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时代的青少年学习者特征分析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henzhic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球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引起了学校、教育、教学及教育者、学习者相互关系的深刻变革。教育者只有真正理解和把握数字时代的青少年学习者个性特征,才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内在动机和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与效率,并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快乐的学习场所。本文基于数字时代背景的阐释,对数字时代的青少年学习者学习方式及其个性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数字时代 青少年学习者 个性特征 网络世代 Coogle世代 数字原住民
  
  自工业革命以来。电子媒体便开始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每个时代都会拥有自己的主流媒体:20世纪20~30年代的广播和电影,20世纪50~80年代的电视,20世纪80~90年代的个人计算机及21世纪的互联网。这些主流媒体在广泛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同时,必然会对青少年的行为、个性特征、学习方式及学校教育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当今的全球化和数字化时代,学校教育者只有真正理解和把握数字媒体技术对青少年行为方式、个性特征及学习方式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重新认识和了解新一代青少年的学习需求,才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内要动机和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与效率。并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快乐的学习场所。
  
  一、从“网络世代”(“N世代”)到“Coogle世代”
  
  互联网无疑是21世纪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的一项最重要的技术创新。
  早在互联网刚刚出现,具有“数字未来学家”之称的唐·泰普斯科特(Don Tapscott)在其所著《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一书中,就提出了“网络世代”(Net Generation,简称“N世代”)的概念。泰普斯科特认为。“网络世代”是指1999年时2岁至22岁之间(即1977至1997年出生)的孩子们。这些孩子们是最先在数字媒体环境下成长的世代。他们正以与其父母截然不同的方式,积极地学习、玩乐、沟通、工作及创造社群。“网络世代”通过数字媒体的使用。不仅发展出自有的格局,也对社会的文化产生巨大的冲击。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孩子们首次比他们的父母更能轻松地面对客观环境。泰普斯科特发现。这些“网络世代”的青少年与他们的父母相比,只要轻轻利用指尖就可以毫不费力地横跨世界。可以拥有查询、分析、自我表达、影响他人及自我娱乐等功能强大的工具,可以享受前所未有的自由。与真实的物理世界相比,他们的行动也不会受到过多限制。同时。与他们的父母已经适应的被动接收式的电视文化相比。这些“网络世代”是数字世界中的主人!
  泰普斯科特总结出了“网络世代”文化的十大主题:(1)尖锐的独立自主性——极具个性的“网络世代”通常拥有强烈的独立性及自主性。他们大都是积极的信息寻求者,而非被动的信息接收者。(2)情绪及智力的开放性——“网络世代”在网页、聊天室或网络社区中会将自己心中最真实的想法说出来或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乐意坦然接受各界的批评。(3)全球性与包容性——互联网的世界性鼓励青少年们走出所在国界及本土文化的限制,朝全球化方向发展,而“网络世代”所拥有的全球意识将使他们更加包容。(4)自由的表达及强而有力的主张——他们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他们对于某些问题的看法有着超越他们年龄应有的见解。(5)创新——“网络世代”在创新的环境中吐故纳新,不断寻找能将事情做得更好的方式。(6)早熟——“网络世代”坚信,他们比成人预期的还要成熟,同时。