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让学生在课外能广泛地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种人生体验,成为他们的一种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尊重;引导;搭建平台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7-088-1一、“为有源头活水来”——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1.选择课外读物要尊重孩子心理需求。孩子的心理需求具有年龄特征,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奇怪《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等会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成为几代人的钟爱;也就不会惊讶于《哈利·波特》能誉满全球,《拇指牛》、《魔法学校》能畅销全国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种心理需求是由个体差异的,有一些孩子的情感比较细腻,稍大一些又会有青春期的心理萌动,因此,有针对性地推荐一些描写青少年爱情心理的作品也未尝不可,比如《少年维特的烦恼》、《猫狗之恋》等,阅读这些作品不是鼓励孩子们早恋,恰恰相反,她的积极意义在于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2.选择课外读物要能适应孩子时尚需求。现代社会节奏加快,应运而生的图书也充满了时尚的元素。然而,时尚图书如同一柄双仞剑,既可能因为它的低劣质量导致孩子心理的扭曲,也可能会为儿童撑开一方想象的天空。但是,更多的时尚图书是有其充分的流行因素的,这些流行因素中包括:正义的感召、美好的幻想、过人的机智、天真的童趣等。
校园时尚、儿童时尚应该成为课外阅读及课外阅读指导的宝贵契机和资源,充分地加以利用。
3.引导孩子读经典名著,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在浩如烟海的书籍当中,最好的“打底子”的书是经典。其实,我们并不期待经典名著能教会孩子学会语文,但它能温暖他们的心灵,打开他们美好而又人道的感受世界,激发他们心中善良的、温柔的一面。如:学完《海伦·凯勒》,推荐孩子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完《林冲棒打洪教头》,推荐孩子读《水浒传》;学完《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后,推荐孩子读《鲁滨逊漂流记》……只有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课外读物,并能促进他们进一步完美地发展的课外读物,才能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才能敞亮孩子的心扉,才能成为孩子的经典。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珍视孩子眼中的“哈姆雷特”
1.尊重孩子阅读体验。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行为,课外阅读更是一种纯粹的孩子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对话和互动。这种对话受到孩子的个性、阅历、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其阅读的结果,也就是对课外读物的解读一定是有差异的,有时候这种差异会很大。例如,在《哈利·波特》中有的孩子读到的是智慧,有的孩子读到的是魔法,有的孩子读到的是友情,有的孩子读到的是正义……
因此,我们要支持和鼓励在课外阅读中的体验差异。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是鲜活的,有个性的;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可能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
2.尊重孩子阅读后表现的差异。孩子通过课外阅读会产生心理和行为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在对阅读内容的体验和感悟中获得的。例如,阅读了《哈利·波特》以后,有的孩子喜欢手持一根小棒指指点点,有的孩子变得喜欢沉思,有的孩子会聚在一起热烈的交谈书中的情结,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切都是孩子阅读后的兴奋溢于言表,激情真实流露,冲动难以自抑的表现。小孩子都做过“过家家”的游戏,这不也是他们阅读了生活这本大书以后的一种表现吗?
