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结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阐述了构建和完善理工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的现实意义,通过转变理工类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培养毕业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创业基地;加强就业困难帮扶及建立未就业统计机制等措施和途径,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带动青年就业创业,在“新常态”下,积极构建科学有效的理工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
关键词:“十三五”规划 理工类高校 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 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2(a)-0257-02
“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带动青年就业创业”。在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提出新要求和挑战的同时,也为新时期不断地加强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和发展前景。
1 构建理工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意义
1.1 解决民生问题、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2015年,辽宁省共有大学毕业生28.4万,其中,理工类毕业生约为13万,占全省毕业生总人数的45%,理工类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社会关注度空前。做好理工类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着力解决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就是解决社会热点问题、民生问题;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创业,扩大就业容量,更是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
1.2 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就业难是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高校人才培养必须跟上市场需求的变化,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产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滞销”的就业难题。搞好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能够引导高校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合理设置学科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发挥文化引领作用。走特色化办学的道路,构建特色化就业服务体系,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高等教育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1]。
1.3 广大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的需要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新生的高质量的劳动力资源,700多万大学毕业生是否都能够顺利就业,找到理想中的工作岗位呢?答案是否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不合理,就业地域、行业、岗位等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加之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国内外实体经济受到冲击,首当其冲就是理工类高校毕业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能够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就业信息,使高校毕业生能够顺利的就业创业,实现自己的人才梦[1]。
2 理工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途径
2.1 转变就业创业观念,开展就业创业指导
理工类高校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必须从入学开始,着重进行职业、就业、创业、创新观念教育,并贯穿整个大学教育始终[2]。开展就业和创业教育,邀请优秀校友、成功人士等现身说法,帮助大学生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鼓励自主创业,让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念,把大学生的就业焦点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扩大到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就业地区由经济发达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2]。
大学生创业是一项开拓性的事业,需要来自各方面的支持,尤其是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帮助。父母应当敢于放手让他们去实践、去探索,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要关心支持他们。新闻媒体要提供舆论导向,通过典型案例向社会广泛宣传,给予大学生舆论上的支持。在大学生创业者遇到挫折时,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们,不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3]。
2.2 注重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
在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树立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业热情;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总之,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事业,需要整合全社会的资源来支持和配合[3]。
理工类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主要针对创业基础、实务知识和创业选择进行培训与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创业。积极开展创业竞赛,组织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创业实践能力。针对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与跟踪指导。高校应积极探索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新模式,解决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相关难题,提高自主创业的成功率。
2.3 建立和完善就业创业基地,提高毕业生动手实践能力
建设理工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要整合高校内外部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依托“卓越工程师计划”等,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不断地建立就业创业基地。如,与校友等创办的企业合作共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既解决了初创企业发展的人员需求,又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设立企业奖学金,开展深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合作,树立行业就业导向,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达到有效对接。通过学校推荐和学生自荐,让学生到企业中完成实训课程,实现了“到岗位上去实习,在实习中得到岗位”。参加实习实训的理工类大学生熟悉掌握了企业的工作,毕业后还可留在企业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2.4 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及建立未就业毕业生统计机制
理工类高校应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和女大学生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解决好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就业工作中的一个重点。高校应加强女生群体的抗挫折教育,提升她们的就业信心。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竭尽所能地帮助这些就业困难群体实现顺利就业。高校应制定“一对一”帮扶机制,建立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数据库,在摸清底数基础上,制订就业帮扶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岗位推荐、技能培训等,将毕业生求职等各类补贴发放到毕业生手中,帮助他们在离校前落实就业岗位。
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逐步建立未就业毕业生统计机制,重点统计有就业意愿尚未就业毕业生、暂不就业毕业生等情况,学校及时了解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意愿,认真核实汇总就业数据,实时更新就业监测系统相关信息,有针对性地加大对有就业意愿尚未就业毕业生的服务力度,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创业。
3 结语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者,需要按照“十三五”规划要求,采用新技术、新媒体、新资源,结合理工类毕业生的特点和需求,构建好“新常态”下理工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进而改善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圆梦创业,铸梦未来。
参考文献
[1] 唐国华,刘铸,刘万芳.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2.
