”的1700万千瓦,目前的规模已经达到。
也就是说,“十二五”期间,内蒙古的风电已经没有更多的项目可批复了。乌兰察布风电项目审批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困难。
2010年春节前,内蒙古电力公司下属送变电工程公司获得了目前为止察右中旗的最后一个被核准的风电项目。2011年半年过去了,察右中旗申报的另外4个项目还没有音讯。
“现在自治区和市里都控制严了,今年我们上报了5家,但一个批复也没有拿到。”卓资县风电办副主任刘胜英向记者坦言。按照自治区风电的“十二五”规划,乌兰察布的风电规模为610万千瓦,而乌兰察布市里分给察右中旗和后旗的指标总共才300万千瓦。如今,加上已经上报核准的项目,察右中旗的风电已经达到143万千瓦,未来还会核准多少是未知数。
“我们现在既跑市里,也跑国家发改委,双管齐下,如果一下子能在国家拿到一个百万千瓦的大项目,那就好了。”一个区县的风电办负责人告诉记者。
风电能为地方带来巨大“钱途”,这是各地蜂拥而上最直接的动力。
以年财政收入不到1.3亿元的察右中旗为例,它拥有乌兰察布市一半的风场,2010年,该旗实现总装机103.5万千瓦,发电20亿度、按照每度电0.51元计算,风电企业全年营收10.2亿元。若按17%的增值税率,仅增值税,地方财政就应增收1.7亿元。
但2008年,国家为鼓励风电的发展,实施增值税优惠政策,增值税可用以抵扣设备购置费。在风电投资中,设备投入是最大成本,每个10万千瓦的项目投资约为10亿元,其中8亿元就是设备投入。增值税优惠政策就意味着,政府在五六年后才能征收占所有税费中最大板块的增值税。
即使这样,2010年察右中旗还是收入2300多万元企业所得税,占全年财政收入的17%。“7年政策期过了后,风电会成为我们的主导产业。”吕建军告诉记者。那时候,地方财政的收入会相当可观。
大小网恩怨?
今年4月底,内蒙古传出“整风”消息,将通过“托管、重组、兼并”等方式,将辖区内风电开发商从60多家缩减到25家。当地政府意识到风电规模的膨胀必然加剧地方产能“过剩”的现状,不仅更加严守风电项目的“入口”,并对现有的风险项目开始进行整合,整顿小散乱的企业。
背后的原因是:当地最适宜发电的冬季,有近20%的风机却处于“休息”状态。不仅仅是乌兰察布,整个内蒙古都存在“窝电”现象。由于北方冬季转寒,火电除了发电之外还提供工业和生活供热,所以优选发展火电,很多风机被关停。
“如果不关停,蒙西地区就消化不了这么多的电,而多余的电又送不出去。”察右中旗前风电办主任王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一般10万千瓦的风场投资为8亿元人民币,每根风柱就需约1300万元人民币的成本。风场的使用寿命在20年左右,如果风机建成后不正常使用,每年产生的折旧费是惊人的。
王勇告诉记者,仅在察右中旗,每年至少有1/4的风资源被浪费。他算了一笔账,一个10万千瓦的风电场每年发电2.6亿度,按照每度0.51元的电价计算,每年就有1.3亿的营收,光电费每年就有5000多万元的损失。
2010年底,察右中旗的风电并网规模为125万千瓦,损失达6亿多元。据电监会数据,2010年上半年,全国风电未收上网的约有27.76亿度,其中内蒙古就有20.10亿度,占75.68%。
无论如何,内蒙古风电亟须找到一个外运的通道。但从目前来看,国家电网作为全国电力输送网络的公司还无法接纳蒙西电网富余的电。
内蒙古电力公司是中国唯一一个独立的省级电网,与蒙东电网一样,原来和国家电网都属于一家,后因体制原因由内蒙古自治区独立运营。2009年,蒙东电网所辖赤峰、通辽、呼伦贝尔、兴安4盟市正式并入国家电网,而分管除原蒙东电网区域之外的8个蒙市的蒙西电网则成为了最后一个独立的电网。
2010年底,在内蒙古1000万千瓦的并网装机容量中,蒙西地区就占630万千瓦,风电装机和发电量分别占到全国总量的20.3%和20.8%。
