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卡·伍德曼不必揣测,如果她依然活着

来源 :中外生活广场surfac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照片中的女子用墙纸遮挡着自己的裸体,像是刚刚从墙中走出,又像是将要消隐于墙中。另一幅照片中,女孩低着头,双手高高举起、双臂笔直,手腕上缠绕着树皮,仿佛与背景中的树林融为一体。这些有趣而诡异的作品出自美国艺术家弗朗西斯卡·伍德曼(Francesca Woodman)之手。目前古根海姆博物馆正在举办她的回顾展,通过120幅作品来探讨她作品中所表现的人与空间的互动、照片与文学和表演的关系。而事实上,提到弗朗西斯卡·伍德曼,就不得不说起她的自杀。1981年1月19日,年仅22岁的伍德曼从窗户向外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生命。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她走上这条绝路?
  根深蒂固的忧郁
  弗朗西斯卡·伍德曼1958年出生于美国丹佛,父母都是大名鼎鼎的艺术家—母亲是陶瓷艺术家贝蒂·伍德曼,父亲是画家乔治·伍德曼。伍德曼家常年旅居丹佛和意大利两地,无论到哪儿,父亲都奉艺术为正经事,母亲更是声明自己根本无法和不重视艺术的人生活在一起。家中经常有艺术家借宿,这使伍德曼家就像是个艺术沙龙。每次去博物馆时,弗朗西斯卡和哥哥查理都会从父母手中领到素描本,一路边走边写、边看边画。在这样的艺术熏陶下,弗朗西斯卡自然而然开始在艺术领域发展。但这种不容商量的艺术环境也为她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她命运的发展埋下了不详的种子。
  弗朗西斯卡从小就较为独立。由于哥哥查理患有儿童糖尿病,父母自然对他的关注更多。到了十几岁,弗朗西斯卡主动要求到寄宿学校学习。父亲给了她一台雅西卡2? x 2?相机,让她带到寄宿学校去摆弄。没多久,年仅13岁的弗朗西斯卡就开始创作出惊人的作品。这台相机伴随了她整个艺术生涯。1975年,弗朗西斯卡考入罗德岛设计学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正是在这里,她灵感迸发,开始了大量的创作。她尤其喜欢腐烂和老朽的环境,经常选择绘有涂鸦或是墙纸斑驳的墙壁作为背景。她经常使用的道具包括手套、鳗鱼、镜子。它们似乎被她赋予了某些象征意味。通过在长时间保持开启的快门前移动身体,她捕捉了游魂一样的形象:它们出现在壁炉中、墓碑上、池塘中、空房间里……它们像是她的灵魂,在世间自由地游荡。弗朗西斯卡开始在同学间小有名气,然而受家庭影响而产生的压力丝毫没有减轻。弗朗西斯卡逐渐认定:在伍德曼家这个艺术之家中,自己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如果无法成名,那将成为家庭的耻辱,带来无尽的伤痛。她曾跟父亲说过,自己必须每天都打至少一通和事业发展有关的电话。虽然还没有成名,但她早早就开始打造自己的公众形象,在日记中常常以第三人称叙述自己的生活、想法,并且拿日记给朋友看,征求他们的意见,仿佛是在为自己立传做准备。
