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仍强调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但在用导学案备课和上课之初,我却有点无所适从,整节课只在热火朝天的探究讨。慢慢地我重新找回朗读:自主学习环节安排自读,合作探究环节强调重点段的朗读,展示交流环节充分展示学生的朗读,拓展延伸环节尽量安排课后朗读。
【关键词】朗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实施,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发生很大变化,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一线教师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了很多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经验。在这种高效课堂的大背景下,从2011年开始,我校提倡并实施了导学案,作为学校的一份子,我也认真学习理论,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下面就高效课堂中的朗读教学谈一谈我的粗浅感受。
朗读一直是我们学习语言文字不可或缺的有效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历史的积淀和祖先留给我们的极宝贵的经验。如日本右脑开发专家七田真对我国古代私塾教学的方式定义为“素读”, 即对古文反复诵读,烂熟于心,从而达到夯实文化根基的目的。他认为这种方法对传承中国文化起到很大作用,并大加赞赏和学习。
新课标强调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每一篇课文,可见朗读在今天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例如在学习《长江之歌》一课时,课文要求学生背诵,其他学科有老师说,把这首歌唱会了就行了,单纯从背诵角度来说,这种说法很有道理,但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我认为必须要有感情的朗读,何谓“语文”?即语言和文字的学习,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要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用音乐的形式表现歌词固然很好,但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长江的风采和文化也是不可被替代的。
在我用导学案备课和上课之初,却有点无所适从了,不知道该把朗读安排到哪个环节,整节课的重点只放在热火朝天的探究讨论中,一节课下来,总好像缺失了好多,特别是朗朗的读书声。慢慢地,我重新探索找回学生的朗读,让我的语文课堂重新书声琅琅。
首先是自主学习环节安排学生自读。在发给学生的学案中,我不只安排了生字词的预习和对课文作者、写作背景等资料的查找,还着重强调能正确自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但刚开始 ,有部分同学却只是默读,只是将书面作业完成。为了落实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朗读,我利用家长会和各种与家长接触的机会,请家长在家监督学生朗读,并签字确认学生已熟读课文。然后在课堂检查自主学习时,通过同桌互检、教师不定人的抽查等方式单独检查学生的自主朗读效果。我们知道,二十二天养成一个习惯,在这样坚持了一个月之后,学生已不需要家长监督,就能自觉按照导学案中的要求朗读课文了。
其次,在合作探究环节中加入重点段的朗读。我在备写导学案合作探究环节中,不止是讨论课文的重难点问题,还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对重点段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当然还配以录音范读、教师范读、引读、小组内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促进学生在读中感悟,直至深入理解到课文内容及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义。学生小组汇报时,根据学生差异,让学习程度低、不爱发言的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小组成员分析课文内容及语文修辞知识等。
有时候,在这一环节中,朗读所占的比重可能很大。像文言文、古诗和现代诗的教学,由于它们行文整齐,韵脚突出,读起来琅琅上口,我基本上就采取以读代讲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读感悟课文,直至熟读成诵。这样,学生们感受到,背诵课文不再是一件枯燥头疼的事了,而是充满了愉悦和自信,充分领略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对语文学习起到积极作用。
第三,在展示交流环节充分展示学生的朗读。在这一环节中,我大多采取小组比赛朗读的形式,分小组比赛朗读,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后进行评价,最后选出优胜小组。这样,既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朗读比赛中对课文重点句段熟读成诵,并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另外,提倡学生个性化的朗读,也可安排在这一环节中。我们知道,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教师范读、小组齐读有时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学生各自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有些学生渴望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富有个性的朗读来表达自己对课文的体会和见解,这时,给他们提供一个充分展示的机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最后,在拓展延伸环节尽量安排课后朗读。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将朗读延伸到课外,能更好的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使语文回归生活。例如在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后,我让学生延伸朗读臧克家的《有的人》,学生通过朗读,更深化了对鲁迅精神的认识;在上叶挺的《囚歌》时,延伸朗读陈然的《我的“自白”书》和夏明翰的《就义诗》,学生在朗读时进一步体会到了革命者英勇无畏的豪情壮志。
