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众所周知,新冠疫情期间,志愿服务对于社区抗击疫情,保障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我国志愿服务事业仍然面临着众多困难与诸多问题,本文通过调查武汉市社区志愿服务的现状及问题,试图从互联网视角的切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社区服务、志愿者现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5-103
一、问题的提出
志愿服务是指在不求回报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自愿付出个人的时间及精力所做出的服务工作,主要包括: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赛会、应急救助等。据不完全统计,截止至2021年4月,全国志愿服务数据统计实名志愿者总数为192047910人,已登记的志愿者队伍共有794628个,志愿项目总计5015295个,服务时间总数为2773750940.00小时,记录时间人数共计49844499人,且目前已有包括湖北在内十个省份的实名志愿者超过了9500000人。[1]
而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志愿服务发展也与互联网络联系越来越密切,志愿服务问题日渐暴露。为此笔者进行了武汉市的情况研究调查,从中发现一些问题和不足。
二、武汉社区志愿服务的现状分析
(一)武汉已建立一支有一定基础规模的志愿服务队伍
社区志愿服务依托社区志愿者组织为平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社区志愿者组织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第三方,是促进社会进步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它能够有效弥补“政府失灵”、“社区失灵”所带来的不足。武汉市作为湖北省的省会,志愿服务工作亦发展得颇具特色,截止至目前,武汉市个人志愿者1398008人,志愿者团队58248个,志愿者服务任务6310个,武汉实名注册志愿者189.59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比例超过16.9%。平均每6个武汉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从以上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从整体上看武汉社区志愿服务的队伍还是比较庞大的,人数众多,经过多年的探索,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有一定的基础规模。
(二)相关法律政策的出台为武汉社区志愿服务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
为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志愿服务制度化,武汉市启动出台《武汉市志愿服务条例》,制定出台《武汉市建设”志愿者之城”规划纲要》,在前期广泛调研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加强力量,制定武汉志愿服务事业"行动指南",加强志愿服务管理体系、运行体系、队伍体系、项目体系、保障体系建设,在全市实现志愿服务"人人可为、处处可为、时时可为";同时抓好一批示范点,即打造一批"百步亭式"的"邻里守望"志愿服务示范点,建设“武汉云生活”志愿者成长体系管理平台,致力于打造志愿之城,充分发挥品牌的示范带动作用;再者出台一个办法,联合相关部门,和市人大商议,启动出台《武汉志愿服务条例》,让志愿服务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三)武汉在职党员下沉社区推动了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
近年来,武汉市积极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为群众服务工作,鼓励和引导在职党员进社区、亮身份、树形象、作表率,做好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不断建立党员志愿服务工作的长效机制,使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形式具体如下:
一是党员个人报到。以区为单位统一印制联系证,单位在职党员持联系证到社区报到登记,社区党组织提供回执,由在职党员向所在单位反馈报到情况。报到实行“多项选择”,即在职党员可结合自身特点,按照便于参加活动、发挥作用的要求,自行选择到居住地社区、工作地社区或工作联系点社区,使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服务和活动更加灵活便利。
二是单位集体参与。将在职党员进社区服务群众与区域化党建工作相结合,鼓励单位党组织与结对社区党组织联系,采取整建制方式进社区报到,定期组织党员到社区参加活动,实现组织联建、资源共享、活动互助。截至目前,武汉市通过各种形式到社区报到认领服务项目的在职党员已达12万人,成为服务基层、服务社区、服务群众的“新生力量”。
三是部门职能下沉。在党员进社区服务群众的同时,积极协调教育、司法、文化、体育、工会、团委、妇联、科协以及供水、供电、供气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职能部门“向下给力”,组织在职党员带领骨干,定期到社区开展送文艺节目、送科学知识、送法律援助、送致富技能活动,并以“活动安排一览表”的形式加以制度化,使职能部门的资源、服务、活动真正延伸到社区、到群众、到一线。
三、武汉社区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志愿服务规模远远不足以满足社区服务人口的需要
