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实施语感教学,势必有利于纠正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那么究竟如何培养语感,进行语感教学呢?结合我国语文教育现状,提出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两条基本途径。
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自己接触和使用具体的语言材料,这是语感培养中最基本的途径。而强化实践最有效的方法则是听读说写的反复训练。“听、说、读、写训练都很重要”,“读就是用眼睛听,写就是用笔说;反过来,听就是读,用耳朵读,说就是写,用嘴巴写”,“阅读和写作都是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1]。
听,要有广播员那种“听的敏感”,“善于听人家的语言,读人家的文章”,“必须特地留意人家怎样用词,怎样表达意思,留意考察怎样把一篇长长的语言顺次说下去”[2]。读,最贵吟咏,吟咏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咏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内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3]。说,“无论如何不说一句不完整的话,说一句一定要表达出一个意思”,“无论何时不把一个不很了解的词硬用在语言里,也不把一个不很适合的词凑在语言里”,“无论何时不乱用一个连词,不多用或少用一个助词。说一句话,一定要在应当‘然而’的地方才‘然而’,应当‘那么’的地方才‘那么’,需要‘吗’的地方不缺少‘吗’,不需要‘了’的地方,不无谓地‘了’”[4]。写,要“想清楚在写”,“先写提纲”,写完后“站在旁人的地位,把自己的语言念一念、听一听,要是不怎么上口,不怎么顺耳”就得修改[5]。听读说写都有“精”、“泛”之分。“精”的教学能有效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语言规律,提高语言实践能力。“泛”的教学有助于学生为以后语言规律学习和掌握奠定基础。
语感实践侧重的便是“泛”的教学,而语感教学的另一条基本途径——语感分析则更接近于“精”的教学。所以说,语感能力培养不能停留在单纯的言语直觉经验的低层次上,还要在学习分析语文知识中取得理性认识和经验,并用之于新的言语活动实践,“一切语文从实践中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指听、读、重读、抄写,用手、用舌头练习,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时时这样做。但是规则可以帮助,并且强化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6]。
可见,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有很强的互补性,在教学中应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分析,在分析中实践,现归纳几种训练语感的方法。
一、指导学生阅读文章。诵读是一种能充分传达文章情意的自然读法,通过诵读,学生对语言材料的音质感、音量感,对语言主旨的捕捉能力都会有所提高。默读则便于涉猎更广泛的语言材料,有利于节约时间。
教学中,教师应选择语言典范、语感因素强的重点篇章,指导学生品读、体味,如《再别康桥》是现代诗坛上独具魅力的传世之作,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读,才能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及诗中涌动的激情。首先请同学们聆听配乐朗读(可以配肖邦的《别离曲》);然后默读思考诗歌的抒情线索;接下来请学生放声朗读全诗(注意体味诗中各种景物寄予的作者的感情);下一个环节点拨学生鉴赏本诗的“画面美”(可从色彩绚丽的意象、动作性强的词语等方面思考)、“音乐美”(可从诗歌的押韵、局式及叠字的运用等方面体会;最后请学生诵读全诗,增强审美体验。
二、引领学生进入境界。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应创设特定的言语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参与”到言语活动中,从动态语中获得语感。《冬天之美》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然而在学生的印象中萧条、寒风凛冽的冬天根深蒂固,因而对于作者描写的优美的冬景可能无法理解,那么对于在这基础上阐发的情感就更无法体会了。结合本文特色,以创设和谐的“情景教学”理论为指导,在导入和全文感知部分,可以选用一系列美妙的冬景图片,再加上配乐朗诵,制作多媒体课件,以求获得较好的视听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之进入情感领域,品读作者心声。
三、带领学生赏析作品。优秀的文学作品值得反复玩味,而且“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首先,把握关键词语,体味其作用。如《孔乙己》中,作者写孔乙己初到酒店是“排出九文大钱”,最后一次到酒店买酒是“从破口袋摸出四文大钱”,同一个人到同一个酒店,同是去买酒,为什么付钱的动作不同?这里用一“排”、一“摸”有何用意呢?抓住这两个关键字,引导学生稍加思考,便会得出:“排”,是因为孔乙己兜里有钱,洋洋得意,可以摆摆阔绰,而“摸”则勾勒出其囊中羞涩。
其次,细品关键句,探寻其用意。如《风景谈》中“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等转折句的运用,仔细阅读,不难发现,作者之所以集中使用转折句式,是因为环境所迫不得不使用曲笔,以转折之笔抒发情怀,从而使读者领悟到作者“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的良苦用心。
再次,分析关键段落,理解其内蕴。《林黛玉进贾府》中有这样一段:“这王熙凤携看黛玉的手,上下仔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外孙女,竟是一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不忘……’”表面看来,这是王熙凤在夸林黛玉,多读几遍,稍作分析,很快便可挖掘出其隐含意义:不仅夸奖了林黛玉,而且奉承了贾母,还不得罪“四春”。
四、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生活是语感之源。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现象,多参加社会实践,以便直接摄取生活中的营养,不断充实自己,深化语感。叶圣陶曾说,只有“有过劳动经验”的人,才能体味到“劳动后的疲倦确实和一味懒散感到的疲倦不同”,才会对“健康的疲倦”“拍手称赞”[7]。
以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为基石,可以衍生出诸多语感教学操作方法。但是,语感教学从根本上说要打破旧有语文教学观念和体系,建立起崭新的语文教学观念和体系。相信,在语感教学论者们的共同努力下,语感教学必定能占领语文教学之高地。
参考文献:
[1]李亚英.叶圣陶论语感.中学语文教学,1996(2).
