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山东省的傩舞艺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安新泰市的逛荡灯越来越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与保护。通过对逛荡灯的保护情况进行研究,结合其艺术特点进行分析,找出其艺术价值优势及存在的不足。在肯定前期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对其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同时,本着发展也是保护的原则,找出进一步发展逛荡灯的思路,促进逛荡灯保护工作的科学开展。
【关键词】逛荡灯;保护;特点;不足;发展
【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非遗文化,其魅力不仅在于历史悠久,还在于其承载并反映着传统文化、传统习俗和传统思维理念。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遥远历史的再现与回忆,还有从古至今,再至未来的那份不能割舍、不断传承的顽强生命力。
傩舞,在人类早期就已經存在,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的巫舞。傩舞做为人类向天地表达生死观念的艺术形式,在各地久远流传,传递出人们祈求健康平安、驱魔逐疫的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傩舞逐渐成为一种娱乐文化,甚至在一定时期被定性为封建迷信而被取缔。近年来,由于非遗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理念的变化,傩舞再次进入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并逐渐成为优秀传统表演艺术受到各方重视。做为山东省的傩舞艺术,逛荡灯被当地政府和专家学者积极挖掘研究,乘着非遗之风进入大众视野。
一、逛荡灯——来自乡土间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去世是一件大事,按照传统习俗,讲究入土为安。所以,殡葬仪式要隆重,借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死的重视。在北方各地的殡葬仪式中,有的是轧制高大的纸人由多人抬架,有的是由表演者操纵加以表演。表演时一般是扮作方相氏形象,走在送葬队伍的前面,用以驱魔辟邪、为亡灵开道,祈求亡者灵魂安宁入土。这种表演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中具有了当地特点,名称也有所不同,如曾经出现于日照、潍坊等地的这类表演称为活大人或晃大汉。现保存于泰安新泰市谷里镇南谷里村的逛荡灯也属于这类表演,并于2006年入选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逛荡灯的表演现在一般在春节至正月十五之间,跟随其他民间表演艺术一起走上街头,在锣鼓音乐的伴奏下为人们增添快乐的节日气氛。表演中,逛荡灯沿袭了领头开道的传统,走在队伍最前面。其高大形象在表演队伍中格外突出,像姚明做为奥运会旗手走在队伍中的感觉,给观众带来阵阵惊叹与欢乐。
二、政府唤醒逛荡灯
逛荡灯大约源于隋唐时期,是我省唯一现存的傩舞艺术。随着历史发展,逛荡灯表演用的人偶从方相氏形象变为朝廷官员形象。由于表演的人偶体型高大,一般有两三米高,行走起来逛逛荡荡,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逛荡灯”。
随着殡葬制度的改革,各地类似的表演逐渐消失。逛荡灯也几经风雨,转化为当地一项民间表演艺术保存下来。随着国家文化建设的发展,政府提出文化兴国、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泰安市及新泰市的文化部门也不断挖掘和整理这一优秀文化遗产,使它焕发出更加璀璨的艺术星光。
当地的政府职能部门多次组织专家学者对其研究论证,提出更加科学的保护措施。
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安排具体工作人员从事逛荡灯的保护和开发工作。
将南谷里村确定为逛荡灯艺术保护村,对从事逛荡灯表演的艺人进行普查、记录、拍摄、收集资料,鼓励逛荡灯艺人们将其传承下去,并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作为传承人。
录制、整理逛荡灯的制作和表演全过程,修复和保存逛荡灯的制作材料、伴奏乐器、造型、制作工艺等,以利于日后深入研究。
采取抢救、保护、表演、展示、研究、培养等多功能、全方位的措施加以保护。
三、逛荡灯的艺术魅力与存在的局限性
