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广告业经历了二十几年已基本发展规范成熟。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广告设计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学生的角色已发生质的变化,对知识、智力的含义等概念的诠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告教育观念伴随着知识观的转变,自然也发生着衍变。作为一名广告教育工作者该怎样直面这样的现状,迎接机遇与挑战,需要我们对广告设计教育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
一
有关统计表明,到2007年年底,我国广告从业人员已达100多万人,但其中受过正规专业教育的不足5%。而在美国广告行业中,80%以上的从业人员是本科或研究生毕业。以上数据对比,充分说明了目前国内广告业的人才紧缺状况。我国各大院校早已注意到这个问题,纷纷开设相关专业,然而,对广告企业而言,广告专业的毕业生存在专业经验不足、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他们更愿意聘用有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对学历及专业并不重视。这个供求矛盾显示出当前我国广告学学科课程和现代广告业发展及其人才需求脱节的缺陷。
目前高校广告教育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有广告设计实践经验与理论结合的设计类教师如凤毛麟角。大部分教师反映到具体的教学理念中来,则是对广告作品视觉美感的偏执,离开市场、离开受众的张扬创意。在课堂教学中反复强调色彩、字体、版式、图片等要素的唯美表现及技巧,对于广告理论、投放媒体、消费调查、受众心理、广告效果反馈等重要内容却通通舍弃。另外许多老师是半路出家,系统的理论和专业的技能还有一定的欠缺。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是在师资力量和相关设施根本不健全的情况下设立的广告学专业,从艺术、工科,到财经、师范类院校,虽然广告学的分布面越来越广,但始终受着实际条件的限制,量多质低,整体专业师资水平堪忧。“照本宣科”的封闭式教学降低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使学生丧失了专业学习的自主性与学习热情。
第二,课程设置不合理,课堂教学和实践还有一定的脱节。我国现行的广告设计教学模式、体系、内容僵化。当下的广告设计教育机制大都脱胎于先期开设此类专业的几个院校。而实际情况是:我国广告学专业目前所属院校性质不一,所属院系也各不相同。各个大学、院系从不同的领域和研究方向设置课程进行广告教育,大家互不交流,只埋头钻研自己的领域,而忽视与广告相关的其他领域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割裂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关联。课程设置随意,重专业必修课,轻广告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致使理论研究落后,这种教育下培养出的学生知识片面,缺乏系统性,难以胜任较高层次的工作。
第三,在教材建设方面,还存在着滞后的现象。教材不能跟上鲜活的现实,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还不是很大。此外,经费不足,设备缺乏,也使广告专业教育缺乏发展后劲。最紧迫的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社会环境和趋势,对高校广告教育和广告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的高校广告专业课程却忽视了国际经济、国际广告管理法规、国际广告运行机制对中国广告的长远影响及其应对措施等时代性专业内容的准备。
二
由于广告设计教育体系僵化、教学思想滞后、教学内容固化等众多因素,所以在教育中表现出很多与后现代教育观格格不入的现象,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本末倒置地思考创意广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依靠系统思维来解决问题的行业,但是市场调查、产品定位的先决性却被漠视。在做广告的过程中,把问题解析清楚就解决了一半。而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在没有搞清楚问题是什么的时候就开始解决问题了,在广告设计教育中,对对象的市场调查及产品的定位往往流于形式、主观臆断、假设居多。这样一来,学生在今后的实践中就不知如何开展调查,更别说如何给产品定位了。仅凭着主观臆断加经验盲目行事的原因,就是在一开始的广告设计教育中被遗弃、被忽略所致,盲点放大的结果就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实践中,用拍脑子的方法想点子来做广告的广告人员就是误入此盲区的牺牲品。