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幼儿双性化教育的时机问题

来源 :中国科技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xb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幼儿双性化教育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其在实践中的不断发展,幼儿双性化教育成为目前儿童性别教育的主导倾向之一。如果家长、教师不遵循幼儿性别社会化发展规律,一味的对其进行双性化教育,有可能会违背双性化教育的初衷,造成幼儿性别紊乱,甚至使其认为自己是另一种性别。幼儿双性化教育的时机问题应该受到大家的重视。
  [关键词]:幼儿双性化教育 性别认同 性别稳定性 性别恒常性 时机
  综述:
  对幼儿进行“双性化教育”就是要消除角色刻板观念的束缚,教育儿童除了保持男女性别特质以外,还要两性兼容,即两性之间相互吸收对方的优点,完善自我的人格。
  为了使该理念更好的为幼儿性别角色教育服务,促进幼儿个性充分发展,笔者对近十年来国内幼儿双性化教育相关研究成果的有关文献进行了阅读、筛选、分析、归纳,发现如下:
  一、从2002年到2013年的十多年间,每年都有双性化教育相关成果,而且研究者不仅有各高校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领域的学者,还有一批幼儿园一线教师,除此还有就自己实施双性化教育进行轶事记录的一些家长,社会对双性化教育的关注程度可见一斑。研究内容从最初关于双性化教育的概念、意义、必要性研究,到与其他性别角色教育理念的争议研究,再到双性化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应用的可能性研究,到在幼儿性别角色教育实践中运用双性化教育理念,再到实施幼儿双性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遵循了“理论——实践——理论”这一发展规律。
  二、有关双性化教育的大量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但是关于学校和家庭对幼儿进行双性化教育正确的时机的专门研究还相对较少,研究主要局限于家长和教师转变性别角色刻板印象观念、改变家庭教养方式、在学校和家庭建立一个两性平等的氛围等这些双性化教育方法上,如果在幼儿还没有形成其性别认同及性别恒常的时候进行双性化教育,只怕不仅不能达到促进儿童人格全面发展的目的,而且有可能会造成性别认同紊乱,甚至会走向性别刻板印象的另一个极端——认为自己是另一种性别,所以幼儿双性化教育的时机问题亟待解决。
  随着双性化人格的优越性逐渐被人熟知,越来越多幼儿园教师及家长开始在日常教育中融入双性化教育的理念,教育男孩温柔体贴、不失风度、彬彬有礼;教育女孩坚强独立、积极上进、乐观宽容。可是如果不遵循幼儿性别概念的发展规律,在幼儿没有形成生理、心理性别认同,没有形成性别恒常性认知的情况下,家长、教师盲目的对其进行双性化教育,有可能会违背双性化教育的初衷,形成性别紊乱,甚至会使其认为自己是另一种性别。幼儿双性化教育的时机问题应该得到重视。笔者试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就本问题进行论述。
  一、对幼儿进行双性化教育应把握正确时机的理论依据。
  儿童性别概念主要包括三个成分: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性别恒常性。
  1岁半—3岁是个体性别认同的发展阶段。性别认同不仅包括儿童对自己性别的正确标定,也包括对他人性别的正确认定。我国学者范珍桃(2005)等人的研究表明,虽然大多数幼儿3岁时已经能辨别自己的性别,但依然有50%的3岁幼儿不能辨别他人的性别。
  4岁-5岁是个体性别稳定性的发展阶段。性别稳定性是指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其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性别特征的认识。我国学者范珍桃(2005)等人的研究表明:4岁左右,幼儿的性别稳定性出现,但是比较差;而绝大数5岁儿童已经能认识到,不管过去或将来,人的性别都是稳定不变的。
  6-7岁是个体性别恒常性的发展阶段。性别恒常性是指儿童对一个人不管外表发生什么变化,而其性别保持不变的认识。由于儿童活动、外表或身体方面的特征是可见的,变化较大,使对这些方面反映的性别信息的判断复杂化,导致儿童的性别稳定性发展较早,性别恒常性出现较晚。
  科尔伯格认为,性别恒常性的发展和物理守恒概念的发展是一致的,只有当儿童达到具体运算阶段(6-7岁),获得了守恒概念后,他们还形成了性别恒常性。
  以上理论表面,个体对性别概念的认识存在一个学习的过程。在生理和社会性别发展期允许儿童暂时刻板,以完成性别认同。因为在该时期,儿童更多是从生理和社会层面出发理解性别,而较少思考心理性别的问题。4-5岁,儿童大多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性别,之后就开始习得性别刻板印象。教育者应该尊重这种刻板,而不要过度纠正,这是性别角色概念形成的必经阶段。相反,如果个体不能获得良好的生理与社会性别认同,就容易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出现性别认同紊乱的现象。所以,对幼儿进行双性化教育应该把握正确的时机。
  二、对幼儿进行双性化教育应把握正确时机的事实依据。
  近十年来来,随着儿童人格双性化教育的发展,人们却发出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男孩一个个太软弱、没有一点男子气概;可女孩却越来越像假小子,不仅头发越来越短,衣服越来越男性化,就连行为也颇具男性特色。许多国家的研究数据表明,幼儿园和中小学男生不仅在语言、读写能力方面比女生落后,传统的男性优势学科如数学等,也渐渐由女生占据,在幼儿园和中小学,男生开始成为“新弱势群体”“,男孩问题”备受关注。甚至有人开始呼吁,要把男子汉教育、刚性教育纳入到幼儿园教育轨道。以上种种现象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思考——双性化教育还有哪些应该完善?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兴趣、能力和爱好,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与优点。需要特别之处的是:双性化,既不是性别错位,也不是同性一体的同义语。双性化人格的特征是:既独立又合作,既果断又沉稳,既敏感又豁达,既自信又谨慎,既热情又成熟。而双性化教育也是要求在教育儿童时,除了保持男女性别特质以外,还要相互吸收对方的优点,完善自我的人格。所以,双性化教育的目标本身是好的,但如果在实施过程中,不遵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可能就会适得其反,出现男孩危机或者女孩危机。
  三、总结:
  双性化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习得的,幼儿阶段正是个体形成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别恒常的关键阶段,此时双性化教育的重点不应在于改变性别刻板,而是应该尊重刻板,在强化性别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多向异性学习他们的优点。例如女孩子哭的时候可以对她说“你是女孩,很漂亮,哭起来就不好看了,应该像男孩那样勇敢一些”;男孩莽撞的时候可以对他说“你是男孩子,你很勇敢,但如果能像女孩子一样礼貌一些就更好了”等等。这种做法不仅能帮助他们获得性别认同、强化自身性别意识,而且也向他们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两性是平等的、都有值得骄傲的地方,有利于帮助他们习得双性化人格,完善自身人格,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明红.学前儿童社会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1-76.
