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频,偷书贼

来源 :职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假——的。’我不但是假的,里面还是空的,不但是空的,我空得连幅壁画都没有。我没有脑筋,没有心肠,没有胆子,没有骨气,是个真真的大洞口。”不知何故,我总会在跟李欣频聊天的当儿想起三毛《稻草人手记》里的这句话。
  许是在一些程度上,三毛和李欣频都是一样的人。前者说自己得的是“器官蜂巢状空洞症”,饿极便半夜开大灯偷颜如玉;后者则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个人,是“空”的,所以可以随时玩“附身”游戏。基于此,这两个“巫婆”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嗜好:偷书。
  


  
  “实心稻草人”
  
  三毛是不分好坏、不论贵贱,偷到就吃,撑了个昏天黑地,最后只能被医生“开膛破肚”,一度又变成空心稻草人一个。在这一点上,李欣频比三毛“挑食”得多。小时候她妈妈把家里电视搬走强迫李欣频看课本,结果这个死丫头反叛得可以,“只要不是课本的书都想看,当时我看很多书,唯一不看的是历史。因为老师把它教得太教条,我搞不清楚去记那些我根本不了解的年代和人名有什么意思。”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她都在对抗学校和体制,以保全自己狂野的想象力。直到后来李欣频自己做了老师才发现,这个角色能给予的远远超乎她的想象,“可以让一部失速即将撞毁的车转向”——当然,这是题外话。
  说回当时,李欣频很苦闷。她在《如何画一张自己的生命蓝图》里写道:“以前的我不是像你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怕人,怕说话,对世界充满敌意,人缘差到不行,我把自己关在深黑的小笼子里很长一段时间。”那时陪伴她最多的,只是书。
  其实不乏这样的人,他们从小便流露出一种区别于同辈人的生活模式——思维老到,行为生冷幼稚。对现实世界的恐慌感让他们更乐于躲在书的天地里燃烧自己的小宇宙,以建立强大的内心个体,来抵抗现实中“我”的无法融入感。
  李欣频恰是属于这样的人,“我觉得自己跟身边的人是截然不同的,无论是思考方式还是对事情的反应都截然不同。弟弟和爸妈,我找不到任何跟我一样类型的人,我觉得那个时候很孤单,就开始找书,从书里得到了很多依靠。”她说。
  
  “书是生存指南”
  
  小学时她喜欢看天文学的内容,以及跟星际有关的小说,“研究春天的星星跟夏天的星星有什么不同”。初中开始看哲学和一些纯文学性的小说,比如三毛和张爱玲——赫曼·赫塞的《车轮下》对李欣频的影响非常大,“其实赫塞把自己苦闷的部分放在书里当主角,死亡,然后在现实中重生。我就觉得跟自己当时的情形很像,不想念教科书,但又必须要应付考试,人就在书的世界和现实里分裂成两个,靠书里那个我养活现实的这个我。”
  因为想在这个现实世界和自己的内心之间找一条通路,大学时她开始看心灵学方面的书籍,比方说人为什么要活下来、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阶段她接触到奥修——这就像文学世界里那些最动人的相遇,比如胡安·鲁尔福遇到加西亚·马尔克斯,比如让——保罗·萨特在公园的椅子上读到了卡夫卡——奥修给李欣频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从肉体到心灵到超肉体,奥修饱读东西方诗书,他对老子、庄子的解读,对勇气、恐惧和自由的解读教给我太多。”
  就像干燥海绵的空隙因为吸收了水分而变得饱满那样,其内心世界的格局也因为这些智者的点拨而一天天饱满起来。“很长一段时间,书是我非常重要的了解世界的管道。”李欣频说。比如有一段时期台湾自杀的人很多,她就想知道人为什么要自杀,正好看到奥修的书里有个章节提到了这个部分:有人问奥修说他有个朋友想自杀,怎么劝阻?奥修告诉这个人,跟你的朋友约个时间,带他某月某日去死,结果到了那日,这个人的朋友连门都不敢出。例子告诉李欣频一个很好的答案,往往自杀的人并不是真想死,而是要吸引你的注意和关心。
  “有人想要变得很有智慧的话,一定要读奥修,其他的书都没有办法满足我的这个部分。面对社会我有很多疑问,我应该怎么去面对这个社会?书是我的指南,我想要知道问题的答案,就去读书。”李欣频说。
  
