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在看到它对提升教师、发展学生、活跃课堂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随之出现的一些不正常现象。为此,本文对引起广大同行共同关注和焦虑的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的异化现象进行了反思与探索,以期帮助化学新课程改革更加健康地向前推进。
1 高中化学课存在的不良现象
1.1 课时增加现象风行
新课改规定: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类。其中必修包括2个模块,选修包括6个模块;每个课程模块2学分,36学时。学生在高中阶段修满6学分,即在学完化学1、化学2之后,再从选修课程中选学一个模块,并获得学分,即可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根据这一规定,选择报考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最多不超过3个模块的化学课程,即所用时间不超过108课时。事实上他们学习化学的课时不止108课时。
1.2 课堂失真现象严重
笔者在观摩各种新课改活动和教学督导活动中,最大的感受是化学公开课和常态课反差强烈,或者说公开课的失真现象严重。具体表现在公开课场面大,使用的媒体多,教师的假性设问多,学生的伪讨论、伪探究、伪活动多,更为突出的“如果没有探究性实验就不能称之为化学公开课”几乎成了潜规则。如有这样一节教研课,课题是化学1中的“氯、溴、碘及其化合物”,授课被安排在能容纳200人的阶梯教室内,笔者刚一踏进教室就闻到一股浓烈的氯气味;课堂上学生做了五个有关氯水的试管实验,教师分别演示了铁丝、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教师还将本可以实验操作的氯气与氢氧化钠、氯气与水反应的实验改为用多媒体模拟;当教师要求学生讨论的指令刚下达,教室内顿时人气沸腾,讨论看似热烈,但学生表情上却没有丝毫迷茫。
1.3 学科素养评价缺失
新课改中的化学课程积极倡导评价目标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但实际操作中,许多学校并没有形成校本化的化学学科素养评价操作体系,以纸笔测试完全代替化学学科素养评价是一种普遍现象,学生的问题意识、参与程度、合作学习、活动表现、实验探究等并没有客观的、过程性的记录和评价。即使是纸笔测试大多还是月考、期中考等阶段性测试,实行模块测试的很少。
2 改进高中化学课的策略
2.1 加强对校本教研的组织领导
校本教研是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它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教学研究机制。化学教师应该从化学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研读、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新教材背景下的检测与评价、以化学实验为主要方式的探究式学习、化学校本教材的研发、学校化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等方面进行广泛的校本研究。教研中,注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要注重解决新课程背景下本校化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又要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充分利用校本研究成果,是促进新课改回归本真并向纵深发展的有效措施。
2.2 加强教学反思指导
新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感性和激情,更需要理性和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反思,不仅要求教师反思自身教的理念、方式和效果,还要求反思学生的发展状态,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方式和效果,培养反思型学生。化学教学反思的内容可以是对化学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课程标准的把握、教材内容的处理、教学方式的运用、教学媒体的选择、师生的多边互动与对话,等等。教学反思的重心应落实在对教与学有效性的反思上,化学教师尤其要认真反思“活动与探究”的有效性,设计有效的探究实验,组织有效讨论,形成有效互动。教学反思不仅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也是谨防新课改异化现象、促进新课改回归本真的最有效的途径。
2.3 强化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对新课改的操作有偏差,不仅是因为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有偏差,还因为我们的综合素养存在差异。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从事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科专业素养两个方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重在继承,贵在学问。新课程并不排斥传统,更加倡导教师艺术性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启发式是传统教学艺术的精髓,因此化学教师要胜任新课改,首先要掌握好启发式这一基本的教学方式。解决好“谁问、问什么、问谁、何时问、怎么问、问与启、启与思”等问题和关系。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等等,对专任化学教师来说化学理论知识一般不成问题,但化学实验方法及其应用却是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而化学作为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科学,是以化学实验作为主要手段进行研究的。实验对于实现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重视实验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作用,精心设计实验方案,积极开发探究性实验,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学习化学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是当下中学化学教师最需要强化的专业素养。提升广大化学教师专业素养,是促进化学课程改革回归本真的根本途径。
