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谚云: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随着1月19日阿尔及利亚人质事件以血腥的暴力收尾,这句俗话有了另一种解读:不怕神一样的恐怖分子,就怕有猪一样的营救者。
鲜有一场人质营救如阿尔及利亚的人质事件这样,受到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不仅人质人数众多,而且人质国籍涉及除阿尔及利亚之外的美国、法国、英国、挪威、日本、奥地利、爱尔兰、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2013年1月16日早晨,一伙武装分子袭击了阿尔及利亚东南部艾因阿迈纳斯市一处合资天然气田,并劫持了包括外国人在内的数百名人质,以此报复法国对马里北部极端组织采取军事行动。1月17日,阿尔及利亚军方对被控制的天然气田发动突然袭击,行动持续3天,39名外国人质和29名劫持者丧生,被外界认为是将人质与劫持者一起干掉。
混乱的人质大营救
阿尔及利亚虽然在这次人质危机中解救出了100多名外国人质和600多名本国人质,但阿尔及利亚军方的营救行动仍遭到了外界诸多批评和质疑。可以说,这是一场极为“混乱”的人质营救。1月17日,阿军在直升机上向劫持者的汽车射击,车上有35名人质。首次交火后,阿尔及利亚地面部队进入天然气处理厂,劫持者威胁称如果阿军方再靠近将处决人质。18日早晨,劫持者后退到3公里处的天然气处理厂主楼。此时阿军拒绝与劫持者谈判,劫持者携带大量火箭弹、手榴弹、机关枪、迫击炮等与人质一起逃入机房。对于19日发起的总攻,外界披露的情况甚少,英国《每日电讯报》称情况令人绝望。
俄罗斯安全局某特种部门退伍指挥官维克托·金上校认为,阿尔及利亚安全部队清洗隐藏在天然气田的恐怖分子军事行动的主要任务根本不是为了解救人质,而且阿军方也没有能完成诸如解救数百名人质这种高难度特别行动的特别部门。阿军方在对劫持者的军事抵抗能力、人员数量、残忍程度和恐怖手段等方面估计不足,对人质所处的环境、方位以及可能遇到生命危险后采取的应急措施等,事先都缺乏周密研究与规划的情况下,就强行发动突袭,并派出直升机和坦克,这更像是一次特别军事行动,而不是单纯的解救人质。军方持续3天的武力行动,不仅给劫持者留下了屠杀人质的机会,也容易造成人质误伤。
阿尔及利亚军方的强硬和疏于沟通,招致了外界的猛烈批评。人质危机发生后,美国、英国、法国等希望阿政府能谨慎行事,但阿在没有知会其他国家的情况下,强行发动袭击。英国首相卡梅伦称他的办公室事先没有得到通知,他是通过英国自己的情报来源才获知营救突袭行动的。日本称阿尔及利亚不仅没有事先通知,而且对日本的要求置之不理,因为营救行动会危及人质,曾要求停止行动。
1月20日军方已经停火一天,但阿尔及利亚政府对关于哪些人遭到劫持、哪些人逃脱、哪些人被劫持者杀害、哪些人在进攻中身亡等信息都不清楚,且相互矛盾,各国报道的遇难人数也不断进行调整。阿当局事后的官方声明对细节语焉不详,阿总统也避而不谈。1月21日,阿总理塞拉勒宣布,共有来自8个国家的36名外国人质死亡(另有1名阿尔及利亚人质),5名外国人质失踪。到1月24日,又有3名日本人被确认丧生,此次人质危机中日本遇害者达到10人,被认为是最大的受害国。日本政府派出专机飞往阿尔及利亚,将遇难者遗体以及人质事件幸存者运回国,这是日本政府专机首次运送遇难者遗体。
塞拉勒对阿特种部队解救人质的行动给予高度评价,称他们的行动专业高效,使大部分人质获救。至于解救行动中出现的众多人质伤亡,在他们看来似乎是必须付出的代价。饱受恐怖主义威胁的阿尔及利亚,在处理恐怖事件时,基本奉行“不和恐怖分子讨价还价”的原则,宁可付出惨痛代价,也要惩处恐怖分子。英国前情报高级官员、反恐专家尼格尔·伊科斯特说:“阿尔及利亚人对主权非常在意,他们不会考虑或者接受外来者的任何援助和建议。”人质事件发生后,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将会为阿尔及利亚提供反恐及情报援助。
笨拙的马尼拉警方
在其他国家看来,阿尔及利亚的人质解救行动并不成功。在类似的人质事件中,营救行动同样糟糕的国家不得不提菲律宾。2010年8月23日,一名被革职的警察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街头劫持了一辆旅行巴士,15名中国香港游客被困,菲律宾警方在经过10个小时的谈判以及1个多小时的突击之后,劫持者才被击毙,同时8名人质遇害。
