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讨论情景:
孩子总会羡慕成人世界,如常常会偷偷地穿着妈妈的高跟鞋和爸爸的大鞋子走路。据此我特别设计了一节教学活动,让幼儿在穿大鞋的体验活动中主动建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经验,正确认识自我,肯定自我,从而提升自信。大班的孩子都比较喜欢挑战,于是穿大鞋就在比赛中进行了。在五分钟的比赛中,孩子们问题百出:有些没走几步就摔跤了,有些幼儿走着走着把自己的大鞋子就甩了出去……最后时间到了,也只有个别孩子跌跌撞撞地到了终点。我感觉火候到了,询问他们穿大鞋的感受。幼儿的回应是太累了;太滑了,我都摔跤了;鞋子太大了,不适合我……几乎都是对鞋子的抱怨和鞋子带来的不舒服的感受。但当我再问“还要穿吗”时,孩子们口径一致:“要穿”。这个回答出乎我的意料,那更不用说要达成这次活动的目标:让幼儿感受到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了。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孩子明明知道不适合,为何还要玩?他们不是都喜欢挑战且都要成功吗?可这次都失败了,为什么没一个人不开心?(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银河幼儿园 汪田田)
专家视点:
应该说,这位教师根据“孩子总会羡慕成人世界”而设计的此次教学活动是有意义的,她希望幼儿通过“穿大鞋”的体验活动主动建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经验,但为什么事与愿违?
一、原因探析
“羡慕成人世界”,并希望能像大人那样会做很多事情:做饭、开车、运动等等,这是所有孩子的特点。但因能力及经验限制,他们通常又做不了大人的事。于是,很多时候孩子们只能背着父母做一些不被允许的事情,如偷偷地穿着妈妈的高跟鞋和爸爸的大鞋子走路等。因此,当有机会名正言顺地穿大人鞋时,孩子们会很兴奋,哪怕穿得很不舒服也毫无怨言。
大班的孩子比较喜欢挑战,他们会对各种比赛感兴趣。当老师组织“穿大鞋”比赛时,幼儿会很有兴致。这种带有挑战性的比赛,带给孩子更多的刺激,会让孩子更有积极性,而且愿意重复多次,反复进行。所以,哪怕是摔跤了,孩子们也愿意再来。
这种比赛对孩子来说具有很强的游戏性。所以,当老师询问“还要穿吗”时,孩子们会义无反顾、口径一致地回答“要穿”。因为,孩子们在意的是游戏、是玩的过程,而不在乎鞋子穿得如何。因此,即便是摔跤了,孩子们也不在乎,没一个人不开心。
二、教育建议
第一,理解幼儿的游戏性。“乐嬉戏”是幼儿的心理特点。作为儿童活动的一种模式,游戏自身所固有的特性使其拥有吸引孩子的无限魅力:自由、愉快、虚构性、重过程、非功利。在这种自由、松散、灵活易变的活动中儿童能最大程度地体会到活动给他带来的愉悦与快感。由此,幼儿的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游戏能让幼儿更好地抒发心意、宣泄情感,从而“实现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成人世界”在此有了真正的落脚点。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幼儿为何对“穿大鞋”比赛情有独钟、乐此不彼,就不会感觉诧异,觉得孩子们有问题。
第二,为活动目标适当减负。此教学活动中教师为活动设定的目标是:让幼儿在穿大鞋的体验活动中主动建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经验,正确认识自我,肯定自我,从而提升自信。应该说,目标的前半段“让幼儿……主动建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经验”是恰当的,也是此活动实施后容易达成的。但“正确认识自我,肯定自我,从而提升自信”的目标在此次活动中不易达到,也很难达到。因为,就目标来说,前者更具体、更直接,而后者太笼统、太宽泛。而就某一次活动来说,活动目标的设定应具体而明确,越具体的目标越易实现。我们不需要赋予一次活动过多、过于宏大的目标。果真如此,这些堂皇的目标常常会在我们的期待中流失。
