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围绕学生的创新兴趣、创新个性、创新动力、创新思维品质、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中,注重学生数学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动力、创造性的教和学是数学教学的主渠道;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完善的教学评价标准是重要条件。
关键词:数学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创新兴趣;创新思维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中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也不仅仅只是要求学生掌握基础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基本数学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从而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老师不再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导师。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一、 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数学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注重学生数学兴趣的激发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使学生在集中精力获得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创新的动力因素。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实际。如我们学习的教室是一个长方体,可用来学习空间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从学校到家的各种不同路线来学习线段公理;学习不等式组的解集很难理解时就以西瓜为例问:你能找到比大西瓜大比小西瓜小的西瓜吗?让学生体会什么是不等式组无解的情况,有比小西瓜大比大西瓜小的西瓜吗?让学生体会不等式组的解集如何取两数中间的情况等。这样将数学教学密切联系实际,就能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学数学,怎样学习数学,使数学知识严密的科学性、内在的联系性与广泛的应用性紧密结合,从而使数学知识内化,让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的同时,感悟数学思想。使学生真正喜爱数学。
二、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总称。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学。因而,数学思想方法也应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行教材中蕴涵了多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学时,应充分挖掘由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自主获取数学知识的思想和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
三、 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对中学生而言,数学能力就是学习数学再造性的能力。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迅速而成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它主要表现为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三大方面。克鲁切茨基认为,学习数学的能力是创造性数学能力的一种表现:“对数学的彻底的、独立的和创造性的学习,是发展创造性数学活动能力的先决条件——是对那些包含新的和社会意义内容的问题,独立地列出公式并加以解答的先决条件。”在这里克鲁切茨基通过数学活动中解决具有社会意义的实际问题,把学习数学的能力与“创造性”的数学能力(指在数学科学活动中的能力,它能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或新成就)联系起来,展示了两种能力的可转化关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向“创造性”数学能力转化,就必须注重数学活动的教学,力争参与社会实践,解决具有社会意义内容的实际问题。
四、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的学习环境
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用良好的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促使学生敢于创新,从而迸发出创新思想的火花。教师还要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五、 完善教学评价标准
传统教学评价偏向以课本知识为唯一标准,往往要求十分细碎,偏重速度和熟练,很少鼓励创造。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评价要鼓励拔尖,鼓励专长,鼓励创见。教师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一些赞许,对有创新的学生要提出表扬。学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班风乃至校风,促进全体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注重赞许。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鲍书平.新课程理念下“登山型”数学学
习方式探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
(10).
[2]許海霞.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及方法探
索[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6).
[3]朱朝浒.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会评价
[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10).
[4]黄广旭.兴趣带你走进数学[J]中小学教
师培训,2003(11).
(新疆石河子144团学校)
关键词:数学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创新兴趣;创新思维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中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也不仅仅只是要求学生掌握基础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基本数学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从而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老师不再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导师。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一、 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数学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注重学生数学兴趣的激发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使学生在集中精力获得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创新的动力因素。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实际。如我们学习的教室是一个长方体,可用来学习空间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从学校到家的各种不同路线来学习线段公理;学习不等式组的解集很难理解时就以西瓜为例问:你能找到比大西瓜大比小西瓜小的西瓜吗?让学生体会什么是不等式组无解的情况,有比小西瓜大比大西瓜小的西瓜吗?让学生体会不等式组的解集如何取两数中间的情况等。这样将数学教学密切联系实际,就能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学数学,怎样学习数学,使数学知识严密的科学性、内在的联系性与广泛的应用性紧密结合,从而使数学知识内化,让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的同时,感悟数学思想。使学生真正喜爱数学。
二、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总称。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学。因而,数学思想方法也应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行教材中蕴涵了多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学时,应充分挖掘由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自主获取数学知识的思想和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
三、 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对中学生而言,数学能力就是学习数学再造性的能力。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迅速而成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它主要表现为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三大方面。克鲁切茨基认为,学习数学的能力是创造性数学能力的一种表现:“对数学的彻底的、独立的和创造性的学习,是发展创造性数学活动能力的先决条件——是对那些包含新的和社会意义内容的问题,独立地列出公式并加以解答的先决条件。”在这里克鲁切茨基通过数学活动中解决具有社会意义的实际问题,把学习数学的能力与“创造性”的数学能力(指在数学科学活动中的能力,它能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或新成就)联系起来,展示了两种能力的可转化关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向“创造性”数学能力转化,就必须注重数学活动的教学,力争参与社会实践,解决具有社会意义内容的实际问题。
四、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的学习环境
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用良好的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促使学生敢于创新,从而迸发出创新思想的火花。教师还要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五、 完善教学评价标准
传统教学评价偏向以课本知识为唯一标准,往往要求十分细碎,偏重速度和熟练,很少鼓励创造。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评价要鼓励拔尖,鼓励专长,鼓励创见。教师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一些赞许,对有创新的学生要提出表扬。学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班风乃至校风,促进全体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注重赞许。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鲍书平.新课程理念下“登山型”数学学
习方式探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
(10).
[2]許海霞.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及方法探
索[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6).
[3]朱朝浒.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会评价
[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10).
[4]黄广旭.兴趣带你走进数学[J]中小学教
师培训,2003(11).
(新疆石河子144团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