  “频”书论道
  
  Staffers:你文字里有太多涉及书籍、电影、旅行的内容,不知道这三者在你心目中是什么关系?
  李欣频:书、电影、旅行三者是平行的一个组合,缺一不可。就像太极的黑白互为阴阳,就像时钟的齿轮互为因果。当然最先选择的是书,因为早先灵魂的不自由,所以书成为我心灵的旅行以及在真正旅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伴侣,然后在求学生涯里是电影带着我旅行。其实三者的关系是:旅行是靠行走来看“一本书”——透过你身体的移动来读懂一个城市;而电影,则是坐在椅子上的旅行。
  Staffers:你有没有什么类型的书是会一直寻找来看的,只要发现有相关领域的书作,就马上找来?
  李欣频:有啊,解梦的书,所有跟梦有关的书我都想找来看。到目前为止,我看过的与梦有关的书包括《你是做梦大师——孵梦?解梦?活用梦》、《梦境实验室》、《梦境地图》、《梦的工作坊》、《我自己的世界:梦之日记》、《召唤天使》、《灵魂之旅》、《超凡之梦……激发你的创意与超感知觉》、《印加巫士的智慧洞见》、《圣境新世界》、《找寻奇迹》、《梦的智慧——荣格的世界》、《做梦的艺术》、《赛斯:梦、进化与价值完成》、《赛斯:梦与意识投射》……呵呵,说起来有点多啊,如果你愿意,可以将书里介绍的每一种方法都试试看,整理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梦方法论”。我认为梦里的每一样东西都有它出现的意义,比如我梦到被鳄鱼咬,通过释梦我就发现鳄鱼象征着恐惧,说明我潜意识里对某些事情缺乏安全感。另外,我常常梦到没有刹车的车子在路上狂奔,说明我的生活速度太快了,我就会提醒自己慢下来。
  Staffers:最近在看些什么书?书那么多,你怎么选择和安排自己看什么书?
  李欣频:最近在看《欲知生命大蜕变》、《失落的致富经典》、《麦田圈的秘密》、《新世纪扬升之光》、《公主向前走》等等,我身边有很多爱书的朋友,每次回台湾都可以拿到一大堆他们推荐的书。
  Staffers:你最近读到的一本对你有影响的书是什么?
  李欣频:最近在替一本讲亚伯拉罕的书写序,书里提到一个理论:说人其实不要逆流而上,因为你的目的地都不是在逆流的方向,而是在你顺流的方向,我们应该放下浆,顺流而走。这个观点打破了一个长期以来对努力的看法,不是讲以后都不需要努力,而是说人在自然愉悦的情况下把一些事情做出来,事情自然而成会比很努力地去雕琢更精彩。
  Staffers:最后,请发挥想象:假设你像鲁宾逊那样失落在一个荒岛上,如果可以选择,你会带什么书?
  李欣频:荒岛是那么有意思的地方,应该尽兴去玩,去冒险,干吗还带书呀!
其他文献
通过孩子,你能看到很多有创意的想法。这些想法会提醒我: 自己会不会又掉进以前的窠臼里,要不要跳出原有的模式来处理这些问题。    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我想说说我从孩子身上学到的东西。  我的孩子现在九岁了。在这过去的九年里,我和同事发脾气的次数不超过10次。以前,无论是我的性格还是做事情的风格都很有棱有角,自从有了孩子,就柔和了很多。原来,我觉得结不结婚对人的状态影响很大,但现在,我认为对
期刊
给难缠的客户汇报坏消息时,好销售和不好的销售都会拿起电话再放下,再拿起、再放下,但好销售最终会拿起电话,很有勇气和诚信地把坏消息说出来。    尼尔·瑞克汉姆(Neil Rackham)和Huthwaite公司花了20多年时间,投入了几百万美元进行研究,访问了销售前与销售后超过55000名顾客。他们从研究数据得出一个结论是,越是大宗交易、产品使用期越长或服务时间越长,人际关系在促成销售上的作用就越
期刊
