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配方开发角度平衡胶粘剂中低硬度和高粘接强度的性能矛盾

来源 :中国胶粘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wt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讨论了一种配方开发方法,并将其用于双组分聚氨酯胶粘剂中多元醇组分的配方开发,平衡胶粘剂中低硬度和高粘接强度的性能矛盾。本方法先用正交试验设计优选原料种类,再用JMP定制试验设计优化原料配比,规避了常规配方开发中同时处理种类和配比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将本方法用于双组分聚氨酯胶粘剂中多元醇组分的配方开发,平衡了低硬度和高粘接强度难以共存的矛盾;得到了一种具有低硬高粘特征的聚氨酯胶粘剂,胶体硬度40D,拉伸剪切强度11.34 MPa(铝片-铝片),单位硬度提供的粘接强度为283.5 kPa/D。
其他文献
学位
Nd-Fe-B永磁材料以其优异的磁性能在通讯、电子、汽车等领域具有广泛而重要的应用,为了满足近年来混合动力汽车、风力发电机等新能源领域对高矫顽力、高剩余磁化强度Nd-Fe-B材料的需求,国内外对此开展了广泛的研究。Nd-Fe-B材料的磁性能受其微观组织如晶粒尺寸、晶界相成分及结构等因素影响,具有纳米级晶粒尺度的热变形Nd-Fe-B材料因其晶粒尺寸细小在矫顽力改善方面展现了极大的发展潜力。但目前依然
为了实现无人驾驶,日本修订了国内的一些车辆安全法规,并且在国际层面进行了一些法规的协调。高井诚治认为,需要持续针对无人驾驶改善法律法规,与时俱进,并且进一步推动法规对无人驾驶在国际层面的协调。2020年11月,本田legend通过了行驶认证,这是世界首台商用的L3级自动驾驶车辆。
期刊
完全自动驾驶何时来临?业界目前尚无一个确切的时间节点。可以肯定的是,将自动驾驶等级从L2+/L3提升至L5,同时会带来一系列巨大挑战,不论是自动驾驶系统的测试方法,还是自动驾驶算法的训练。提升自动驾驶等级的关键挑战是什么?汽车制造商如何提升自动驾驶等级?关键挑战有哪些?毕竟,将自动驾驶技术提升一个台阶首先需要依靠复杂的系统,
期刊
随着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社会智能化水平逐渐提高,基于嵌入式技术的智能小车也应运而生。近些年,智能小车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如汽车的自动驾驶、家庭扫地机器人等。在此背景下,本文设计了一款基于STM32的循迹避障测距的智能小车。通过红外传感器和超声波传感器探索周围障碍物,从而实现避障、循迹等功能。本设计的创新点在于:采用了PID算法控制小车的速度,使智能小车在运行过程中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非晶合金(或称金属玻璃)长程无序短程有序的结构特点赋予了其高断裂强度、高弹性极限、耐腐蚀等优良性能,同时也带来了常温下塑性差的缺点。晶体中的位错、孪生等促进塑性变形的结构单元,在金属玻璃中不复存在,晶体中常见的塑性变形机制在金属玻璃中也就不再适用。因而,如何理解和认识金属玻璃的变形机理,进而改善、提高其塑性变形能力,成为了材料科学近些年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基于原子尺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及势能曲面特征
DNA纳米技术是纳米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利用DNA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通过自组装行为构建成为各种维度的空间结构,具有长远的开发应用价值。DNA纳米技术的发展史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美国科学家N.C.Seeman开创的交叉结结构,至今已足足历经35年的飞速发展,它涵盖了DNA拼块自组装、DNA折纸术以及DNA纳米器件应用等多个方向的研究。DNA纳米材料由于具有其他传统纳米材料无法比拟的
铜及其合金在工业上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人们对铜材料的综合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很多应用都要求铜合金具有更高的强度。但是目前基于固溶时效强化以及第二相颗粒强化等强化机制设计的铜材料,其强度仍难以满足工业的需求。如何进一步提高铜材料的强度,并保持其优异的塑性和导电率,便成了制备新型高性能铜材料的难点。综合分析固溶强化、位错强化、晶界强化以及第二相颗粒强化等机制对强度、塑性和导电率
0引言当我们看到特斯拉、谷歌、优步、通用和福特无人驾驶时,分析这些科技公司的变化,可以发现过去三年的发展远比过去的五十多年还要密集、快速和集中。不得不说,人工智能(AI)不仅已走出实验室,更广泛的技术奇点已然降临。近十年交通运输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自动驾驶的前景已经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汽车产业也进入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期。这一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是万物互联,将使汽车由分离的"信息
期刊
依据茶文化的广义定义,对《红楼梦》中的茶文化进行四个层次分类,并按此分类梳理《红楼梦》杨、霍两译本中的茶文化译写案例。从生态翻译学语言、文化和交际三维度解读两个译本中的茶文化案例译写,发现两个译本茶文化译写差异之处主要来源于译者对译事的“适应”与“选择”。两个英文译本从译者和翻译策略角度为生态翻译学研究提供了具体的茶文化译写案例,凸显了生态翻译学“译者中心”的翻译行为理念,为今后茶文化译写提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