广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依靠系统思维来解决问题的行业,市场推广的终极目的是销售的增长和品牌的持续发展,所以阻碍目的达成的因素是首先要找准问题,其次是明确问题解决的方向,最后才是考虑解决的方式。产品的定位在广告过程中就是异质化的寻找,卖点的提取。常言道,不怕有缺点,就怕没特点。在各行各业中异质划分成几种情况:一是产品本身没有多少差异,完全靠广告公司的操作,这就要有大量的投入;二是产品本身有特点,但还没有被挖掘出来;三是定位操作看似最简单,但是层次、要求却是最高的,产品本身就是根据市场的需求生产的。以上各种情况归根到底都需要受众通过我们的广告,使其觉得广告中的客体能充分地满足自己的需求,是因为有强烈的购买欲望而买它。因此产品定位作为广告在营销中的指导思想,在广告设计教育中应该得到强化。
广告中卖弄创意本身大行其道,而忽视了广告的真实意图。广告主做广告的目的是增加销售额,消费者买东西是因为物质、精神上的需要,而并不会为广告的创意好、广告画面精美而购买。好的创意就是要让消费者记住你的“核心卖点”,而不是记住创意本身。但在广告设计教育中,由于教学体系、画家教师、学生的素质等各方面的原因,卖弄创意本身大行其道。这方面的例子非常多,在学生参加的各类大赛中,大家都清楚无论金奖银奖都是因为创意好,画面有所谓的视觉冲击力,尽管学生在当前的教学条件下刻意如此无可厚非,但长此以往,学生就容易混淆广告好坏的标准。众所周知,能体现核心卖点的创意才是广告需要的创意,只有在广告策划指导下的创意才能保证诉求的方向不会出现偏差。一厢情愿地自娱自乐,随性所致,在纯粹的艺术创作中可以,但在广告中对品牌的伤害却是毁灭性的。设计与纯粹艺术的区别就在于此,画家的思维永远不能指导设计就在于此,所以设计创意是“戴着镣铐起舞”,而且还要跳得好看。在教学中,学生只有明白这个道理以后才可能理解消费者绝不会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揣摩一则广告到底要表达什么意图。
广告的发展日新月异,而教学却固步自封,仍停留在以往的感性认识上。企业营销手段的运用,反映在传播投资上出现了三个去向:第一是网络等新媒体;第二是活动;第三是公关、终端形象。从我国2007年上半年广告投放的趋势看,我们也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一方面品牌在营销传播方面投入的总量依然在急速增长;另一方面,传统媒体电视、报纸的增长速度开始明显减缓。电视2007年虽然保持着一定的增长幅度,但近年来已经有所滑落;全国报刊广告额仅同比增长极少的数额,也就是说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开始面临寒冬。那么钱到底到哪里去了呢?
这就是由于企业投放逐渐摆脱单纯的电视投放模式,更注重与终端、活动与其他媒体的整合传播;更加注重与突击型营销的整合与配套;企业的电视投放开始从“线”状投放发展到“点”状投放。营销中常说的一句至理名言是“决胜终端”,广告主越来越愿意加大终端形象建设的投资比例,不遗余力地提高专卖店的形象,对接触点新媒体的投入也是不遗余力的。前几年如已企业化的银行、电信、邮政等“卖场”异常豪华;这几年是大卖场中电视广告的投入,因为它能有效地送达受众。根据CTR调研显示,卖场的电视接触率为99%,留意率为89%,远远高于其他时期。
广告教学中对这种新现象熟视无睹,究其根本原因是包括高校的专家们对广告概念的认识都很模糊,大多只停留在报纸广告、海报招贴、路牌广告等感性的认识上,制定的课程依然停留在广告传播研究中的广告表现问题方面,说明对广告学所研究的内容有些不是十分清楚,也不适应当下广告的发展。其实广告学所研究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原本就有广告的自身系统研究,即以广告及其运动规律为研究重心,并由此生发出系列分支学科,如广告调查、广告文案、广告创意设计等;原本就有广告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宏观关照研究,即广告基础研究、广告营销研究、广告传播研究、广告与营销、广告与营销传播整合研究、广告与社会研究等六个方面。
如何对这些现象进行整合,如何在广告设计教育中,把广告本身当成营销中的一环来考虑广告教育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过分依赖于网络,设计水平等于计算机水平,很难体现个性思维。把设计中有关动态知识的重构、创造性的培养等同于对网络、计算机等新技术的掌握。互联网的发明者也宣称:网络是一个“自由平等”的世界,是一片“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军队,没有等级,没有贫贱,没有歧视”的世外桃源。然而,这极乐世界就像潘多拉的魔盒,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传播了病毒,它的破坏性比僵化的传统教育更可怕,更难以驾驭。
