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些出自诗城奉节的著名诗句,承载了十几亿国人的集体记忆,奉节也成了国人诗韵共鸣的载体。在这里,仅唐代诗人杜甫就留下了480多首诗歌,历代著名诗人,如陈子昂、王维、李白、刘禹锡、白居易、苏轼、陆游等,都曾先后留下名句。
奇妙的地域环境,加上诗城所散发的人文氛围,令这座“浸泡在诗歌里的城市”凝结了无数人的神往。
如何将这一国人的意韵共鸣保护好、传承好,一代代奉节人不断延续着文化润城的诗意探索。
诗城之没
2002年1月20日。
奉节人永远记得这一天,无数双眼睛、耳朵等待着那一声巨响——三峡库区第一爆。
这一年,历史的脚步把奉节推向不可回转的节点。
包括奉节人在内的无数三峡儿女,为了国人的长远利益,告别故城搬迁到新的居所,这就是闻名世界的“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的三峡大移民。
受杜甫、白居易、陆游等爱国主义诗词的影响,这种爱国主义情怀,逐渐在奉节人心中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而一代代传承。尽管不舍,但深明大义的奉节人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离开,于是出现了一个个的移民先锋。
2003年6月1日,随着三峡水位渐渐上涨,这座“浸泡在诗歌里的城市”在奉节人不舍的眼神里,慢慢“浸泡”在滚滚长江水中。
聚集在岸边的老百姓哭了,时任县委书记刘本荣也落了泪,但他的泪流得很矛盾。
“一方面,我觉得自己是个败家子,千年的古城,就在我手里毁了、炸了、没了。”刘本荣说,“看着老百姓把窗棂捡回去,把砖头搬回家,我心里酸酸的。但一个新城在自己手里建起来,又充满了成就感。”
随后多年,乘船的游客问道:
“船老大,你的老家在哪里?”
“就在水下60米!”
一句简单的回答,让多少人无语凝噎。
2300多年的历史文化和淹没的老城,给奉节罩上了一股浓浓的怀旧情绪。然而,望着这一切行将失去,倔强的奉节人岂能袖手旁观。
他们开始了一场接一场的文化保卫战。
复建载体
“诗城的淹没不可阻挡,但还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做,比如老城的复建。”
从那声巨响开始,赵贵林就开始忙活了。这位刚退居二线的奉节县文化旅游局原党组书记,在老城的废墟中穿梭了半年之久。
“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形式为后人留下一笔财产,建一个诗城博物馆就是我的方式。通过展示各历史时段的奉节人,给历史留下一个横切面。”
赵贵林自筹经费,克服各种困难,谋划了“诗城博物馆”的建设。
“整个博物馆的建设和老城‘大东门民居’的保存,凝结了每一个奉节人的心血。”赵贵林欣慰地说,博物馆最初的建设资金都是亲戚朋友凑起来的,馆藏物件有很多是奉节人捐赠的。
2004年5月12日,诗城博物馆正式开馆,这里已成为奉节人对老城的一个念想。
与民间筹资建设相比,刘本荣的谋划空间更大,在新城的规划中,他设计了十个不同的文化广场,各自表现不同的诗文化主题。在最大的诗城广场,他还将老城的全景照片刻成浮雕,命名为“永远的回忆”。
“少陵广场纪念杜甫,诗仙苑和香山苑纪念李白……”在他的筹划中,甚至拟建的一家酒店,他也“干涉”,要求命名为诗苑酒店,并用诗文化来装修。
“奉节的文化建设要感谢一代代前辈的努力!”如今的奉节县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局长曾学军说,“在此基础上,我们这些年来推出了一个博物馆群的建设,把从老城‘抢’出来的物件儿,分不同的主题予以陈列。”
于是,白帝城博物馆、瞿塘关遗址博物馆、夔门古象馆等相继落成,形成了由七个馆组成的博物馆群。