(责任编辑 陶明莉)
1 高中化学课存在的不良现象
1.1 课时增加现象风行
新课改规定: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类。其中必修包括2个模块,选修包括6个模块;每个课程模块2学分,36学时。学生在高中阶段修满6学分,即在学完化学1、化学2之后,再从选修课程中选学一个模块,并获得学分,即可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根据这一规定,选择报考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最多不超过3个模块的化学课程,即所用时间不超过108课时。事实上他们学习化学的课时不止108课时。
1.2 课堂失真现象严重
笔者在观摩各种新课改活动和教学督导活动中,最大的感受是化学公开课和常态课反差强烈,或者说公开课的失真现象严重。具体表现在公开课场面大,使用的媒体多,教师的假性设问多,学生的伪讨论、伪探究、伪活动多,更为突出的“如果没有探究性实验就不能称之为化学公开课”几乎成了潜规则。如有这样一节教研课,课题是化学1中的“氯、溴、碘及其化合物”,授课被安排在能容纳200人的阶梯教室内,笔者刚一踏进教室就闻到一股浓烈的氯气味;课堂上学生做了五个有关氯水的试管实验,教师分别演示了铁丝、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教师还将本可以实验操作的氯气与氢氧化钠、氯气与水反应的实验改为用多媒体模拟;当教师要求学生讨论的指令刚下达,教室内顿时人气沸腾,讨论看似热烈,但学生表情上却没有丝毫迷茫。
1.3 学科素养评价缺失
新课改中的化学课程积极倡导评价目标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但实际操作中,许多学校并没有形成校本化的化学学科素养评价操作体系,以纸笔测试完全代替化学学科素养评价是一种普遍现象,学生的问题意识、参与程度、合作学习、活动表现、实验探究等并没有客观的、过程性的记录和评价。即使是纸笔测试大多还是月考、期中考等阶段性测试,实行模块测试的很少。
2 改进高中化学课的策略
2.1 加强对校本教研的组织领导
校本教研是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它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教学研究机制。化学教师应该从化学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研读、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新教材背景下的检测与评价、以化学实验为主要方式的探究式学习、化学校本教材的研发、学校化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等方面进行广泛的校本研究。教研中,注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要注重解决新课程背景下本校化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又要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充分利用校本研究成果,是促进新课改回归本真并向纵深发展的有效措施。
2.2 加强教学反思指导
新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感性和激情,更需要理性和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反思,不仅要求教师反思自身教的理念、方式和效果,还要求反思学生的发展状态,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方式和效果,培养反思型学生。化学教学反思的内容可以是对化学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课程标准的把握、教材内容的处理、教学方式的运用、教学媒体的选择、师生的多边互动与对话,等等。教学反思的重心应落实在对教与学有效性的反思上,化学教师尤其要认真反思“活动与探究”的有效性,设计有效的探究实验,组织有效讨论,形成有效互动。教学反思不仅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也是谨防新课改异化现象、促进新课改回归本真的最有效的途径。
2.3 强化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对新课改的操作有偏差,不仅是因为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有偏差,还因为我们的综合素养存在差异。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从事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科专业素养两个方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重在继承,贵在学问。新课程并不排斥传统,更加倡导教师艺术性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启发式是传统教学艺术的精髓,因此化学教师要胜任新课改,首先要掌握好启发式这一基本的教学方式。解决好“谁问、问什么、问谁、何时问、怎么问、问与启、启与思”等问题和关系。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等等,对专任化学教师来说化学理论知识一般不成问题,但化学实验方法及其应用却是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而化学作为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科学,是以化学实验作为主要手段进行研究的。实验对于实现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重视实验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作用,精心设计实验方案,积极开发探究性实验,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学习化学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是当下中学化学教师最需要强化的专业素养。提升广大化学教师专业素养,是促进化学课程改革回归本真的根本途径。
(责任编辑 陶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