这场营救人质事件缘何谈判破裂酿成血案?劫持事件发生之后,菲律宾警方救援反应缓慢,他们在前期谈判过程中,核心判断错误,没把人质安危放在首位。劫持者要求恢复职位,但菲律宾总统府发言人却表示,总统府不会与劫匪谈判,这样会助长劫匪的嚣张气焰。这一讲话画面被劫持者看到,此前较为缓和的谈判形势逆转急下。在双方陷入僵持阶段时,菲警方让劫持者的弟弟参与谈判,结果弟弟反而被劝说,认为哥哥是无辜的,警方以涉嫌妨碍公务将其带走,以致劫持者被激怒,情绪失控。
在无法保证车内人员安全以及制定安全预案的情况下,菲警方采取冒险强攻。突击队员在靠近巴士后,没有采用多路突击的方法,而只是分两路展开砸窗行动;砸窗用的是普通的铁锤,而不是专业的消防斧;没有考虑车窗的离地高度,也没有带梯子;在用警车牵引试图拉开巴士自动门时,绳子竟然被拉断;被警方忽略的安全门在意外打开之后,警方却没能闯进去。可以说这是世界上用时最长的营救突击。在长达11小时的对峙过程中,狙击手其实有多次机会可以命中劫持者,但都错失良机。事后,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承认菲律宾特种部队设备和训练的严重不足,营救人质手法存在缺陷,但仍对警方的营救行动进行辩护,称没有预料到情势会急转直下。
人质事件中折戟的俄美
如果说像阿尔及利亚、菲律宾等小国在处理人质劫持案件中,因缺少经验、装备落后而出现失误是在所难免,那么像美国、俄罗斯这样的大国,武器装备先进、作战经验丰富,在处理这类案件时也无法做到万无一失。
2004年9月1日,车臣武装分子闯入俄罗斯北奥塞梯别斯兰第一中学,将包括学生、家长和老师在内的1200多人赶进体育馆作为人质,并在体育馆周围埋设爆炸物。俄罗斯军方将学校包围3天,期间多次进行电话谈判,9月3日俄军方与武装分子交火,最终导致326名人质死亡,成为俄罗斯最严重的恐怖主义袭击事件。
此次行动由总统普京参与指挥,却遭到大量批评和质疑。幸存者和遇难者家属,认为俄军方在对学校的强攻中使用火箭推进榴弹和坦克炮是不必要的;有批评认为政府没有认真与劫持者进行谈判,而且有意向媒体提供错误和不一致的情况报告;因平民的混入和武装分子的脱逃,行动指挥者被批评对现场的安全失去控制。负责营救任务的俄罗斯阿尔法特种部队,其专业水准也被质疑。
获得2013年金球奖的影片《逃离德黑兰》,就是根据1979年伊朗发生的美国大使馆人质危机部分史实改编拍摄的。1979年11月14日,66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伊朗革命示威者扣为人质,其中6名美国人在加拿大和瑞典大使馆的庇护下成功逃脱。1980年2月,伊朗向美国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作为释放人质的条件。当时的卡特政府一方面通过公开途径寻求谈判,另一方面批准了一项代号为“鹰爪行动”的跨军种联合秘密营救行动。1980年4月24日,美军8架直升机从航母上起飞,6架运输机从埃及起飞,飞往伊朗境内的会合地点。然而沙尘暴降临,一架直升机在升空瞬间同另一架直升机相撞起火爆炸,造成8人死亡,4人受伤。这次经过精心策划的营救行动最终以流产告终。直到1981年1月20日,美国大使馆所有人质才被释放,长达444天的人质危机终于落幕。总统卡特也因这次事件而在总统连任竞选中落败。
在劫持事件中,解救人质都是各国政府及安全部门极其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也是各国舆论和公众聚焦的中心。遇到重大人质事件,各国基本上会成立统一的行动指挥部,制定出有效的营救方案,同时派出谈判专家和特别行动部门,以便能尽快成功解救人质。纵观过去20年来的人质事件,其中不乏堪称完美的人质营救行动。1994年一架法航客机在阿尔及利亚机场被劫持,在法国的施压下,被劫持飞机开往法国,法国政府和特别行动部门在机场只用了10多分钟,就将274名人质全部解救出来。1996年12月,日本驻秘鲁大使官邸的400多名秘鲁政界要人和外国使节被武装分子劫持,时任秘鲁总统藤森一面佯装谈判争取时间,同时指挥军人挖地道通往使馆。人质危机发生后第127天,从地道钻出来的突击队员仅用38分钟就击毙了武装分子,将人质成功解救。