第三,改变活动组织形式。教学活动仍然可以采用比赛的形式,但可以将幼儿分成对比的AB两组:A组幼儿穿大鞋,B组幼儿穿自己的鞋,比赛看哪组幼儿先到终点;将两组幼儿对调,B组幼儿穿大鞋,A组幼儿穿自己的鞋,比赛看哪组幼儿先到终点。如此,是希望幼儿自己能从比赛中找到问题的答案,总结胜利的原因——穿自己的鞋才是最合适的。我相信通过活动的开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一活动目标一定能实现。
一线分析:
两个不同的世界 叶菊芬
首先,我觉得老师比较关注孩子,对孩子的特点有一定的把握,并且在设计活动时充分考虑到了如何符合孩子的年龄和兴趣,因此才有了这个“穿大鞋”的活动。教师抓住了两个重要的方面设计了这次活动,一个就是这个活动会是有趣的,能引发孩子的兴趣;还有一个就是大班孩子有竞争意识,爱比赛、爱挑战。因此,这个活动的设计很有意义。
其次,这个活动的结果与老师的预期大相径庭,这说明老师虽然对孩子有所了解,但还并未真正理解儿童,因此导致了教学目标提法的不当,当然也就无从谈起达成教学目标了。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主要还是因为教师是以成人的视角和观点来看待和推测孩子的活动,而并没有深入孩子的内心,基于孩子的视角来看待儿童的行为。从成人世界的思维方式来看,穿大鞋子走路很费劲,自然会得出“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的结论,但孩子未必会这么推论。在孩子的世界里,“穿大鞋”是很好玩的一件事,虽然是比较费力的。另外,这可能还迎合了孩子渴望长大,渴望冒险,渴望出格行为的心理。所以,孩子是以游戏的态度来看待这个活动的,这就是孩子的世界。很显然,教师忽视了成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的差异,因而活动没有按照教师的预期发展。
最后,建议老师适时进入孩子的世界,灵活地调整活动。既然孩子都很愿意再玩一遍,那就可以暂时抛开预期的目标,让孩子尽兴地再玩一遍。因为教学目标毕竟是预设的,不必看成是非达成不可的。或许在孩子尽兴游戏之后,在教师的引导性讨论中,预期的目标更容易达成。
不要限制孩子穿大人鞋 吕星花
孩子一有机会,就想穿上大人的鞋,走一走,试一试,感受一下穿大人鞋的宽松与快乐,想像着自己长成大人的美好。穿了大人的鞋子感觉自己就是大孩子了,甚至有和父母一样的感觉了。我认为大人不该阻止孩子们这种快乐的尝试。每个孩子都有很强的好奇心,见到新鲜东西,总想看看究竟,更想亲身体验一下。是的,孩子们穿上不合脚的大人鞋可能会摔倒,走路也困难,就像案例中说的“有些没走几步就摔跤了,有些幼儿走着走着把自己的大鞋子就甩了出去……最后时间到了,也只有个别孩子跌跌撞撞地到了终点”。但此时,他们需要的不是大人的制止,而是鼓励和支持,摔倒了爬起来,继续穿,继续跑,让孩子们在摔倒爬起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他穿着大人的鞋子可以获得与一般行走不同的感觉,这样可以加强他控制身体的能力,发展其平衡能力,也能帮助他形成有关“大”与“小”、“重”与“轻”的概念。
只要我们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多尝试穿大人鞋的感觉,多品尝摔倒爬起的滋味,当他们真正穿上“大鞋“的时候,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办法就会多一些,能力就会强一些,面对生活中的坎坷、不幸,就会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从而享受生活,享受人生。合脚的鞋子,穿起来纵然稳当,但缺少发展的空间,穿大人鞋,虽然容易摔倒,但增加了机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大人总是小心翼翼,总是担心孩子受伤了会摔跤,于是百般呵护。其实我感觉很多时候我们还是需要放手的,放手不放眼,让孩子自己去探知这个世界,让他自己去感受哪些是危险的,哪些是安全的,哪些是有趣的,我们只需站在旁边盯着,适当的时候帮扶一把就行了。如果一味地让小孩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孩子们的好奇心、冒险精神就会在这种善意的制止中被泯灭、被扼杀。