当然,尊重并不代表一味地放任。当学生在认识上有偏颇、有误解时,我们应适时引领,正确发挥读本的导向功能,使孩子的行为变得健康向上。
三、“谁持彩练当空舞”——搭建阅读展示的平台
1.专题性辩论。大多数孩子乐于口头表达,但懒于书面表达。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当他们读完《哈利·波特》和《西游记》后,我们可以开展“孙悟空和哈利·波特,谁的本领大”这样的专题辩论性的读书活动,一次活动读两本名著,何乐而不为?当读完《红楼梦》时,开展“薛宝钗、林黛玉,谁更适应现代社会?”的主题辩论,使学生对人物的性格深入地剖析,在辩论过程中擦出思想的火花。
2.影视主题活动。现在已经有很多的名著被搬上银幕或荧屏了,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汤姆叔叔的小屋》等,孩子们都会特别喜爱的。因此,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和这些影视作品同步阅读或比较阅读,开展观后交流活动。如当中央电视台播放电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时候,我举办了一次班级“读名著、看电视”主题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积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主动帮助他们选择课外阅读的内容,经常性地围绕课外阅读,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交流,给处在记忆黄金时期和人格形成时期的孩子们,播下最好的种子,提供最好的养料,留下最好的回忆,点亮他们精彩的人生。
关键词:尊重;引导;搭建平台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7-088-1一、“为有源头活水来”——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1.选择课外读物要尊重孩子心理需求。孩子的心理需求具有年龄特征,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奇怪《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等会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成为几代人的钟爱;也就不会惊讶于《哈利·波特》能誉满全球,《拇指牛》、《魔法学校》能畅销全国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种心理需求是由个体差异的,有一些孩子的情感比较细腻,稍大一些又会有青春期的心理萌动,因此,有针对性地推荐一些描写青少年爱情心理的作品也未尝不可,比如《少年维特的烦恼》、《猫狗之恋》等,阅读这些作品不是鼓励孩子们早恋,恰恰相反,她的积极意义在于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2.选择课外读物要能适应孩子时尚需求。现代社会节奏加快,应运而生的图书也充满了时尚的元素。然而,时尚图书如同一柄双仞剑,既可能因为它的低劣质量导致孩子心理的扭曲,也可能会为儿童撑开一方想象的天空。但是,更多的时尚图书是有其充分的流行因素的,这些流行因素中包括:正义的感召、美好的幻想、过人的机智、天真的童趣等。
校园时尚、儿童时尚应该成为课外阅读及课外阅读指导的宝贵契机和资源,充分地加以利用。
3.引导孩子读经典名著,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在浩如烟海的书籍当中,最好的“打底子”的书是经典。其实,我们并不期待经典名著能教会孩子学会语文,但它能温暖他们的心灵,打开他们美好而又人道的感受世界,激发他们心中善良的、温柔的一面。如:学完《海伦·凯勒》,推荐孩子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完《林冲棒打洪教头》,推荐孩子读《水浒传》;学完《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后,推荐孩子读《鲁滨逊漂流记》……只有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课外读物,并能促进他们进一步完美地发展的课外读物,才能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才能敞亮孩子的心扉,才能成为孩子的经典。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珍视孩子眼中的“哈姆雷特”
1.尊重孩子阅读体验。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行为,课外阅读更是一种纯粹的孩子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对话和互动。这种对话受到孩子的个性、阅历、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其阅读的结果,也就是对课外读物的解读一定是有差异的,有时候这种差异会很大。例如,在《哈利·波特》中有的孩子读到的是智慧,有的孩子读到的是魔法,有的孩子读到的是友情,有的孩子读到的是正义……
因此,我们要支持和鼓励在课外阅读中的体验差异。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是鲜活的,有个性的;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可能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
2.尊重孩子阅读后表现的差异。孩子通过课外阅读会产生心理和行为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在对阅读内容的体验和感悟中获得的。例如,阅读了《哈利·波特》以后,有的孩子喜欢手持一根小棒指指点点,有的孩子变得喜欢沉思,有的孩子会聚在一起热烈的交谈书中的情结,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切都是孩子阅读后的兴奋溢于言表,激情真实流露,冲动难以自抑的表现。小孩子都做过“过家家”的游戏,这不也是他们阅读了生活这本大书以后的一种表现吗?
当然,尊重并不代表一味地放任。当学生在认识上有偏颇、有误解时,我们应适时引领,正确发挥读本的导向功能,使孩子的行为变得健康向上。
三、“谁持彩练当空舞”——搭建阅读展示的平台
1.专题性辩论。大多数孩子乐于口头表达,但懒于书面表达。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当他们读完《哈利·波特》和《西游记》后,我们可以开展“孙悟空和哈利·波特,谁的本领大”这样的专题辩论性的读书活动,一次活动读两本名著,何乐而不为?当读完《红楼梦》时,开展“薛宝钗、林黛玉,谁更适应现代社会?”的主题辩论,使学生对人物的性格深入地剖析,在辩论过程中擦出思想的火花。
2.影视主题活动。现在已经有很多的名著被搬上银幕或荧屏了,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汤姆叔叔的小屋》等,孩子们都会特别喜爱的。因此,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和这些影视作品同步阅读或比较阅读,开展观后交流活动。如当中央电视台播放电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时候,我举办了一次班级“读名著、看电视”主题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积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主动帮助他们选择课外阅读的内容,经常性地围绕课外阅读,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交流,给处在记忆黄金时期和人格形成时期的孩子们,播下最好的种子,提供最好的养料,留下最好的回忆,点亮他们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