在此次抗疫期间,2万多名社区工作者要为900万市民提供与防疫有关的各种服务,亦即每个社区工作者平均要服务450个市民。可以想见,武汉基层社区面临的工作强度和压力非常之大。虽然上级机关安排了干部党员下沉基层,并且还有社会志愿者参与战斗,但面对如此庞大的服务人口,社区仍然明显力不从心。这种窘境,在那些计划改造或正在改造的900多个老旧小区表现得尤为突出。[1]从服务人口来看,武汉的志愿者队伍还亟待扩招。志愿者人数无法满足人口需求,主要原因一是志愿招募宣传不到位。二是社会人群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度不高。三是政府对志愿服务管理措施的缺失。
(二)志愿者服務能力单一,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个性化需求
武汉市目前在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前,往往缺乏对群众需求的调研,所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主要集中在助老助残、贫困帮扶、交通劝导、赛事活动等方面,内容单一、服务领域狭窄,无法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无论从服务内容还是服务质量来看,武汉市目前的志愿服务供给都与群众日常生活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距离。
其次是某些特殊的服务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例如,此次疫情发生后,心理咨询方面的需求急剧增长。武汉市心理医院24小时全天候轮流排班,日均接听近200个电话,热线接听量数倍于疫情发生之前。2月4日起,该医院面向全国紧急招募专业人员,并专门安排170名具有危机干预或心理咨询经验的志愿者转接打进医院热线的求助电话。 (三)武汉志愿服务的互联网平台的运行与信息共享、整合等存在问题
目前全国志愿统计和发布系统尚未健全。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类的志愿服务网站数量众多,但由于各地发展水平不一,所达到的效果参差不齐,有的网站页面设计简陋,只注重展示不互动;有的信息系统功能落后,只注重信息搜集,不注重分析、整合;有的互联互联网应用表面化,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实际需求和应用等。武汉也不例外,除了民政部开发的相应志愿服务平台可以关联到武汉地方民政网络系统外,鲜有面对社会需求的社会型志愿服务平台。
(四)武汉社区志愿者相关管理机制不完善
社区志愿者登记注册尚未实现制度化,注册方式比较混乱。目前我国还没有制订出标准统一的社区志愿者注册制度。虽然2013年共青团中央修订颁布了《中国志愿者管理办法》,但该办法主要是针对青年志愿者而言的。现阶段各地有关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的管理规定,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制定的,注册机构、流程、要求都不尽相同;与此同时,还普遍存在志愿者在多个部门和志愿者组织重复交叉注册的现象。在实际操作中,有的社区甚至根本不注册登记,导致社区志愿者随意性、流动性较大。有调查显示,目前各地社区中临时性地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居民偏多,经常性参加的居民普遍较少,且参与方式不规范的问题比较突出。
四、对策建议
(一)针对志愿者层面
1.依托互联网加大宣传,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要增加志愿者数量,壮大志愿者队伍,就应该首先从思想意识入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为志愿者人数的保障提供后备力量。固此,加大宣传,诠释志愿服务的意义和志愿服务精神所在,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风尚。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思想上认识到志愿服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外化于行而积极加入到志愿服务大队伍中来。我们通过1互联网为依托,利用互联网在宣传方面的高效性和广泛性加大宣传。这也无疑为我们志愿者队伍的壮大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说明通过宣传来增加志愿者的数量是行得通的。
2线上线下双渠道招募,健全招募制度
充分发挥大众媒体和互联网大数据的作用,破除传统上的机械招募,并且加大审核力度,剔除只注册不干事的“僵尸号”。同时,发挥线下线上招募两条主线的作用,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的优势,精准计算出需要招募的人数和分类相对应志愿服务活动所需的不同能力的志愿者。充分对接志愿服务供需资源。也可以志愿者自身对于志愿服务工作的要求和偏好予以归类。如此可提高志愿服务的效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3.“互联网+培训”,提升志愿者技能
透过这次疫情可看出,我们志愿者对于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理有着较大漏洞,缺乏专业的志愿服务供给的能力。针对志愿服务需求的不同,提供相应的专业化志愿服务供给。这便需专业化的技能培训。全面系統培训和专业培训并举。该种培训不仅强调道义和服务精神,提供各种课程训练,还应注重志愿者个人潜力的定向挖掘以及对志愿者服务所需的如组织领导、沟通技巧、较好的适应性等多方面技能提升。1如此,形成专业化的志愿者团队,才能在突发状况来临时灵活应对,同时也能发挥每一个志愿者的内在潜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培训志愿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采用“互联网+志愿培训”的方式,推出针对不同志愿服务活动所需的技能开展线上培训,或是利用互联网的互通性通过不同社区甚至是地区的志愿者以及志愿组织的交流经验和互相学习来达到专业培训的效果。同时也能改变志愿者服务能力单一的现状,使其全方位发展,以适应多元化的志愿服务需求。