“对于文化的保存,我们还与县规划局联手,在新城建筑、广场、健身步道等建设上融入诗城的文化特色!”曾学军说,2011年12月10日,县文广新局和县规划局特地出台合作文件,更进一步来谋划新城的建设。
博物馆群、文化广场、各类建筑,使得奉节人睹物思乡,聊慰移民之憾。
当然,奉节在抓文化硬件建设的同时,也同步推进了文化软件建设。
兴办活动
“我们通过举办各种活动、编撰出版各类文化书籍和乡土教材,让诗歌和诗城文化留在人们心中。”曾学军说。
2010年12月16日,第四届中国三峡·奉节脐橙文化节暨首届诗城奉节诗歌节开幕。
来自北京、四川以及重庆的近40位诗人及诗歌理论家齐聚奉节,一睹诗城的文化风采。抱病在床的著名诗人贺敬之特地为大会亲笔书写了会标,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梁东出席了盛会。
在诗歌节上,奉节历经五年时间编撰的《夔州诗全集》于2011年1月面世,诗集收录了742位诗人的4464首诗,按历史朝代分为六卷九册,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夔州诗读本。
“我们把《夔州诗全集》赠送给来访的客人,同时也赠送给县里的图书馆,农村的农家书屋,让人民随时享受本地文化精品。”曾学军说,“同时,我们还组织和扶持包括作家协会、夔门诗社在内的13家文化协会,通过这样一支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来带动文化的发展,活跃文化氛围。”
2012年2月6号,奉节县实验中学。
“兄弟,你那一箱脐橙……”
台上,奉节人谢子清的诗歌朗诵飘荡在诗城上空。诗词作者是奉节县交通委员会的王英明。
台下,4000多奉节人在悠扬的配乐中感受着诗韵。
这是由县文广新局牵头、各协会协办的“迎春诗歌朗诵会”。
“真的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来参加朗诵会,原本以为能来几百人就不错了。”奉节县作协主席杨辉龙说。
从2007年开始,杨辉龙联合各协会文化人,牵头策划了电视节目“书读白帝城”。节目播出后,成为奉节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也是全市区县唯一一家地方电视台播出的读书节目。
“接下来,这一节目要探索进社区、进学校、进基层,让文化与老百姓贴得更近。”曾学军说。
活动繁荣了文化氛围,让老百姓得以享受其中,而更为深远的探索仍在继续。
联姻旅游
2012年2月16日,奉节夔州古城文化产业园区,一片繁忙的建设景象。
“随着各方资金陆续到位,我们的建设速度逐渐加快,有望年底全部建成,明年初就可以投入运营。”正在工地督查的汪洋说。
2008年,为了发展文化产业,奉节县成立了巴蜀旅游文化有限公司,汪洋任总经理,并启动了文化产业园区的运作。
旅游业是奉节县的重要支柱产业,为了更好地发展文化产业,奉节县政府拨款750万元,在白帝城风景区建设了这个占地53亩的文化产业园。
“通过搭建一个运作平台,再加上几个文化项目的支撑,依托白帝城风景区,文化产业园的发展前景可期。”曾学军说。
文化产业园区毗邻国家级风景名胜——长江三峡第一峡瞿塘峡和白帝庙、草堂湖等文化自然景观,与夔州古城遗址中的重要文化遗存太极亭和文 塔构成夔州古城文化圈。
“灿若繁星的文化旅游资源,为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畅想未来,汪洋显得很兴奋。
园区规划了复建夔州湖广总督会馆、戏台,新建历史文化展示区、大型历史情景剧表演区等一批展示巴渝文化、反映民俗特色的景点项目和参与性强的文化娱乐项目,以及即将竣工的白帝城博物馆。
“园区一旦运转起来,必定会和旅游实现双赢。接下来,我们还打算扶持一批文化创意微企,大园区与小微企相互结合,一起繁荣文化产业。”曾学军说,“当然,文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的过滤、积累,才可能形成属于一个地方的特殊气味。我们有这个耐心和信心!”
