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普陀山,见信徒三步一拜,虔诚庄严。终见南海观音,宁静安详的面容,一双透射着无限悲悯和慈爱的眼睛。其实,观音何能解忧?她只是让信徒发现了自己心灵的力量。
纪伯伦如此谈及教育:“教育者的责任不是带着孩子走向知识,而是让他们发现开启自己心智之门的道路。”我们要做的,只是启蒙,只是引着孩子去探索。
西天取经是如来为师徒四人精心设置的教育,这一路苦心志,劳筋骨,练合作,促探究,长技能,增素养,不可谓不全面发展。但站在徒弟们的视角,揣着一颗高度警惕的小心脏,时刻担心遭惩戒,西游之旅只怕是西刑之路。这样严肃、专制、控制的教育,戴着“普度众生”的华冕,未免有些道貌岸然。
喜欢埃·奥·卜劳恩的《父与子》,父亲与儿子一起在冰窟窿里摸鱼,一起在地毯上作画,一起往蛋糕里射葡萄干,种种不合常理的举动,却符合孩子的逻辑。那个偕子同乐的父亲,才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可亲的形象;那些看似荒诞的活动,才是有意义且有意思的教育。
这使我想起教育的面孔。没有史册描绘孔子的真容,但所有的画像上,无一不刻画孔子的谦和温恭。他播撒的教育是民主和谐的,是灵动多变的,是幽默风趣的。他的面容自然也是和善、儒雅、慈祥的。
于永正老师曾说:“一个老师,上课不要端着。”可是,总有老师,端着一副不苟言笑的面孔。他们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来解释自己的所做所为。正如影片《看上去很美》中的李老师,发现方枪枪一有不合规矩的举止,就批评、压制、惩吓,难怪方枪枪会说:“老师是吃人的妖怪。”
厕所里,李老师一声令下,孩子们齐刷刷地蹲下,一行行排列整齐的小屁股,一张张满怀期冀的小脸,期盼能及早完成排便的任务,好得到老师手里的小红花。在李老师“为孩子好”的解释下,我看见的,是刻板、专制和伪人文的面孔。
比较《放牛班的春天》中的哈桑校长与马修老师,一个专制暴力,一个亦师亦友。仰息于校长粗暴的面孔之下,学生的心里怎能没有阴影?压制着对自由的渴求,扭曲着活泼的天性,在缺乏公义、尊重、爱心的校园里战战兢兢,在鞭子与辱骂的淫威之下如履薄冰。而马修老师,却用自己尊重、相信、理解、宽容的面孔,迎来了放牛班的春天。
看上去很美,其实不美。教育的春天只会属于拥有春天般面孔的教育者。
每年九月,总有一批批个性不一的孩子来到学校,载着家庭的期冀,带着自己的梦想。每年的六月,也总有那么多如出一辙的孩子从学校毕业,目光里少了许多神采。把不同的孩子锻造成模式化的产品,这样的教育面孔实在就如李老师,如校长哈桑般可怖。
回到教育的起点,回溯征程:孩子为什么要出发?将要抵达哪里?旅途中又会有哪些收获?如果我们的目的只是为了磨掉棱角、扼杀个性,那孩子看到的,都将是一副令人压抑、叫人恐惧的面孔。
从孩子的眼睛里看教育的面孔,最真实、最可信。我更愿我们的老师像网上的“穷游锦囊”。蹲在孩子的角度,倾听儿童的需要,研究孩子的喜好,设计一条他们喜欢的“自由行”线路。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我们给他们提供最精简的“旅游攻略”,引着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在他们晒风景晒沧桑的时候,我们为他们及时点赞加油。也许依旧要穿戈壁、登高山,也许不比唐僧师徒吃的苦少,但因为心里有一张和善悦纳的面孔,经历的辛苦也能化成甘甜的精神财富。
求知,本无需像取经般沉重严肃。尊重科学,敬畏生命,教育的面孔就该像卜劳恩笔下的父亲,活泼、风趣、率真、自由、民主。