  1979年弗朗西斯卡前往纽约发展。她对时装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怀揣自己的作品集四处走访,希望能够找到一份时装摄影师的工作。但她的才华不但没有得到赏识,反而受到了一些男人的嗤之以鼻。他们质疑她的作品、打击她的自信心。很快,忧郁开始吞噬弗朗西斯卡。1980年秋天,弗朗西斯卡第一次尝试自杀。那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为了避免她继续尝试,心理医生要求她搬回父母家住。但笼罩她生活的灰暗没有退却,很快,其他各种失败纷至沓来:申请美国艺术基金会助学金被拒、自行车被偷、恋爱告吹……一切叠加在一起,像恶魔般对她露出狰狞的面孔。也许对她来说,在这个难以掌控的世界中,可以控制的只剩下自己的生命。在1981年那个寒冷的冬日,她的忍耐力终于达到了极限。事后父母回忆认为,可能当时她偷偷停了抗抑郁的药物,任由自己的坏情绪在脑中肆虐。
  作品重见天日
  弗朗西斯卡自杀时,除了家庭和学校这两个圈子外,没有人知道她创作出了多么杰出的作品。在事发现场没有人认识她,加上她的脸被严重摔毁,直到几天后才有人通过辨认衣着认领了她的遗体。她的作品作为遗物被父母收藏起来。一年之后,卫斯理艺术博物馆(Wellesley Art Museum) (现称卫斯理女子学院戴维斯博物馆——Davis Museum at Wellesley College)馆长安·盖布哈特(Ann Gabhart)在拜访伍德曼家时留意到了墙上挂着的照片—那正是弗朗西斯卡的作品。盖布哈特受到了深深的触动。1986年,这位迟来的伯乐为弗朗西斯卡举办了展览,并邀请重量级艺评人出席。弗朗西斯卡的作品终于得以重见天日。
  从那一年开始,她的作品吸引了铺天盖地的关注、得到了五花八门的评价。有人认为它们自恋而幼稚,有人则认为它们成熟、富于哲理;有人给它们打上超现实主义、哥特风格的标签,也有人认为它们是女权主义的象征,是对男性视角的反抗。由于她创作的真正意图难以探究,她的作品更是附上了一层神秘感。可以肯定的是,虽然弗朗西斯卡大部分作品中的模特都是她自己,但她并不认为这些作品是肖像照。她曾告诉朋友,之所以自己做模特,是因为“这样最方便。我啥时候都可以上镜”。
  与弗朗西斯卡同时代的摄影艺术家辛迪·舍曼在接触到弗朗西斯卡的作品后成了她的一大粉丝。舍曼认为弗朗西斯卡“很少给自己添加限制,用什么都能做出艺术品:(例如)墙纸斑驳的空房间和她自己的身体。不需要精心设置的布景和灯光。她的创作过程在我看来更像是画家作画的方式,用眼前现有的素材进行创作,不像我这样的摄影家需要花费时间来计划如何创作。”
  一想到英年早逝的弗朗西斯卡·伍德曼,我们总禁不住去设想,如果没有自杀的话,她的艺术事业会如何发展。她会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吗?她会长时间得不到赏识吗?她会涉足其他艺术领域吗?……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引领我们一次次回到她的作品前仔细端详,生怕遗漏了其中任何有可能包含暗示的蛛丝马迹。弗朗西斯卡短暂的一生就像是绚丽的极光,在黑夜中谱写诡异的乐章。无论你是观赏过一次焰火般短暂的极光,还是连续几小时欣赏瑰丽鬼魅的极光变幻,都难以预料它下一次出现时的景象。无论你只观赏过弗朗西斯卡的一幅作品,还是纵观她的回顾展,都难以真正想象她如果在世会是怎样。英国元老级艺术经纪人安东尼·德奥菲说过:“我从没揣测过如果她仍活着,会创作出什么作品。我对她已经做出的成就深表感激。” 也许心怀感激地透过弗朗西斯卡的镜头观察世界、感受她忧郁的灵魂,正是我们所能对她做出的最佳缅怀。
其他文献
如果有一天你遇到了童年时的自己,你觉得他 (她) 会高兴见到现在的你吗?  如果你凝视童年的自己,会是怎样的眼神?喜欢?疼惜?回避?  你梦到过童年的自己吗?  今天的你,会令童年的那个你感到骄傲或者快乐吗?  本期专题,我们邀请了7位艺术家,或为童年的自己创作了一幅作品,或在自己的作品中挑选了一件礼物送给童年的自己——那个小孩儿,愿意和现在的这个你,玩一会儿吗?