这些出自诗城奉节的著名诗句,承载了十几亿国人的集体记忆,奉节也成了国人诗韵共鸣的载体。在这里,仅唐代诗人杜甫就留下了480多首诗歌,历代著名诗人,如陈子昂、王维、李白、刘禹锡、白居易、苏轼、陆游等,都曾先后留下名句。
奇妙的地域环境,加上诗城所散发的人文氛围,令这座“浸泡在诗歌里的城市”凝结了无数人的神往。
如何将这一国人的意韵共鸣保护好、传承好,一代代奉节人不断延续着文化润城的诗意探索。
诗城之没
2002年1月20日。
奉节人永远记得这一天,无数双眼睛、耳朵等待着那一声巨响——三峡库区第一爆。
这一年,历史的脚步把奉节推向不可回转的节点。
包括奉节人在内的无数三峡儿女,为了国人的长远利益,告别故城搬迁到新的居所,这就是闻名世界的“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的三峡大移民。
受杜甫、白居易、陆游等爱国主义诗词的影响,这种爱国主义情怀,逐渐在奉节人心中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而一代代传承。尽管不舍,但深明大义的奉节人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离开,于是出现了一个个的移民先锋。
2003年6月1日,随着三峡水位渐渐上涨,这座“浸泡在诗歌里的城市”在奉节人不舍的眼神里,慢慢“浸泡”在滚滚长江水中。
聚集在岸边的老百姓哭了,时任县委书记刘本荣也落了泪,但他的泪流得很矛盾。
“一方面,我觉得自己是个败家子,千年的古城,就在我手里毁了、炸了、没了。”刘本荣说,“看着老百姓把窗棂捡回去,把砖头搬回家,我心里酸酸的。但一个新城在自己手里建起来,又充满了成就感。”
随后多年,乘船的游客问道:
“船老大,你的老家在哪里?”
“就在水下60米!”
一句简单的回答,让多少人无语凝噎。
2300多年的历史文化和淹没的老城,给奉节罩上了一股浓浓的怀旧情绪。然而,望着这一切行将失去,倔强的奉节人岂能袖手旁观。
他们开始了一场接一场的文化保卫战。
复建载体
“诗城的淹没不可阻挡,但还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做,比如老城的复建。”
从那声巨响开始,赵贵林就开始忙活了。这位刚退居二线的奉节县文化旅游局原党组书记,在老城的废墟中穿梭了半年之久。
“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形式为后人留下一笔财产,建一个诗城博物馆就是我的方式。通过展示各历史时段的奉节人,给历史留下一个横切面。”
赵贵林自筹经费,克服各种困难,谋划了“诗城博物馆”的建设。
“整个博物馆的建设和老城‘大东门民居’的保存,凝结了每一个奉节人的心血。”赵贵林欣慰地说,博物馆最初的建设资金都是亲戚朋友凑起来的,馆藏物件有很多是奉节人捐赠的。
2004年5月12日,诗城博物馆正式开馆,这里已成为奉节人对老城的一个念想。
与民间筹资建设相比,刘本荣的谋划空间更大,在新城的规划中,他设计了十个不同的文化广场,各自表现不同的诗文化主题。在最大的诗城广场,他还将老城的全景照片刻成浮雕,命名为“永远的回忆”。
“少陵广场纪念杜甫,诗仙苑和香山苑纪念李白……”在他的筹划中,甚至拟建的一家酒店,他也“干涉”,要求命名为诗苑酒店,并用诗文化来装修。
“奉节的文化建设要感谢一代代前辈的努力!”如今的奉节县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局长曾学军说,“在此基础上,我们这些年来推出了一个博物馆群的建设,把从老城‘抢’出来的物件儿,分不同的主题予以陈列。”
于是,白帝城博物馆、瞿塘关遗址博物馆、夔门古象馆等相继落成,形成了由七个馆组成的博物馆群。
“对于文化的保存,我们还与县规划局联手,在新城建筑、广场、健身步道等建设上融入诗城的文化特色!”曾学军说,2011年12月10日,县文广新局和县规划局特地出台合作文件,更进一步来谋划新城的建设。