作为流传久远的民间表演艺术,逛荡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保护日趋完善,许多专家学者都曾对其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对逛荡灯的挖掘和整理,其材料先后被载入《齐鲁民间艺术通览》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两大权威辞书,并被载入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伴奏乐器
逛荡灯表演所用乐器主要用于伴奏:控制表演节奏和烘托表演气氛。现在所用乐器主要为传统打击乐器——鼓、锣、镲等。打击乐器使逛荡灯表演适合喧闹、热烈的节日气氛。
打击乐器属于乐器发展史上较早出现的乐器,具有一定的原始性特征。同时,打击乐器多为金属噪音乐器。在民间习俗中,通过敲击物品尤其是金属物品,可以起到相互联络、形成群体、制造气势、共克危险和吓走猛兽的作用,因此具有驱魔辟邪的功用。
随着时代和社会体制的变迁,逛荡灯早已不再用于丧葬仪式,其伴奏乐器也与当地传统的其他民间表演艺术所用乐器统一使用,以适合节日欢庆表演,这也导致其伴奏乐器失去了艺术独特性。
(二)伴奏音乐
伴奏乐器中最有表现色彩的是锣,其每一声的敲击都有象征古代官员出行中“鸣锣开道”的意味,具有鲜明的表现力。同时,金属打击乐器的敲击声对于神经系统是一种刺激,达到使听者蔚然而立的效果,从而传达出威严、神秘的宗教气氛,使其在娱乐表演的环境中传递出传统的驱魔辟邪的神秘仪式感。紧锣密鼓时的敲击又能迎合节日喧闹而热烈的气氛,使本来肃穆的锣声变得动感十足、饶有趣味。受打击乐器的限制,伴奏音乐主要通过简单热烈的节奏和音量、音色的变化来制造气氛,形式简单、粗犷。
通过调查走访和研究发现,用于丧葬仪式时,要表现神秘、隆重、威严、驱魔的效果,音乐需要沉稳与肃穆,避免喧闹。而用于节庆表演时,需要适应节日气氛、与其他民间歌舞表演相组合,必然掺入更多娱乐性艺术效果,更突出节日性,多了些许喧闹,少了些许威严与神秘。
(三)表演动作
用于丧葬队伍中的逛荡灯是为队伍打头阵,进行驱魔辟邪的巫术表演,主要突出“驱”的动作,还要控制队伍行进速度,符合丧葬仪式气氛。故而动作需展现威严、沉稳,舞动的幅度不能太大、太快,制造一定的威慑力和神秘气氛。 当逛荡灯发展为表现官拜民、祈福求瑞时,突出“拜”的动作,其表演的幅度也便扩大。高大的官员造型本是竖立一种威严与庄重,当做民间娱乐表演时,官拜民做为一种理想主义形式,表达当官为民做主的民众期望。于是,节庆活动中,为迎合百姓娱乐的需要,更多通过“拜”和“晃”来表现一定的动态感和形象感。整体而言,现在的表演动作依然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形式比较简单。
(四)造型设计
逛荡灯的造型始终保持传统的巨大体型,大约有两米至三米的高度;随着历史的发展,从最早的方相氏形象定型为古代官员形象:头戴乌纱帽、手捧朝笏、穿着古代官员服饰。作为表演艺术,其高大的造型无论过去还是当下,都是引人注目的焦点。
方相氏的高大造型是为了突出威严性、震慑力和驱魔形象。古代官员造型则更多反映出民间对官员的崇拜心理,尤其是高官、大官,高高在上的感觉总是为人瞩目。在现代生活中,人们也经常用“高大上”来比喻一些人和事物的不普通。这些都反映出人类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阶级观念、阶层观念。
做为古代官员造型,逛荡灯在表演中表达出官拜民的思维,虽然拉近了统治阶层与百姓的关系,但做为民间艺术,更主要的表现出百姓对统治阶层一厢情愿的诉求:人们希望统治阶层能为民服务、为民做主。同时也表达出一种民众的娱乐观念,通过这种娱乐化的方式实现被统治阶层敬拜的欲念,从而获得心理平衡,在娱乐中满足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愿望。
(五)制作工艺
逛荡灯的制作工艺依然沿用传统方式,制作使用的材料采用日常生活中的瓦罐偻空做成人偶的“五官”,倒扣固定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圆杌上。把圈椅和圆杌进行叠加和固定,组成高大的身体框架。使用黑布制作成古代官服罩在外面,用量米的升制成官帽,包含有“步步高升”的寓意。夜间表演时在罐内点燃蜡烛,在烛光映衬下,栩栩如生,达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当表演者舞动起来时,其高大威猛、庄严肃穆的艺术形象生动鲜活,具有极强的威慑力。
然而,制作逛荡灯所用的传统材料存在两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一个是随着生活的改善与现代生活的发展造成传统材料逐渐消失;另一个问题是传统的制作材料过于沉重,需要表演者具备强健的体格才能完成,限制了表演的灵活性和表演动作的多样性,也给传承与学习造成直接影响。
四、保护与发展并驾齐驱
逛荡灯几经兴衰,虽然各方共同努力,依然遇到后继乏人、发展受阻等一系列现实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除了以上分析的艺术局限性之外,还面临着众多非遗文化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即人们对非遗文化更多是恢复、保存,认为恢复与继承其原汁原味的传统就是保护了,却忽视了发展的重要性。甚至一些权威专家与部门也不倡导发展问题,将大部分的精力、人力、物力、财力及政策都倾注在了恢复与保持上,却淡化了发展的重要性。