他们也许是科学家(scientist)、科研工作者(researcher),也许是科技人才(technologist),总之,他们并不承认自己是天才。他们只不过是这样一群人:在一个框架下关注客观世界,能够不被纷繁复杂的表象所迷惑;对未知永远抱有热诚和原始的好奇之心;长久深入地做一件事情。  王坚,因其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的身份,因其一直以来秉持着的“科学救国”情怀,因其背后站立着无数具有上述特
期刊
让他赢和让他觉得自己赢是两码事,前者对你而言是一次失败的谈判,后者不过是下了一个让他会失败的诱饵而已。    美国人曾做过这样一次谈判实验,他们请实验参与者两人一组进行谈判,并告诉一方,一旦达成协议,则他可以获得20元钱,对方获得30元,如果协议没有达成,双方都得不到一分钱。按常理,无论钱多钱少,有收入总比没有收入好,每个人都应该努力赢取那20元才对,但实际上,大多数实验参与者都选择了“两败俱伤”
期刊
没有一个作者写作的历史可以长过阅读的历史,就像没有一种经历可以长过人生一样。  没有一个阅读者的历史可以长过书本的历史,就像没有一本书能涵盖所有的知识一样。  书在这里,成为,奥修找寻世界的端口,三岛由纪夫切腹的渠道,弗洛伊德疗伤的神丹,卡夫卡灵魂的落脚点,梭罗避世的寒舍,杜拉斯的情人……假使,你淹没在书的中央,你就是自己的王。      小时候去一家新华书店买书,那个店员说:“小朋友真不错啊!你
期刊
有一只蝴蝶穿越了海明威的坦克以后,遇到了前法国《ELLE》总编辑让——多米尼克·鲍比的潜水钟。在这里没有荒诞与分裂,而是生命意志中“轻与重”最不可承受的相遇。  潜水钟为中世纪时将囚犯困锁于巨钟内沉入深海溺毙的刑罚,也是鲍比困病躯体无法动弹的隐喻,作者突然因为脑部中风而丧失了所有的运动力,全身能动的只有左眼皮。仅仅通过眨动那只唯一能动的左眼皮——眨一下为“是”,眨两下为“不是”——来告诉别人他心里
期刊
据说椅子最早出现在古埃及,然后传到了希腊和罗马,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到了君士坦丁堡,再从君士坦丁堡传到中国—那便应是在汉魏时期被称为“胡床”、形似马扎或双人马扎的物件儿了。    当看到virta设计博物馆的100把“哈比椅子”时,最大的遗憾不在于它们只是按和原作1:6的比例精确复制的“缩微品”,而在于我们办公室里的椅子没有那么接近人的身体本质和审美本质。在这些微型椅子里穿行,我充分看清了一句话:“
期刊
或许你无法像奥巴马一样去竞选总统,但总会在职场中遇到需要“以小博大”、“以年轻博经验”的难题。当你面对一个经验更多、资历更久、实力更强的对手,你要怎样胜出?看看奥巴马的八级修炼,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奥巴马做的一切依然是让自己不断接近一个老手的段位,弥补年轻的缺陷。对于政治,对于其他的大多数职业来说,年轻永远是不合适的。不要试图去改变人们的观念,你能做的只有提升自己,并通过渠道证明你能与资深前辈做
期刊
这是一个永无止尽的话题,就好像我们可以从勇气、信心、爱心、学识、世界观、亲情、道德、爱情等许多个方面去栽培自己。就好像我在最近上映的《黄石的孩子》里看到作为一个外国人的罗杰·斯波蒂伍德如何看待中日关系,这种体察带来的持久震撼能够刺痛我们那根早已蒙尘划痕的爱国神经。把自己变身旁观者的时候,立场总是清晰客观的。所以能够在电影中那些别人的故事里看清自己的影子。    跳脱“Truman”的世界    评
期刊
王石用“行走”来探测自己内心深处,反刍体内处于“极度自由和中规中矩”这两极的弹簧在如何牵引他整个人生的运作。      “路上的王石”这个句子,就像是被公众化了的英格玛·伯格曼这个名字——大多数人都可以熟稔地描述他的“行走”,就如同大多数人都看过《野草莓》一样。可是如果要真正触及行走的本质,“路上的王石”就倏忽一下变成了六爻八卦中某个似是而非的符号。除了偶尔亮出来对付一下和我一样对“行走”无知但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