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基础教育的现状,许多中学的环境教育并未单独设课,而是寓环境教育于学科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是目前中学开展环境教育的土渠道。因此,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势在必行!本文尝试从培养高中生环境意识、强化环保行为为出发点,本文从关注坏保热点及开展地理教学实践活动等几点看法,实现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关键词:高中地理环境教育
21世纪社会的发展是以社会、人与环境的协调和统一为特征的发展,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正成为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全球性问题。当前人与自然的冲突已经开始以人意想不到的速度和形式表现出来,并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这个问题正是我们人类任意开发、利用自然所造成的。环境教育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并且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领域。加强环境教育,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高中地理教材是从人类和环境关系着眼,讲述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的。地理学科的知识结构和特殊功能,决定了21世纪的地理教育在进行社会环境教育,增强环境意识、提高环保素质中发挥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环境与环境教育
“环境”是一个含义很广的名词。简单理解“环”是环绕的意思,“境”是指空间的内容。英语中的“环境”(environment)是由environ(环绕)加名词后缀ment(表示行为的结果或方式)构成。环境是相对于一定中心体而言的,而环境科学中的环境是以人为中心,是指围绕人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人类活动的自然环境的总体。而现在从广义来说,环境则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经人类改造后形成的人工环境。
环境教育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产生的,也是随着环境问题的加剧而发展的。人们最初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这时的环境问题是以“废水、废气、废渣”等局地性工业污染造成的公害病为代表,如“八大公害事件”,这时认为人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而对自然破坏的关注很少。但T962年美国卡逊《寂静的春天》的·出版,提出农药危害人类环境,引起人们对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关注和思考。因此在196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巴黎组织召开生物圈会议,并在自然保护联盟((TUCK)的报告中宣布“也许这是第一次,世界有如此明显的环境教育意识”,使人类有了环境教育意识的产生。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1、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是教学改革深人进行的体现
在地理课中进行环境教育不是课本的外延,而是地理课本身的要求。地理教师需具备丰厚的地理知识,吃透教材的内涵,讲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与环境和谐、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进而自觉地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利用自然资源、爱护环境。深人进行环境教育,是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也是学科素质教育之核心。深人进行环境教育是地理教学体现其价值的有效途径。
2、环境教育是高中地理教育的重要任务
环境教育核心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即人地关系。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它同时以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环境教育有很大一部分内容与地理学科的研究主题密切相关。同时,一切环境问题、发展问题,只有落实到具体的区域才能得到合理解决,这正是地理学研究的传统思路。由此可见,地理学与环境教育关系极为密切。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高中地理教育,比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更应该向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建议
1、深入挖掘教材中环境保护内容
对学生实施环境教育,目的在于把环境教育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以及课外实践中,帮助学生充分认识环境,理解环境和发展的关系,把握好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养成热爱环境、主动参与保护环境的习惯.要达到这个目的,地理教师应在了解高中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其己有知识及能力,不同层次地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教育,实现环境教育的系统化学习。
2、在教学中注重环保热点信息的渗透
地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人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一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生物生存的环境及星月变化等地理内容感兴趣,再加上,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不断的得到应用,如网络、多媒体、电视等,它们为人类展示了各种地理知识。地理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渗透环境教育,还應利用课余时间,关注与环境有关的话题、报道,收集一些环保的成功案例,及时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的环保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联系
地理学科与环境教育的实践性都很强,这就要求,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开展各类课外实践活动。从实践中,加深对环保的认识.教师可在地球日、植树节、世界环境日以及节水日等环保节日,组织学生开展宜传环保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世界的环境现状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肯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废品回收、观测气象、地质等活动,使学生融入社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课堂知识分析、解释及概括一些环境问题,把环境知识转化为环境意识,真正地投入到环境保护中,形成井发展环境技能,提高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各种能力.这对学生未来从事环境保护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四、结语
环境教育从出现那一天起就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中学地理课程通过课堂渗透和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不仅能掌握必要的环境知识,提高保护环境的能力,而且能正确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并将这些科学知识转化为良好的道德、信念、风尚及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地承担起对人类社会应尽的环境义务。
参考文献:
[1]段卿.浅谈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J].理探讨,2011(14)
[2]朱陈海霞.浅谈离于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环保教育[J].课程探索,2010(13l)
[3]张玉林.生态文明传播一现代环境宣传教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6
[3]叶沈良.环境教育的教学原则、重点及内容[J].环境教育,2000(5)