事物都是处于发展中的,逛荡灯也不例外,从其产生到今天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因此,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应该正视现实:非遗文化也应不断发展。而发展的核心就是适应时代的要求并反映时代、适应相应时代人类发展的根本需要,即为人所服务。发展也是非遗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逛荡灯既需要恢复原汁原味,包括其制作材料、伴奏乐器、音乐、造型等艺术元素,同样也需要对相应的艺术元素加以发展,以适应时代需要,满足新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截至目前,对其实践性的开发和创新依然没有很好的展开。
五、保护逛荡灯、期盼再振兴
对于非遗文化的保护可以科学的划分为:挖掘、恢复、保存、传承、发展、扩展等几个重要的部分。要真正科学的保护最重要的是两个基础的实现:一是人的基础,包括传承人、研究者、推广与传播者、受众等;二是资金基础,包括政府投入、民间投入、自身创收等。
做为一种艺术形式,其艺术衍生性的功能还应积极发挥出来。而逛荡灯几乎没有其他的衍生,其艺术影响范围过于狭小。一切艺术形式若要茁壮成长,必须像植物一样有繁茂的枝叶和庞大的根系,四方扩展、蓬勃发展。逛荡灯若要焕发艺术魅力,必须激发其潜在的艺术活力。任何文化都有自己的艺术个性与特色,同时也存在缺点与不足,恰恰是这种不完美的存在才更能彰显其特点,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对其全方位加以保护与发展。
具体措施可参考如下几点:
(一)首先要做到恢复和保护,即保持原汁原味的传统表演和制作工艺,尽可能地恢复和再现其传统的艺术形式,从而保持其自身独特的艺术特点,保持其个性化,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这一点当地政府做的工作比较具体,并有所成效。
(二)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是在发展中逐渐成长的,逛荡灯也是如此。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升艺术影响力,需要对其进行大胆的艺术尝试和创新:
(1)适应现代审美需求,对其形象进行艺术设计和加工,设计出丰富多样的形象。
(2)制作工艺进一步改善、制作材料进一步改良,代替传统而沉重的制作材料,从而促进传承与传播的顺利开展。
(3)对伴奏乐器和伴奏音乐开发创作,使乐器与音乐更加适应现代人的审美。
(4)表演形式和表演动作进一步设计编排,配合轻巧的道具加以丰富的造型,伴以更加适合表演的音乐,增加可欣赏性,从而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注入现代人文元素与时代气息,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播。
(5)利用其辟邪祈福功能进行开发创新,改良艺术形象,运用现代时尚的卡通动漫元素等制作成皮影、动漫造型、木偶、玩偶、挂件、摆件、文化衫、动画等,投入市场进行销售和推广,借助商业的推动实现其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从而得到广泛推广。
(6)拓展其在艺术、哲学、美学、音乐、广告等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将其注入到各种艺术形式中(如:舞蹈编创、戏剧表演、地方影视剧拍摄、纪录片、大型实景演出、摄影艺术、微电影、装潢设计、包装设计、徽标及LOGO设计、商标注册等)。
(7)引入到民间艺术展演、旅游景点展演、户外实景演出等活动中,促进更大范围的传播。
(8)当地政府部门可组织举办地方性民俗文化艺术节,通过政府和文化商业活动相互配合、努力宣传、全方位包装(如:策划举办泰安新泰皮偶节、民间傩舞艺术节、民间祭祀仪式展示等活动),努力做好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创新。
(9)将其引入到校园、社区等人员集中的环境中进行介绍与推广,使更多人了解并认识逛荡灯,感受其艺术魅力。
逛荡灯经历了历史的洗涤与沉淀,发展到今天实为不易,无论政府还是民间都应全力保护和发展,这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逛荡灯与所有非遗一样,经受着时代变迁的考验,并以其顽强的艺术生命力挺立于民间艺术之林。保护非遗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与精神,功在千秋。
参考文献:
[1]张玉柱.齐鲁民间艺术通览[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
[2]章永顺,刘志军,李宝章,庞宝龙.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1998.