[2] 王倩倩.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5(4):9-11.
[3] 邹积英,杨树成. 关于提升工科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4):68-69.
关键词:“十三五”规划 理工类高校 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 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2(a)-0257-02
“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带动青年就业创业”。在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提出新要求和挑战的同时,也为新时期不断地加强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和发展前景。
1 构建理工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意义
1.1 解决民生问题、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2015年,辽宁省共有大学毕业生28.4万,其中,理工类毕业生约为13万,占全省毕业生总人数的45%,理工类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社会关注度空前。做好理工类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着力解决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就是解决社会热点问题、民生问题;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创业,扩大就业容量,更是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
1.2 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就业难是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高校人才培养必须跟上市场需求的变化,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产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滞销”的就业难题。搞好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能够引导高校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合理设置学科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发挥文化引领作用。走特色化办学的道路,构建特色化就业服务体系,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高等教育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1]。
1.3 广大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的需要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新生的高质量的劳动力资源,700多万大学毕业生是否都能够顺利就业,找到理想中的工作岗位呢?答案是否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不合理,就业地域、行业、岗位等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加之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国内外实体经济受到冲击,首当其冲就是理工类高校毕业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能够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就业信息,使高校毕业生能够顺利的就业创业,实现自己的人才梦[1]。
2 理工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途径
2.1 转变就业创业观念,开展就业创业指导
理工类高校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必须从入学开始,着重进行职业、就业、创业、创新观念教育,并贯穿整个大学教育始终[2]。开展就业和创业教育,邀请优秀校友、成功人士等现身说法,帮助大学生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鼓励自主创业,让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念,把大学生的就业焦点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扩大到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就业地区由经济发达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2]。
大学生创业是一项开拓性的事业,需要来自各方面的支持,尤其是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帮助。父母应当敢于放手让他们去实践、去探索,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要关心支持他们。新闻媒体要提供舆论导向,通过典型案例向社会广泛宣传,给予大学生舆论上的支持。在大学生创业者遇到挫折时,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们,不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3]。
2.2 注重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
在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树立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业热情;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总之,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事业,需要整合全社会的资源来支持和配合[3]。
理工类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主要针对创业基础、实务知识和创业选择进行培训与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创业。积极开展创业竞赛,组织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创业实践能力。针对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与跟踪指导。高校应积极探索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新模式,解决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相关难题,提高自主创业的成功率。
2.3 建立和完善就业创业基地,提高毕业生动手实践能力
建设理工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要整合高校内外部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依托“卓越工程师计划”等,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不断地建立就业创业基地。如,与校友等创办的企业合作共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既解决了初创企业发展的人员需求,又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设立企业奖学金,开展深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合作,树立行业就业导向,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达到有效对接。通过学校推荐和学生自荐,让学生到企业中完成实训课程,实现了“到岗位上去实习,在实习中得到岗位”。参加实习实训的理工类大学生熟悉掌握了企业的工作,毕业后还可留在企业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2.4 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及建立未就业毕业生统计机制
理工类高校应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和女大学生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解决好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就业工作中的一个重点。高校应加强女生群体的抗挫折教育,提升她们的就业信心。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竭尽所能地帮助这些就业困难群体实现顺利就业。高校应制定“一对一”帮扶机制,建立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数据库,在摸清底数基础上,制订就业帮扶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岗位推荐、技能培训等,将毕业生求职等各类补贴发放到毕业生手中,帮助他们在离校前落实就业岗位。
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逐步建立未就业毕业生统计机制,重点统计有就业意愿尚未就业毕业生、暂不就业毕业生等情况,学校及时了解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意愿,认真核实汇总就业数据,实时更新就业监测系统相关信息,有针对性地加大对有就业意愿尚未就业毕业生的服务力度,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创业。
3 结语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者,需要按照“十三五”规划要求,采用新技术、新媒体、新资源,结合理工类毕业生的特点和需求,构建好“新常态”下理工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进而改善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圆梦创业,铸梦未来。
参考文献
[1] 唐国华,刘铸,刘万芳.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2.
[2] 王倩倩.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5(4):9-11.
[3] 邹积英,杨树成. 关于提升工科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4):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