如同一个小小的王国,作为独立电网,蒙西电网对所辖区域的电网建设、决策运营、电价制定、电力购销都有决策权。为了降低工业、生活用电成本,增加招商引资的砝码,蒙西的电价往往低于全国其他地区。
这些年来,国家电网一直试图接管这个“独立”出去的孩子。“但这是一个资产数千亿的盘子,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不愿意放手。”原内蒙古电管局农电处和风电办主任工程师陈通漠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陈是内蒙古风电的老专家,如今已有75岁高龄,对于这些年蒙西电网通过国家电网输送富余电的努力,他深有感触。
“一方面,国家电网往南输送的能力有限,它会优先将蒙东、山西等富余电量输送到华北,也就轮不上蒙西电网;另一方面,蒙西电网作为独立电网,要想走国家电网的通道,必须突破体制上的障碍,与国家电网达成一致。”乌兰察布市发改委副主任、风电办主任郭少军向《中国经济周刊》坦言“并网”难的缘由。
国家电网也有难处,不能接纳电网是受电网接纳能力等客观条件限制,而且并网过程中难以操作。在一次与自治区政府进行沟通的座谈会上,国家电网表示,蒙西电网外送华北电网的通道夜间无法达白天的水平,如果后半夜(23时至次日7时)接受400万千瓦电力(白天390万千瓦),将会造成京津唐电网夜间部分机组停机,停运机组第二天无法及时启动,高峰时段不能满足用电需求。
“国家电网是想收复蒙西电网,”一位内蒙古业内专家说,“但蒙西电网希望独立,以保持对当地电价的控制,从而为打造本地的工业提供优势条件。”陈通漠告诉记者。蒙西电网的并入不仅意味着国家和地方利益的再分配,也将意味着内蒙古失去一项支撑当地工业发展的电力优势条件。
“特高压”迟缓
为了将富余的电输送出去,5年前内蒙古就提出建设特高压输送线路。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也曾表示,未来5年中国将投资超过5000亿元,建成“三纵三横”特高压交流骨干网架和11项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特高压”是指交流1000千伏及以上和直流正负800千伏及以上的电压等级,输送距离可以超过2000公里。
目前,内蒙古只有一条特高压线路正在建设之中,那就是“锡盟—上海西”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变电工程,这条线路将解决内蒙古“煤从空中走”的通道问题。但是,作为局域网,为“风电三峡”打造的输出通道似乎还没到来,这是蒙西地区所盼望的。
陈通漠说:“如果5年只建一条特高压线,这个速度就太慢了。”2005年,我国的风电装机容量世界第五,到2010年年底已排在了第一位,但是并网发电量却排在了第二位,风资源和设备没有得到高效的利用。
在蒙西地区,地方对外送电通道建设显得越来越迫切。陈通漠告诉记者,也曾有民营企业要求建设一条“内蒙古到广东”的特高压路线,5年内投资200亿元,但是在城市末端,国家电网支配着各个城市电网支干线,高压线落地入户也需要国家电网点头。很明显,民营资本投资特高压输送线路还存在很多现实难题。
今年6月29日,国务院颁布了2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未来5年内,国家将支持内蒙古建设通至中部省份的北煤南运新通道,同时,将内蒙古电力外送通道正式纳入国家电网建设总体规划,优先安排建设。
郭少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十二五’期间乌兰察布的输电通路肯定要建,但是放在2012年还是2015年来建就不一样。在2012年建,乌兰察布1000万千瓦的风电规模就没问题,但要是放在2015年来建,建设周期还要3年,这就意味着乌兰察布这几年的风电就不能再有发展了。”
这成了乌兰察布的巨大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