4.利用大数据进行筛选,提升志愿者的质量
参与志愿服务不能光靠一腔热血,还需一定的能力和与志愿服务活动的适配力。要有选择的吸纳志愿者,例如:有志愿服务经验的优先;一些重大的志愿活动以有志愿服务时长为招募前提、英语四六级(马拉松活动等)等,此番,整体把控志愿者的素质能力以保证高质量的志愿服务供给。利用大数据精准计算和匹配的优势,既可以破除人为筛选的不公平性和主观性,也可提高筛选的效率。实际操作也十分的便捷,我们将所需的志愿者的一些特质输入,剩下的就交给大数据筛选和归类(即将部分志愿者分流到对志愿服务能力的要求不是很高的志愿活动中)。
(二)针对志愿服务活动层面
1.密切贴近实际,提供多元的志愿服务供给
当前服务内容单一,需要我们注目于多元群众的不同需要,提供相应的志愿服务。新冠疫情席卷过后,部分群众出现了“疫后综合症”,对新冠肺炎康复者、在疫情中失去亲友者以及因疫情病患致困者进行心里疏通也成为志愿服务一大需求。传统的单纯捐物捐钱已不再适应现如今的支援需求,多元化的志愿服务供给提上日程。不仅是物质上的服务,精神上的安慰和疏通也成为当下志愿服务供给的重头。我们应密切贴近实际,联系广大人民对于志愿服务的真实需求,推出适应其需求的“差异化”的志愿服务供给。不仅提供物质食粮也要提供精神食粮,让志愿服务真正做到人民的心坎而非流于形式。
2.优化志愿服务供需资源对接,增加各个平台信息互通性
大量的数据以及现实操作表明,制约社区志愿服务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信息不对称,志愿服务供需资源不衔接。固此,我们需要加强各个志愿服务平台的互通性、加强志愿者与被服务群体的联系,破除各个志愿平台或社区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各自为阵的怪圈,以期推出一个大平台,利用互联网实现各个社区或是不同别类的志愿组织的良好互动和交流。整合不同地区的志愿服务资源并加强联动,可以极大提高志愿服务的效率、降低志愿服务的人力、资源的消耗。拿武汉社区来说,不同区内由不同的志愿服务组织,各个区之间也存在不同的志愿服务组织,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将各个平台的志愿服务信息进行整合,将志愿服务学期交叉对接以便提供更加专业的志愿服务供给。平台的互通性也会使得各个区之间联系更加紧密、有效交流经验和先进的管理办法。
参考文献
1.赵梦荃.湖北省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湖北大学,2015.
2.时小燕.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对策分析[D].河海大学,2007.
3.张作群.发扬共抗疫情的奋斗精神完善志愿服务体系与机制[J].长江论坛,2020(02):24-27.
关键词:互联网+、社区服务、志愿者现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5-103
一、问题的提出
志愿服务是指在不求回报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自愿付出个人的时间及精力所做出的服务工作,主要包括: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赛会、应急救助等。据不完全统计,截止至2021年4月,全国志愿服务数据统计实名志愿者总数为192047910人,已登记的志愿者队伍共有794628个,志愿项目总计5015295个,服务时间总数为2773750940.00小时,记录时间人数共计49844499人,且目前已有包括湖北在内十个省份的实名志愿者超过了9500000人。[1]
而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志愿服务发展也与互联网络联系越来越密切,志愿服务问题日渐暴露。为此笔者进行了武汉市的情况研究调查,从中发现一些问题和不足。
二、武汉社区志愿服务的现状分析
(一)武汉已建立一支有一定基础规模的志愿服务队伍
社区志愿服务依托社区志愿者组织为平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社区志愿者组织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第三方,是促进社会进步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它能够有效弥补“政府失灵”、“社区失灵”所带来的不足。武汉市作为湖北省的省会,志愿服务工作亦发展得颇具特色,截止至目前,武汉市个人志愿者1398008人,志愿者团队58248个,志愿者服务任务6310个,武汉实名注册志愿者189.59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比例超过16.9%。平均每6个武汉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从以上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从整体上看武汉社区志愿服务的队伍还是比较庞大的,人数众多,经过多年的探索,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有一定的基础规模。
(二)相关法律政策的出台为武汉社区志愿服务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
