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动机,即指借助意志导向的需求,包括“意志”与“需求”两种心理作用。一言以蔽之就是人的心理素质。谈到素质又包括人的政治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是最基本的,而心理素质则是一个人发展趋势的关键,没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就不能有政治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的充分发挥。要保证中差学生的有效学习,不断地提高成绩,就必须引导他们排除心理障碍,端正学习动机,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一、从观察、谈心开始,排除中差生的心理障碍
认真观察他们的动态,动中之静;静态,静中之动,分析心理条件及产生情绪变化的原因。对他们进行“综合治理”,我不仅加紧补差,而且通过心理疏导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帮助他们选择教材中某一部分,经过努力便能成功的将学习内容作为突破口,给予具体指导,使他们从成功的体验中树立自信心,进而克服其它部分的学习困难。其实就是孔老夫子说过的因材施教。所以,学习成绩上的问题是学生心理因素的一种反应,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首先我主动和学生在一起,多接触,重表扬,走近学生的心灵,巧解心结,获得学生思想上的第一手信息,用爱的情感去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产生内动力。如:和学生之间写字条、信件、网上聊天,与家长聊天沟通等形式。
二、引导学生拥有适合于自身能力的要求水准
学习上测试心理往往是要求伴有意志的作用,需求是情绪的,而意志含有强烈的理性。需求成功也就是需要有适合于自身现实能力和成功概率的存在。可望而不可及,对于中差学生一旦削弱或丧失了学习动机,就不能自觉树立学习目标,学习成绩不及格甚至放弃学习的概率就大大提高。如果一个学生考试得低分,听不懂课,教师又依然如故地期待值过高,就会进一步造成他们自身能力与现实之间的鸿沟,自我水准本身就会低落,从而陷入失望。正如有的学生讲:“我不管怎么努力也学不好,跟不上。”真切地体现了他们因自卑感而造成的负面心理因素。他们中间有的是学习能力差,有的是自己要求过高了,无视自己的潜在能力,所有这些负面的因素,都会给学生在学习上造成一个又一个障碍。鉴于这一点,教师最好能在可能的范围内,对学生的要求应该有所区别,从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个人都得到应有的发展,以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中差生一旦没有了对自己的过高要求,少点体验失败的痛苦,就会有一部分人从他们自己的恶性循环中走出来,发挥潜力,主动学习,目标明确,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未来。
三、融心理素质教育于课外活动中
这是对中差生进行集体心理素质教育的另一有效途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利用班团会、社会实践等活动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和训练活动。如针对女生爱吃零食这一现象,设立“无零食周”,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开展“今天我是值日生”、“今天我是班长”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开展“特色学生”评选活动,让学生在集体中有成功感,培养其自强心、自信心和自律能力。开展“模拟招聘”活动,让学生提前走入社会,增强他们的公平竞争与参与意识。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到社会中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如:组织远足活动,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
成立中差生心理咨询中心,这是对个体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对单亲家庭孩子和受自卑心理困惑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指导,通过循循善诱,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之努力实现自我排解困惑和解决心理障碍的教育目标。建立学生个人心理资料档案,密切观察其发展进程,给予适时指导。开设心理咨询信箱和热线电话,对那些不愿或不方便晤谈的学生进行指导,使其走出心理困境。为此,我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育引导,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和威严,俯下身来和他们交朋友,参加健康校园活动,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健全人格。
五、自主性心理素质教育
充分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力,开展自主性心理教育。学生间的心理教育与帮助是学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常常受到忽视的方面。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很大的,应将其转化为积极的动力。
心理素质教育就是强调要以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为核心,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起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心理素质教育作为各类课程的结合点,使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贯通起来,形成一个以学生素质整体发展为主线的统一课程结构,形成最佳的教育组合,以产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教育效果。
六、结语
心理素质教育的工作实践证明,中差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多元的,同时是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其教育的途径也是多渠道的。只有及时的发现他们的心理变化,并找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才有利于促进中差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从而达到培养跨世纪人才的目的。