[3]冯骥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贾鹏(1978-),男,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硕士研究生,讲师,系副主任,山东农业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音乐系。
【关键词】逛荡灯;保护;特点;不足;发展
【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非遗文化,其魅力不仅在于历史悠久,还在于其承载并反映着传统文化、传统习俗和传统思维理念。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遥远历史的再现与回忆,还有从古至今,再至未来的那份不能割舍、不断传承的顽强生命力。
傩舞,在人类早期就已經存在,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的巫舞。傩舞做为人类向天地表达生死观念的艺术形式,在各地久远流传,传递出人们祈求健康平安、驱魔逐疫的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傩舞逐渐成为一种娱乐文化,甚至在一定时期被定性为封建迷信而被取缔。近年来,由于非遗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理念的变化,傩舞再次进入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并逐渐成为优秀传统表演艺术受到各方重视。做为山东省的傩舞艺术,逛荡灯被当地政府和专家学者积极挖掘研究,乘着非遗之风进入大众视野。
一、逛荡灯——来自乡土间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去世是一件大事,按照传统习俗,讲究入土为安。所以,殡葬仪式要隆重,借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死的重视。在北方各地的殡葬仪式中,有的是轧制高大的纸人由多人抬架,有的是由表演者操纵加以表演。表演时一般是扮作方相氏形象,走在送葬队伍的前面,用以驱魔辟邪、为亡灵开道,祈求亡者灵魂安宁入土。这种表演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中具有了当地特点,名称也有所不同,如曾经出现于日照、潍坊等地的这类表演称为活大人或晃大汉。现保存于泰安新泰市谷里镇南谷里村的逛荡灯也属于这类表演,并于2006年入选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逛荡灯的表演现在一般在春节至正月十五之间,跟随其他民间表演艺术一起走上街头,在锣鼓音乐的伴奏下为人们增添快乐的节日气氛。表演中,逛荡灯沿袭了领头开道的传统,走在队伍最前面。其高大形象在表演队伍中格外突出,像姚明做为奥运会旗手走在队伍中的感觉,给观众带来阵阵惊叹与欢乐。
二、政府唤醒逛荡灯
逛荡灯大约源于隋唐时期,是我省唯一现存的傩舞艺术。随着历史发展,逛荡灯表演用的人偶从方相氏形象变为朝廷官员形象。由于表演的人偶体型高大,一般有两三米高,行走起来逛逛荡荡,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逛荡灯”。
随着殡葬制度的改革,各地类似的表演逐渐消失。逛荡灯也几经风雨,转化为当地一项民间表演艺术保存下来。随着国家文化建设的发展,政府提出文化兴国、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泰安市及新泰市的文化部门也不断挖掘和整理这一优秀文化遗产,使它焕发出更加璀璨的艺术星光。
当地的政府职能部门多次组织专家学者对其研究论证,提出更加科学的保护措施。
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安排具体工作人员从事逛荡灯的保护和开发工作。
将南谷里村确定为逛荡灯艺术保护村,对从事逛荡灯表演的艺人进行普查、记录、拍摄、收集资料,鼓励逛荡灯艺人们将其传承下去,并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作为传承人。
录制、整理逛荡灯的制作和表演全过程,修复和保存逛荡灯的制作材料、伴奏乐器、造型、制作工艺等,以利于日后深入研究。
采取抢救、保护、表演、展示、研究、培养等多功能、全方位的措施加以保护。
三、逛荡灯的艺术魅力与存在的局限性
作为流传久远的民间表演艺术,逛荡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保护日趋完善,许多专家学者都曾对其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对逛荡灯的挖掘和整理,其材料先后被载入《齐鲁民间艺术通览》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两大权威辞书,并被载入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伴奏乐器
