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区里洋洋和凯锋正将桌上两块磁铁分开一段距离,他们嘴里边嚷着“出发啊!”边用下面的磁铁“指挥”上面的磁铁快速前进。当两块磁铁碰到一起时,他们便“哈哈”大笑起来。(幼儿在自由宽松的探索氛围中发现了磁铁的磁力可以穿过桌面。)
“真好玩,我也要玩。”“别抢我的,这个是我先拿到的。”一时间盒子里的磁铁被一抢而光,七八个孩子在桌上玩了起来。正当我思考着是否介入时,有几个孩子满脸不高兴地跑到我身边说:“老师,洋洋用劲太大把我撞倒在地上了。”“老师,磁铁不够用的。”……(这种毫无规则的游戏方式引起纷争是意料之中的事。既然幼儿已经意识到无规则会影响到他们的活动,那么教师就应引导幼儿关注规则,让幼儿按他们的活动需求来设置相应的游戏规则。)
于是,我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呢?”天天说:“他们乱玩。”明明说:“他们只顾自己玩。”……我接着问:“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凯锋说:“要是像别的游戏一样大家商量着玩就好了。”(幼儿想出了通过模仿其他游戏的玩法来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幼儿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龙龙说:“可以在桌上画分隔线。”“对啊,我们用粉笔画上线。”没等我回应,孩子们就画了起来。
桌子上横七竖八地画了几条线,孩子们各占一方玩了起来。没多久,龙龙和洋洋开始窃窃私语:“一个人玩太没意思了。”“是啊,我都不想玩了。”(随着游戏的进行,幼儿开始对现有游戏的玩法感到乏味,爆发了自我需求与现有游戏的冲突。这时,教师就应接过幼儿抛过来的球,引导幼儿探索游戏的新玩法。)
于是,我问:“怎样玩才有意思啊?”沉默片刻后,凯锋说:“我觉得走迷宫好玩,要是把图画在板子上,用磁铁指挥着走就好玩了。”洋洋反驳说:“不行,在桌子上画迷宫好难。”凯锋向我求助道:“老师,你帮我们想想画在什么地方嘛?”“那你们就去各个区角找找,看什么适合画迷宫。”(在幼儿遇到难题时,教师最好能适当地留有余地,给幼儿提供继续解决难题的机会,所以我给出了这样的建议。)
一番寻觅之后,孩子们带着材料回到我身边。刚将材料放在一起,他们就议论开来:“用卡纸好,有漂亮的颜色。”“可是磁铁放到纸上就会掉。”洋洋举着三层板说:“用这个板子吧,又硬又可以搬动。”“可是这个不漂亮。”“我们装饰一下吧。”我问:“怎么装饰呢?”“用水彩笔画。”龙龙马上拿来了一支水彩笔,刚在上面画了一下就大声地嚷了起来:“水彩笔画在板子上看不清楚。”于是就选材装饰的问题又发生了争执。有的说用水粉画,有的说用蜡笔画,有的说用色卡纸粘贴。(幼儿已经有了用不同材料装饰事物的经验,由于喜好、经验的差异导致主观上对材料选择的差异。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他们去尝试。)
孩子们按意愿两三人一组进行尝试,他们大多选择了交通迷宫。(我当时没有就此做任何引导,就让制作主题随幼儿的意愿去发展。可活动之后我又在思考:如果在主题的选择上做适当的引导,是否更能拓展幼儿的思维?如果需要又该如何去做,才能既起到作用又不过度?)在制作的过程中,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个不停:“马路上有各种标志我们也画上。”“对啊,要是有标志,车就不会撞上了。”“前面没路了,就画上施工的标志吧!”……(这些对话是幼儿合作、交流中智慧火花的闪现,他们将制作与我们正在进行的标志主题活动联系了起来。我禁不住问自己,不是常常为主题活动中区角的创设与材料的投放苦闷吗?幼儿无意间的话语不正说明了问题吗?只要用心去发现、去思考,任何一种材料都可能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恰当的引导也能让幼儿灵光闪现。)
孩子们终于制作完了。洋洋说:“老师,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吧。”“你有什么好的意见吗?”(既然是他提出的意见,我想他可能思考过这个问题,所以我把第一个机会给了他。)“在做的时候凯锋说叫交通棋好,可我和龙龙觉得叫标志棋好。”“为什么你会这样认为呢?”“因为我们做的这个上面有好多学过的标志,而且可以用铁的车子放在上面,用磁铁在下面指挥就行了。”“对啊,我们就用这个名字好了。”孩子们附和着说。“还有谁有不同的意见吗?”孩子们纷纷摇摇头。急着跑到外面的走廊上玩,这次的谈话就这样结束了。(我原本以为幼儿会在这一环节中进行更热烈的讨论,也许经历了前面长时间的探讨与尝试,他们此时更需要的是去体验成功的快乐。)