博物馆群、文化广场、各类建筑,使得奉节人睹物思乡,聊慰移民之憾。
当然,奉节在抓文化硬件建设的同时,也同步推进了文化软件建设。
兴办活动
“我们通过举办各种活动、编撰出版各类文化书籍和乡土教材,让诗歌和诗城文化留在人们心中。”曾学军说。
2010年12月16日,第四届中国三峡·奉节脐橙文化节暨首届诗城奉节诗歌节开幕。
来自北京、四川以及重庆的近40位诗人及诗歌理论家齐聚奉节,一睹诗城的文化风采。抱病在床的著名诗人贺敬之特地为大会亲笔书写了会标,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梁东出席了盛会。
在诗歌节上,奉节历经五年时间编撰的《夔州诗全集》于2011年1月面世,诗集收录了742位诗人的4464首诗,按历史朝代分为六卷九册,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夔州诗读本。
“我们把《夔州诗全集》赠送给来访的客人,同时也赠送给县里的图书馆,农村的农家书屋,让人民随时享受本地文化精品。”曾学军说,“同时,我们还组织和扶持包括作家协会、夔门诗社在内的13家文化协会,通过这样一支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来带动文化的发展,活跃文化氛围。”
2012年2月6号,奉节县实验中学。
“兄弟,你那一箱脐橙……”
台上,奉节人谢子清的诗歌朗诵飘荡在诗城上空。诗词作者是奉节县交通委员会的王英明。
台下,4000多奉节人在悠扬的配乐中感受着诗韵。
这是由县文广新局牵头、各协会协办的“迎春诗歌朗诵会”。
“真的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来参加朗诵会,原本以为能来几百人就不错了。”奉节县作协主席杨辉龙说。
从2007年开始,杨辉龙联合各协会文化人,牵头策划了电视节目“书读白帝城”。节目播出后,成为奉节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也是全市区县唯一一家地方电视台播出的读书节目。
“接下来,这一节目要探索进社区、进学校、进基层,让文化与老百姓贴得更近。”曾学军说。
活动繁荣了文化氛围,让老百姓得以享受其中,而更为深远的探索仍在继续。
联姻旅游
2012年2月16日,奉节夔州古城文化产业园区,一片繁忙的建设景象。
“随着各方资金陆续到位,我们的建设速度逐渐加快,有望年底全部建成,明年初就可以投入运营。”正在工地督查的汪洋说。
2008年,为了发展文化产业,奉节县成立了巴蜀旅游文化有限公司,汪洋任总经理,并启动了文化产业园区的运作。
旅游业是奉节县的重要支柱产业,为了更好地发展文化产业,奉节县政府拨款750万元,在白帝城风景区建设了这个占地53亩的文化产业园。
“通过搭建一个运作平台,再加上几个文化项目的支撑,依托白帝城风景区,文化产业园的发展前景可期。”曾学军说。
文化产业园区毗邻国家级风景名胜——长江三峡第一峡瞿塘峡和白帝庙、草堂湖等文化自然景观,与夔州古城遗址中的重要文化遗存太极亭和文 塔构成夔州古城文化圈。
“灿若繁星的文化旅游资源,为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畅想未来,汪洋显得很兴奋。
园区规划了复建夔州湖广总督会馆、戏台,新建历史文化展示区、大型历史情景剧表演区等一批展示巴渝文化、反映民俗特色的景点项目和参与性强的文化娱乐项目,以及即将竣工的白帝城博物馆。
“园区一旦运转起来,必定会和旅游实现双赢。接下来,我们还打算扶持一批文化创意微企,大园区与小微企相互结合,一起繁荣文化产业。”曾学军说,“当然,文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的过滤、积累,才可能形成属于一个地方的特殊气味。我们有这个耐心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