期刊
对于许多人来说,林航宇这个名字可能是陌生的。  甚至当我提起《2006年CCTV模特大赛》与《你就是火炬手》时,很多人也很难将这两个栏目与林航宇这个名字联系到一起。  用林航宇自己的话说:“我真的很不红,我是做幕后的。”  他在说这句话时笑得很幸福。  他的幸福应该来自于这两个栏目的成功,的确,他的栏目比他红,对于一个导演来说,这已经是一件令人相当满足的事。  让我们再来仔细看看他——林航宇,19
期刊
“你可以这么介绍我,她是位会做首饰的西点师”,对面的女孩狡黠地扑闪了一下双眼,“制作西点和设计一样,是一个创作与分享的过程。若朋友们品尝了之后很开心,对我来说就是件欢乐的事情。”她是张小川,爱做西点、喜欢观察昆虫;在阳台上灌溉花草,用螳螂的双眼观察世界,或是想象自己在雕塑里奔跑——她说多数时候她活在自己内心的那个 “宇宙”里,她把它的各个角落在一系列首饰、家具中 “具象”,那是她写给所有生命体的告
期刊
“孩子就是孩子,不管是他们的梦想还是  表情。”——艾廉·德罗莫 (Alain Delorme)发现:在商业活动中,大人们正把孩子  作为一种宣传的噱头,  而那些孩子的父母们却获得  一种成就感——谁都没有注意到,  孩子脸上的表情是多么生硬,  他们原本应该拥有的 “灵动” 早已缺失,  那正是一副属于大人的表情。  于是德罗莫 (Alain Delorme) 在他这组名为“小玩偶 (litt
期刊
对一些渴望尊享“坐”派的成功人士而言,一辆没有内涵的劲车,恰如仅仅是一位金玉其外的美女,是没有长足吸引力的。纵然外表能招徕无数看官,但缺失了精湛内饰,和顶级车并排停放时就会高下立见。  宾利 EXP 9F  众所周知,高档用材和奢华气场一直是宾利出奇制胜的法宝,这台定位于豪华SUV的全驱多功能车一样没脱离这一风格。初入车内,你就能被宾利元素浓郁的典雅内空间所吸引。EXP 9F拥有一个全景大天窗,坐
期刊
——Prada×Elsa Schiaparelli跨时空对话  继去年推出让整个纽约城趋之若鹜、纪念早逝天才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的展览之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时装部将目光投向了两位成就杰出且个性极度鲜明的意大利女设计师:一位是当下几乎家喻户晓的缪西娅·普拉达(Miuccia Prada),另一位则是活跃于20世纪上半期,曾比自己同代人可可·香奈儿(Coco Chane
期刊
唐云辉的童年贪玩、调皮,  有很多动物玩具陪伴在  他左右,  不仅跟着他疯跑,  屋内屋外地乱转,  还听他不明所以地碎碎念。  一只四脚会动的塑料斑点狗是他的最爱,  唐云辉与它形影不离,  对它说着自己也道不明的  悄悄话。唐云辉说,  或许是因为这个  忠实的 “伙伴”,  在他后来的艺术创作中,  小狗与动物往往成为画作的主角。这些小动物生活在  斑斓而绮丽的田园中,  带着与都市人一样
期刊
假如从晨涛如下的回答中推测他的童年,  应该会有这样一些关键词:  善良、敏感、拘谨、听话,或者  假装很听话,不是总那么开心……  在他的作品中,那些有点负面的  词汇都化掉了,  那个数羊又爬墙的小孩儿尽兴又尽情,  好像听到晨涛正在鼓励他说:  大胆点儿,没什么不可以!  S=surface C=晨涛  S:为什么做了这样一组作品“送给童年时的自己”?  C:送给被圈着的童年,告诉那个小孩:
期刊
千万别说新材料跟你没关系。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新材料,能保护隐私不泄露,确保人行道平坦不裂缝,还能避免你心爱的泰迪熊涨价。  01 涉密蜂巢  毛玻璃常常用于分隔隐私空间,它遇水变透明的特性被人们所熟知;法国Lamellux开发了一种兼具光学两面性的镶板材料,能代替毛玻璃保护空间的私密性。这种材料由树脂与六边形的蜂窝状铝金属结合而成,从任意角度看上去都是模糊的,只有视线与平面完全垂直时才是透明的。
期刊
这是一次关于“型”的讨论,一边是Kris Van Assche为DIOR HOMME设计的2012春夏系列,一边是Zaha Hadid设计的广州大剧院。他们都是极简设计的拥护者。都是擅长将点、线、面这些原始的素材经过创意后构架出另外一个世界的人。我们用两者的作品进行这次视觉对话,讨论“型”的可能和展望城市的未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