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止嗽散加减治疗小儿咳嗽(风寒、风热证)病的疗效。方法:对2009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62例咳嗽患儿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止嗽散加减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总结。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83.3%,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止嗽散加减治疗患儿外感咳嗽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止嗽散加减 小儿 咳嗽病 临床体会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165-02
咳嗽是小儿常见的一种肺系病证。有声无痰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为咳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二季发病率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62例患儿均来自我院门诊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其中治疗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2-12岁,平均5.8岁。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年龄2-12岁,平均5.5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年龄在2岁以下或12岁以上者,排除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肺结核,吸入异物导致的咳嗽。家长不同意接受此项治疗的,中医辩证不属外感(风寒、风热证的)。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辩证治疗:
①风寒证:咳嗽,痰稀色白,鼻塞流清涕或伴恶寒无汗,咽部不红,舌苔薄白,脉浮紧。
药物组成:蜜百部、白前、桔梗、炙紫菀、荆芥穗、防风、陈皮、甘草、款冬花。
②风热证:咳嗽,痰黄而稠,鼻塞流浊涕,发热恶风,咽红而肿,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药物组成:蜜百部、白前、桔梗、炙紫菀、防风、陈皮、甘草、炙枇杷叶、板蓝根、牛蒡子、前胡、桑叶(发热另加车前草)。
以上药物据年龄,病情轻重深浅感受外邪不同相应调整药物剂量。
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盐酸氨溴索口服液3-10ml,一日3次;利巴韦林颗粒10mg/kg/日,分2-3次服;有细菌感染者予相应抗生素治疗。
1.4 疗效观察。疗效评定标准[2]。
治愈:咳嗽消失,听诊干、湿性啰音消失,如有发热则体温降至正常。
好转:咳嗽减轻,呼吸音清晰,痰减少。
未愈:咳嗽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善或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30例,好转2例,治愈率为93.75%;对照组痊愈19例,好转11例,总有效率83.3%。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3 典型病例
患者张某,男,10岁,2010年3月7日因咳嗽10天就诊。家长诉10天前患儿受凉后出现咳嗽,鼻塞流清涕,咯白痰,量不多,至门诊输液治疗5天,无流涕,咳嗽未减。血常规正常,胸片示支气管炎。遂要求中医治疗。症见:微恶风,无发热,咳嗽,晨起及夜间均较重,咯稀白痰,不喘,无胸闷气促,精神、饮食、二便正常。查体T36.8℃,R20次/分,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咽不红,扁桃体不大,双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啰音,心腹(-)。
诊断:中医诊断:咳嗽(风寒证)。西医诊断:急性支气管炎。治疗疏风解表,宣肺止咳,药物:蜜百部9g,白前9g,桔梗8g,炙紫菀10g,荆芥穗8g,防风8g,陈皮8g,甘草6g,款冬花9g,4剂水煎服。后家长回复服完2剂后咳嗽大减,4剂后咳嗽止。
4 讨论
咳嗽是小儿呼吸道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是现代医学的急、慢性支气管炎,部分咽喉炎均属于此病范围[3]。祖国医学认为咳嗽的病变部位在肺,常涉及于脾,病理机制为肺失宣降。肺为娇脏,其性清宣肃降,上连咽喉,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主一身之气,司呼吸。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其中以肺、脾、肾三脏不足更为突出。其“肺脏娇嫩”,卫外功能较成人为弱,易被风寒、风热邪气所伤。而外感咳嗽据病因有风寒、风热、风燥之别,外感六淫邪气中主要为感受风邪。风为百病之长,其性开泄。寒邪、热邪、燥邪等随风而侵袭人体。在小儿以风寒证、风热证为多见。风寒肃肺,肺气失宣而见咳嗽。风热犯肺,肺失清肃,亦致咳嗽。治疗予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基本治则,根据寒、热证候不同治以散寒宣肺、解热宣肺。方中桔梗、荆芥宣散风寒为升药。紫菀、白前止咳化痰为降药。余常用其作为寒热平衡剂给予加减寒热药,在应用此方需根据病情病程、病位考虑以宣散药为重,还是以止咳化痰降药为重。君药紫菀化痰止咳;百部润肺止咳,灭虱杀虫。二者都入肺经,其性温而不热,润而不腻,均可止咳化痰,对于新久咳嗽都能使用。桔梗善于开宣肺气;白前长于降气化痰。荆芥疏风解表,以驱在表之邪,陈皮理气化痰。全方具有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的特点[4]。唯其解表之力偏弱,在风寒证中加入防风祛风解表。荆芥与防风共同发散表邪。而款冬花与紫菀相须为用以增强止咳之力。风热证中加入桑叶以增疏风清热。前胡既宣散风热有可化痰。枇杷叶能清肺化痰止咳。板蓝根合牛蒡子清热利咽。又据民间苗医经验在见发热咽痛红肿症候于方中加入车前草可利尿退热,在临床应用确有此效。
参考文献
[1]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06-28,76-77