逛荡灯表演所用乐器主要用于伴奏:控制表演节奏和烘托表演气氛。现在所用乐器主要为传统打击乐器——鼓、锣、镲等。打击乐器使逛荡灯表演适合喧闹、热烈的节日气氛。
打击乐器属于乐器发展史上较早出现的乐器,具有一定的原始性特征。同时,打击乐器多为金属噪音乐器。在民间习俗中,通过敲击物品尤其是金属物品,可以起到相互联络、形成群体、制造气势、共克危险和吓走猛兽的作用,因此具有驱魔辟邪的功用。
随着时代和社会体制的变迁,逛荡灯早已不再用于丧葬仪式,其伴奏乐器也与当地传统的其他民间表演艺术所用乐器统一使用,以适合节日欢庆表演,这也导致其伴奏乐器失去了艺术独特性。
(二)伴奏音乐
伴奏乐器中最有表现色彩的是锣,其每一声的敲击都有象征古代官员出行中“鸣锣开道”的意味,具有鲜明的表现力。同时,金属打击乐器的敲击声对于神经系统是一种刺激,达到使听者蔚然而立的效果,从而传达出威严、神秘的宗教气氛,使其在娱乐表演的环境中传递出传统的驱魔辟邪的神秘仪式感。紧锣密鼓时的敲击又能迎合节日喧闹而热烈的气氛,使本来肃穆的锣声变得动感十足、饶有趣味。受打击乐器的限制,伴奏音乐主要通过简单热烈的节奏和音量、音色的变化来制造气氛,形式简单、粗犷。
通过调查走访和研究发现,用于丧葬仪式时,要表现神秘、隆重、威严、驱魔的效果,音乐需要沉稳与肃穆,避免喧闹。而用于节庆表演时,需要适应节日气氛、与其他民间歌舞表演相组合,必然掺入更多娱乐性艺术效果,更突出节日性,多了些许喧闹,少了些许威严与神秘。
(三)表演动作
用于丧葬队伍中的逛荡灯是为队伍打头阵,进行驱魔辟邪的巫术表演,主要突出“驱”的动作,还要控制队伍行进速度,符合丧葬仪式气氛。故而动作需展现威严、沉稳,舞动的幅度不能太大、太快,制造一定的威慑力和神秘气氛。 当逛荡灯发展为表现官拜民、祈福求瑞时,突出“拜”的动作,其表演的幅度也便扩大。高大的官员造型本是竖立一种威严与庄重,当做民间娱乐表演时,官拜民做为一种理想主义形式,表达当官为民做主的民众期望。于是,节庆活动中,为迎合百姓娱乐的需要,更多通过“拜”和“晃”来表现一定的动态感和形象感。整体而言,现在的表演动作依然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形式比较简单。
(四)造型设计
逛荡灯的造型始终保持传统的巨大体型,大约有两米至三米的高度;随着历史的发展,从最早的方相氏形象定型为古代官员形象:头戴乌纱帽、手捧朝笏、穿着古代官员服饰。作为表演艺术,其高大的造型无论过去还是当下,都是引人注目的焦点。
方相氏的高大造型是为了突出威严性、震慑力和驱魔形象。古代官员造型则更多反映出民间对官员的崇拜心理,尤其是高官、大官,高高在上的感觉总是为人瞩目。在现代生活中,人们也经常用“高大上”来比喻一些人和事物的不普通。这些都反映出人类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阶级观念、阶层观念。
做为古代官员造型,逛荡灯在表演中表达出官拜民的思维,虽然拉近了统治阶层与百姓的关系,但做为民间艺术,更主要的表现出百姓对统治阶层一厢情愿的诉求:人们希望统治阶层能为民服务、为民做主。同时也表达出一种民众的娱乐观念,通过这种娱乐化的方式实现被统治阶层敬拜的欲念,从而获得心理平衡,在娱乐中满足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愿望。
(五)制作工艺
逛荡灯的制作工艺依然沿用传统方式,制作使用的材料采用日常生活中的瓦罐偻空做成人偶的“五官”,倒扣固定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圆杌上。把圈椅和圆杌进行叠加和固定,组成高大的身体框架。使用黑布制作成古代官服罩在外面,用量米的升制成官帽,包含有“步步高升”的寓意。夜间表演时在罐内点燃蜡烛,在烛光映衬下,栩栩如生,达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当表演者舞动起来时,其高大威猛、庄严肃穆的艺术形象生动鲜活,具有极强的威慑力。
然而,制作逛荡灯所用的传统材料存在两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一个是随着生活的改善与现代生活的发展造成传统材料逐渐消失;另一个问题是传统的制作材料过于沉重,需要表演者具备强健的体格才能完成,限制了表演的灵活性和表演动作的多样性,也给传承与学习造成直接影响。
四、保护与发展并驾齐驱
逛荡灯几经兴衰,虽然各方共同努力,依然遇到后继乏人、发展受阻等一系列现实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除了以上分析的艺术局限性之外,还面临着众多非遗文化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即人们对非遗文化更多是恢复、保存,认为恢复与继承其原汁原味的传统就是保护了,却忽视了发展的重要性。甚至一些权威专家与部门也不倡导发展问题,将大部分的精力、人力、物力、财力及政策都倾注在了恢复与保持上,却淡化了发展的重要性。