为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志愿服务制度化,武汉市启动出台《武汉市志愿服务条例》,制定出台《武汉市建设”志愿者之城”规划纲要》,在前期广泛调研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加强力量,制定武汉志愿服务事业"行动指南",加强志愿服务管理体系、运行体系、队伍体系、项目体系、保障体系建设,在全市实现志愿服务"人人可为、处处可为、时时可为";同时抓好一批示范点,即打造一批"百步亭式"的"邻里守望"志愿服务示范点,建设“武汉云生活”志愿者成长体系管理平台,致力于打造志愿之城,充分发挥品牌的示范带动作用;再者出台一个办法,联合相关部门,和市人大商议,启动出台《武汉志愿服务条例》,让志愿服务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三)武汉在职党员下沉社区推动了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
近年来,武汉市积极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为群众服务工作,鼓励和引导在职党员进社区、亮身份、树形象、作表率,做好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不断建立党员志愿服务工作的长效机制,使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形式具体如下:
一是党员个人报到。以区为单位统一印制联系证,单位在职党员持联系证到社区报到登记,社区党组织提供回执,由在职党员向所在单位反馈报到情况。报到实行“多项选择”,即在职党员可结合自身特点,按照便于参加活动、发挥作用的要求,自行选择到居住地社区、工作地社区或工作联系点社区,使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服务和活动更加灵活便利。
二是单位集体参与。将在职党员进社区服务群众与区域化党建工作相结合,鼓励单位党组织与结对社区党组织联系,采取整建制方式进社区报到,定期组织党员到社区参加活动,实现组织联建、资源共享、活动互助。截至目前,武汉市通过各种形式到社区报到认领服务项目的在职党员已达12万人,成为服务基层、服务社区、服务群众的“新生力量”。
三是部门职能下沉。在党员进社区服务群众的同时,积极协调教育、司法、文化、体育、工会、团委、妇联、科协以及供水、供电、供气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职能部门“向下给力”,组织在职党员带领骨干,定期到社区开展送文艺节目、送科学知识、送法律援助、送致富技能活动,并以“活动安排一览表”的形式加以制度化,使职能部门的资源、服务、活动真正延伸到社区、到群众、到一线。
三、武汉社区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志愿服务规模远远不足以满足社区服务人口的需要
在此次抗疫期间,2万多名社区工作者要为900万市民提供与防疫有关的各种服务,亦即每个社区工作者平均要服务450个市民。可以想见,武汉基层社区面临的工作强度和压力非常之大。虽然上级机关安排了干部党员下沉基层,并且还有社会志愿者参与战斗,但面对如此庞大的服务人口,社区仍然明显力不从心。这种窘境,在那些计划改造或正在改造的900多个老旧小区表现得尤为突出。[1]从服务人口来看,武汉的志愿者队伍还亟待扩招。志愿者人数无法满足人口需求,主要原因一是志愿招募宣传不到位。二是社会人群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度不高。三是政府对志愿服务管理措施的缺失。
(二)志愿者服務能力单一,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个性化需求
武汉市目前在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前,往往缺乏对群众需求的调研,所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主要集中在助老助残、贫困帮扶、交通劝导、赛事活动等方面,内容单一、服务领域狭窄,无法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无论从服务内容还是服务质量来看,武汉市目前的志愿服务供给都与群众日常生活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距离。
其次是某些特殊的服务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例如,此次疫情发生后,心理咨询方面的需求急剧增长。武汉市心理医院24小时全天候轮流排班,日均接听近200个电话,热线接听量数倍于疫情发生之前。2月4日起,该医院面向全国紧急招募专业人员,并专门安排170名具有危机干预或心理咨询经验的志愿者转接打进医院热线的求助电话。 (三)武汉志愿服务的互联网平台的运行与信息共享、整合等存在问题
目前全国志愿统计和发布系统尚未健全。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类的志愿服务网站数量众多,但由于各地发展水平不一,所达到的效果参差不齐,有的网站页面设计简陋,只注重展示不互动;有的信息系统功能落后,只注重信息搜集,不注重分析、整合;有的互联互联网应用表面化,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实际需求和应用等。武汉也不例外,除了民政部开发的相应志愿服务平台可以关联到武汉地方民政网络系统外,鲜有面对社会需求的社会型志愿服务平台。
(四)武汉社区志愿者相关管理机制不完善
社区志愿者登记注册尚未实现制度化,注册方式比较混乱。目前我国还没有制订出标准统一的社区志愿者注册制度。虽然2013年共青团中央修订颁布了《中国志愿者管理办法》,但该办法主要是针对青年志愿者而言的。现阶段各地有关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的管理规定,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制定的,注册机构、流程、要求都不尽相同;与此同时,还普遍存在志愿者在多个部门和志愿者组织重复交叉注册的现象。在实际操作中,有的社区甚至根本不注册登记,导致社区志愿者随意性、流动性较大。有调查显示,目前各地社区中临时性地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居民偏多,经常性参加的居民普遍较少,且参与方式不规范的问题比较突出。