[2][3][4][5][7]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出版社,1980:419,13,418,632,268.
[6]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70.
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自己接触和使用具体的语言材料,这是语感培养中最基本的途径。而强化实践最有效的方法则是听读说写的反复训练。“听、说、读、写训练都很重要”,“读就是用眼睛听,写就是用笔说;反过来,听就是读,用耳朵读,说就是写,用嘴巴写”,“阅读和写作都是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1]。
听,要有广播员那种“听的敏感”,“善于听人家的语言,读人家的文章”,“必须特地留意人家怎样用词,怎样表达意思,留意考察怎样把一篇长长的语言顺次说下去”[2]。读,最贵吟咏,吟咏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咏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内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3]。说,“无论如何不说一句不完整的话,说一句一定要表达出一个意思”,“无论何时不把一个不很了解的词硬用在语言里,也不把一个不很适合的词凑在语言里”,“无论何时不乱用一个连词,不多用或少用一个助词。说一句话,一定要在应当‘然而’的地方才‘然而’,应当‘那么’的地方才‘那么’,需要‘吗’的地方不缺少‘吗’,不需要‘了’的地方,不无谓地‘了’”[4]。写,要“想清楚在写”,“先写提纲”,写完后“站在旁人的地位,把自己的语言念一念、听一听,要是不怎么上口,不怎么顺耳”就得修改[5]。听读说写都有“精”、“泛”之分。“精”的教学能有效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语言规律,提高语言实践能力。“泛”的教学有助于学生为以后语言规律学习和掌握奠定基础。
语感实践侧重的便是“泛”的教学,而语感教学的另一条基本途径——语感分析则更接近于“精”的教学。所以说,语感能力培养不能停留在单纯的言语直觉经验的低层次上,还要在学习分析语文知识中取得理性认识和经验,并用之于新的言语活动实践,“一切语文从实践中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指听、读、重读、抄写,用手、用舌头练习,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时时这样做。但是规则可以帮助,并且强化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6]。
可见,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有很强的互补性,在教学中应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分析,在分析中实践,现归纳几种训练语感的方法。
一、指导学生阅读文章。诵读是一种能充分传达文章情意的自然读法,通过诵读,学生对语言材料的音质感、音量感,对语言主旨的捕捉能力都会有所提高。默读则便于涉猎更广泛的语言材料,有利于节约时间。
教学中,教师应选择语言典范、语感因素强的重点篇章,指导学生品读、体味,如《再别康桥》是现代诗坛上独具魅力的传世之作,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读,才能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及诗中涌动的激情。首先请同学们聆听配乐朗读(可以配肖邦的《别离曲》);然后默读思考诗歌的抒情线索;接下来请学生放声朗读全诗(注意体味诗中各种景物寄予的作者的感情);下一个环节点拨学生鉴赏本诗的“画面美”(可从色彩绚丽的意象、动作性强的词语等方面思考)、“音乐美”(可从诗歌的押韵、局式及叠字的运用等方面体会;最后请学生诵读全诗,增强审美体验。
二、引领学生进入境界。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应创设特定的言语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参与”到言语活动中,从动态语中获得语感。《冬天之美》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然而在学生的印象中萧条、寒风凛冽的冬天根深蒂固,因而对于作者描写的优美的冬景可能无法理解,那么对于在这基础上阐发的情感就更无法体会了。结合本文特色,以创设和谐的“情景教学”理论为指导,在导入和全文感知部分,可以选用一系列美妙的冬景图片,再加上配乐朗诵,制作多媒体课件,以求获得较好的视听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之进入情感领域,品读作者心声。
三、带领学生赏析作品。优秀的文学作品值得反复玩味,而且“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首先,把握关键词语,体味其作用。如《孔乙己》中,作者写孔乙己初到酒店是“排出九文大钱”,最后一次到酒店买酒是“从破口袋摸出四文大钱”,同一个人到同一个酒店,同是去买酒,为什么付钱的动作不同?这里用一“排”、一“摸”有何用意呢?抓住这两个关键字,引导学生稍加思考,便会得出:“排”,是因为孔乙己兜里有钱,洋洋得意,可以摆摆阔绰,而“摸”则勾勒出其囊中羞涩。
其次,细品关键句,探寻其用意。如《风景谈》中“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等转折句的运用,仔细阅读,不难发现,作者之所以集中使用转折句式,是因为环境所迫不得不使用曲笔,以转折之笔抒发情怀,从而使读者领悟到作者“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的良苦用心。
再次,分析关键段落,理解其内蕴。《林黛玉进贾府》中有这样一段:“这王熙凤携看黛玉的手,上下仔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外孙女,竟是一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不忘……’”表面看来,这是王熙凤在夸林黛玉,多读几遍,稍作分析,很快便可挖掘出其隐含意义:不仅夸奖了林黛玉,而且奉承了贾母,还不得罪“四春”。
四、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生活是语感之源。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现象,多参加社会实践,以便直接摄取生活中的营养,不断充实自己,深化语感。叶圣陶曾说,只有“有过劳动经验”的人,才能体味到“劳动后的疲倦确实和一味懒散感到的疲倦不同”,才会对“健康的疲倦”“拍手称赞”[7]。
以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为基石,可以衍生出诸多语感教学操作方法。但是,语感教学从根本上说要打破旧有语文教学观念和体系,建立起崭新的语文教学观念和体系。相信,在语感教学论者们的共同努力下,语感教学必定能占领语文教学之高地。
参考文献:
[1]李亚英.叶圣陶论语感.中学语文教学,1996(2).
[2][3][4][5][7]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出版社,1980:419,13,418,632,268.
[6]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