学生完全依赖网络、计算机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东拼西凑、生搬硬套的设计作业比比皆是。学生对于“产品定位模糊”、“创造性不够”、“终端媒介选择不准”“品牌不够突出”等致命的评语,用诸如“图片精度不够”、“没有素材”、“计算机速度不够”、“网络断线”等很轻松地推卸责任,当下广告知识已由固态的知识变为动态的知识,动态知识在广告教学的传递过程中已变成意义的重构,生命体验的视界融合;网络计算机对点式知识、显性知识的获得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但对系统性、完整性、隐性知识的获得与重构几乎无能为力。
广告设计知识不仅仅是对广告设计范畴的“发现”与“揭示”,而更多的是学生在特定情境下,个体基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个人特质差异基础上的主观理解广告设计知识,由于社会文化、个人特质的区别,固态知识必须让每个学生个体重新建构,才是与学生结合的动态知识,达到学生对广告设计动态的、个人的、独特的理解。所以教学的目的也应该由单纯注重显性知识的获得转向对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关注。
综上所述,广告教学的内容由单一、确定性转为多元、非确定性,由师本教育转换为生本教育,所以教师从控制生命到激扬生命的生本教育才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根本。由于人的潜力的多元性,在广告设计教育中要求学生对广告的每一个环节都非常精通显然不是现实的要求。广告需要人的语言智力、音乐智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和人际智力等五种智力,人不可能在五种智力上都均衡地、优秀地发展。正是由于这种不均衡性,才有每个学生个性的存在,广告教育的重点不是简单提高智力,也不是去发现哪个学生的哪种智力怎么样,而是根据学生的差异性、个性化的智力组合,去发展他们的潜能。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最主要的是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其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人发展源泉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展他的天赋素质,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最卓越成绩。”因而,我们应用多元的理论来指导学生,在广告各环节中找到适合自身智力组合优势的位置,发挥自身的潜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广告学的社会功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高飞:《面向21世纪的中国现代广告教学改革探讨》,《甘肃农业》,2005(5)。
2.张金海:《广告学概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涂勇:《广告学教学过程中的几个问题与建议》,《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作者为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讲师)
编校:张红玲
一
有关统计表明,到2007年年底,我国广告从业人员已达100多万人,但其中受过正规专业教育的不足5%。而在美国广告行业中,80%以上的从业人员是本科或研究生毕业。以上数据对比,充分说明了目前国内广告业的人才紧缺状况。我国各大院校早已注意到这个问题,纷纷开设相关专业,然而,对广告企业而言,广告专业的毕业生存在专业经验不足、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他们更愿意聘用有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对学历及专业并不重视。这个供求矛盾显示出当前我国广告学学科课程和现代广告业发展及其人才需求脱节的缺陷。
目前高校广告教育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有广告设计实践经验与理论结合的设计类教师如凤毛麟角。大部分教师反映到具体的教学理念中来,则是对广告作品视觉美感的偏执,离开市场、离开受众的张扬创意。在课堂教学中反复强调色彩、字体、版式、图片等要素的唯美表现及技巧,对于广告理论、投放媒体、消费调查、受众心理、广告效果反馈等重要内容却通通舍弃。另外许多老师是半路出家,系统的理论和专业的技能还有一定的欠缺。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是在师资力量和相关设施根本不健全的情况下设立的广告学专业,从艺术、工科,到财经、师范类院校,虽然广告学的分布面越来越广,但始终受着实际条件的限制,量多质低,整体专业师资水平堪忧。“照本宣科”的封闭式教学降低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使学生丧失了专业学习的自主性与学习热情。