“真好玩,我也要玩。”“别抢我的,这个是我先拿到的。”一时间盒子里的磁铁被一抢而光,七八个孩子在桌上玩了起来。正当我思考着是否介入时,有几个孩子满脸不高兴地跑到我身边说:“老师,洋洋用劲太大把我撞倒在地上了。”“老师,磁铁不够用的。”……(这种毫无规则的游戏方式引起纷争是意料之中的事。既然幼儿已经意识到无规则会影响到他们的活动,那么教师就应引导幼儿关注规则,让幼儿按他们的活动需求来设置相应的游戏规则。)
于是,我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呢?”天天说:“他们乱玩。”明明说:“他们只顾自己玩。”……我接着问:“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凯锋说:“要是像别的游戏一样大家商量着玩就好了。”(幼儿想出了通过模仿其他游戏的玩法来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幼儿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龙龙说:“可以在桌上画分隔线。”“对啊,我们用粉笔画上线。”没等我回应,孩子们就画了起来。
桌子上横七竖八地画了几条线,孩子们各占一方玩了起来。没多久,龙龙和洋洋开始窃窃私语:“一个人玩太没意思了。”“是啊,我都不想玩了。”(随着游戏的进行,幼儿开始对现有游戏的玩法感到乏味,爆发了自我需求与现有游戏的冲突。这时,教师就应接过幼儿抛过来的球,引导幼儿探索游戏的新玩法。)
于是,我问:“怎样玩才有意思啊?”沉默片刻后,凯锋说:“我觉得走迷宫好玩,要是把图画在板子上,用磁铁指挥着走就好玩了。”洋洋反驳说:“不行,在桌子上画迷宫好难。”凯锋向我求助道:“老师,你帮我们想想画在什么地方嘛?”“那你们就去各个区角找找,看什么适合画迷宫。”(在幼儿遇到难题时,教师最好能适当地留有余地,给幼儿提供继续解决难题的机会,所以我给出了这样的建议。)
一番寻觅之后,孩子们带着材料回到我身边。刚将材料放在一起,他们就议论开来:“用卡纸好,有漂亮的颜色。”“可是磁铁放到纸上就会掉。”洋洋举着三层板说:“用这个板子吧,又硬又可以搬动。”“可是这个不漂亮。”“我们装饰一下吧。”我问:“怎么装饰呢?”“用水彩笔画。”龙龙马上拿来了一支水彩笔,刚在上面画了一下就大声地嚷了起来:“水彩笔画在板子上看不清楚。”于是就选材装饰的问题又发生了争执。有的说用水粉画,有的说用蜡笔画,有的说用色卡纸粘贴。(幼儿已经有了用不同材料装饰事物的经验,由于喜好、经验的差异导致主观上对材料选择的差异。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他们去尝试。)
孩子们按意愿两三人一组进行尝试,他们大多选择了交通迷宫。(我当时没有就此做任何引导,就让制作主题随幼儿的意愿去发展。可活动之后我又在思考:如果在主题的选择上做适当的引导,是否更能拓展幼儿的思维?如果需要又该如何去做,才能既起到作用又不过度?)在制作的过程中,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个不停:“马路上有各种标志我们也画上。”“对啊,要是有标志,车就不会撞上了。”“前面没路了,就画上施工的标志吧!”……(这些对话是幼儿合作、交流中智慧火花的闪现,他们将制作与我们正在进行的标志主题活动联系了起来。我禁不住问自己,不是常常为主题活动中区角的创设与材料的投放苦闷吗?幼儿无意间的话语不正说明了问题吗?只要用心去发现、去思考,任何一种材料都可能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恰当的引导也能让幼儿灵光闪现。)
孩子们终于制作完了。洋洋说:“老师,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吧。”“你有什么好的意见吗?”(既然是他提出的意见,我想他可能思考过这个问题,所以我把第一个机会给了他。)“在做的时候凯锋说叫交通棋好,可我和龙龙觉得叫标志棋好。”“为什么你会这样认为呢?”“因为我们做的这个上面有好多学过的标志,而且可以用铁的车子放在上面,用磁铁在下面指挥就行了。”“对啊,我们就用这个名字好了。”孩子们附和着说。“还有谁有不同的意见吗?”孩子们纷纷摇摇头。急着跑到外面的走廊上玩,这次的谈话就这样结束了。(我原本以为幼儿会在这一环节中进行更热烈的讨论,也许经历了前面长时间的探讨与尝试,他们此时更需要的是去体验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