孩子总会羡慕成人世界,如常常会偷偷地穿着妈妈的高跟鞋和爸爸的大鞋子走路。据此我特别设计了一节教学活动,让幼儿在穿大鞋的体验活动中主动建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经验,正确认识自我,肯定自我,从而提升自信。大班的孩子都比较喜欢挑战,于是穿大鞋就在比赛中进行了。在五分钟的比赛中,孩子们问题百出:有些没走几步就摔跤了,有些幼儿走着走着把自己的大鞋子就甩了出去……最后时间到了,也只有个别孩子跌跌撞撞地到了终点。我感觉火候到了,询问他们穿大鞋的感受。幼儿的回应是太累了;太滑了,我都摔跤了;鞋子太大了,不适合我……几乎都是对鞋子的抱怨和鞋子带来的不舒服的感受。但当我再问“还要穿吗”时,孩子们口径一致:“要穿”。这个回答出乎我的意料,那更不用说要达成这次活动的目标:让幼儿感受到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了。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孩子明明知道不适合,为何还要玩?他们不是都喜欢挑战且都要成功吗?可这次都失败了,为什么没一个人不开心?(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银河幼儿园 汪田田)
专家视点:
应该说,这位教师根据“孩子总会羡慕成人世界”而设计的此次教学活动是有意义的,她希望幼儿通过“穿大鞋”的体验活动主动建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经验,但为什么事与愿违?
一、原因探析
“羡慕成人世界”,并希望能像大人那样会做很多事情:做饭、开车、运动等等,这是所有孩子的特点。但因能力及经验限制,他们通常又做不了大人的事。于是,很多时候孩子们只能背着父母做一些不被允许的事情,如偷偷地穿着妈妈的高跟鞋和爸爸的大鞋子走路等。因此,当有机会名正言顺地穿大人鞋时,孩子们会很兴奋,哪怕穿得很不舒服也毫无怨言。
大班的孩子比较喜欢挑战,他们会对各种比赛感兴趣。当老师组织“穿大鞋”比赛时,幼儿会很有兴致。这种带有挑战性的比赛,带给孩子更多的刺激,会让孩子更有积极性,而且愿意重复多次,反复进行。所以,哪怕是摔跤了,孩子们也愿意再来。
这种比赛对孩子来说具有很强的游戏性。所以,当老师询问“还要穿吗”时,孩子们会义无反顾、口径一致地回答“要穿”。因为,孩子们在意的是游戏、是玩的过程,而不在乎鞋子穿得如何。因此,即便是摔跤了,孩子们也不在乎,没一个人不开心。
二、教育建议
第一,理解幼儿的游戏性。“乐嬉戏”是幼儿的心理特点。作为儿童活动的一种模式,游戏自身所固有的特性使其拥有吸引孩子的无限魅力:自由、愉快、虚构性、重过程、非功利。在这种自由、松散、灵活易变的活动中儿童能最大程度地体会到活动给他带来的愉悦与快感。由此,幼儿的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游戏能让幼儿更好地抒发心意、宣泄情感,从而“实现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成人世界”在此有了真正的落脚点。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幼儿为何对“穿大鞋”比赛情有独钟、乐此不彼,就不会感觉诧异,觉得孩子们有问题。
第二,为活动目标适当减负。此教学活动中教师为活动设定的目标是:让幼儿在穿大鞋的体验活动中主动建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经验,正确认识自我,肯定自我,从而提升自信。应该说,目标的前半段“让幼儿……主动建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经验”是恰当的,也是此活动实施后容易达成的。但“正确认识自我,肯定自我,从而提升自信”的目标在此次活动中不易达到,也很难达到。因为,就目标来说,前者更具体、更直接,而后者太笼统、太宽泛。而就某一次活动来说,活动目标的设定应具体而明确,越具体的目标越易实现。我们不需要赋予一次活动过多、过于宏大的目标。果真如此,这些堂皇的目标常常会在我们的期待中流失。