[2] 王赛飞.小儿外感咳嗽从“痰”辨治.浙江中医杂志,2011,46(6):391-392
[3] 黄飞.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外感咳嗽60例.中国医药指南,2010,8(23):104-105
[4] 欧秀梅.止嗽散加减治疗小儿外感咳嗽40例.中医儿科杂志,2008,4(3):20-21
关键词:止嗽散加减 小儿 咳嗽病 临床体会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165-02
咳嗽是小儿常见的一种肺系病证。有声无痰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为咳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二季发病率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62例患儿均来自我院门诊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其中治疗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2-12岁,平均5.8岁。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年龄2-12岁,平均5.5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年龄在2岁以下或12岁以上者,排除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肺结核,吸入异物导致的咳嗽。家长不同意接受此项治疗的,中医辩证不属外感(风寒、风热证的)。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辩证治疗:
①风寒证:咳嗽,痰稀色白,鼻塞流清涕或伴恶寒无汗,咽部不红,舌苔薄白,脉浮紧。
药物组成:蜜百部、白前、桔梗、炙紫菀、荆芥穗、防风、陈皮、甘草、款冬花。
②风热证:咳嗽,痰黄而稠,鼻塞流浊涕,发热恶风,咽红而肿,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药物组成:蜜百部、白前、桔梗、炙紫菀、防风、陈皮、甘草、炙枇杷叶、板蓝根、牛蒡子、前胡、桑叶(发热另加车前草)。
以上药物据年龄,病情轻重深浅感受外邪不同相应调整药物剂量。
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盐酸氨溴索口服液3-10ml,一日3次;利巴韦林颗粒10mg/kg/日,分2-3次服;有细菌感染者予相应抗生素治疗。
1.4 疗效观察。疗效评定标准[2]。
治愈:咳嗽消失,听诊干、湿性啰音消失,如有发热则体温降至正常。
好转:咳嗽减轻,呼吸音清晰,痰减少。
未愈:咳嗽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善或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30例,好转2例,治愈率为93.75%;对照组痊愈19例,好转11例,总有效率83.3%。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3 典型病例
患者张某,男,10岁,2010年3月7日因咳嗽10天就诊。家长诉10天前患儿受凉后出现咳嗽,鼻塞流清涕,咯白痰,量不多,至门诊输液治疗5天,无流涕,咳嗽未减。血常规正常,胸片示支气管炎。遂要求中医治疗。症见:微恶风,无发热,咳嗽,晨起及夜间均较重,咯稀白痰,不喘,无胸闷气促,精神、饮食、二便正常。查体T36.8℃,R20次/分,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咽不红,扁桃体不大,双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啰音,心腹(-)。
诊断:中医诊断:咳嗽(风寒证)。西医诊断:急性支气管炎。治疗疏风解表,宣肺止咳,药物:蜜百部9g,白前9g,桔梗8g,炙紫菀10g,荆芥穗8g,防风8g,陈皮8g,甘草6g,款冬花9g,4剂水煎服。后家长回复服完2剂后咳嗽大减,4剂后咳嗽止。
4 讨论
咳嗽是小儿呼吸道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是现代医学的急、慢性支气管炎,部分咽喉炎均属于此病范围[3]。祖国医学认为咳嗽的病变部位在肺,常涉及于脾,病理机制为肺失宣降。肺为娇脏,其性清宣肃降,上连咽喉,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主一身之气,司呼吸。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其中以肺、脾、肾三脏不足更为突出。其“肺脏娇嫩”,卫外功能较成人为弱,易被风寒、风热邪气所伤。而外感咳嗽据病因有风寒、风热、风燥之别,外感六淫邪气中主要为感受风邪。风为百病之长,其性开泄。寒邪、热邪、燥邪等随风而侵袭人体。在小儿以风寒证、风热证为多见。风寒肃肺,肺气失宣而见咳嗽。风热犯肺,肺失清肃,亦致咳嗽。治疗予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基本治则,根据寒、热证候不同治以散寒宣肺、解热宣肺。方中桔梗、荆芥宣散风寒为升药。紫菀、白前止咳化痰为降药。余常用其作为寒热平衡剂给予加减寒热药,在应用此方需根据病情病程、病位考虑以宣散药为重,还是以止咳化痰降药为重。君药紫菀化痰止咳;百部润肺止咳,灭虱杀虫。二者都入肺经,其性温而不热,润而不腻,均可止咳化痰,对于新久咳嗽都能使用。桔梗善于开宣肺气;白前长于降气化痰。荆芥疏风解表,以驱在表之邪,陈皮理气化痰。全方具有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的特点[4]。唯其解表之力偏弱,在风寒证中加入防风祛风解表。荆芥与防风共同发散表邪。而款冬花与紫菀相须为用以增强止咳之力。风热证中加入桑叶以增疏风清热。前胡既宣散风热有可化痰。枇杷叶能清肺化痰止咳。板蓝根合牛蒡子清热利咽。又据民间苗医经验在见发热咽痛红肿症候于方中加入车前草可利尿退热,在临床应用确有此效。
参考文献
[1]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06-28,76-77
[2] 王赛飞.小儿外感咳嗽从“痰”辨治.浙江中医杂志,2011,46(6):391-392
[3] 黄飞.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外感咳嗽60例.中国医药指南,2010,8(23):104-105
[4] 欧秀梅.止嗽散加减治疗小儿外感咳嗽40例.中医儿科杂志,2008,4(3):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