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各种活动,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来组织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技巧与方法。同时,渗透数学思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其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一部分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完成后,数学练习册上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从一个正方体上锯下一个角(一个四面体),使得剩下部分的棱数分别为12条、13条、14条、15条,该怎样锯?请在图中画出来。”
由于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对于这样一道空间想象力较强的题目,多数学生很难将四种情况完全正确解答出来。通过学生自主完成,了解情况,学生遇到的困难主要有:一是不会画,二是数不清,三是想象不到,学生头脑中构建不出剩下立体图形的模型,一头雾水。针对这种情况,我重新调整了教学流程。
活动1:知识迁移,引发思考
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数学课堂的重要资源,“变异理论”认为当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后,教师应将当前所学内容与过往内容相联系,把学会的知识和解题技能迁移应用到各种不同的情境中,让学生解决有一定“思维挑战性”的题。因此,课前先复习这样一道练习题“一张正方形纸剪下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学生很容易得出以下几种情况:
这是对平面图形的复习,学生头脑中易于构建模型,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基础,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活动2:动手操作,主动探索
主动探索是创新型教学的重要标志,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起到指导和点拔的作用,鼓励学生在“自学尝试——发现问题——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模式中主动学习,通过思维和操作的有力结合,在具体活动中获取知识。为此,课前让学生每人用土豆、萝卜或苹果等削切四个正方体,课上分小组学生动手按照题目要求锯角,并将不同情况记录下来。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形象,兴趣盎然。接着各小组汇报交流,同时教师也用实物形体操作演示梳理(教师按照15条、14条、13条、12条的顺序进行)使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变化、动态的空间模型。
活动3:动画演示,问题知识化
在学生动手操作面对具体形体实物能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按照15条、14条、13条、12条的顺序逐一呈现),抽象出正方体变形后的形体结构,从学生的发散思维出发,对问题进行再加工,優化原有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对空间感觉的能力,将问题知识化,不断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经过上述几个环节的探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由具体到抽象,由平面到立方体,由浅入深,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达到掌握解题方法之目的。
小结:通过这道数学题的教学,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在数学课堂中师生双边互动的重要性。认识任何事物都需要一个过程,知识的掌握同样也需要一个过程,并且是一个螺旋递进上升的过程,但整个过程中切忌将一个知识点大卸八块,或将几个知识点简单拼凑,而是要让学生逐渐适应学习内容,然后朝着预期的目标发展,并且教师对每一个活动均要提出不同的要求,既要针对下拉任务,又要胸怀全局,服务于总目标,因为学生的学习大体上要经历初步接触、逐步适应到豁然开朗的过程,教学活动同样应该尊重学习规律。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一部分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完成后,数学练习册上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从一个正方体上锯下一个角(一个四面体),使得剩下部分的棱数分别为12条、13条、14条、15条,该怎样锯?请在图中画出来。”
由于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对于这样一道空间想象力较强的题目,多数学生很难将四种情况完全正确解答出来。通过学生自主完成,了解情况,学生遇到的困难主要有:一是不会画,二是数不清,三是想象不到,学生头脑中构建不出剩下立体图形的模型,一头雾水。针对这种情况,我重新调整了教学流程。
活动1:知识迁移,引发思考
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数学课堂的重要资源,“变异理论”认为当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后,教师应将当前所学内容与过往内容相联系,把学会的知识和解题技能迁移应用到各种不同的情境中,让学生解决有一定“思维挑战性”的题。因此,课前先复习这样一道练习题“一张正方形纸剪下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学生很容易得出以下几种情况:
这是对平面图形的复习,学生头脑中易于构建模型,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基础,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活动2:动手操作,主动探索
主动探索是创新型教学的重要标志,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起到指导和点拔的作用,鼓励学生在“自学尝试——发现问题——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模式中主动学习,通过思维和操作的有力结合,在具体活动中获取知识。为此,课前让学生每人用土豆、萝卜或苹果等削切四个正方体,课上分小组学生动手按照题目要求锯角,并将不同情况记录下来。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形象,兴趣盎然。接着各小组汇报交流,同时教师也用实物形体操作演示梳理(教师按照15条、14条、13条、12条的顺序进行)使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变化、动态的空间模型。
活动3:动画演示,问题知识化
在学生动手操作面对具体形体实物能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按照15条、14条、13条、12条的顺序逐一呈现),抽象出正方体变形后的形体结构,从学生的发散思维出发,对问题进行再加工,優化原有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对空间感觉的能力,将问题知识化,不断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经过上述几个环节的探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由具体到抽象,由平面到立方体,由浅入深,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达到掌握解题方法之目的。
小结:通过这道数学题的教学,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在数学课堂中师生双边互动的重要性。认识任何事物都需要一个过程,知识的掌握同样也需要一个过程,并且是一个螺旋递进上升的过程,但整个过程中切忌将一个知识点大卸八块,或将几个知识点简单拼凑,而是要让学生逐渐适应学习内容,然后朝着预期的目标发展,并且教师对每一个活动均要提出不同的要求,既要针对下拉任务,又要胸怀全局,服务于总目标,因为学生的学习大体上要经历初步接触、逐步适应到豁然开朗的过程,教学活动同样应该尊重学习规律。