第三,改变活动组织形式。教学活动仍然可以采用比赛的形式,但可以将幼儿分成对比的AB两组:A组幼儿穿大鞋,B组幼儿穿自己的鞋,比赛看哪组幼儿先到终点;将两组幼儿对调,B组幼儿穿大鞋,A组幼儿穿自己的鞋,比赛看哪组幼儿先到终点。如此,是希望幼儿自己能从比赛中找到问题的答案,总结胜利的原因——穿自己的鞋才是最合适的。我相信通过活动的开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一活动目标一定能实现。
一线分析:
两个不同的世界 叶菊芬
首先,我觉得老师比较关注孩子,对孩子的特点有一定的把握,并且在设计活动时充分考虑到了如何符合孩子的年龄和兴趣,因此才有了这个“穿大鞋”的活动。教师抓住了两个重要的方面设计了这次活动,一个就是这个活动会是有趣的,能引发孩子的兴趣;还有一个就是大班孩子有竞争意识,爱比赛、爱挑战。因此,这个活动的设计很有意义。
其次,这个活动的结果与老师的预期大相径庭,这说明老师虽然对孩子有所了解,但还并未真正理解儿童,因此导致了教学目标提法的不当,当然也就无从谈起达成教学目标了。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主要还是因为教师是以成人的视角和观点来看待和推测孩子的活动,而并没有深入孩子的内心,基于孩子的视角来看待儿童的行为。从成人世界的思维方式来看,穿大鞋子走路很费劲,自然会得出“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的结论,但孩子未必会这么推论。在孩子的世界里,“穿大鞋”是很好玩的一件事,虽然是比较费力的。另外,这可能还迎合了孩子渴望长大,渴望冒险,渴望出格行为的心理。所以,孩子是以游戏的态度来看待这个活动的,这就是孩子的世界。很显然,教师忽视了成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的差异,因而活动没有按照教师的预期发展。
最后,建议老师适时进入孩子的世界,灵活地调整活动。既然孩子都很愿意再玩一遍,那就可以暂时抛开预期的目标,让孩子尽兴地再玩一遍。因为教学目标毕竟是预设的,不必看成是非达成不可的。或许在孩子尽兴游戏之后,在教师的引导性讨论中,预期的目标更容易达成。
不要限制孩子穿大人鞋 吕星花
孩子一有机会,就想穿上大人的鞋,走一走,试一试,感受一下穿大人鞋的宽松与快乐,想像着自己长成大人的美好。穿了大人的鞋子感觉自己就是大孩子了,甚至有和父母一样的感觉了。我认为大人不该阻止孩子们这种快乐的尝试。每个孩子都有很强的好奇心,见到新鲜东西,总想看看究竟,更想亲身体验一下。是的,孩子们穿上不合脚的大人鞋可能会摔倒,走路也困难,就像案例中说的“有些没走几步就摔跤了,有些幼儿走着走着把自己的大鞋子就甩了出去……最后时间到了,也只有个别孩子跌跌撞撞地到了终点”。但此时,他们需要的不是大人的制止,而是鼓励和支持,摔倒了爬起来,继续穿,继续跑,让孩子们在摔倒爬起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他穿着大人的鞋子可以获得与一般行走不同的感觉,这样可以加强他控制身体的能力,发展其平衡能力,也能帮助他形成有关“大”与“小”、“重”与“轻”的概念。
只要我们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多尝试穿大人鞋的感觉,多品尝摔倒爬起的滋味,当他们真正穿上“大鞋“的时候,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办法就会多一些,能力就会强一些,面对生活中的坎坷、不幸,就会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从而享受生活,享受人生。合脚的鞋子,穿起来纵然稳当,但缺少发展的空间,穿大人鞋,虽然容易摔倒,但增加了机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大人总是小心翼翼,总是担心孩子受伤了会摔跤,于是百般呵护。其实我感觉很多时候我们还是需要放手的,放手不放眼,让孩子自己去探知这个世界,让他自己去感受哪些是危险的,哪些是安全的,哪些是有趣的,我们只需站在旁边盯着,适当的时候帮扶一把就行了。如果一味地让小孩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孩子们的好奇心、冒险精神就会在这种善意的制止中被泯灭、被扼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