第二,课程设置不合理,课堂教学和实践还有一定的脱节。我国现行的广告设计教学模式、体系、内容僵化。当下的广告设计教育机制大都脱胎于先期开设此类专业的几个院校。而实际情况是:我国广告学专业目前所属院校性质不一,所属院系也各不相同。各个大学、院系从不同的领域和研究方向设置课程进行广告教育,大家互不交流,只埋头钻研自己的领域,而忽视与广告相关的其他领域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割裂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关联。课程设置随意,重专业必修课,轻广告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致使理论研究落后,这种教育下培养出的学生知识片面,缺乏系统性,难以胜任较高层次的工作。
第三,在教材建设方面,还存在着滞后的现象。教材不能跟上鲜活的现实,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还不是很大。此外,经费不足,设备缺乏,也使广告专业教育缺乏发展后劲。最紧迫的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社会环境和趋势,对高校广告教育和广告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的高校广告专业课程却忽视了国际经济、国际广告管理法规、国际广告运行机制对中国广告的长远影响及其应对措施等时代性专业内容的准备。
二
由于广告设计教育体系僵化、教学思想滞后、教学内容固化等众多因素,所以在教育中表现出很多与后现代教育观格格不入的现象,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本末倒置地思考创意广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依靠系统思维来解决问题的行业,但是市场调查、产品定位的先决性却被漠视。在做广告的过程中,把问题解析清楚就解决了一半。而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在没有搞清楚问题是什么的时候就开始解决问题了,在广告设计教育中,对对象的市场调查及产品的定位往往流于形式、主观臆断、假设居多。这样一来,学生在今后的实践中就不知如何开展调查,更别说如何给产品定位了。仅凭着主观臆断加经验盲目行事的原因,就是在一开始的广告设计教育中被遗弃、被忽略所致,盲点放大的结果就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实践中,用拍脑子的方法想点子来做广告的广告人员就是误入此盲区的牺牲品。广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依靠系统思维来解决问题的行业,市场推广的终极目的是销售的增长和品牌的持续发展,所以阻碍目的达成的因素是首先要找准问题,其次是明确问题解决的方向,最后才是考虑解决的方式。产品的定位在广告过程中就是异质化的寻找,卖点的提取。常言道,不怕有缺点,就怕没特点。在各行各业中异质划分成几种情况:一是产品本身没有多少差异,完全靠广告公司的操作,这就要有大量的投入;二是产品本身有特点,但还没有被挖掘出来;三是定位操作看似最简单,但是层次、要求却是最高的,产品本身就是根据市场的需求生产的。以上各种情况归根到底都需要受众通过我们的广告,使其觉得广告中的客体能充分地满足自己的需求,是因为有强烈的购买欲望而买它。因此产品定位作为广告在营销中的指导思想,在广告设计教育中应该得到强化。
广告中卖弄创意本身大行其道,而忽视了广告的真实意图。广告主做广告的目的是增加销售额,消费者买东西是因为物质、精神上的需要,而并不会为广告的创意好、广告画面精美而购买。好的创意就是要让消费者记住你的“核心卖点”,而不是记住创意本身。但在广告设计教育中,由于教学体系、画家教师、学生的素质等各方面的原因,卖弄创意本身大行其道。这方面的例子非常多,在学生参加的各类大赛中,大家都清楚无论金奖银奖都是因为创意好,画面有所谓的视觉冲击力,尽管学生在当前的教学条件下刻意如此无可厚非,但长此以往,学生就容易混淆广告好坏的标准。众所周知,能体现核心卖点的创意才是广告需要的创意,只有在广告策划指导下的创意才能保证诉求的方向不会出现偏差。一厢情愿地自娱自乐,随性所致,在纯粹的艺术创作中可以,但在广告中对品牌的伤害却是毁灭性的。设计与纯粹艺术的区别就在于此,画家的思维永远不能指导设计就在于此,所以设计创意是“戴着镣铐起舞”,而且还要跳得好看。在教学中,学生只有明白这个道理以后才可能理解消费者绝不会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揣摩一则广告到底要表达什么意图。
广告的发展日新月异,而教学却固步自封,仍停留在以往的感性认识上。企业营销手段的运用,反映在传播投资上出现了三个去向:第一是网络等新媒体;第二是活动;第三是公关、终端形象。从我国2007年上半年广告投放的趋势看,我们也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一方面品牌在营销传播方面投入的总量依然在急速增长;另一方面,传统媒体电视、报纸的增长速度开始明显减缓。电视2007年虽然保持着一定的增长幅度,但近年来已经有所滑落;全国报刊广告额仅同比增长极少的数额,也就是说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开始面临寒冬。那么钱到底到哪里去了呢?