会使用电脑的孩子们比不会使用电脑的孩子们通常要成熟许多。(7)深入探究的精神——“网络世代”的文化中,充满着好奇、探究及试图改变事物的鲜明特征。(8)立即性——立即性并不意味着某些人所说的“网络世代”只追求即时的满足,与过去的交往方式相比,他们更欣赏即时的反应和回馈。(9)在商业媒体广告和宣传方面对于企业利益的高度敏感性——他们由于娴熟于媒体科技及其特性,开始厌恶传统媒体广告中常常采用的大力促销和强劲的品牌攻势。(10)认证与依赖——因为网络的匿名性、自由存取性、多样性及独特性,孩子们必须不断地确认他们在网络中看到或听到的是否可靠。而对于每件事情的真假判断,则有赖于彼此之间所建立的互信基础。总之,泰普斯科特认为“网络世代”的文化核心就是互动,今日的孩子们已摆脱了昔日被动观看者的角色。渐渐成为主动的参与者,愿意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泰普斯科特总结出了“网络世代”的三大个性特征…:(1)接受歧异性——“网络世代”在许多领域都表现出超凡的容忍力;(2)好奇的世代——“网络世代”拥有了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可以去探索;(3)独断并拥有强烈的自我主张。
  就学习而言。泰普斯科特认为“网络世代”的学习模式是建立在发现和参与之上的,新的数字媒体将使过去单向的传输式学习变成双向的互动式学习。新的数字媒体还让学习经验的中心由传输者转移至学习者本身。更进一步地说。基于数字媒体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将更能够激发孩子学习的动机,在数字世界中,学习和娱乐开始有了交集。当然,孩子们很可能会沉溺于他们的新世界及新工具,而忽略了健康或其他更重要的活动——例如家庭作业。同时,数字化的校园或网络上的游乐场所有时是相当冷酷无情的——行为粗鲁或行为不当的孩子,在网络上反而更容易为网络所害,或被来自各方的肮脏信息所淹没。在网络上也存在着许多谎言或欺骗行为,孩子们有时也会恶作剧。或是做出类似现实生活中的残酷行为。一些青少年还去参加网络性爱,或未经允许擅自使用父母的信用卡购物等。虽然媒体有些过度渲染,但“网络世代”暴露在不适当的内容、令人不愉快的经历或是网络掠夺者面前,的确存在某种程度的危害性。
  十年之后,泰普斯科特在《数字化成长》(3,0版)一书中认为真正的“N世代”已经到来,作为在全球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第一代,“N世代”比前几代人更聪明、更敏捷、更能包容不同的事物。他们通晓各种数字技术,有集体意识,有强烈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泰普斯科特重新总结了“N世代”所具有的八大特征:(1)从行动自由到表达自由,他们做什么都想要自由;(2)他们喜欢定制、个性化;(3)他们是新的监督员;(4)他们买东西和求职的时候,要求公开、公平、公正;(5)“N世代”想把娱乐融入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6)这代人注重协作与关系;(7)“N世代”需要速度——不仅仅在玩网络游戏的时候是这样;(8)他们是创造者。泰普斯科特还专门用了一章的篇幅探讨了“学习中的N世代”。他认为“N世代”在数字化环境中长大,不会满足于坐着静静听老师讲课,他们希望能反驳、交流。希望能够选择学习的内容、时间、地点和方式。他们想学习和现实生活相关的内容,希望学习能够变得更加轻松而有趣。因此,学校应该让“N世代”学习怎么查找、分析、综合和判断所找到的 信息。泰普斯科特强调学校是学习的地方,而不是传授知识的地方。除非学校用科技真正改变自己的教育模式,否则学生们是适应不了当今社会的。然而非常遗憾的是。泰普斯科特也感到工业时代的教学方法已经深入到了美国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彻底改变的……其实任何体制的改变都非常困难,但是这在教育界尤其明显。
  相比于“网络世代”而言,“Coogle世代”(Coogle Generation)特指那些比“网络世代”更为年轻的青少年一代。大英图书馆和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JISC)将“Google世代”界定为那些1993年之后出生的。并且在互联网世界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相较于其他世代而言。这些“Coogle世代”们更习惯于用键盘写作(而不再是传统的练习簿),更愿意阅读电脑屏幕(而不再是纸质材料),他们还养成了随时互联的习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家人或朋友保持联系。维基百科(Wikipedia)中将这些青少年的特征描述为:“与其他世代倾向于从图书或传统图书馆获得知识相比,这些青少年更喜欢借助于互联网或搜索引擎(特别是Coogle)来寻求知识”。