事物都是处于发展中的,逛荡灯也不例外,从其产生到今天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因此,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应该正视现实:非遗文化也应不断发展。而发展的核心就是适应时代的要求并反映时代、适应相应时代人类发展的根本需要,即为人所服务。发展也是非遗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逛荡灯既需要恢复原汁原味,包括其制作材料、伴奏乐器、音乐、造型等艺术元素,同样也需要对相应的艺术元素加以发展,以适应时代需要,满足新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截至目前,对其实践性的开发和创新依然没有很好的展开。
五、保护逛荡灯、期盼再振兴
对于非遗文化的保护可以科学的划分为:挖掘、恢复、保存、传承、发展、扩展等几个重要的部分。要真正科学的保护最重要的是两个基础的实现:一是人的基础,包括传承人、研究者、推广与传播者、受众等;二是资金基础,包括政府投入、民间投入、自身创收等。
做为一种艺术形式,其艺术衍生性的功能还应积极发挥出来。而逛荡灯几乎没有其他的衍生,其艺术影响范围过于狭小。一切艺术形式若要茁壮成长,必须像植物一样有繁茂的枝叶和庞大的根系,四方扩展、蓬勃发展。逛荡灯若要焕发艺术魅力,必须激发其潜在的艺术活力。任何文化都有自己的艺术个性与特色,同时也存在缺点与不足,恰恰是这种不完美的存在才更能彰显其特点,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对其全方位加以保护与发展。
具体措施可参考如下几点:
(一)首先要做到恢复和保护,即保持原汁原味的传统表演和制作工艺,尽可能地恢复和再现其传统的艺术形式,从而保持其自身独特的艺术特点,保持其个性化,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这一点当地政府做的工作比较具体,并有所成效。
(二)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是在发展中逐渐成长的,逛荡灯也是如此。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升艺术影响力,需要对其进行大胆的艺术尝试和创新:
(1)适应现代审美需求,对其形象进行艺术设计和加工,设计出丰富多样的形象。
(2)制作工艺进一步改善、制作材料进一步改良,代替传统而沉重的制作材料,从而促进传承与传播的顺利开展。
(3)对伴奏乐器和伴奏音乐开发创作,使乐器与音乐更加适应现代人的审美。
(4)表演形式和表演动作进一步设计编排,配合轻巧的道具加以丰富的造型,伴以更加适合表演的音乐,增加可欣赏性,从而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注入现代人文元素与时代气息,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播。
(5)利用其辟邪祈福功能进行开发创新,改良艺术形象,运用现代时尚的卡通动漫元素等制作成皮影、动漫造型、木偶、玩偶、挂件、摆件、文化衫、动画等,投入市场进行销售和推广,借助商业的推动实现其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从而得到广泛推广。
(6)拓展其在艺术、哲学、美学、音乐、广告等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将其注入到各种艺术形式中(如:舞蹈编创、戏剧表演、地方影视剧拍摄、纪录片、大型实景演出、摄影艺术、微电影、装潢设计、包装设计、徽标及LOGO设计、商标注册等)。
(7)引入到民间艺术展演、旅游景点展演、户外实景演出等活动中,促进更大范围的传播。
(8)当地政府部门可组织举办地方性民俗文化艺术节,通过政府和文化商业活动相互配合、努力宣传、全方位包装(如:策划举办泰安新泰皮偶节、民间傩舞艺术节、民间祭祀仪式展示等活动),努力做好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创新。
(9)将其引入到校园、社区等人员集中的环境中进行介绍与推广,使更多人了解并认识逛荡灯,感受其艺术魅力。
逛荡灯经历了历史的洗涤与沉淀,发展到今天实为不易,无论政府还是民间都应全力保护和发展,这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逛荡灯与所有非遗一样,经受着时代变迁的考验,并以其顽强的艺术生命力挺立于民间艺术之林。保护非遗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与精神,功在千秋。
参考文献:
[1]张玉柱.齐鲁民间艺术通览[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
[2]章永顺,刘志军,李宝章,庞宝龙.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1998.
[3]冯骥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贾鹏(1978-),男,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硕士研究生,讲师,系副主任,山东农业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音乐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