这就是由于企业投放逐渐摆脱单纯的电视投放模式,更注重与终端、活动与其他媒体的整合传播;更加注重与突击型营销的整合与配套;企业的电视投放开始从“线”状投放发展到“点”状投放。营销中常说的一句至理名言是“决胜终端”,广告主越来越愿意加大终端形象建设的投资比例,不遗余力地提高专卖店的形象,对接触点新媒体的投入也是不遗余力的。前几年如已企业化的银行、电信、邮政等“卖场”异常豪华;这几年是大卖场中电视广告的投入,因为它能有效地送达受众。根据CTR调研显示,卖场的电视接触率为99%,留意率为89%,远远高于其他时期。
广告教学中对这种新现象熟视无睹,究其根本原因是包括高校的专家们对广告概念的认识都很模糊,大多只停留在报纸广告、海报招贴、路牌广告等感性的认识上,制定的课程依然停留在广告传播研究中的广告表现问题方面,说明对广告学所研究的内容有些不是十分清楚,也不适应当下广告的发展。其实广告学所研究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原本就有广告的自身系统研究,即以广告及其运动规律为研究重心,并由此生发出系列分支学科,如广告调查、广告文案、广告创意设计等;原本就有广告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宏观关照研究,即广告基础研究、广告营销研究、广告传播研究、广告与营销、广告与营销传播整合研究、广告与社会研究等六个方面。
如何对这些现象进行整合,如何在广告设计教育中,把广告本身当成营销中的一环来考虑广告教育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过分依赖于网络,设计水平等于计算机水平,很难体现个性思维。把设计中有关动态知识的重构、创造性的培养等同于对网络、计算机等新技术的掌握。互联网的发明者也宣称:网络是一个“自由平等”的世界,是一片“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军队,没有等级,没有贫贱,没有歧视”的世外桃源。然而,这极乐世界就像潘多拉的魔盒,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传播了病毒,它的破坏性比僵化的传统教育更可怕,更难以驾驭。
学生完全依赖网络、计算机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东拼西凑、生搬硬套的设计作业比比皆是。学生对于“产品定位模糊”、“创造性不够”、“终端媒介选择不准”“品牌不够突出”等致命的评语,用诸如“图片精度不够”、“没有素材”、“计算机速度不够”、“网络断线”等很轻松地推卸责任,当下广告知识已由固态的知识变为动态的知识,动态知识在广告教学的传递过程中已变成意义的重构,生命体验的视界融合;网络计算机对点式知识、显性知识的获得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但对系统性、完整性、隐性知识的获得与重构几乎无能为力。
广告设计知识不仅仅是对广告设计范畴的“发现”与“揭示”,而更多的是学生在特定情境下,个体基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个人特质差异基础上的主观理解广告设计知识,由于社会文化、个人特质的区别,固态知识必须让每个学生个体重新建构,才是与学生结合的动态知识,达到学生对广告设计动态的、个人的、独特的理解。所以教学的目的也应该由单纯注重显性知识的获得转向对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关注。
综上所述,广告教学的内容由单一、确定性转为多元、非确定性,由师本教育转换为生本教育,所以教师从控制生命到激扬生命的生本教育才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根本。由于人的潜力的多元性,在广告设计教育中要求学生对广告的每一个环节都非常精通显然不是现实的要求。广告需要人的语言智力、音乐智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和人际智力等五种智力,人不可能在五种智力上都均衡地、优秀地发展。正是由于这种不均衡性,才有每个学生个性的存在,广告教育的重点不是简单提高智力,也不是去发现哪个学生的哪种智力怎么样,而是根据学生的差异性、个性化的智力组合,去发展他们的潜能。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最主要的是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其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人发展源泉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展他的天赋素质,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最卓越成绩。”因而,我们应用多元的理论来指导学生,在广告各环节中找到适合自身智力组合优势的位置,发挥自身的潜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广告学的社会功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高飞:《面向21世纪的中国现代广告教学改革探讨》,《甘肃农业》,2005(5)。
2.张金海:《广告学概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涂勇:《广告学教学过程中的几个问题与建议》,《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作者为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讲师)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