  纽约城市大学新闻学教授贾维斯(Jeff Jarvis)认为Google不是一个像雅虎那样的门户网站,它是一个网络,一个平台。Coogle采用分布式的思维理念走向大众,并在短时期内获得了异乎寻常的成功:2008年Coogle占据了美国71%的搜索市场份额,占据了英国87%的搜索市场份额。在英国,2008年Google的广告收益超过了最大的商业电视实体ITV(独立电视台),预期下一步会超过所有英国报纸的广告总收益。2007和2008两个年度,根据MiUward Brown公司发布的世界著名品牌100强数据,Coogle连续两年排名第一。因此,贾维斯预言Coogle正在以我们刚刚开始能加以估算的方式改变着着我们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世界观,甚至可能是我们的大脑,对“Coogle世代”尤其如此。Google中所包含的伦理思想、价值观念、生活习俗和社会模式等究竟将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学习产生怎样的影响,目前还很难得出明确的答案,但需要引起学校教育者足够的关注。
  
  二、“数字原住民”与“数字移民”
  
  美国教育与学习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和游戏化学习的倡导及推动者Marc Prensky认为,无论是“网络世代”还是“数字世代”这样的称呼都难以对今天的青少年群体进行准确描述和界定。于是在2001年提出了“数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s,有学者将其翻译为数字原生代或数字土著)和“数字移民”(Digital Immigrants)这一对术语。与过去的“网络世代”或“数字世代”相比,“数字原住民”特指那些在21世纪的数字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
  Marc Prensky认为。当今的青少年其全部的生活都在被电脑、游戏、数字音乐播放器、摄影机、手机及其他数字时代的玩具和工具所包围。并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它们,电脑游戏、电子邮件、因特网、手机和即时通讯(QQ或MSN)等已成为他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学生已成为了真正的“数字原住民”。由于其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数字化世界)的不同,他们不但在着装、俚语、饰品及行事风格上与他们的长辈大相径庭。而且其信息处理过程、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相比较而言,他们的教育者则是一群“数字移民”,教师们正在说着过时的语言(前数字化时代语言)。吃力地教育着说着全新“语言”的下一代。
  与“数字移民”相比,“数字原住民”出生和成长在无处不在的数字技术环境之中,他们能够更加快速地接收信息,喜欢并行处理信息和多通道工作,与文本相比他们更倾向于先看图像。他们喜欢以超文本的方式随机获取信息,与网络相连是他们最好的学习(工作)状态。他们常常沉溺于即时的满足和不断的回报,他们喜欢游戏更胜于“一本正经”的工作。与之相反的是,作为“数字移民”的教师们则往往喜欢慢慢地、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地、独自地、“一本正经”地工作。他们看不惯(并且怀疑)那些“数字原住民”们边看电视(或边听音乐)边写作业,因为他们自己无法做到。他们并不认为学习是一件好玩的事情,并且也不应该是-件好玩的事情!作为“数字移民”的教师们还认为作为学习者的“数字原住民”与他们并无二致,“数字移民”们曾经适应和接受的教学方式对于今天的“数字原住民”同样适用。因此,教师们还在自己的课堂上天经地义地沿用着讲授、一步步的逻辑推演及传统的测验方式。既然“数字原住民”和“数字移民”之间的差异是显著的,那么谁应该适应谁呢?Marc Prenskv认为让这些在数字技术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数字原住民”回到过去是不可能的。教育者必须主动缩短二者之间的数字鸿沟,必须改变现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三、重视网络对青少年学习的负面影响
  