四、对策建议
(一)针对志愿者层面
1.依托互联网加大宣传,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要增加志愿者数量,壮大志愿者队伍,就应该首先从思想意识入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为志愿者人数的保障提供后备力量。固此,加大宣传,诠释志愿服务的意义和志愿服务精神所在,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风尚。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思想上认识到志愿服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外化于行而积极加入到志愿服务大队伍中来。我们通过1互联网为依托,利用互联网在宣传方面的高效性和广泛性加大宣传。这也无疑为我们志愿者队伍的壮大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说明通过宣传来增加志愿者的数量是行得通的。
2线上线下双渠道招募,健全招募制度
充分发挥大众媒体和互联网大数据的作用,破除传统上的机械招募,并且加大审核力度,剔除只注册不干事的“僵尸号”。同时,发挥线下线上招募两条主线的作用,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的优势,精准计算出需要招募的人数和分类相对应志愿服务活动所需的不同能力的志愿者。充分对接志愿服务供需资源。也可以志愿者自身对于志愿服务工作的要求和偏好予以归类。如此可提高志愿服务的效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3.“互联网+培训”,提升志愿者技能
透过这次疫情可看出,我们志愿者对于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理有着较大漏洞,缺乏专业的志愿服务供给的能力。针对志愿服务需求的不同,提供相应的专业化志愿服务供给。这便需专业化的技能培训。全面系統培训和专业培训并举。该种培训不仅强调道义和服务精神,提供各种课程训练,还应注重志愿者个人潜力的定向挖掘以及对志愿者服务所需的如组织领导、沟通技巧、较好的适应性等多方面技能提升。1如此,形成专业化的志愿者团队,才能在突发状况来临时灵活应对,同时也能发挥每一个志愿者的内在潜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培训志愿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采用“互联网+志愿培训”的方式,推出针对不同志愿服务活动所需的技能开展线上培训,或是利用互联网的互通性通过不同社区甚至是地区的志愿者以及志愿组织的交流经验和互相学习来达到专业培训的效果。同时也能改变志愿者服务能力单一的现状,使其全方位发展,以适应多元化的志愿服务需求。
4.利用大数据进行筛选,提升志愿者的质量
参与志愿服务不能光靠一腔热血,还需一定的能力和与志愿服务活动的适配力。要有选择的吸纳志愿者,例如:有志愿服务经验的优先;一些重大的志愿活动以有志愿服务时长为招募前提、英语四六级(马拉松活动等)等,此番,整体把控志愿者的素质能力以保证高质量的志愿服务供给。利用大数据精准计算和匹配的优势,既可以破除人为筛选的不公平性和主观性,也可提高筛选的效率。实际操作也十分的便捷,我们将所需的志愿者的一些特质输入,剩下的就交给大数据筛选和归类(即将部分志愿者分流到对志愿服务能力的要求不是很高的志愿活动中)。
(二)针对志愿服务活动层面
1.密切贴近实际,提供多元的志愿服务供给
当前服务内容单一,需要我们注目于多元群众的不同需要,提供相应的志愿服务。新冠疫情席卷过后,部分群众出现了“疫后综合症”,对新冠肺炎康复者、在疫情中失去亲友者以及因疫情病患致困者进行心里疏通也成为志愿服务一大需求。传统的单纯捐物捐钱已不再适应现如今的支援需求,多元化的志愿服务供给提上日程。不仅是物质上的服务,精神上的安慰和疏通也成为当下志愿服务供给的重头。我们应密切贴近实际,联系广大人民对于志愿服务的真实需求,推出适应其需求的“差异化”的志愿服务供给。不仅提供物质食粮也要提供精神食粮,让志愿服务真正做到人民的心坎而非流于形式。
2.优化志愿服务供需资源对接,增加各个平台信息互通性
大量的数据以及现实操作表明,制约社区志愿服务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信息不对称,志愿服务供需资源不衔接。固此,我们需要加强各个志愿服务平台的互通性、加强志愿者与被服务群体的联系,破除各个志愿平台或社区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各自为阵的怪圈,以期推出一个大平台,利用互联网实现各个社区或是不同别类的志愿组织的良好互动和交流。整合不同地区的志愿服务资源并加强联动,可以极大提高志愿服务的效率、降低志愿服务的人力、资源的消耗。拿武汉社区来说,不同区内由不同的志愿服务组织,各个区之间也存在不同的志愿服务组织,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将各个平台的志愿服务信息进行整合,将志愿服务学期交叉对接以便提供更加专业的志愿服务供给。平台的互通性也会使得各个区之间联系更加紧密、有效交流经验和先进的管理办法。
参考文献
1.赵梦荃.湖北省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湖北大学,2015.
2.时小燕.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对策分析[D].河海大学,2007.
3.张作群.发扬共抗疫情的奋斗精神完善志愿服务体系与机制[J].长江论坛,2020(02):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