总之,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我们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使它最有效的帮助学生获得语感,使之更好的学好自己的母语。
【关键词】朗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实施,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发生很大变化,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一线教师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了很多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经验。在这种高效课堂的大背景下,从2011年开始,我校提倡并实施了导学案,作为学校的一份子,我也认真学习理论,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下面就高效课堂中的朗读教学谈一谈我的粗浅感受。
朗读一直是我们学习语言文字不可或缺的有效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历史的积淀和祖先留给我们的极宝贵的经验。如日本右脑开发专家七田真对我国古代私塾教学的方式定义为“素读”, 即对古文反复诵读,烂熟于心,从而达到夯实文化根基的目的。他认为这种方法对传承中国文化起到很大作用,并大加赞赏和学习。
新课标强调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每一篇课文,可见朗读在今天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例如在学习《长江之歌》一课时,课文要求学生背诵,其他学科有老师说,把这首歌唱会了就行了,单纯从背诵角度来说,这种说法很有道理,但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我认为必须要有感情的朗读,何谓“语文”?即语言和文字的学习,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要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用音乐的形式表现歌词固然很好,但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长江的风采和文化也是不可被替代的。
在我用导学案备课和上课之初,却有点无所适从了,不知道该把朗读安排到哪个环节,整节课的重点只放在热火朝天的探究讨论中,一节课下来,总好像缺失了好多,特别是朗朗的读书声。慢慢地,我重新探索找回学生的朗读,让我的语文课堂重新书声琅琅。
首先是自主学习环节安排学生自读。在发给学生的学案中,我不只安排了生字词的预习和对课文作者、写作背景等资料的查找,还着重强调能正确自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但刚开始 ,有部分同学却只是默读,只是将书面作业完成。为了落实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朗读,我利用家长会和各种与家长接触的机会,请家长在家监督学生朗读,并签字确认学生已熟读课文。然后在课堂检查自主学习时,通过同桌互检、教师不定人的抽查等方式单独检查学生的自主朗读效果。我们知道,二十二天养成一个习惯,在这样坚持了一个月之后,学生已不需要家长监督,就能自觉按照导学案中的要求朗读课文了。
其次,在合作探究环节中加入重点段的朗读。我在备写导学案合作探究环节中,不止是讨论课文的重难点问题,还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对重点段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当然还配以录音范读、教师范读、引读、小组内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促进学生在读中感悟,直至深入理解到课文内容及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义。学生小组汇报时,根据学生差异,让学习程度低、不爱发言的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小组成员分析课文内容及语文修辞知识等。
有时候,在这一环节中,朗读所占的比重可能很大。像文言文、古诗和现代诗的教学,由于它们行文整齐,韵脚突出,读起来琅琅上口,我基本上就采取以读代讲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读感悟课文,直至熟读成诵。这样,学生们感受到,背诵课文不再是一件枯燥头疼的事了,而是充满了愉悦和自信,充分领略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对语文学习起到积极作用。
第三,在展示交流环节充分展示学生的朗读。在这一环节中,我大多采取小组比赛朗读的形式,分小组比赛朗读,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后进行评价,最后选出优胜小组。这样,既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朗读比赛中对课文重点句段熟读成诵,并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另外,提倡学生个性化的朗读,也可安排在这一环节中。我们知道,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教师范读、小组齐读有时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学生各自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有些学生渴望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富有个性的朗读来表达自己对课文的体会和见解,这时,给他们提供一个充分展示的机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最后,在拓展延伸环节尽量安排课后朗读。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将朗读延伸到课外,能更好的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使语文回归生活。例如在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后,我让学生延伸朗读臧克家的《有的人》,学生通过朗读,更深化了对鲁迅精神的认识;在上叶挺的《囚歌》时,延伸朗读陈然的《我的“自白”书》和夏明翰的《就义诗》,学生在朗读时进一步体会到了革命者英勇无畏的豪情壮志。
总之,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我们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使它最有效的帮助学生获得语感,使之更好的学好自己的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