  虽然在网络搭建的数字化世界中。电脑与高科技就像氧气和阳光一样,已成为青少年群体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养料,但青少年们学习和生活的学校是个怎样的状况呢?2008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教育研究与创新中心(CERI)在其研究报告《新千年的学习者——数字技术对青少年学习者影响的初步研究》中提出了一个非常值得教育者深思的问题:“技术无处不在,但学校却是个例外。”研究者发现:近年来网络在青少年家庭中的普及率越来越高。而且青少年首次接触网络的时间也越来越低龄化——以美国为例。平均年龄为2.5周岁,即大部分孩子还坐在父母膝盖上的时候就已经接触了网络,有27%的5~6岁的儿童平均每天使用计算机的时间在50分钟!相比于学校而言。欧盟国家有50%的中小学生表示在近一年内他们从未在教室内使用过计算机,而大部分的教师表示他们只是在讲授教学内容时才使用计算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08~2009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中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网络的娱乐性仍然是青少年网民最主要的需求,青少年对网络作为娱乐工具的依赖感较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青少年网络教育使用比例较低,且网络学习和信息依赖程度较弱。网络对于大部分青少年而言,还不是必备的信息获取和学习工具。
  另外,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2009年8月发布的“小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调研报告”显示,伴随着教育部自2000年开始建设的“校校通”工程,家庭电脑的普及,以及网络娱乐产品的丰富多彩和日新月异,互联网已经日益渗透进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从使用互联网的年龄来看,现如今小学生接触互联网的时间大多集中在“低年级”阶段,即3年级之前,更有部分小学生在学龄前就已经接触网络;“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玩网络游戏”等娱乐追求是小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也有“超过四成”的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学习”。就小学生浏览网站/网页的行为特征而言,“门户网站”是被访小学生提及次数最多的网站。“小游戏网站”和“搜索引擎”网站其次。本次调查还发现,有7.1%的小学生是“网瘾用户”,与“非网瘾用户”相比,他们更容易遭到网上不良信息的侵蚀,更容易沉迷于玩网络游戏,同时学习成绩也稍差。研究者还发现,小学生网络成瘾现象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态度相关——家长过分的放纵和过分的限制都容易造成小学生网络成瘾现象。“网瘾用户”更多地出现在“家里没有电脑”以及“家长允许孩子进入网吧”的家庭,说明这些“网瘾用户”的上网行为更多地发生在家长掌握范畴之外,失去了家长的正确引导,年龄尚小、对事物没有辨别力以及控制力的小学生容易沉迷网络。
  
  四、结语
  
  泰普斯科特认为虽然“N世代”在数字化的21世纪里长大,但教育系统里的一些方面却是为工业时代设计的,落后了至少100年。当今普遍采用的教育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单向传授一成不变的知识,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老师传授的内容。这种方法可能很适合大规模生产经济,但是却应对不了数字化经济提出的挑战,不适合“N世代”。Mare Prensky也不断呼吁:我们的学生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而作为“数字移民”的教育者所设计出的教学已经不再适应今天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和学习需求。
  对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更新自身的头脑和观念。如何不断超越狭隘的个人经验和教学传统,如何去关注不断出现的新理念、新事物、新现象,如何适应数字时代,如何学会数字化生存,如何使当前的教学变得更加以学生为中心,更加互动,更加个性化,更加适应青少年不断改变的个性特征和数字化学习方式的需求,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其他文献
【摘要】个性化教育已成为时代的需求。接收继续教育是成年人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径。在成人高等教育中,翻转课堂成为实现个性化教育的有力保证。在《开放英语2》翻转课堂中将教学理论付诸于实践,开展因材施教,不简单拘泥于知识因素的导学活动,以课程为媒介,发现学员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帮助学员解决问题,从而在成人教育中实现真正的个性化教育。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 翻转课堂 实践 《开放英语2》课程  教育可以实