  [2]方俊明.性别差异与两性化人格[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3).
  [3]李艳丽.关于幼儿性别认同教育的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2(12):141-142.
  [4]刘春琼.论双性化人格教育的教师准备[J].上海教育科研,2011(9):15-18.
其他文献
初中物理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物理等有关方面的专业知识,是物理学起步的重要阶段。怎样将物理的“教”转化成学生的“学”,让物理能在基础教育上完美的打好基石,让学生不因为老师的“有教无类”而失去了对物理这门本该充满乐趣的学科兴趣,成为了我们不得不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笔者不才,以为对此有点自己的见解,具体如下:  1、抓好入门教育  众所周知,物理的学习是在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加入的,对于学生而言,对于这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目前高校实验实训室设备管理现状,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高校实验实训室设备管理方案,以实现高效、准确的设备信息化管理。  【关键词】:物联网 RFID 设备管理  一、我国高校实验实训室设备管理现状  高校实验实训室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在高校的建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高校实验实训室的设备资产规模也在迅速增加,加上学校合并以及多校
期刊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化水平持续深入地发展,信息化普及程度越来越高,高校考务管理工作涉及的工作面广泛,考务管理工作过程处理的数据信息庞大,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率逐年提高,学生参加考试人数逐年增多,考务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以广西外国语学院的考务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为例,对考务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进行初探,相信对高校考务管理工作具有一定助推作用。  【关键词】:考务管理 信息化 建设 
期刊
[摘要]:伴随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蓬勃发展的浪潮,歌唱艺术也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人们对声乐艺术的审美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掌握科学的发声法,也就成了我们歌唱训练中的首要任务。日常的歌唱训练中,我们除了做一些呼吸训练,共鸣训练,语言训练外,还要注重树立正确的声音形象、真假声、中高声区的统一、软腭的控制等几方面的训练。  [关键词]:气息 发声方法 声乐教学 声乐艺术 声音形象  歌唱艺术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英语课程标准的推出,以激发和提高中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为目标的新的教学方法也随之出现,而游戏教学便是其中的一种。本文以多元智能理论和情感过滤学说为指导,对中职课堂的游戏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从而得出了实施游戏教学的几点基本原则及策略。  【关键词】:游戏 多元智能 情感过滤 原则 策略  从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我们了解到现今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激励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建立自
期刊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教育改革也不断得到推广,实现了从课程标准、教学内容至教学方式与方法的转变,打破了传统应试教育制度禁锢,转变为当前素质培育模式。就普通高中而言,更是突破“学科—单元”的单一化模式,转而向“学科领域—科别—模块”模式转变,可以说,这种模式的引入使我国高中教学从根本实现了变革。本文将从我国高中数学必修模式教学及课程入手,结合当前数学教育环境,对当前高中数学必修模块的
期刊
【摘要】:《机械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内容包括机械传动,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使用维护及基本的设计计算方法。本文首先阐述了《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其次,就如何有效提高《机械基础》教学水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机械基础 教学水平 分层目标教学法  1. 前言  《机械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内容包括机械
期刊
【摘要】: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学习内容的巩固和反馈,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是课堂内容的提升和综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实践性作业 开放性作业 选择性作业  对于教和学环节而言,作业相当于一座桥梁,将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两个密不可分的阶段紧密联系起来。老师通过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反馈自己教学的覆盖面
期刊
[摘要]随着贫困大学生的增多,贫困生的问题增多。如何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常见的自卑、焦虑、抑郁、敏感、封闭等心理问题成为一门重要课题。本文从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入手,对其成因进行分析,探究贫困大学生在自我认知、人际交往、社会认同等方面存在的思想误区,研究贫困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方法,使贫困大学生自尊、自强、自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政治思想教育  1. 贫困
期刊
[摘要]:本文是黑龙江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成果。《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各专业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该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表现出很多弊端,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提高。教学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通过解决教师所布置的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