(李伟平,常州市局前街小学,213000)
责任编辑:赵赟
纪伯伦如此谈及教育:“教育者的责任不是带着孩子走向知识,而是让他们发现开启自己心智之门的道路。”我们要做的,只是启蒙,只是引着孩子去探索。
西天取经是如来为师徒四人精心设置的教育,这一路苦心志,劳筋骨,练合作,促探究,长技能,增素养,不可谓不全面发展。但站在徒弟们的视角,揣着一颗高度警惕的小心脏,时刻担心遭惩戒,西游之旅只怕是西刑之路。这样严肃、专制、控制的教育,戴着“普度众生”的华冕,未免有些道貌岸然。
喜欢埃·奥·卜劳恩的《父与子》,父亲与儿子一起在冰窟窿里摸鱼,一起在地毯上作画,一起往蛋糕里射葡萄干,种种不合常理的举动,却符合孩子的逻辑。那个偕子同乐的父亲,才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可亲的形象;那些看似荒诞的活动,才是有意义且有意思的教育。
这使我想起教育的面孔。没有史册描绘孔子的真容,但所有的画像上,无一不刻画孔子的谦和温恭。他播撒的教育是民主和谐的,是灵动多变的,是幽默风趣的。他的面容自然也是和善、儒雅、慈祥的。
于永正老师曾说:“一个老师,上课不要端着。”可是,总有老师,端着一副不苟言笑的面孔。他们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来解释自己的所做所为。正如影片《看上去很美》中的李老师,发现方枪枪一有不合规矩的举止,就批评、压制、惩吓,难怪方枪枪会说:“老师是吃人的妖怪。”
厕所里,李老师一声令下,孩子们齐刷刷地蹲下,一行行排列整齐的小屁股,一张张满怀期冀的小脸,期盼能及早完成排便的任务,好得到老师手里的小红花。在李老师“为孩子好”的解释下,我看见的,是刻板、专制和伪人文的面孔。
比较《放牛班的春天》中的哈桑校长与马修老师,一个专制暴力,一个亦师亦友。仰息于校长粗暴的面孔之下,学生的心里怎能没有阴影?压制着对自由的渴求,扭曲着活泼的天性,在缺乏公义、尊重、爱心的校园里战战兢兢,在鞭子与辱骂的淫威之下如履薄冰。而马修老师,却用自己尊重、相信、理解、宽容的面孔,迎来了放牛班的春天。
看上去很美,其实不美。教育的春天只会属于拥有春天般面孔的教育者。
每年九月,总有一批批个性不一的孩子来到学校,载着家庭的期冀,带着自己的梦想。每年的六月,也总有那么多如出一辙的孩子从学校毕业,目光里少了许多神采。把不同的孩子锻造成模式化的产品,这样的教育面孔实在就如李老师,如校长哈桑般可怖。
回到教育的起点,回溯征程:孩子为什么要出发?将要抵达哪里?旅途中又会有哪些收获?如果我们的目的只是为了磨掉棱角、扼杀个性,那孩子看到的,都将是一副令人压抑、叫人恐惧的面孔。
从孩子的眼睛里看教育的面孔,最真实、最可信。我更愿我们的老师像网上的“穷游锦囊”。蹲在孩子的角度,倾听儿童的需要,研究孩子的喜好,设计一条他们喜欢的“自由行”线路。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我们给他们提供最精简的“旅游攻略”,引着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在他们晒风景晒沧桑的时候,我们为他们及时点赞加油。也许依旧要穿戈壁、登高山,也许不比唐僧师徒吃的苦少,但因为心里有一张和善悦纳的面孔,经历的辛苦也能化成甘甜的精神财富。
求知,本无需像取经般沉重严肃。尊重科学,敬畏生命,教育的面孔就该像卜劳恩笔下的父亲,活泼、风趣、率真、自由、民主。
(李伟平,常州市局前街小学,213000)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