在我校的一次英语教研组的活动中,8位英语教师参与填写了一份关于“情境教学法在教学各环节中的应用”的调查表。如下:  其中,8位教师都认为课堂教学的3个环节都应使用情境教学法;1人认为自己在备课中可以很容易地创设各个教学环节的情境;3人认为目前自己还只能在开场环节的情境创设时感到轻松;4人认为目前自己只能在新授环节的情境创设时感到轻松;1人认为自己在创设开场部分情境时存在困难:1人认为自己在创设新授
我有幸随北京市朝阳区幼儿园骨干教师研修团赴英国,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学习。期间,英国幼儿园教师在职教育让我的思想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也带给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这些启发和思考,是在质疑、抗争、接纳、欣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开学典礼上,剑桥大学的负责人便明确表示:本次培训,大家的满意就是我们的目的,希望我们的培训能够满足大家的需求。然而,从第一天培训起,我和其他团员就和主讲老师发生了认识上的冲突,进而对老
①我喜欢把照片分享在网络平台上,被大家关注,相信是因为这张照片。它拍摄于2019年夏天,拍摄地点有一个十分浪漫的名字——海棠溪。轻轨算是重庆的一个特色标志,它不只有神奇的“穿楼”的李子坝轻轨站,还有极具赛博朋克风格和未来感的海棠溪轻轨站。有网友说,这让他想起了《蝙蝠侠》里的哥谭市。  ②海棠溪站附近,有着另一个极具重庆魔幻3D特色的建筑——海棠溪正街筒子楼。这张照片的取景地也是去年很火的电影《少年
一、整體设计思路  本节课选自朗文出版社出版的《新概念英语》第一册第61课及62课内容,两课话题内容统一为talk about illness and give advice,课型为听说课,本节课通过大量的听说输入和反复操练,让学生熟知与话题有关的动词短语及句型。  整节课的设计分为6个环节:  1.利用游戏touch yourself 引出问题:If there is something wro
【Abstract】Nowadays,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strategies are offered to language learners, but whether these strategies can meet learners’ expectations and preference still needs us to investigate. Ther
【摘要】国家形象作为国际社会对一国的普遍认知和评价,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塑造良好正面的国家形象,提升国家的软实力成为愈来愈多国家关注的问题。在2011年推出的《人物篇》和《角度篇》是中国首次尝试以广告片的方式塑造国家形象,迈出国家公关的标志性一步。但与美国的国家形象广告《欢迎你》相比,我们会发现由于两种文化的巨大差异,中美两国的国家形象广告片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国
【摘要】本文尝试以生态学的视角解读这篇名著,《呼啸山庄》中所描写的画眉田庄及田庄中的居民是现代文明的代言人,而呼啸山庄及居住在山庄里的人们则是大自然的化身。《呼啸山庄》中主要人物之间的矛盾蕴含了人类历史上对大自然观念逐渐转变的生态学观念。伴随着21世纪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呼啸山庄》中所反映出来的文明与自然的冲突与融合给我们以深刻的启发与警示。  【关键词】自然 呼啸山庄 文明 冲突  一、关于《
抱歉,或许让你失望了,我无法教你具体该怎么做,因为你才是自己最给力的问题解决专家。不过,我可以和你聊聊为什么你会如此冲动。或许,你明白了原因,就能找到答案。  你这个年纪的大脑运作有点微妙,你的脾气频频“暴走”可能很大程度上就是拜它所赐。  人的大脑里面有一个情绪中枢,还有一个理性中枢。情绪中枢里有一个最原始的部位叫杏仁核,主宰恐惧和愤怒。而理性中枢所在的区域——前额叶,具备情绪控制能力。这两个中
我跟苏葵刚认识的时候,都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我们都喜欢文字,喜欢旅行,喜欢陈绮贞王家卫苏童,还喜欢麻布格子以及牛仔衬衫,我碰见她,以为遇见了另一个自己。  苏葵同样很激动:“木槿,我觉得我这17年,都是为了遇见你而存在的。”  文艺小青年嘴里果然除了文艺腔就没有别的了,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那个时候还是高一,比较轻松,苏葵开始在教室的窗台上种吊兰。眼看着这些植物越长越欢,快要越过窗台爬到课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