[4]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地理(高一上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黄宇,田青.学校中的环境教育:计划与实施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关键词:高中地理环境教育
21世纪社会的发展是以社会、人与环境的协调和统一为特征的发展,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正成为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全球性问题。当前人与自然的冲突已经开始以人意想不到的速度和形式表现出来,并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这个问题正是我们人类任意开发、利用自然所造成的。环境教育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并且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领域。加强环境教育,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高中地理教材是从人类和环境关系着眼,讲述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的。地理学科的知识结构和特殊功能,决定了21世纪的地理教育在进行社会环境教育,增强环境意识、提高环保素质中发挥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环境与环境教育
“环境”是一个含义很广的名词。简单理解“环”是环绕的意思,“境”是指空间的内容。英语中的“环境”(environment)是由environ(环绕)加名词后缀ment(表示行为的结果或方式)构成。环境是相对于一定中心体而言的,而环境科学中的环境是以人为中心,是指围绕人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人类活动的自然环境的总体。而现在从广义来说,环境则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经人类改造后形成的人工环境。
环境教育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产生的,也是随着环境问题的加剧而发展的。人们最初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这时的环境问题是以“废水、废气、废渣”等局地性工业污染造成的公害病为代表,如“八大公害事件”,这时认为人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而对自然破坏的关注很少。但T962年美国卡逊《寂静的春天》的·出版,提出农药危害人类环境,引起人们对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关注和思考。因此在196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巴黎组织召开生物圈会议,并在自然保护联盟((TUCK)的报告中宣布“也许这是第一次,世界有如此明显的环境教育意识”,使人类有了环境教育意识的产生。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1、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是教学改革深人进行的体现
在地理课中进行环境教育不是课本的外延,而是地理课本身的要求。地理教师需具备丰厚的地理知识,吃透教材的内涵,讲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与环境和谐、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进而自觉地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利用自然资源、爱护环境。深人进行环境教育,是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也是学科素质教育之核心。深人进行环境教育是地理教学体现其价值的有效途径。
2、环境教育是高中地理教育的重要任务
环境教育核心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即人地关系。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它同时以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环境教育有很大一部分内容与地理学科的研究主题密切相关。同时,一切环境问题、发展问题,只有落实到具体的区域才能得到合理解决,这正是地理学研究的传统思路。由此可见,地理学与环境教育关系极为密切。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高中地理教育,比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更应该向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建议
1、深入挖掘教材中环境保护内容
对学生实施环境教育,目的在于把环境教育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以及课外实践中,帮助学生充分认识环境,理解环境和发展的关系,把握好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养成热爱环境、主动参与保护环境的习惯.要达到这个目的,地理教师应在了解高中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其己有知识及能力,不同层次地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教育,实现环境教育的系统化学习。
2、在教学中注重环保热点信息的渗透
地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人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一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生物生存的环境及星月变化等地理内容感兴趣,再加上,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不断的得到应用,如网络、多媒体、电视等,它们为人类展示了各种地理知识。地理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渗透环境教育,还應利用课余时间,关注与环境有关的话题、报道,收集一些环保的成功案例,及时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的环保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联系
地理学科与环境教育的实践性都很强,这就要求,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开展各类课外实践活动。从实践中,加深对环保的认识.教师可在地球日、植树节、世界环境日以及节水日等环保节日,组织学生开展宜传环保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世界的环境现状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肯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废品回收、观测气象、地质等活动,使学生融入社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课堂知识分析、解释及概括一些环境问题,把环境知识转化为环境意识,真正地投入到环境保护中,形成井发展环境技能,提高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各种能力.这对学生未来从事环境保护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四、结语
环境教育从出现那一天起就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中学地理课程通过课堂渗透和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不仅能掌握必要的环境知识,提高保护环境的能力,而且能正确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并将这些科学知识转化为良好的道德、信念、风尚及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地承担起对人类社会应尽的环境义务。
参考文献:
[1]段卿.浅谈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J].理探讨,2011(14)
[2]朱陈海霞.浅谈离于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环保教育[J].课程探索,2010(13l)
[3]张玉林.生态文明传播一现代环境宣传教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6
[3]叶沈良.环境教育的教学原则、重点及内容[J].环境教育,2000(5)
[4]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地理(高一上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黄宇,田青.学校中的环境教育:计划与实施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