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学生的这种上进心。教育教学的实践使我体会到树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诱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形成一种学习的能力才是教育教学有效进行的关键所在。说到底,老师不能懒,多思考,多行动,学在前做在先,掌握心理诊断和心理治疗的技能和原则,才能增强学生的心理免疫能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改善学生心理状态。
一、从观察、谈心开始,排除中差生的心理障碍
认真观察他们的动态,动中之静;静态,静中之动,分析心理条件及产生情绪变化的原因。对他们进行“综合治理”,我不仅加紧补差,而且通过心理疏导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帮助他们选择教材中某一部分,经过努力便能成功的将学习内容作为突破口,给予具体指导,使他们从成功的体验中树立自信心,进而克服其它部分的学习困难。其实就是孔老夫子说过的因材施教。所以,学习成绩上的问题是学生心理因素的一种反应,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首先我主动和学生在一起,多接触,重表扬,走近学生的心灵,巧解心结,获得学生思想上的第一手信息,用爱的情感去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产生内动力。如:和学生之间写字条、信件、网上聊天,与家长聊天沟通等形式。
二、引导学生拥有适合于自身能力的要求水准
学习上测试心理往往是要求伴有意志的作用,需求是情绪的,而意志含有强烈的理性。需求成功也就是需要有适合于自身现实能力和成功概率的存在。可望而不可及,对于中差学生一旦削弱或丧失了学习动机,就不能自觉树立学习目标,学习成绩不及格甚至放弃学习的概率就大大提高。如果一个学生考试得低分,听不懂课,教师又依然如故地期待值过高,就会进一步造成他们自身能力与现实之间的鸿沟,自我水准本身就会低落,从而陷入失望。正如有的学生讲:“我不管怎么努力也学不好,跟不上。”真切地体现了他们因自卑感而造成的负面心理因素。他们中间有的是学习能力差,有的是自己要求过高了,无视自己的潜在能力,所有这些负面的因素,都会给学生在学习上造成一个又一个障碍。鉴于这一点,教师最好能在可能的范围内,对学生的要求应该有所区别,从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个人都得到应有的发展,以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中差生一旦没有了对自己的过高要求,少点体验失败的痛苦,就会有一部分人从他们自己的恶性循环中走出来,发挥潜力,主动学习,目标明确,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未来。
三、融心理素质教育于课外活动中
这是对中差生进行集体心理素质教育的另一有效途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利用班团会、社会实践等活动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和训练活动。如针对女生爱吃零食这一现象,设立“无零食周”,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开展“今天我是值日生”、“今天我是班长”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开展“特色学生”评选活动,让学生在集体中有成功感,培养其自强心、自信心和自律能力。开展“模拟招聘”活动,让学生提前走入社会,增强他们的公平竞争与参与意识。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到社会中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如:组织远足活动,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
成立中差生心理咨询中心,这是对个体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对单亲家庭孩子和受自卑心理困惑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指导,通过循循善诱,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之努力实现自我排解困惑和解决心理障碍的教育目标。建立学生个人心理资料档案,密切观察其发展进程,给予适时指导。开设心理咨询信箱和热线电话,对那些不愿或不方便晤谈的学生进行指导,使其走出心理困境。为此,我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育引导,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和威严,俯下身来和他们交朋友,参加健康校园活动,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健全人格。
五、自主性心理素质教育
充分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力,开展自主性心理教育。学生间的心理教育与帮助是学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常常受到忽视的方面。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很大的,应将其转化为积极的动力。
心理素质教育就是强调要以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为核心,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起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心理素质教育作为各类课程的结合点,使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贯通起来,形成一个以学生素质整体发展为主线的统一课程结构,形成最佳的教育组合,以产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教育效果。
六、结语
心理素质教育的工作实践证明,中差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多元的,同时是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其教育的途径也是多渠道的。只有及时的发现他们的心理变化,并找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才有利于促进中差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从而达到培养跨世纪人才的目的。
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学生的这种上进心。教育教学的实践使我体会到树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诱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形成一种学习的能力才是教育教学有效进行的关键所在。说到底,老师不能懒,多思考,多行动,学在前做在先,掌握心理诊断和心理治疗的技能和原则,才能增强学生的心理免疫能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改善学生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