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历来注重礼节,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节是人们社会交往的礼仪规矩,是恭敬他人的善行,应当通达践履。周朝设“九宾之礼”,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礼节,是周朝天子专门用来接待天下诸侯的重典。现在国家元首访问放礼炮,检阅仪仗队,是国家交往所行的国礼。国与国邦交需要礼节,人与人交往同样需要礼节,正像俗话所说:“人熟礼不熟。”
古人说,人生而有欲,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则不能不争,争则乱,故制礼仪以分之。人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要明“礼”,人无“礼”无以立,社会无“礼”则滋乱生。“天地者,生之时;礼义者,治之时。”“故礼义者也,人之大端也。”“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孔子说得更彻底:“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官事师,不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词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成不庄。人得处处讲礼尊礼守礼。
古人说“礼不踰节”。“好廉自克曰节”。这里讲的节,主要指人们行为的节度。节度,就是有节制,有约束,人们在社会生活与交往中保持应有的节度,不能逾出社会道德规范。“礼”注重于人与人社会交往的外在的形式,“节”则注重于人与人在社会交往中的内在的节制、自律。把“礼”与“节”结合在一起,有内又外,内外兼修。
礼节要坚持尊重、遵守、适度、自律。尊重,就是在交往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尊重对方,谦恭有礼,不伤害对方的利益,同时保持自尊;遵守就是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守时守信;适度就是不卑不亢,有分寸;自律就是自我节制,时时反省自己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要求。
《史记》记载,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答说:“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讲礼节必须遵守社会规范,友善对待他人,不“好讥人之非”、不“好扬人之恶”;摆正自己的位置,“勿以己为高”“勿以己为上”。不能不顾他人的意愿喜好而强为,要谦虚自律,“去子之娇气与多欲”。即便有才有德,也要“深藏若虚”“容貌若愚”,不摆谱,不显耀自己。
朋友之间,上下级之间,礼节也不能疏忽。适度的礼节是友情的添加剂,也是朋友的黏合剂。据《后汉书·樊宏列传》记载,樊宏,系光武帝刘秀之舅。每逢朝会,樊宏总是提前到达,俯伏待事,到时候才敢起来。樊宏上书陈述应办的事情及其得失,总是亲手书写,而将草稿毁掉。尽管樊宏是刘秀的长辈,但作為臣子的他始终敬畏皇帝刘秀,刘秀也因此更加敬重他。樊宏病逝,刘秀“谥为恭侯,赠以印绶,车驾亲送葬。”反例如明朝宦官魏忠贤在熹宗朱由校在位期间,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崇祯帝朱由检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魏自缢而亡,其余党亦被肃清。
自然物态自有其合理的排列组合,相对稳定的结构秩序。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犹如物质的结构秩序,必须遵循一套共同认可且符合社会规范的礼节,以礼相交,如车沿道而行,直至长远。
古人说,人生而有欲,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则不能不争,争则乱,故制礼仪以分之。人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要明“礼”,人无“礼”无以立,社会无“礼”则滋乱生。“天地者,生之时;礼义者,治之时。”“故礼义者也,人之大端也。”“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孔子说得更彻底:“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官事师,不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词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成不庄。人得处处讲礼尊礼守礼。
古人说“礼不踰节”。“好廉自克曰节”。这里讲的节,主要指人们行为的节度。节度,就是有节制,有约束,人们在社会生活与交往中保持应有的节度,不能逾出社会道德规范。“礼”注重于人与人社会交往的外在的形式,“节”则注重于人与人在社会交往中的内在的节制、自律。把“礼”与“节”结合在一起,有内又外,内外兼修。
礼节要坚持尊重、遵守、适度、自律。尊重,就是在交往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尊重对方,谦恭有礼,不伤害对方的利益,同时保持自尊;遵守就是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守时守信;适度就是不卑不亢,有分寸;自律就是自我节制,时时反省自己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要求。
《史记》记载,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答说:“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讲礼节必须遵守社会规范,友善对待他人,不“好讥人之非”、不“好扬人之恶”;摆正自己的位置,“勿以己为高”“勿以己为上”。不能不顾他人的意愿喜好而强为,要谦虚自律,“去子之娇气与多欲”。即便有才有德,也要“深藏若虚”“容貌若愚”,不摆谱,不显耀自己。
朋友之间,上下级之间,礼节也不能疏忽。适度的礼节是友情的添加剂,也是朋友的黏合剂。据《后汉书·樊宏列传》记载,樊宏,系光武帝刘秀之舅。每逢朝会,樊宏总是提前到达,俯伏待事,到时候才敢起来。樊宏上书陈述应办的事情及其得失,总是亲手书写,而将草稿毁掉。尽管樊宏是刘秀的长辈,但作為臣子的他始终敬畏皇帝刘秀,刘秀也因此更加敬重他。樊宏病逝,刘秀“谥为恭侯,赠以印绶,车驾亲送葬。”反例如明朝宦官魏忠贤在熹宗朱由校在位期间,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崇祯帝朱由检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魏自缢而亡,其余党亦被肃清。
自然物态自有其合理的排列组合,相对稳定的结构秩序。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犹如物质的结构秩序,必须遵循一套共同认可且符合社会规范的礼节,以礼相交,如车沿道而行,直至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