随着恐怖活动的跨地区、跨边境化,如何在海外人质事件中保护本国人质的安全,以及保护海外公民的安全,这是许多国家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鲜有一场人质营救如阿尔及利亚的人质事件这样,受到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不仅人质人数众多,而且人质国籍涉及除阿尔及利亚之外的美国、法国、英国、挪威、日本、奥地利、爱尔兰、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2013年1月16日早晨,一伙武装分子袭击了阿尔及利亚东南部艾因阿迈纳斯市一处合资天然气田,并劫持了包括外国人在内的数百名人质,以此报复法国对马里北部极端组织采取军事行动。1月17日,阿尔及利亚军方对被控制的天然气田发动突然袭击,行动持续3天,39名外国人质和29名劫持者丧生,被外界认为是将人质与劫持者一起干掉。
混乱的人质大营救
阿尔及利亚虽然在这次人质危机中解救出了100多名外国人质和600多名本国人质,但阿尔及利亚军方的营救行动仍遭到了外界诸多批评和质疑。可以说,这是一场极为“混乱”的人质营救。1月17日,阿军在直升机上向劫持者的汽车射击,车上有35名人质。首次交火后,阿尔及利亚地面部队进入天然气处理厂,劫持者威胁称如果阿军方再靠近将处决人质。18日早晨,劫持者后退到3公里处的天然气处理厂主楼。此时阿军拒绝与劫持者谈判,劫持者携带大量火箭弹、手榴弹、机关枪、迫击炮等与人质一起逃入机房。对于19日发起的总攻,外界披露的情况甚少,英国《每日电讯报》称情况令人绝望。
俄罗斯安全局某特种部门退伍指挥官维克托·金上校认为,阿尔及利亚安全部队清洗隐藏在天然气田的恐怖分子军事行动的主要任务根本不是为了解救人质,而且阿军方也没有能完成诸如解救数百名人质这种高难度特别行动的特别部门。阿军方在对劫持者的军事抵抗能力、人员数量、残忍程度和恐怖手段等方面估计不足,对人质所处的环境、方位以及可能遇到生命危险后采取的应急措施等,事先都缺乏周密研究与规划的情况下,就强行发动突袭,并派出直升机和坦克,这更像是一次特别军事行动,而不是单纯的解救人质。军方持续3天的武力行动,不仅给劫持者留下了屠杀人质的机会,也容易造成人质误伤。
阿尔及利亚军方的强硬和疏于沟通,招致了外界的猛烈批评。人质危机发生后,美国、英国、法国等希望阿政府能谨慎行事,但阿在没有知会其他国家的情况下,强行发动袭击。英国首相卡梅伦称他的办公室事先没有得到通知,他是通过英国自己的情报来源才获知营救突袭行动的。日本称阿尔及利亚不仅没有事先通知,而且对日本的要求置之不理,因为营救行动会危及人质,曾要求停止行动。
1月20日军方已经停火一天,但阿尔及利亚政府对关于哪些人遭到劫持、哪些人逃脱、哪些人被劫持者杀害、哪些人在进攻中身亡等信息都不清楚,且相互矛盾,各国报道的遇难人数也不断进行调整。阿当局事后的官方声明对细节语焉不详,阿总统也避而不谈。1月21日,阿总理塞拉勒宣布,共有来自8个国家的36名外国人质死亡(另有1名阿尔及利亚人质),5名外国人质失踪。到1月24日,又有3名日本人被确认丧生,此次人质危机中日本遇害者达到10人,被认为是最大的受害国。日本政府派出专机飞往阿尔及利亚,将遇难者遗体以及人质事件幸存者运回国,这是日本政府专机首次运送遇难者遗体。
塞拉勒对阿特种部队解救人质的行动给予高度评价,称他们的行动专业高效,使大部分人质获救。至于解救行动中出现的众多人质伤亡,在他们看来似乎是必须付出的代价。饱受恐怖主义威胁的阿尔及利亚,在处理恐怖事件时,基本奉行“不和恐怖分子讨价还价”的原则,宁可付出惨痛代价,也要惩处恐怖分子。英国前情报高级官员、反恐专家尼格尔·伊科斯特说:“阿尔及利亚人对主权非常在意,他们不会考虑或者接受外来者的任何援助和建议。”人质事件发生后,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将会为阿尔及利亚提供反恐及情报援助。
笨拙的马尼拉警方
在其他国家看来,阿尔及利亚的人质解救行动并不成功。在类似的人质事件中,营救行动同样糟糕的国家不得不提菲律宾。2010年8月23日,一名被革职的警察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街头劫持了一辆旅行巴士,15名中国香港游客被困,菲律宾警方在经过10个小时的谈判以及1个多小时的突击之后,劫持者才被击毙,同时8名人质遇害。
