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将课外文言文阅读引入到中考试卷中来,尽管绝大多数的材料浅显、有趣、易懂,但由于不少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注重积累,缺少有效的学习方法,考试时,失分仍然十分严重,甚至有少数考生已经到了谈课外文言文而色变的程度。其实,考生只要在厚实积累的基础上,再掌握一定的文言阅读技法,遇到这样的题目就会得心应手,轻松解决。
一、借助文中或文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在理解文意的时候,千万不能对这些补充注释视而不见,要正确利用这些补充注释中有用的信息。要注意的是,有些词语既给出了词语的本意,也给出了语境义,应选取语境义;有些句子的意思只是意译,而我们在翻译时应以直译为主,尽量做到字字落实;有些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前面已经注释过,后面就不再注释,要上下文联系起来理解;有些典故传说的解释,看似与疏通文意无关,却對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情感有所帮助等等。
二、将课内掌握的文言词义、用法以及句法迁移到课外阅读材料中来
1.词义的联想。通常情况下,中考仅仅是为了考查考生对一些常见的文言词义的理解和运用,所考查的词语绝大多数可以从课内文言文阅读材料中找到。考试时,看到考查的词语,就要将自己在课内积累的这个词语所有的义项在大脑中再现出来,然后根据语境,确定一个最符合文意的写下来。例如: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韩非子·喻老》)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林嗣环《口技》)
(2)舍问,其奚决焉?(《孟涂文集·问说》)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辨日》)
(3)中济,船破,皆游。(《柳河东集 哀溺》)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2.用法的类推。虚词的用法是考查的难点,不少同学见之头疼。其实,只要我们根据虚词所在的语境,联想所学课文中此类虚词的用法进行类推,也同样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写出正确的答案。例如:
(1)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渡河》)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2)此可以处吾子也。(《孟母三迁》)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3)公面黧黑,门人忧之。(《梦溪笔谈》)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
3.句式的相似。平时要关注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在考试时,注意将考查句式与课内接触过的句式进行比较,找出其相似点,就能准确理解题意了。例如:
(1)倒装句: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韩非子·说林上》)
——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问曰:“何以教准?”(《宋史寇准传》)
——何以战?(《曹刿论战》)
(2)省略句:又以问著,对如初。(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陶渊明《桃花源记》)
旦日,客从外来(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触草木,尽死(《捕蛇者说》)
(3)判断句:墨翁者,吴槐市里中人也。(高启《墨翁传》)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何薳《东坡画扇》)
(4)句子中有固定结构。
岂荀巨伯所行耶?(《荀巨伯探友》)
——岂其学不如彼耶(曾巩《墨池记》)
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柳河东集 哀溺》)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出师表》)
三、运用课内阅读分析的手法,灵活解答主观性赏析题
初中学生对文言材料赏析的是限于浅表层面上的:或是说出文中寓含的道理,得到的启示;或是评价文中的某一人物、某种现象;或是结合文章内容谈感受等等。而这些问题的解答,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方法和技巧,再深入准确地把握文意,这些题目就会答得很好。说道理、谈启示,往往在短文的末尾议论中能找到关键句,只要结合文意,适当表达就行了,有时,这些寓含哲理的句子,出现在人物的语言对话中;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与课内方法相同,也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来加以分析归纳;而结合实际谈感受,则要注意在准确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既要结合实际,又要联系文章内容,不可顾此失彼。
由此可见,课外文言文的阅读考查,实则是对课内文言文教学的真实有效的评价。只要我们平时掌握方法,注重积累,灵活运用,就一定能在中考的文言文阅读中拿到高分。■
一、借助文中或文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在理解文意的时候,千万不能对这些补充注释视而不见,要正确利用这些补充注释中有用的信息。要注意的是,有些词语既给出了词语的本意,也给出了语境义,应选取语境义;有些句子的意思只是意译,而我们在翻译时应以直译为主,尽量做到字字落实;有些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前面已经注释过,后面就不再注释,要上下文联系起来理解;有些典故传说的解释,看似与疏通文意无关,却對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情感有所帮助等等。
二、将课内掌握的文言词义、用法以及句法迁移到课外阅读材料中来
1.词义的联想。通常情况下,中考仅仅是为了考查考生对一些常见的文言词义的理解和运用,所考查的词语绝大多数可以从课内文言文阅读材料中找到。考试时,看到考查的词语,就要将自己在课内积累的这个词语所有的义项在大脑中再现出来,然后根据语境,确定一个最符合文意的写下来。例如: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韩非子·喻老》)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林嗣环《口技》)
(2)舍问,其奚决焉?(《孟涂文集·问说》)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辨日》)
(3)中济,船破,皆游。(《柳河东集 哀溺》)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2.用法的类推。虚词的用法是考查的难点,不少同学见之头疼。其实,只要我们根据虚词所在的语境,联想所学课文中此类虚词的用法进行类推,也同样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写出正确的答案。例如:
(1)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渡河》)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2)此可以处吾子也。(《孟母三迁》)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3)公面黧黑,门人忧之。(《梦溪笔谈》)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
3.句式的相似。平时要关注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在考试时,注意将考查句式与课内接触过的句式进行比较,找出其相似点,就能准确理解题意了。例如:
(1)倒装句: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韩非子·说林上》)
——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问曰:“何以教准?”(《宋史寇准传》)
——何以战?(《曹刿论战》)
(2)省略句:又以问著,对如初。(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陶渊明《桃花源记》)
旦日,客从外来(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触草木,尽死(《捕蛇者说》)
(3)判断句:墨翁者,吴槐市里中人也。(高启《墨翁传》)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何薳《东坡画扇》)
(4)句子中有固定结构。
岂荀巨伯所行耶?(《荀巨伯探友》)
——岂其学不如彼耶(曾巩《墨池记》)
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柳河东集 哀溺》)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出师表》)
三、运用课内阅读分析的手法,灵活解答主观性赏析题
初中学生对文言材料赏析的是限于浅表层面上的:或是说出文中寓含的道理,得到的启示;或是评价文中的某一人物、某种现象;或是结合文章内容谈感受等等。而这些问题的解答,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方法和技巧,再深入准确地把握文意,这些题目就会答得很好。说道理、谈启示,往往在短文的末尾议论中能找到关键句,只要结合文意,适当表达就行了,有时,这些寓含哲理的句子,出现在人物的语言对话中;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与课内方法相同,也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来加以分析归纳;而结合实际谈感受,则要注意在准确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既要结合实际,又要联系文章内容,不可顾此失彼。
由此可见,课外文言文的阅读考查,实则是对课内文言文教学的真实有效的评价。只要我们平时掌握方法,注重积累,灵活运用,就一定能在中考的文言文阅读中拿到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