这场营救人质事件缘何谈判破裂酿成血案?劫持事件发生之后,菲律宾警方救援反应缓慢,他们在前期谈判过程中,核心判断错误,没把人质安危放在首位。劫持者要求恢复职位,但菲律宾总统府发言人却表示,总统府不会与劫匪谈判,这样会助长劫匪的嚣张气焰。这一讲话画面被劫持者看到,此前较为缓和的谈判形势逆转急下。在双方陷入僵持阶段时,菲警方让劫持者的弟弟参与谈判,结果弟弟反而被劝说,认为哥哥是无辜的,警方以涉嫌妨碍公务将其带走,以致劫持者被激怒,情绪失控。
在无法保证车内人员安全以及制定安全预案的情况下,菲警方采取冒险强攻。突击队员在靠近巴士后,没有采用多路突击的方法,而只是分两路展开砸窗行动;砸窗用的是普通的铁锤,而不是专业的消防斧;没有考虑车窗的离地高度,也没有带梯子;在用警车牵引试图拉开巴士自动门时,绳子竟然被拉断;被警方忽略的安全门在意外打开之后,警方却没能闯进去。可以说这是世界上用时最长的营救突击。在长达11小时的对峙过程中,狙击手其实有多次机会可以命中劫持者,但都错失良机。事后,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承认菲律宾特种部队设备和训练的严重不足,营救人质手法存在缺陷,但仍对警方的营救行动进行辩护,称没有预料到情势会急转直下。
人质事件中折戟的俄美
如果说像阿尔及利亚、菲律宾等小国在处理人质劫持案件中,因缺少经验、装备落后而出现失误是在所难免,那么像美国、俄罗斯这样的大国,武器装备先进、作战经验丰富,在处理这类案件时也无法做到万无一失。
2004年9月1日,车臣武装分子闯入俄罗斯北奥塞梯别斯兰第一中学,将包括学生、家长和老师在内的1200多人赶进体育馆作为人质,并在体育馆周围埋设爆炸物。俄罗斯军方将学校包围3天,期间多次进行电话谈判,9月3日俄军方与武装分子交火,最终导致326名人质死亡,成为俄罗斯最严重的恐怖主义袭击事件。
此次行动由总统普京参与指挥,却遭到大量批评和质疑。幸存者和遇难者家属,认为俄军方在对学校的强攻中使用火箭推进榴弹和坦克炮是不必要的;有批评认为政府没有认真与劫持者进行谈判,而且有意向媒体提供错误和不一致的情况报告;因平民的混入和武装分子的脱逃,行动指挥者被批评对现场的安全失去控制。负责营救任务的俄罗斯阿尔法特种部队,其专业水准也被质疑。
获得2013年金球奖的影片《逃离德黑兰》,就是根据1979年伊朗发生的美国大使馆人质危机部分史实改编拍摄的。1979年11月14日,66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伊朗革命示威者扣为人质,其中6名美国人在加拿大和瑞典大使馆的庇护下成功逃脱。1980年2月,伊朗向美国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作为释放人质的条件。当时的卡特政府一方面通过公开途径寻求谈判,另一方面批准了一项代号为“鹰爪行动”的跨军种联合秘密营救行动。1980年4月24日,美军8架直升机从航母上起飞,6架运输机从埃及起飞,飞往伊朗境内的会合地点。然而沙尘暴降临,一架直升机在升空瞬间同另一架直升机相撞起火爆炸,造成8人死亡,4人受伤。这次经过精心策划的营救行动最终以流产告终。直到1981年1月20日,美国大使馆所有人质才被释放,长达444天的人质危机终于落幕。总统卡特也因这次事件而在总统连任竞选中落败。
在劫持事件中,解救人质都是各国政府及安全部门极其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也是各国舆论和公众聚焦的中心。遇到重大人质事件,各国基本上会成立统一的行动指挥部,制定出有效的营救方案,同时派出谈判专家和特别行动部门,以便能尽快成功解救人质。纵观过去20年来的人质事件,其中不乏堪称完美的人质营救行动。1994年一架法航客机在阿尔及利亚机场被劫持,在法国的施压下,被劫持飞机开往法国,法国政府和特别行动部门在机场只用了10多分钟,就将274名人质全部解救出来。1996年12月,日本驻秘鲁大使官邸的400多名秘鲁政界要人和外国使节被武装分子劫持,时任秘鲁总统藤森一面佯装谈判争取时间,同时指挥军人挖地道通往使馆。人质危机发生后第127天,从地道钻出来的突击队员仅用38分钟就击毙了武装分子,将人质成功解救。
随着恐怖活动的跨地区、跨边境化,如何在海外人质事件中保护本国人质的安全,以及保护海外公民的安全,这是许多国家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